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瘤内扰流装置Woven EndoBridge在治疗侧壁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进展
1
作者 张伟 陈维福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3期796-801,共6页
Woven EndoBridge (WEB)最初被批准用于治疗颅内宽颈囊状分叉部动脉瘤。最近的研究表明,它用于治疗侧壁颅内动脉瘤也取得了不错的疗效。作者对临床应用WEB治疗侧壁颅内动脉瘤的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侧壁颅内动脉瘤 瘤内扰流装置 Woven EndoBridge 综述
下载PDF
高血压性脑出血外科治疗术式浅析 被引量:50
2
作者 陈维福 程远 马颖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3年第3期217-218,共2页
关键词 高血压 脑出血 外科手术 手术时机 手术方法
下载PDF
两种不同术式治疗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陈维福 程远 +2 位作者 马颖 陈晋 蒋永祥 《创伤外科杂志》 2008年第1期12-15,共4页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年间前后两个阶段诊治的慢性硬脑膜下血肿316例,并从临床特点、影像学资料、预后、并发症以及两种手术疗效进行比较。结果87.3%的患者恢复良好,10.7%无...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年间前后两个阶段诊治的慢性硬脑膜下血肿316例,并从临床特点、影像学资料、预后、并发症以及两种手术疗效进行比较。结果87.3%的患者恢复良好,10.7%无改变或加重,病死率为1.9%。细孔钻孔+密闭式硬通道引流与颅骨钻孔+软管引流相比,术后并发症减少,再手术率低。结论细孔钻孔+密闭式硬通道引流手术,操作简单,用时短,安全有效,适合各年龄组,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下血肿 引流 手术
下载PDF
外科治疗134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陈维福 马颖 程远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3年第12期1708-1710,共3页
目的 探讨外科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不同术式优缺点。方法 对我科先后采用小骨窗血肿清除术 (6 2例 )和YL 1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碎吸术 (72例 )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 )小骨窗血肿清除术组病死率为 ... 目的 探讨外科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不同术式优缺点。方法 对我科先后采用小骨窗血肿清除术 (6 2例 )和YL 1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碎吸术 (72例 )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 )小骨窗血肿清除术组病死率为 2 5 .8% ,YL 1型针穿刺组病死率为 1 5 .2 8% ;(2 )YL 1型针穿刺组平均用时 30min ,小骨窗血肿清除 6 0~ 1 2 0min ;(3)YL 1型针穿刺组 ,使用脱水剂的时间较小骨窗组短。结论  (1 )YL 1型针穿刺组手术时间缩短 ,手术创伤减轻 ,结合纤溶酶的应用可清除大部分血肿 ;(2 )该术式不加重血脑障、脑动静脉及微循环的损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性脑出血 手术治疗
下载PDF
电解脱性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治疗36例疗效观察
5
作者 陈维福 马颖 程远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6年第7期638-639,共2页
目的探讨电解脱性弹簧圈(GDC)栓塞颅内动脉瘤的围手术期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GDC栓塞的围手术期治疗过程以及治疗效果。结果100%栓塞11例。95%栓塞硬膜下血肿、脑疝,行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后好转;术后2例并发... 目的探讨电解脱性弹簧圈(GDC)栓塞颅内动脉瘤的围手术期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GDC栓塞的围手术期治疗过程以及治疗效果。结果100%栓塞11例。95%栓塞硬膜下血肿、脑疝,行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后好转;术后2例并发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恢复。术后3个月随访,32例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y daily living,ADL)达Ⅰ~Ⅲ级。结论术前防治再出血和脑血管痉挛、术后防治并发症等正确的围手术期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弹簧圈 栓塞 围手术期 治疗
