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平行轴圆柱副接触分析 被引量:12
1
作者 田红亮 陈甜敏 +3 位作者 郑金华 余媛 张屹 赵春华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15,共8页
将古典赫兹理论与现代Majumdar-Bhushan模型相结合,建立了两圆柱分形接触模型。考虑结合部虚拟材料厚度,以及引入圆柱接触面积比,对两圆柱线高副矩形接触面进行了受力分析。数值仿真表明:圆柱接触面积比不大于1;外接触时圆柱接触面积比... 将古典赫兹理论与现代Majumdar-Bhushan模型相结合,建立了两圆柱分形接触模型。考虑结合部虚拟材料厚度,以及引入圆柱接触面积比,对两圆柱线高副矩形接触面进行了受力分析。数值仿真表明:圆柱接触面积比不大于1;外接触时圆柱接触面积比小于内接触时;增加总载荷或减小结合部虚拟材料厚度都将增大圆柱接触面积比;外接触时实际接触面积小于内接触时;实际接触面积随着分形粗糙度、材料硬度或结合部虚拟材料厚度的增加而减小;随着分形粗糙度的增加,产生特定实际接触面积所需要的总载荷增加,微凸体变形量增大;对于给定总载荷,当分形维数从1.4增加到1.5时,实际接触面积相应增大,但当分形维数从1.5增加到1.9时,实际接触面积转而减小;内接触时的赫兹应力小于外接触时的赫兹应力。该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圆柱齿轮传动的齿面接触疲劳强度计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设计 结合部 分形接触 虚拟材料 圆柱 线高副
下载PDF
直线运动滚动导轨副的法向接触力学模型 被引量:8
2
作者 田红亮 郑金华 +2 位作者 陈甜敏 余媛 张屹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1,共11页
借助赫兹点接触形成椭圆接触区域的计算机制,考虑外加法向工作总载荷和法向预紧力,构建了直线运动滚动导轨副的运动结合部法向接触力学模型;采用第一类与第二类完全椭圆积分解算了椭圆离心率。给出一个滚珠斜向下压缩力与外加法向工作... 借助赫兹点接触形成椭圆接触区域的计算机制,考虑外加法向工作总载荷和法向预紧力,构建了直线运动滚动导轨副的运动结合部法向接触力学模型;采用第一类与第二类完全椭圆积分解算了椭圆离心率。给出一个滚珠斜向下压缩力与外加法向工作总载荷的隐函数方程,并重点推出了单个滚珠法向压缩量、滚珠法向接触刚度、滑块总压缩量、滑块整体法向接触刚度的解析解。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单个滚珠的压缩量随着沟道曲率半径系数的增加而增加;滚珠的法向接触刚度随着单个滚珠压缩量的增大而向上凸弧式增大,但随着沟道曲率半径系数的增大而减小;滑块的总压缩量随着外加法向工作总载荷或沟道曲率半径系数的增大而增大,但随着预紧力、每列滚珠总数或接触角的增加而减小;当外加法向工作总载荷远远小于最大外加法向工作总载荷时,可视滑块整体法向接触刚度为常值;当外加法向工作总载荷接近最大外加法向工作总载荷时,外加法向工作总载荷对滑块整体法向接触刚度有显著影响,滑块整体法向接触刚度随着外加法向工作总载荷的增加而迅速减小;滑块整体法向接触刚度随着预紧力、每列滚珠总数或接触角的增加而提升,但随着外加法向工作总载荷或沟道曲率半径系数的增加而减小。结合部法向接触力学模型的建立将有助于分析直线运动滚动导轨副运动接触表面间的实际接触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控机床 滚动导轨副 滚珠 滑块 轨道 法向工作载荷 法向预紧力
下载PDF
低体积分数水分对SF6局部放电及分解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田红亮 余媛 +3 位作者 陈甜敏 郑金华 张屹 赵春华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7,44,共8页
