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血维生素D水平和临床表征与嗅觉异常之间的关系
1
作者 张哲培 任鹏程 +3 位作者 陈绵聪 李虹艾 赵婵娟 向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S01期74-78,共5页
目的探讨伴有嗅觉异常的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者血25(OH)D水平与临床表征之间的关系,为ASD的病因及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病理对照的研究方法,收集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位于海南省海口市海旅大健康儿童康复中心... 目的探讨伴有嗅觉异常的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者血25(OH)D水平与临床表征之间的关系,为ASD的病因及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病理对照的研究方法,收集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位于海南省海口市海旅大健康儿童康复中心就诊的ASD儿童115例。根据SPSRC量表将ASD患儿分为嗅觉异常组和嗅觉正常组,将32例嗅觉异常的ASD患儿作为病例组,1∶1年龄、性别匹配的嗅觉正常的ASD儿童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25(OH)D水平及临床表征数据的差异。使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对血清25(OH)D水平进行检测。使用简版感觉处理能力剖析量表(SSP)、刻板重复行为量表修订版(RBS-R)、社交反应量表第二版(SRS-2)、孤独症谱系问卷量表(AQ)对两组儿童的临床表征进行评估。结果嗅觉异常组血25(OH)D水平、SSP评分、SRS-2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60,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5(OH)D是否<25 ng/mL(β=1.433,OR=4.192)、SSP评分是否<115(β=1.838,OR=6.286)为疾病独立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伴有嗅觉异常的ASD患儿血25(OH)D含量较低,且与嗅觉和部分临床表型存在相关性,但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谱系障碍 维生素D 嗅觉 病例对照研究 儿童
下载PDF
PCT、SAA及Treg因子检测在多重耐药菌感染抗菌治疗中的价值
2
作者 王海艳 洪丽娟 +2 位作者 陈绵聪 史莉雅 覃雪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4年第8期1511-1514,1519,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血淀粉样蛋白(SAA)及调节性T细胞(Treg)相关因子检测在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抗菌药物治疗中的指导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7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380例(试验组),另选取...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血淀粉样蛋白(SAA)及调节性T细胞(Treg)相关因子检测在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抗菌药物治疗中的指导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7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380例(试验组),另选取同期于本院行体检且各项正常健康者378名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PCT、SAA、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及白细胞介素A7A(ILA7A)水平;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因素;分析试验组不同疗效患者治疗前、后血清PCT、SAA、TGF⁃β及ILA7A水平;分析PCT、SAA、TGF⁃β及ILA7A单独及联合检测对抗菌药物治疗疗效的评估价值。结果试验组血清PCT、SAA、ILA7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GF⁃β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血清PCT、SAA、TGF⁃β及ILA7A水平是影响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单因素,进一步行多元Logistic结果显示,血清PCT(>0.5μg/L)、SAA(>10 mg/L)、TGF⁃β降低及ILA7A升高均为影响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有效组307例,无效组73例。治疗前两组血清PCT、SAA、TGF⁃β及ILA7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有效组PCT、SAA、ILA7A水平低于无效组,TGF⁃β水平高于有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PCT、SAA、TGF⁃β及ILA7A四者联合检测评估抗菌药物治疗疗效的AUC为0.762,明显高于四者单一检测的AUC(P<0.05)。结论血清SAA、PCT、Treg细胞相关因子水平在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抗菌药物治疗中均具有一定指导价值,且上述指标联合检测准确性最高,可为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一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T SAA 调节性T细胞 多重耐药菌感染 抗菌药物
下载PDF
大剂量盐酸氨溴索联合纤支镜灌洗对老年重症肺炎患者氧合指数血清CRP PCT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9
3
作者 陈绵聪 陈伟 +1 位作者 林秀山 符名勇 《河北医学》 CAS 2020年第9期1434-1438,共5页
目的:探究大剂量盐酸氨溴索+纤维支气管镜(简称“纤支镜”)在老年重症肺炎(SP)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计算机随机数字法简单随机分组将本院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90例老年SP患者分为单一组与联合组,分别给予大剂量盐酸氨溴索、大... 目的:探究大剂量盐酸氨溴索+纤维支气管镜(简称“纤支镜”)在老年重症肺炎(SP)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计算机随机数字法简单随机分组将本院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90例老年SP患者分为单一组与联合组,分别给予大剂量盐酸氨溴索、大剂量盐酸氨溴索+纤支镜治疗。评价两组疗效及相关指标。结果: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97.78%,显著高于单一组的82.22%(P<0.05);对比治疗前,两组治疗后动脉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aO2)、氧合指数均显著上升(P<0.05),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且联合组上升或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单一组(P<0.05);联合组治疗后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肺部症状消失时间与重症监护病房(ICU)入住时间均显著小于单一组(P<0.05);联合组院内多器官功能衰竭(MOF)发生率及28d死亡率分别为15.56%、6.67%,均显著低于单一组的37.78%、24.44%(P<0.05)。结论:大剂量盐酸氨溴索+纤支镜治疗老年SP疗效较好,能明显改善患者氧合指数,减轻病情及炎症,减少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溴索 纤维支气管镜 老年重症肺炎 氧合指数
下载PDF
血乳酸、纤维蛋白原及中性粒细胞比率对重症肺炎患者28 d死亡率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0
4
