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融会、变革与创新——浅谈郑敏诗歌中的意象运用 被引量:1
1
作者 陈由歆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2007年第3期131-132,共2页
郑敏在20世纪40年代起继承了中西方诗学精髓,融会了中国古典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意象理论,在创作中革新丰富了传统意象的和用感官描写捕捉的流动意象,取得了突出成就。
关键词 郑敏诗歌 意象运用 融会基础 变革手段 革新特征
下载PDF
“革命化生活”下世俗情感的消解——浅谈《一代风流》中政治和爱情两种话语模式 被引量:1
2
作者 陈由歆 《池州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95-98,共4页
《一代风流》因成书过程漫长,其间经历了较大语境变化,欧阳山在国家权力话语和传统言情夹缝中展开写作,受小说中政治话语的整合,主人公周炳形象出现了双重层面,爱情话语也被阻隔或进入潜层。
关键词 政治话语 爱情话语 十七年文学
下载PDF
从《风云初记》看规范主义下作家主体的隐秘书写 被引量:1
3
作者 陈由歆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9-11,共3页
《风云初记》是孙犁长篇小说的代表作,尽管当时主流话语对创作进行了种种规范,但小说仍用优美的诗化语言以及充满作家主体性的叙事方法描述了冀北农村特有的伦理美学和当地人民奋起抗战的时代史诗。在人物塑造上,作者通过李佩钟和春儿... 《风云初记》是孙犁长篇小说的代表作,尽管当时主流话语对创作进行了种种规范,但小说仍用优美的诗化语言以及充满作家主体性的叙事方法描述了冀北农村特有的伦理美学和当地人民奋起抗战的时代史诗。在人物塑造上,作者通过李佩钟和春儿两个妇女的成长过程,展示了孙犁作为知识分子特殊的言说冲动和情感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犁 十七年文学 诗化 《风云初记》
下载PDF
曹禺戏剧中悲剧意识的建构
4
作者 陈由歆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71-74,共4页
曹禺的剧作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古典戏剧贯有的”大团圆”的人为结局 ,。他不满足于单纯地叙述悲剧情节和塑造悲剧性的人物形象 ,而是借鉴了西方美学思想和现代创作理念 ,以艺术的手法完成了对悲剧意识的建构。他设置了距离感来淡化... 曹禺的剧作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古典戏剧贯有的”大团圆”的人为结局 ,。他不满足于单纯地叙述悲剧情节和塑造悲剧性的人物形象 ,而是借鉴了西方美学思想和现代创作理念 ,以艺术的手法完成了对悲剧意识的建构。他设置了距离感来淡化悲剧发生的时间、空间 ,以加大悲剧的涵盖面 ,将现代主义表现手法和现实主义创作巧妙地结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禺戏剧 悲剧意识 心理距离 建构
下载PDF
退出银幕的知识分子形象——以《烈火中永生》为例谈“十七年”电影范式
5
作者 陈由歆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37-39,共3页
“十七年”是成功的文学作品不断衍生扩大其传播效应的时代,但电影主题范式和表现手法高度趋同,要求艺术家的创作服膺政治的需要,用主流意识形态话语遮蔽艺术个性。《烈火中永生》里的刘思扬形象从银幕上消失,亲情伦理和革命伦理的... “十七年”是成功的文学作品不断衍生扩大其传播效应的时代,但电影主题范式和表现手法高度趋同,要求艺术家的创作服膺政治的需要,用主流意识形态话语遮蔽艺术个性。《烈火中永生》里的刘思扬形象从银幕上消失,亲情伦理和革命伦理的处理细节都证明编剧、导演在个人艺术追求和时代政治命题之间所做的两难选择,从小说到影片的改编过程展示了比单个文本更复杂的文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 电影范式 《烈火中永生》
下载PDF
从原型理论看《棘心》的宗教意识
6
作者 陈由歆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24-27,共4页
在"五四"特定的历史语境下,苏雪林的代表作品《棘心》深受西方宗教文化影响,引发了她的精神同构。她把慈爱、忠贞与牺牲精神融入对母亲形象的塑造中,使其充满性灵之美。从原型理论角度探讨《棘心》中的母亲形象,可以发现其中... 在"五四"特定的历史语境下,苏雪林的代表作品《棘心》深受西方宗教文化影响,引发了她的精神同构。她把慈爱、忠贞与牺牲精神融入对母亲形象的塑造中,使其充满性灵之美。从原型理论角度探讨《棘心》中的母亲形象,可以发现其中蕴涵了圣母、受难者和救赎者等多重宗教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雪林 《棘心》 原型 母亲 圣母 受难者 救赎者
下载PDF
顺应形势发展 实现“以德治校”
7
作者 陈由歆 岳少雷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1年第B12期106-107,共2页
为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响应“以德治国”时代号召 ,高等学校的教育者承担着塑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的重任 ,这要求高校必须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从而实现“以德治校”的根本目的。本文着重阐述了“以德治... 为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响应“以德治国”时代号召 ,高等学校的教育者承担着塑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的重任 ,这要求高校必须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从而实现“以德治校”的根本目的。本文着重阐述了“以德治校”的基本含义 ,并从加强师德建设的角度和学生思想品德修养的力度两方面探讨了“以德治校”的工作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学校 精神文明 中国 思想品德修养
下载PDF
一次生不逢时的重版——从《啼笑因缘》重版看“十七年”文艺范式
8
作者 陈由歆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28-30,46,共4页
1930年《啼笑因缘》连载、出版后,成为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通俗小说代表作。1956年它的重版是"十七年"文艺范式的一次复杂运作,从中可以看出,在政治语境下,张恨水小说与评论范式、作家身份认同以及读者群之间的关系,也从另一... 1930年《啼笑因缘》连载、出版后,成为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通俗小说代表作。1956年它的重版是"十七年"文艺范式的一次复杂运作,从中可以看出,在政治语境下,张恨水小说与评论范式、作家身份认同以及读者群之间的关系,也从另一个角度看出旧式通俗小说式微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恨水 《啼笑因缘》 “十七年” 范式