为了研究交流电压、低体积分数条件下(〈1350×10-6)水分对SF6气体局部放电及分解特性的影响,搭建了SF6绝缘电力设备实验及检测平台,详细描述了金属突出物缺陷下局部放电量及SOF2、SO2F2、SO2、CO2等4种气体分解产物随水分体积分... 为了研究交流电压、低体积分数条件下(〈1350×10-6)水分对SF6气体局部放电及分解特性的影响,搭建了SF6绝缘电力设备实验及检测平台,详细描述了金属突出物缺陷下局部放电量及SOF2、SO2F2、SO2、CO2等4种气体分解产物随水分体积分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平均局放量和总体放电量都随水分体积分数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水分体积分数的增加对几种产物均有促进作用,且对3种含硫产物的促进作用强于对CO2的促进作用。气体产物体积分数比值φ(SOF2+SO2)/φ(SO2F2)随水分体积分数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最终稳定在3~4之间;φ(SOF2+SO2+SO2F2)/φ(CO2)则随着φ(H2O)的增加呈现总体增长的趋势,低体积分数水分下的值在2.5~3之间。因此,SF6气体分解检测法应用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水分体积分数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F6绝缘类电力设备 分解特性 气体分解产物 水分
下载PDF
切向加载、卸载和振荡强耦合下机床螺栓结合部之摩擦能量耗散机制 被引量:1
4
作者 田红亮 余媛 +2 位作者 张屹 陈甜敏 郑金华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5期58-73,共16页
在保持微凸体受法向力恒定的状态下,侧重导出切向力和变形量的切向加载、切向卸载和切向振荡接触方程。当2个球形微凸体接触时,构建每循环中切向接触摩擦能量耗散力学模型。按照赫兹静力弹性法向接触理论,得到微凸体顶端曲率半径。根据... 在保持微凸体受法向力恒定的状态下,侧重导出切向力和变形量的切向加载、切向卸载和切向振荡接触方程。当2个球形微凸体接触时,构建每循环中切向接触摩擦能量耗散力学模型。按照赫兹静力弹性法向接触理论,得到微凸体顶端曲率半径。根据微凸体分担法向力的光滑性与连续性法则,校正临界弹性变形微接触面积与临界变形量的数学表达式。面向有条件等式,在弹性和纯塑性变形基础上,建立整个结合部法向力与切向接触摩擦能量耗散的理论模型。以北京机电院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直线电机驱动Linear MC6000普莱诺五面体加工中心上的龙门横梁-导轨螺栓结合部为研究对象,分析法向预紧力、表面粗糙轮廓分形维数、切向力、分形粗糙度、相关因子、单轴向屈服应变及静摩擦因数等7个相对独立参数对切向接触摩擦能量耗散的影响规律。可视化的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切向接触摩擦能量耗散随着法向预紧力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表面粗糙轮廓分形维数在较小范围内,切向接触摩擦能量耗散随着表面粗糙轮廓分形维数或分形粗糙度的增大而增大;表面粗糙轮廓分形维数在较大范围内,切向接触摩擦能量耗散随着表面粗糙轮廓分形维数或分形粗糙度的增加而减小;切向接触摩擦能量耗散随着切向力、相关因子、单轴向屈服应变的增加而加大;切向接触摩擦能量耗散随着静摩擦因数的增加而降低与经典结论完全相反,这是因为当静摩擦因数较大时,根据近代分形几何理论可知法向预紧力越大,微滑趋势将更小,导致较小切向接触摩擦能量耗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向加载 切向卸载 切向振荡 机床 螺栓结合部 法向预紧力 切向交变力 摩擦能量
下载PDF
赫兹线接触134年 被引量:1
5
作者 田红亮 黄瑶 +2 位作者 陈甜敏 郑金华 余媛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4期101-112,共12页
平行轴两接触圆柱在轴向长度上受径向压缩均匀分布载荷.平行轴两接触圆柱的接触平面是一个长方形.接触压应力呈半圆弧函数分布.采用数学弹性理论详细推导了赫兹线接触的计算公式.柯西主值表明:文献[1]中无界函数反常积分的定义2(3)是错... 平行轴两接触圆柱在轴向长度上受径向压缩均匀分布载荷.平行轴两接触圆柱的接触平面是一个长方形.接触压应力呈半圆弧函数分布.采用数学弹性理论详细推导了赫兹线接触的计算公式.柯西主值表明:文献[1]中无界函数反常积分的定义2(3)是错误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面应力 平面应变 柯西几何方程 艾瑞应力函数 符拉芒基本解答