下载PDF
危重高血压性脑出血围手术期治疗
6
作者 陈维福 程远 刘德华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494-496,共3页
目的 :探讨危重高血压性脑出血围手术期治疗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年我科采用微侵袭手术方法治疗危重高血压性脑出血围手术期治疗 ,包括控制血压 ,加强呼吸道管的护理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和方案选择以及高血糖、脑水肿、消化道出血... 目的 :探讨危重高血压性脑出血围手术期治疗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年我科采用微侵袭手术方法治疗危重高血压性脑出血围手术期治疗 ,包括控制血压 ,加强呼吸道管的护理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和方案选择以及高血糖、脑水肿、消化道出血、营养等对症治疗。结果 :5 0例危重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 ,死亡 9例 ,病死率为 18% ;3月后随访 ,日常生活能力 (Activi tyDailyLiving ,ADL)Ⅰ~Ⅲ达 76 %。 结论 :危重高血压性脑出血治疗不仅需要手术方法的微侵袭 ,而且围手术期积极的病理生理学、病原学、营养和对症治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性脑出血 围手术期 微侵袭外科 回顾性分析
下载PDF
利用弥散张量成像评估中小量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的治疗效果 被引量:19
7
作者 蒋永祥 马颖 +1 位作者 程远 陈维福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66-670,共5页
目的利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评估中小量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微创治疗效果。方法以101例中小量(10~40 ml)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微创手术组(52例)和内科治疗组(49例),血肿体... 目的利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评估中小量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微创治疗效果。方法以101例中小量(10~40 ml)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微创手术组(52例)和内科治疗组(49例),血肿体积为15~36(23.36±7.24)ml。所有患者在发病后48 h内和发病后14 d进行DTI扫描,得到双侧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及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tensor tractography,DTT)图像,并根据CST完整性将微创手术组分为A(1~2级,22例)、B(3级,30例)两个亚组,比较微创手术组和内科治疗组之间及A、B亚组之间在以上指标的差异。结果发病后首次DTI扫描显示微创手术组、内科治疗组受累侧的内囊区和大脑脚FA值均降低,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第2次DTI扫描提示,微创手术组的FA值[内囊区(0.49±0.02)、大脑脚(0.47±0.03)]较内科治疗组[内囊区(0.39±0.02)、大脑脚(0.43±0.03)明显升高(P<0.05)],且从DTT图像上可见微创手术组的CST恢复程度明显好于内科治疗组,提示对于这类患者微创手术治疗效果优于内科治疗。微创手术组的A亚组术后FA值[(0.51±0.02)高于B亚组(0.48±0.02)(P<0.05)],提示CST损伤越小,手术效果越好。结论微创治疗可以提高中小量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尤其是DTT显示CST以推移、变形为主者(1~2级)应更为积极采取微创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基底节区 微创治疗技术 弥散张量成像 各向异性
下载PDF
低频超声联合微泡经颅开放血脑屏障初步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程远 于锐 +3 位作者 宋彧 马颖 陈维福 王志刚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2-44,共3页
目的探讨低频超声联合微泡经颅靶向开放血脑屏障及在临床应用价值。方法①经静脉注射微泡后,用频率为43kHz、强度为2W/cm2,持续超声波辐射大鼠头部5min;②采用荧光显微镜伊文氏蓝(EB)、电镜镧示踪法以及透射电镜观察脑组织的超微结构变... 目的探讨低频超声联合微泡经颅靶向开放血脑屏障及在临床应用价值。方法①经静脉注射微泡后,用频率为43kHz、强度为2W/cm2,持续超声波辐射大鼠头部5min;②采用荧光显微镜伊文氏蓝(EB)、电镜镧示踪法以及透射电镜观察脑组织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经颅超声波与微泡联合能短暂地促进伊文氏蓝和镧离子通过多种形式跨越血脑屏障。结论低频超声联合微泡能可逆的、靶向的、局部的开放血脑屏障,并为进一步研究药物进入脑实质内提供新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超声 微泡 血脑屏障
