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标准双抗血小板治疗和长期双抗血小板治疗的预后对比 被引量:3
1
作者 陈罗文 杜淑连 +1 位作者 杨学成 林森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8年第30期21-24,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标准双抗血小板和长期双抗血小板对冠心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上级医院行PCI术后回本院复诊的冠心病患者200例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标准双抗血小板和长期双抗血小板对冠心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上级医院行PCI术后回本院复诊的冠心病患者200例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给予长期双抗血小板治疗,对照组给予标准双抗血小板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聚集率、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以及有效性终点事件和安全性终点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前及治疗3、6、12个月,两组血小板聚集率、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8、24个月,两组红细胞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计数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主要及次要有效性终点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大出血、小出血及安全性终点事件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I术后使用长期双抗血小板治疗可安全有效地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冠心病患者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 冠心病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下载PDF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疗效观察 被引量:9
2
作者 陈罗文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0年第5期38-41,共4页
目的探讨主动脉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ng,IABP)应用对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治疗效果影响。方法2007年1月~2010年1月前瞻性收集急性重症心肌炎患者共50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15例,年龄19~45岁,平均(28.26±4.95)岁。... 目的探讨主动脉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ng,IABP)应用对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治疗效果影响。方法2007年1月~2010年1月前瞻性收集急性重症心肌炎患者共50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15例,年龄19~45岁,平均(28.26±4.95)岁。根据治疗时是否应用IABP分为IABP组与非IABP组,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动脉压、心率、尿量、肾功能、心功能变化,以及住院期间死亡率及住院时间。结果IABP组与非IABP组比较,IABP组平均压升高,心率降低,24小时尿量增加,肾功能(SCr、eGFR)改善、NT-proBNP明显降低、心功能改善,治疗前后两组各指标变化幅度有统计学差异。IABP组有2例死亡,非IABP组死亡11例,两组间死亡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IABP组平均住院天数为12.45±3.36天,而非IABP组平均住院天数为17.73±5.25天,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在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伴泵功能不全患者治疗中,应用IABP能降低患者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炎 主动脉球囊反搏 重症
下载PDF
依达拉奉治疗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陈罗文 杨学成 +1 位作者 黄捷 杜淑连 《中国医药科学》 2020年第2期60-62,142,共4页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治疗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新诊断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多巴丝肼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依达...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治疗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新诊断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多巴丝肼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观察基线期与治疗后两组帕金森综合评分量表(UPDRS)得分的变化,评价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期,两组精神行为和情绪得分、日常活动得分、运动功能得分及治疗的并发症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精神行为和情绪得分、日常活动得分及运动功能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治疗的并发症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多巴丝肼片治疗相比,在此基础上联合依达拉奉能改善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疾病病情严重程度,且联合用药不会增加患者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 血管性痴呆 依达拉奉 多巴胺激动药
下载PDF
单抗血小板与双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陈罗文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年第11期222-223,共2页
目的研究单抗血小板治疗与双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影响,为临床规范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拒绝介入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28例,随机分为A、B两组,各14例,A组采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抗治疗,B... 目的研究单抗血小板治疗与双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影响,为临床规范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拒绝介入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28例,随机分为A、B两组,各14例,A组采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抗治疗,B组采用阿司匹林单抗治疗,每3个月复查心脏彩超一次。结果 A组患者心功能分级改善大于1级者7例,二级者2例;B组患者心功能分级改善大于1级者3例,二级者1例。经卡方检验,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一年内A组发生心血管意外事件1例,明显少于B组的3例,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抗血小板治疗,可有效改善急性ACS患者心功能,提高患者LVEF(%)、CO、E/A比值。双抗血小板治疗疗效优于单抗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单抗治疗 双抗治疗
下载PDF
美多巴联合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效果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陈罗文 杜淑连 +1 位作者 林森 黄捷 《基层医学论坛》 2021年第17期2373-2375,共3页
目的探讨美多巴联合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2019年9月于佛山市顺德区伦教医院治疗的60例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美多巴联合增强... 目的探讨美多巴联合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2019年9月于佛山市顺德区伦教医院治疗的60例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美多巴联合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患者33例,对照组:单纯采用美多芭治疗患者27例。比较2组患者治疗4周、8周、12周后的帕金森综合评分量表(UPDRS)评分、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治疗4周、8周、12周后UPDRS评分观察组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美多巴联合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可提高临床疗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 美多芭 增强型体外反搏 疗效
下载PDF
美托洛尔、雷米普利及氨氯地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陈罗文 《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0年第9期211-212,共2页
目的:探讨美托洛尔、雷米普利及氨氯地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0年1月在我院门诊或住院治疗的高血压患者98例,并将其分为A、B、C三组,三组分别在8周期的疗程服用美托洛尔、雷米普利及氨氯地,... 目的:探讨美托洛尔、雷米普利及氨氯地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0年1月在我院门诊或住院治疗的高血压患者98例,并将其分为A、B、C三组,三组分别在8周期的疗程服用美托洛尔、雷米普利及氨氯地,同时停用其他对血压有影响的药物。结果:三种药物对于高血压降低都有较好的疗效,但在心率变异性方面有较大差异,其中B组(雷米普利)在SDNN、SDANN、PNN50、RMSSD四项指标上有更为明显的变化,C组(氨氯地)在LF、HF两指标变化最为显著(P〈0.1或P〈0.05)。结论:美托洛尔、雷米普利及氨氯地在降压的同时,可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心率变异性,但美托洛尔在治疗前后无差异无显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托洛尔 雷米普利 氨氯地 高血压 心率变异 对比研究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非PCI治疗1例