下载PDF
基于抚顺市无偿献血现状对提升成分献血水平因素的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高闯 韩秋菊 陈由歆 《计算机产品与流通》 2019年第5期275-275,共1页
目的通过对抚顺地区献血现状的调查分析,明确机采成分血水平可提升的主要因素,制定相应的社会解决方案。方法设计调查问卷,进行实地和网络调查并收集数据。结果成分献血经历者23人(13.86%),65人(39.16%)了解成分献血前、过程中及献血后... 目的通过对抚顺地区献血现状的调查分析,明确机采成分血水平可提升的主要因素,制定相应的社会解决方案。方法设计调查问卷,进行实地和网络调查并收集数据。结果成分献血经历者23人(13.86%),65人(39.16%)了解成分献血前、过程中及献血后的注意事项,69人(41.57%)了解成分献血的量及间隔期。献血场所绝大部分为流动车(72.89%),参加献血途径占比最高为偶然路过献血地点(56.63%),78人(46.99%)认为有必要在献血环境中提供上网条件。结论改良献血车、开发利用公共场所、建立"OBO"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抚顺 无偿献血 成分献血
下载PDF
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校园精神的养成
10
作者 岳少雷 陈由歆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1年第B12期23-25,共3页
当前 ,重视校园文化中的校园精神的养成是学校管理的新课题。本文阐明了校园文化的内容和校园精神的实质 ,着重阐述了怎样养成一种科学、客观的校园精神 ,认为科学理论指导、典型示范。
关键词 校园文化 校园精神 学校管理 教育 中国
下载PDF
砝码质量值的测量平差
11
作者 陈进民 陈由歆 《辽宁计量与管理》 2000年第2期29-30,共2页
关键词 砝码 检定 质量值 测量平差
下载PDF
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人文精神的养成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由歆 《理论界》 2006年第4期153-153,206,共2页
新形势下通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培养综合素质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的新课题,而作为校园文化建设核心的人文精神也日益受到重视。本文阐述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质和所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人文精神的内涵,以及如何在校园文化中... 新形势下通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培养综合素质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的新课题,而作为校园文化建设核心的人文精神也日益受到重视。本文阐述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质和所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人文精神的内涵,以及如何在校园文化中切实突出人文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文化 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
原文传递
论张爱玲小说中缺席的父性形象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由歆 《理论界》 2006年第3期188-189,共2页
张爱玲的创作带着时代烙印和悲剧色彩,以描写动荡社会中渺小的人物见长。本文从社会和家庭的角度阐明了她作品中塑造的男性形象特点并论述了父性形象缺席的深层次原因。
关键词 女性意识 父性形象 缺席
原文传递
《春明新史》与《新民晚报》关系考
14
作者 陈由歆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92-196,共5页
文章阐释了《春明新史》和《新民晚报》中诸多有待甄别的细节,以《张恨水与沈阳》所提出的观点和《新民晚报》副刊对照,提出该文的某些偏误,并且分析其出现的原因是忽视了副刊的史料实证作用,没有核查原始文献。由此得出结论,一次文献... 文章阐释了《春明新史》和《新民晚报》中诸多有待甄别的细节,以《张恨水与沈阳》所提出的观点和《新民晚报》副刊对照,提出该文的某些偏误,并且分析其出现的原因是忽视了副刊的史料实证作用,没有核查原始文献。由此得出结论,一次文献到二次文献的整理过程中,最先连载小说的副刊作为重要的史料应该得到足够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恨水 《春明新史》 副刊
原文传递
谈张贤亮的近作《壹亿陆》中的两性关系
15
作者 陈由歆 《理论界》 2011年第6期125-126,共2页
张贤亮近年发表的《壹亿陆》是他进入21世纪以来的重要长篇小说,这部作品改变了他以往知识分子的话语风格,建构了一种新的两性关系。论文将这部小说与他以前小说中的男权意识和女性形象作对比分析,得出男权意识遮蔽致使正面意义的女性... 张贤亮近年发表的《壹亿陆》是他进入21世纪以来的重要长篇小说,这部作品改变了他以往知识分子的话语风格,建构了一种新的两性关系。论文将这部小说与他以前小说中的男权意识和女性形象作对比分析,得出男权意识遮蔽致使正面意义的女性形象缺席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贤亮 女性形象 男权意识
原文传递
民国时期报纸与辽沈地域文学关系
16
作者 陈由歆 《才智》 2013年第26期220-220,共1页
辽宁地区文学始终是东北地域文学乃至现代文学的分支部分,局有不可忽视的特性。民国时期报纸对现代文学发展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反映了当时通俗文学创作者们的审美旨趣和社会的现状,是研究民国历史的重要资料,也是地域文学不可或缺的一... 辽宁地区文学始终是东北地域文学乃至现代文学的分支部分,局有不可忽视的特性。民国时期报纸对现代文学发展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反映了当时通俗文学创作者们的审美旨趣和社会的现状,是研究民国历史的重要资料,也是地域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报纸 地域文学 现代小说
原文传递
《红岩》的川剧改编与“十七年”文艺范式
17
作者 陈由歆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9,共2页
《红岩》在"十七年"时期曾被改编成川剧在全国上演并引起轰动,率先掀起了"红岩戏"的热潮,挖掘川剧改编中的某些细节,可以发现在创作方式、人物设置、情节安排等方面,川剧是当时政治话语为主的文艺范式的缩影。
关键词 川剧 “十七年”文艺 范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