下载PDF
外科干预对高血压脑出血后脑水肿转归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宋春旺 谢宗义 +2 位作者 陈维福 马颖 程远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9期2925-2928,共4页
目的探讨手术干预对高血压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水肿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方法 选择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60例,分保守治疗组、开颅治疗组和微创治疗组。采用单元、多元线性回归和方差分析分别研究血肿量与脑水肿量的相关性;不同部位及不同血... 目的探讨手术干预对高血压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水肿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方法 选择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60例,分保守治疗组、开颅治疗组和微创治疗组。采用单元、多元线性回归和方差分析分别研究血肿量与脑水肿量的相关性;不同部位及不同血肿量对脑水肿相对增量(relative growth of perihematomal edema volume,RE)的影响;手术与非手术对RE的影响进行比较。结果 高血压脑出血后血肿量与脑水肿发生呈正相关(r2=0.5831),与不同时间点RE相关(P<0.01);不同出血部位的RE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幕上出血中小血肿的RE最大(P<0.05);幕上微创组和开颅组间的R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保守治疗组相比,RE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幕下开颅治疗组与保守治疗组相比,R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后血肿量与脑水肿程度、RE密切相关,幕上少量血肿对脑水肿变化速率影响较大,手术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脑水肿发展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出血 高血压性 脑水肿 血肿 引流术
下载PDF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S100B蛋白表达增加与脑血管痉挛有关 被引量:8
10
作者 陈果 马颖 +3 位作者 程远 陈维福 谢宗义 朱凤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8期1736-1738,共3页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不同时间点S100B蛋白在基底动脉中的表达,探讨S100B蛋白与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关系,进一步阐述SAH后CVS的发生机制。方法SD大鼠4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不同时间点S100B蛋白在基底动脉中的表达,探讨S100B蛋白与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关系,进一步阐述SAH后CVS的发生机制。方法SD大鼠4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生理盐水组和实验组。根据取材时间不同,又将实验组分为SAH后第1、3、4、7、14天组,病理切片观察基底动脉病理改变;测定S100B蛋白染色含量,并比较不同时间点基底动脉中S100B蛋白的表达;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SAH后在第3天时出现明显的血管腔变小;7 d时血管痉挛达高峰;14 d时动脉改变较7 d时有减轻;基底动脉中S100B蛋白主要表达位于平滑肌细胞。SAH后第3天开始表达增强,7 d时表达最强,14 d时减弱。结论SAH后不同时间点S100B蛋白的表达强度不一,随着CVS加重表达越强,在第7天达高峰。S100B蛋白的表达可能与CVS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H CVS SIOOB蛋白 免疫组化染色
下载PDF
胶质瘤干细胞对BCNU耐药的体外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徐忠烨 程远 +3 位作者 唐文渊 陈维福 刘鹏飞 朱晓锋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6-118,共3页