7
作者 陈罗文 《医学信息(下旬刊)》 2010年第3期107-108,共2页
1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64岁。因反复胸闷5天于2008年11月4日住院。患者入院前5天午睡后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呈持续性,胸闷时间超30min,无胸痛,无胸骨后压榨感,无心悸气促,无咳嗽、咳痰。当时未予处理。2天前又出现胸闷不适,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PCI 反复胸闷 治疗 病例资料 心悸气促 持续性 胸骨后
下载PDF
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药物经济学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杨学成 李书超 +1 位作者 陈罗文 林森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9年第10期24-25,共2页
目的:探讨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佛山市顺德区伦教医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奇偶数字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银杏二萜内酯葡胺... 目的:探讨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佛山市顺德区伦教医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奇偶数字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治疗,对照组采用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缓解情况,并对各组的焦虑障碍发生率等指标作出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为(4.91±1.83)分,低于对照组(8.72±2.1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抑郁障碍发生率为15.0%、焦虑障碍发生率为12.5%,优于对照组32.5%以及3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成本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增量成本效用比(ICURs)为107683元,指观察组增加1个质量调整生命年,要多花107783元,比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的国内生产总值(GDP)阈值低。结论: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恢复期中采用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进行干预治疗,成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 药物经济学
下载PDF
阿司匹林抵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加用替罗非班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 被引量:1
9
作者 何永涛 陈罗文 杜淑莲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9年第13期84-86,共3页
目的评价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受体拈抗剂替罗非班应用于阿司匹林抵抗(AR)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28例AR的ACS(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Q波心肌梗塞)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 目的评价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受体拈抗剂替罗非班应用于阿司匹林抵抗(AR)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28例AR的ACS(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Q波心肌梗塞)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替罗非班组加用替罗非班治疗。观察用药后36小时和30天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及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用药后36小时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死亡及靶血管再次重建。用药后36小时实验组未出现心绞痛及心梗,对照组2例出现心绞痛,无心梗发生。用药后30天实验组无心绞痛发作,无心梗发作,对照组5例出现心绞痛,2例出现心梗。用药后36小时,替罗非班组出现2例牙龈出血,对照组无出血事件发生。用药后30天两组均无出血事件发生。两组均无颅内出血及消化道大出血,无血小板减少发生。两组的出血事件及血小板减少的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抵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加用替罗非班治疗可明显降低心绞痛及心梗的发生率,并不增加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罗非班 阿司匹林抵抗 急性冠脉综合征
下载PDF
替罗非班治疗女性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估
10
作者 何永涛 陈罗文 许炎莹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09年第3期171-173,共3页
目的:评价替罗非班治疗女性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患者的对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134例女性ACS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n=68)和对照组(n=66),对照组常规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替罗非班组加用替罗非班治... 目的:评价替罗非班治疗女性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患者的对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134例女性ACS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n=68)和对照组(n=66),对照组常规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替罗非班组加用替罗非班治疗。观察两组48 h和30 d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和全因死亡)、出血以及血小板减少等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用药后48 h两组均无心绞痛及心肌梗死发生病例。用药后30 d,替罗非班组有3例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其中2例心绞痛,1例全因死亡;对照组有10例心脏不良事件,其中5例心绞痛,3例再发心肌梗死,2例全因死亡。替罗非班组于对照组相比,用药后30 d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4.4%vs 1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替罗非班治疗是降低女性ACS患者非介入治疗后30 d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独立因素(OR=0.40,P<0.01)。两组总的出血发生率(8.8%vs 3.0%)及血小板减少发生率(1.5%vs 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可显著改善降低女性ACS患者心绞痛及心梗的发生率,并不增加其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有较好的临床推广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罗非班 急性冠脉综合征 女性
下载PDF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脑出血对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陈罗文 杜淑连 杨学成 《临床医学》 CAS 2020年第6期100-102,共3页
目的探讨醒脑静注射液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9年6月佛山市顺德区伦教医院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66例,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n=32)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n=34)在常规组治... 目的探讨醒脑静注射液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9年6月佛山市顺德区伦教医院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66例,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n=32)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n=34)在常规组治疗的基础上,每日静脉滴注醒脑静注射液(20 ml加入250 ml生理氯化钠溶液),均持续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治疗前后的变化,采用神经功能量表评分(NIHSS)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7 d和治疗14 d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治疗第7天和第14天,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有所下降,且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2周后,两组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核因子κB(NF-κB)、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的上述指标血清水平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于急性脑出血患者给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可以减少细胞相关促炎因子和炎性因子分泌,从而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醒脑静注射液 急性脑出血 神经功能 细胞因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