下载PDF
两自由度动力吸振器的频响函数与有限元分析
6
作者 田红亮 周扬 +1 位作者 郑金华 陈甜敏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6期91-94,共4页
以两自由度动力吸振器为实例,采用Matlab软件绘出不同阻尼所对应的系统传递函数的Nyquist图像.借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动力吸振器进行谐波响应分析,得出系统在不同频率下的动态响应并讨论响应量(通常是位移)与频率之间的关系.同时动... 以两自由度动力吸振器为实例,采用Matlab软件绘出不同阻尼所对应的系统传递函数的Nyquist图像.借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动力吸振器进行谐波响应分析,得出系统在不同频率下的动态响应并讨论响应量(通常是位移)与频率之间的关系.同时动力吸振器系统自身的物理特性对其动态特性有影响.这能使设计者在设计产品的过程中全面地处理振动问题,以得到最优动态性能的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吸振器 传递函数 频响函数 谐响应
下载PDF
机床地脚低速滑动界面法向刚度分形模型及试验验证 被引量:1
7
作者 田红亮 董元发 +3 位作者 余媛 张屹 陈甜敏 郑金华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7期172-184,共13页
按照一个弹性微凸体的平均接触压强构筑微凸体顶端接触变形。计及动摩擦因数计算微凸体最初屈服的临界平均压强。采用以无阻尼自然角频率为自变量的功率谱密度函数,给出识别界面分形维数、特征长度的理论和试验方法。仿真结果表明:微凸... 按照一个弹性微凸体的平均接触压强构筑微凸体顶端接触变形。计及动摩擦因数计算微凸体最初屈服的临界平均压强。采用以无阻尼自然角频率为自变量的功率谱密度函数,给出识别界面分形维数、特征长度的理论和试验方法。仿真结果表明:微凸体最初屈服的临界平均压强随着动摩擦因数的增加而变小;分形区域扩展因数随着分形维数的增加而减小;微凸体最大结合面积随着分形维数的增加呈现线性减小;增加动摩擦因数、面积比和特征长度都将衰减法向接触刚度;法向接触刚度随着分形维数、接触面积的比率、法向接触载荷或微凸体最大结合面积的增加而增强。按照有限元模拟对界面法向接触参数识别结果进行证明。考虑界面参数的有限元模型得到的动柔度、法向接触刚度数据与试验数据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速滑动界面 法向接触刚度 动摩擦因数 弹性微凸体平均压强 总应变
下载PDF
径向滑动轴承中轴承孔与轴颈的法向接触刚度建模
8
作者 田红亮 董元发 +1 位作者 余媛 陈甜敏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3期232-242,275,共12页
将分形理论与结合部虚拟材料相结合,构建径向滑动轴承中轴承孔与轴颈的法向接触刚度模型。修正Weierstrass函数在任一点处处不可求导的条件。严格论证分形维数的限定范围是1≤D<2。数值模拟表明:轴承接触的侧面接触系数≤1。内接触... 将分形理论与结合部虚拟材料相结合,构建径向滑动轴承中轴承孔与轴颈的法向接触刚度模型。修正Weierstrass函数在任一点处处不可求导的条件。严格论证分形维数的限定范围是1≤D<2。数值模拟表明:轴承接触的侧面接触系数≤1。内接触的侧面接触系数>外接触的侧面接触系数。随着轴颈半径、法向接触载荷的增加,结合部虚拟材料厚度的减小,轴承接触的侧面接触系数增加。内接触的真实接触面积大于外接触的真实接触面积。随着轴颈半径的增加,分形粗糙度、轴承孔平面布氏硬度、结合部虚拟材料厚度的减少,真实接触面积提高。对于固定的法向接触载荷,当分形维数由1.4增大至1.5时,真实接触面积随之增加;当分形维数由1.5增大至1.9时,真实接触面积随之减少。赫兹应力随着轴颈半径的增加而下降。内接触的赫兹应力小于外接触的赫兹应力。轴承内接触的法向接触刚度大于外接触的法向接触刚度。另外,随着法向接触载荷、分形维数、轴颈半径的增加,分形粗糙度、轴颈弹性模量、轴承长度、结合部虚拟材料厚度的减小,法向接触刚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向滑动轴承 轴承孔 轴颈 法向接触刚度 平面接触 曲面接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