目的探讨胶质瘤干细胞(GSCs)对双氯乙基亚硝脲(BCNU)的耐药能力及导致耐药的相关分子机制。方法从来源于手术切除的恶性胶质瘤中分离培养GSCs,并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FACS鉴定;分别利用MTT法和Ki67染色观察和分析不同浓度BCNU对胶质... 目的探讨胶质瘤干细胞(GSCs)对双氯乙基亚硝脲(BCNU)的耐药能力及导致耐药的相关分子机制。方法从来源于手术切除的恶性胶质瘤中分离培养GSCs,并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FACS鉴定;分别利用MTT法和Ki67染色观察和分析不同浓度BCNU对胶质瘤细胞和GSCs的活力和增殖能力的影响;应用RT-PCR法测定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O6-methylguanine DNA-transferase,MGMT)mRNA在胶质瘤细胞、GSCs和正常脑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本研究中获得的GSCs为Nestin和CD133阳性,具有自我更新、分裂增殖和多分化潜能,流式细胞术分析证实收获的细胞克隆中99.79%的细胞为CD133阳性细胞,符合我们的实验要求;与胶质瘤细胞相比,GSCs具有较强的抗BCNU化疗能力(P<0.01),在BCNU的浓度达到2 g/L后,胶质瘤细胞存活率近于0并基本停止增殖,而GSCs仍有32.3%±4.5%的存活率并仍有43.6%±3.5%的增殖率,当BCNU浓度在2 g/L到8 g/L间尚可以进一步诱导GSCs耐药能力的增强;RT-PCR结果表明在GSCs中MGMT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胶质瘤细胞,而在正常脑组织中则无MG-MTmRNA的表达。结论GSCs比胶质瘤细胞更具耐药性,是胶质瘤产生耐药的关键,而MGMT是GSCs产生耐药的分子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干细胞 耐药 双氯乙基亚硝脲 O6-甲基鸟嘌呤 DNA 甲基转移酶
下载PDF
角接触球轴承热特性分析及试验 被引量:15
12
作者 胡小秋 陈维福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6-110,共5页
为了预测并控制轴承运转过程中热态特性对进给系统精度的影响,基于球轴承拟静力学和摩擦生热理论,计算了包括自旋摩擦力矩在内的摩擦生热,分析了热传递方式,并建立了热传递模型和一种考虑接触热阻的球轴承组件有限元热结构模型。采用有... 为了预测并控制轴承运转过程中热态特性对进给系统精度的影响,基于球轴承拟静力学和摩擦生热理论,计算了包括自旋摩擦力矩在内的摩擦生热,分析了热传递方式,并建立了热传递模型和一种考虑接触热阻的球轴承组件有限元热结构模型。采用有限元法仿真轴承组件稳态温度场,搭建试验台测试了不同转速和载荷下轴承的稳态温度分布及轴向热位移。结果表明:转速和轴向载荷对轴承温升及轴向热位移影响较大,其中温升在10℃以内时,轴向热位移与温度线性关系明显;在温度场中,滚珠温度最高,内圈温度次之,外圈温度最低;仿真结果与测试结果相对误差在7%以内,可有效预测轴承在不同工况下的稳态温度场及轴向热位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接触球轴承 热传递模型 温度场 热位移
下载PDF
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8例颈内动脉前壁动脉瘤——“铆钉”技术的运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蒋永祥 吉翔 +2 位作者 程远 陈维福 马颖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60-365,共6页
目的探讨支架结合弹簧圈的"铆钉"技术在血管内治疗颈内动脉前壁动脉瘤中的应用及其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10年1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8例采用"铆钉"技术进行血管内治疗的颈内动脉前壁动脉瘤患者的临... 目的探讨支架结合弹簧圈的"铆钉"技术在血管内治疗颈内动脉前壁动脉瘤中的应用及其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10年1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8例采用"铆钉"技术进行血管内治疗的颈内动脉前壁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术后脑血管造影和随访结果。结果 8例患者均在术中安全栓塞动脉瘤,未发生术中破裂出血。1例患者在术后1周、3个月、6个月复查DSA均可见动脉瘤颈少量残留,但是瘤颈弹簧圈形态稳定,故予以继续随访;而其余7例患者在术后6个月复查DSA示动脉瘤颈血管内膜修复良好,动脉瘤治愈。结论通过"铆钉"技术主动增强动脉瘤颈处弹簧圈的抗冲击能力,再结合支架的血流导向作用,能够安全、有效地治疗此类极易破裂的动脉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颈内动脉前壁 血管内治疗 假性动脉瘤 弹簧圈 Lvis支架
下载PDF
幕上高血压脑出血预后影响因素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蒋永祥 彭博 +2 位作者 马颖 陈维福 程远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8年第3期155-157,共3页