作者 陈绵聪 陈伟 +1 位作者 林秀山 符名勇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4期706-709,共4页
目的:探讨血乳酸(Lac)、纤维蛋白原(FIB)及中性粒细胞比率对重症肺炎患者28 d死亡率的预测价值。方法:84例重症肺炎患者作为重症肺炎组,根据入院后28 d生存情况将84例患者分为生存组(n=50)和死亡组(n=34),另外选择同期收治的普通肺炎患... 目的:探讨血乳酸(Lac)、纤维蛋白原(FIB)及中性粒细胞比率对重症肺炎患者28 d死亡率的预测价值。方法:84例重症肺炎患者作为重症肺炎组,根据入院后28 d生存情况将84例患者分为生存组(n=50)和死亡组(n=34),另外选择同期收治的普通肺炎患者作为普通肺炎组(n=90)。比较各组Lac、FIB、中性粒细胞比率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情况,利用ROC曲线评估Lac、FIB、中性粒细胞比率和APACHEⅡ评分对重症肺炎患者28 d死亡率的评估价值。结果:重症肺炎组患者Lac、FIB、中性粒细胞比率和APACHEⅡ评分均高于普通肺炎组(P<0.05);重症肺炎患者中,死亡组Lac、FIB、中性粒细胞比率和APACHEⅡ评分显著高于生存组(P<0.05);经Spearman相关分析,重症肺炎患者血清中Lac、FIB、中性粒细胞比率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0.283、0.428、0.331,P=0.039、0.001、0.016);ROC曲线分析显示,Lac、FIB、中性粒细胞比率联合预测重症肺炎患者28 d死亡率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02,高于单一指标检测。结论:重症肺炎患者中死亡组患者Lac、FIB、中性粒细胞比率和APACHEⅡ评分均高于生存组,Lac、FIB、中性粒细胞比率联合可以为重症肺炎患者28 d死亡风险提供更准确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肺炎 乳酸 纤维蛋白原 中性粒细胞 病死率
下载PDF
大剂量氨溴索在重症肺炎治疗中的临床价值体会 被引量:2
5
作者 陈绵聪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9年第A01期0924-0925,共2页
目的:在重症肺炎治疗中应用大剂量氨溴索,分析临床价值。方法:针对我院因重症肺炎就诊的64例患者开展对比研究,即在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遵循计算机表法实施分组处理,等比例均分出对照组与分析组,均纳入患者32例,两组患者均实施氨... 目的:在重症肺炎治疗中应用大剂量氨溴索,分析临床价值。方法:针对我院因重症肺炎就诊的64例患者开展对比研究,即在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遵循计算机表法实施分组处理,等比例均分出对照组与分析组,均纳入患者32例,两组患者均实施氨溴索治疗,使用剂量分别为常规剂量、大剂量,比较两组临床有效率、炎性指标、不良反应率。结果:组间临床有效率对比,分析组数值最高,P<0.05;分析组指标值更优于对照组,P<0.05;组间不良反应率无显著区别,P>0.05。结论:在重症肺炎的治疗中,对患者应用大剂量氨溴索,对于促进患者康复更有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肺炎 氨溴索 大剂量 常规剂量
下载PDF
大剂量氨溴索用于重症肺炎治疗临床价值评价
6
作者 陈绵聪 《中国药业》 CAS 2019年第S01期9-10,共2页
目的探讨重症肺炎治疗中应用大剂量氨溴索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重症肺炎患者64例,遵循计算机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实施常规剂量和大剂量氨溴索治疗。... 目的探讨重症肺炎治疗中应用大剂量氨溴索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重症肺炎患者64例,遵循计算机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实施常规剂量和大剂量氨溴索治疗。结果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应用大剂量氨溴索治疗重症肺炎患者,临床疗效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肺炎 氨溴索 大剂量 常规剂量 临床疗效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溶栓与非早期溶栓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王玉花 陈绵聪 +1 位作者 陈梁 王咸安 《血栓与止血学》 2016年第5期554-555,共2页
目的研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溶栓与非早期溶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2013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80例AMI患者,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按溶栓时间将其分为观察组41例(6 h内进行溶栓),对照组39例(6~12 h进行溶栓),对... 目的研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溶栓与非早期溶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2013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80例AMI患者,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按溶栓时间将其分为观察组41例(6 h内进行溶栓),对照组39例(6~12 h进行溶栓),对2组患者进行比较其血管再通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5周病死率。结果观察组的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与5周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AMI死患者采用早期溶栓治疗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溶栓 非早期溶栓 急性心肌梗死
下载PDF
医院耐碳青霉素烯类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所致死亡预测模型研究
8
作者 王海艳 洪丽娟 +1 位作者 陈绵聪 谭文敏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17期1890-1893,共4页
目的 探究医院耐碳青霉素烯类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所致死亡预测模型。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3年3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159例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患者感染后30 d生存情况分为... 目的 探究医院耐碳青霉素烯类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所致死亡预测模型。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3年3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159例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患者感染后30 d生存情况分为死亡组(n=47)与生存组(n=112)。收集患者各项临床资料,进行菌株鉴定与药敏试验。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死亡影响因素,并以此构建死亡发生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预测模型预测效果。结果 159例患者分离获得菌株165株,基本为多重耐药菌,其中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亚胺培南耐药性达到100%,而对环丙沙星、美罗培南、头孢吡肟、妥布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左氧氟沙星和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性分别为90.91%、89.09%、80.00%、75.15%、71.52%、64.24%、56.97%,而对米洛环、替加环素素耐药性较低,分别为12.73%与9.70%。单因素与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ACHEⅡ评分、脓毒性休克、其他病原体感染、降钙素原、抗菌药物应用种类>3种是死亡发生影响因素(P<0.05)。以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为基础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模型为log P=3.526+APACHEⅡ评分×0.398+脓毒性休克×0.413+其他病原体感染×0.407+降钙素原×0.529+抗菌药物应用种类>3种×0.351,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χ2=5.336,P=0.219,ROC曲线显示曲线下面积为0.826(95%CI:0.716~0.887),最佳临界值为0.712,敏感度、特异度以及准确率分别为86.25%、80.56%及79.35。结论 APACHEⅡ评分、脓毒性休克、其他病原体感染等是医院耐碳青霉素烯类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所致死亡影响因素,据此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碳青霉素烯类 鲍曼不动杆菌 血流感染 死亡 预测模型