目的探讨影响幕上高血压脑出血(SICH)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以指导临床治疗和评估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幕上高血压脑出血324例完整病历。以一般资料、起病症状、入院查体、影像学资料、治疗方式、并发症等43项为自变... 目的探讨影响幕上高血压脑出血(SICH)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以指导临床治疗和评估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幕上高血压脑出血324例完整病历。以一般资料、起病症状、入院查体、影像学资料、治疗方式、并发症等43项为自变量,以发病后1个月后功能独立性评定评分(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FIM)为因变量,建立多重线性回归模型,筛选出对预后有影响的因素,并比较各因素的影响大小。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发现血肿体积、入院时收缩期血压、GCS评分、脑室是否积血、血肿体积扩大、是否并发肺部感染和应激性溃疡等7项对预后有显著性的影响。结论血肿体积、入院GCS评分和脑室是否积血对预后影响有重要意义,可作为SICH患者预后的关键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幕上出血 预后 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下载PDF
蝶骨嵴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 被引量:2
15
作者 臧贻征 程远 +2 位作者 陈维福 马颖 陈晋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47-148,F0004,共3页
目的探讨蝶骨嵴脑膜瘤术前评估及显微手术要点。方法对18例蝶骨嵴脑膜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资料及手术要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切除按Simpson法分级,Ⅰ级5例,Ⅱ级4例,Ⅲ级3例,Ⅳ级5例,Ⅴ级1例;1例术后放弃治疗死亡,余病例无严... 目的探讨蝶骨嵴脑膜瘤术前评估及显微手术要点。方法对18例蝶骨嵴脑膜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资料及手术要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切除按Simpson法分级,Ⅰ级5例,Ⅱ级4例,Ⅲ级3例,Ⅳ级5例,Ⅴ级1例;1例术后放弃治疗死亡,余病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制订详细术前计划、娴熟的显微技术、对肿瘤毗邻结构的了解以及神经功能的保护意识,是保障最大程度切除肿瘤并保持较好预后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瘤 蝶骨嵴 显微手术
下载PDF
急性脑静脉闭塞动物模型的改进 被引量:1
16
作者 郭大静 孔祥泉 +4 位作者 王志刚 赵建农 陈维福 谢微波 钟维佳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877-1880,共4页
目的对急性脑静脉闭塞动物模型加以改进,拟建立一个稳定的类似临床疾病的动物模型。方法家猫28只,随机分为3组(栓塞组18只,结扎组6只,假手术组4只),栓塞组和结扎组分别采用开颅上矢状窦穿刺注射醋酸纤维素聚合物(CAP)和上矢状窦(SSS)后... 目的对急性脑静脉闭塞动物模型加以改进,拟建立一个稳定的类似临床疾病的动物模型。方法家猫28只,随机分为3组(栓塞组18只,结扎组6只,假手术组4只),栓塞组和结扎组分别采用开颅上矢状窦穿刺注射醋酸纤维素聚合物(CAP)和上矢状窦(SSS)后份结扎制备急性脑静脉闭塞模型,术后1、3、6、12、24、48h对各组模型行MRI、CT检查,观察脑实质损害的动态变化,并和病理作对照研究。结果栓塞组16只猫造模成功。MR发现13只猫,CT发现12只猫脑实质内异常灌注区。大体病理学16只猫上矢状窦、桥静脉及皮层静脉内见CAP凝固呈铸型改变。显微病理学见病灶以血管源性水肿为主,12h后出现静脉性脑梗死、脑出血。结扎组和假手术组脑实质未见异常改变。结论上矢状窦穿刺注射CAP制备急性脑静脉闭塞模型方法可行,该模型适合于病理生理及影像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 动物 脑静脉闭塞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激光捕获显微切割分离脑微血管及其蛋白质组学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1
17
作者 谢宗义 陈维福 +1 位作者 陈松 程远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4-56,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激光捕获显微切割(laser capture microdissection,LCM)技术分离脑微血管及双向凝胶电泳(two-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2-DE)研究微血管蛋白质的方法及可行性。方法:将新鲜大鼠脑皮质常规制备冰冻切片,采用快速免... 目的:探讨应用激光捕获显微切割(laser capture microdissection,LCM)技术分离脑微血管及双向凝胶电泳(two-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2-DE)研究微血管蛋白质的方法及可行性。方法:将新鲜大鼠脑皮质常规制备冰冻切片,采用快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应用LCM技术分离脑微血管,提取微血管蛋白质,建立双向凝胶电泳图谱。结果:通过LCM技术可以准确、快速地分离微血管。通过优化2-DE各参数,2-DE能充分分离微血管蛋白质,并获得了分辨率和重复性较好的2-DE图谱。结论:LCM技术可以成功解决组织异质性问题,获取纯度较高的脑微血管,2-DE技术能应用于微血管蛋白质组研究。这些结果表明2-DE联合免疫染色法-LCM技术运用于脑微血管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捕获显微切割 脑微血管 蛋白质组学
下载PDF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被引量:1
18
作者 马颖 陈维福 程远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5年第5期730-731,737,共3页
目的总结电解式可脱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经验。方法2000年10月~2004年3月用GDC栓塞颅内动脉瘤30例,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急性期病例4例,术前按Hunt氏分级:Ⅰ级3例,Ⅱ级16例,Ⅲ级10例,Ⅳ级1例。结果动脉瘤完全闭塞24例(8... 目的总结电解式可脱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经验。方法2000年10月~2004年3月用GDC栓塞颅内动脉瘤30例,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急性期病例4例,术前按Hunt氏分级:Ⅰ级3例,Ⅱ级16例,Ⅲ级10例,Ⅳ级1例。结果动脉瘤完全闭塞24例(80%),闭塞达90%以上6例(20%),2例死亡(占6.6%),20例随访半年~1年无复发。结论GDC栓塞颅内动脉瘤安全、可靠,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 栓塞治疗
下载PDF
瞬目反射正常值测定及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16
19
作者 程远 徐兴碧 +1 位作者 陈维福 马颖 《临床脑电学杂志》 2000年第3期138-140,共3页
目的 :研究瞬目反射 (BR)的正常值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Keypoint神经电生理仪 ,表面电极刺激眶上神经 ,分别在同侧眼轮匝肌记录出R1 波和R2 ′波 ,在对侧眼轮匝肌记录出R2 ′波。对 30例健康成人和 5 6例患者 (主要包括面神经麻... 目的 :研究瞬目反射 (BR)的正常值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Keypoint神经电生理仪 ,表面电极刺激眶上神经 ,分别在同侧眼轮匝肌记录出R1 波和R2 ′波 ,在对侧眼轮匝肌记录出R2 ′波。对 30例健康成人和 5 6例患者 (主要包括面神经麻痹 ,三叉神经痛 ,脑干损伤以及脑出血 )进行BR检测。结果 :正常组BR各潜伏期平均值分别是R1 为 10 7ms,R2 和R2 ′为 30 8ms和 30 6ms;患者组根据损伤部位分为传入型、传出型以及脑干型损伤 ,其R1 、R2 和R2 ′异常规律组合不同。结论 :BR检测不仅能早期反映颅神经损伤 ,还能区分颅神经损伤的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目反射 面神经麻痹 三叉神经痛 脑干损伤
下载PDF
病例教学模式在神经外科学临床实习教学中的探索 被引量:4
20
作者 谢宗义 黄琴 +7 位作者 汪峰 蒋永祥 徐忠烨 陈维福 陈晋 马颖 程远 刘长安 《现代医药卫生》 2016年第2期293-295,共3页
目的探讨病例教学模式在神经外科学临床实习教学中的教学效果。方法将2013年8月至2015年6月在该院神经外科实习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160人,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80人。研究组采用病例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实习结束后对两... 目的探讨病例教学模式在神经外科学临床实习教学中的教学效果。方法将2013年8月至2015年6月在该院神经外科实习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160人,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80人。研究组采用病例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实习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理论考试、实践操作考试和问卷调查。比较两组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和问卷调查结果。结果研究组学生在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考试方面的平均成绩[(85.68±4.85)、(77.42±6.68)分]均高于对照组[(81.26±5.76)、(67.56±8.9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0.013)。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组学生的问卷调查平均总分[(81.75±5.96)分]明显优于对照组[(71.48±8.7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结论病例教学模式在神经外科学临床实习教学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神经外科学的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案 教育 医学 临床实习 神经外科学 病例教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