下载PDF
ICU患者导管相关感染的影响因素及病原学特点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陈志林 刘建莉 +4 位作者 郑盼盼 韦小妹 孙广晓 陈绵聪 郑强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1期3249-3252,共4页
目的分析ICU患者导管相关感染的影响因素及感染病原学的分布特点。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7年7月医院ICU住院治疗的患者783例,采用系统回顾性分析法,观察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留置导管时间、住院天数、是否合并相关基础疾病、预防性抗菌药... 目的分析ICU患者导管相关感染的影响因素及感染病原学的分布特点。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7年7月医院ICU住院治疗的患者783例,采用系统回顾性分析法,观察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留置导管时间、住院天数、是否合并相关基础疾病、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感染患者的相关标本进行病原学分析。结果 783例医院ICU住院治疗的患者,其中发生医院感染213例,感染发生率27.20%,感染例次数268例,例次感染率为34.23%;感染部位主要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占51.49%;感染患者共检出病原菌268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56.72%,革兰阳性菌占33.96%,真菌占9.3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60岁、存在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合并相关基础疾病情况、留置相关导管时间>7d、相关侵入性操作和住院时间≥2周,是ICU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积极治疗ICU患者合并的相关基础疾病,依据药敏结果进行抗菌药物治疗,严格无菌操作,尽可能减少侵入性操作的次数,减少相关导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对于改善ICU患者预后及降低医院感染率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U 导管 医院感染 影响因素 病原菌
原文传递
孟鲁司特钠与BiPAP对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20
10
作者 符名勇 陈绵聪 《国际呼吸杂志》 2018年第18期1386-1390,共5页
目的分析孟鲁司特钠与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BiPAP)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7年5月海口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12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 目的分析孟鲁司特钠与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BiPAP)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7年5月海口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12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BiPAP呼吸机+孟鲁司特钠治疗,分析2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会呼吸问卷(mMRC)评分、血气分析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患者mMRC评分、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及动脉血氧饱和度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值分别为8.719、3.620、9.426、5.501,P值均〈0.05)。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尿液中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水平和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磷脂酶A2(PLA2)、C反应蛋白(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尿液中NGAL水平和血清NT-proBNP、PI,A2、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17.708、26.135、20.486、4.544、10.367,P值均〈0.05)。结论孟鲁司特钠与BiPAP治疗COPD伴呼吸衰竭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呼吸困难程度,减轻机体炎症反应和细胞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鲁司特钠 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呼吸衰竭
原文传递
高血压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血压变化及临床特征探讨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梁 陈绵聪 《临床急诊杂志》 CAS 2016年第9期702-704,共3页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的血压变化及临床特征。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合并高血压患者归为观察组(65例),非高血压患者归为对照组(55例)。比较2组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血压变化、临床特征和并发...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的血压变化及临床特征。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合并高血压患者归为观察组(65例),非高血压患者归为对照组(55例)。比较2组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血压变化、临床特征和并发症的发生。结果:观察组患者无胸痛心肌梗死和心肌肥厚的发生率分别为38.4%和63.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发生心肌梗死后血压下降发生率高达81.5%,收缩压下降(31±12)mmHg,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心功能Ⅲ级和Ⅳ级患者占比分别为18.5%和12.3%,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心力衰竭、室速室颤、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和死亡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有效控制血压,逆转心肌肥厚,增强心功能,有利于改善高血压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急性心肌梗死 血压变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