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热针疗法对膝骨性关节炎兔软骨下骨成骨细胞凋亡及Fas和FasL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8
1
作者 陈耘东 田心保 +5 位作者 张金晨 赖喆蓥 李小龙 田富宝 林瑞珠 许建峰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98-902,共5页
目的:探究内热针疗法对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兔软骨下骨成骨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新西兰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10只、造模组20只,采用Hulth法制备兔KOA模型,造模成功后再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治... 目的:探究内热针疗法对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兔软骨下骨成骨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新西兰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10只、造模组20只,采用Hulth法制备兔KOA模型,造模成功后再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治疗组各10只,治疗组进行4周的内热针治疗。干预前后分别采用改良Lequesen MG量表对实验兔进行行为学评价,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和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TdT-mediated dUTP Nick-End Labeling,TUNEL)染色法观察各组实验兔膝关节软骨下骨组织病理学变化及成骨细胞的凋亡情况,蛋白免疫印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软骨下骨中死亡因子(factor associated suicide,Fas)和Fas配体(fas ligand,FasL)的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实验兔的行为学评分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内热针能显著降低行为学评分(P<0.05)及改善实验兔膝关节软骨下骨组织的病理学变化,下调实验兔膝关节软骨下骨中Fas和FasL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P<0.05),且能显著抑制实验兔膝骨关节软骨下骨中成骨细胞的凋亡。结论:内热针疗法能显著改善KOA实验兔的组织病理学变化,抑制KOA中软骨下骨成骨细胞的凋亡,这可能与其抑制Fas和FasL的表达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热针疗法 膝骨性关节炎 软骨下骨 成骨细胞 FAS FasL
下载PDF
内热针干预膝骨性关节炎兔软骨下骨Ⅰ型胶原、基质金属蛋白酶3和骨桥蛋白的表达 被引量:23
2
作者 朱仕强 许建峰 +4 位作者 黑晓燕 陈耘东 田心保 张金晨 林瑞珠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2636-2642,共7页
背景:内热针疗法是在温针灸疗法基础上,经过现代工艺改良升级的物理治疗方法,兼具针刺效应和热效应,在临床上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疗效显著,但对其具体机作用制缺乏了解。目的:探讨内热针作用于兔膝骨性关节炎,对软骨下骨中Ⅰ型胶原、基质... 背景:内热针疗法是在温针灸疗法基础上,经过现代工艺改良升级的物理治疗方法,兼具针刺效应和热效应,在临床上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疗效显著,但对其具体机作用制缺乏了解。目的:探讨内热针作用于兔膝骨性关节炎,对软骨下骨中Ⅰ型胶原、基质金属蛋白酶3、骨桥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30只无特定病原体的新西兰兔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各10只。模型组和治疗组采用经典Hulth方法选取兔左后肢膝关节进行兔膝骨性关节炎造模。治疗组选取兔左后肢膝关节进行内热针疗法干预,每周1次,每次20 min;空白组和模型组不给予任何治疗。干预4周进行实验兔左后膝关节取材,使用改良版Lequesne MG量表对各组实验兔干预前后进行行为学评价;采用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各组实验兔膝关节软骨下骨组织形态学变化;分别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3组软骨下骨中Ⅰ型胶原、基质金属蛋白酶3、骨桥蛋白的蛋白及mRNA表达。动物实验方案通过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医学科研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批准号:2018064)。结果与结论:①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和治疗组兔的行为学评分显著升高(P <0.05);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兔的行为学评分显著降低(P <0.05),且干预前后差值更大(P<0.05);②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软骨下骨的骨小梁面积百分数、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目明显降低(P<0.05),骨小梁弥散度明显升高(P <0.05);Ⅰ型胶原蛋白及其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 <0.001),基质金属蛋白酶3、骨桥蛋白的蛋白及其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 <0.001);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软骨下骨的骨小梁面积百分数,骨小梁数目明显升高(P <0.05),骨小梁弥散度明显降低(P <0.05);Ⅰ型胶原蛋白及其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 <0.05),基质金属蛋白酶3、骨桥蛋白的蛋白及其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 <0.05);③Ⅰ型胶原水平变化与骨小梁面积百分数、骨小梁数目呈正相关关系,与骨小梁弥散度呈负相关关系;骨桥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3和骨桥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3比值变化与骨小梁面积百分数、骨小梁数目呈负相关关系,与骨小梁弥散度呈正相关关系;④结果说明,内热针疗法可能通过上调Ⅰ型胶原表达和下调基质金属蛋白酶3、骨桥蛋白表达,实现软骨下骨微结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热针 膝骨性关节炎 软骨下骨 骨代谢 骨重塑
下载PDF
脑卒中患者行左右第七颈神经移位手术后对偏瘫侧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3
作者 刘小丽 温莎 +6 位作者 方文 保华 李志君 许宁 黄媛 陈耘东 朱宁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21年第10期884-888,共5页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行左右第七颈神经(C7)移位手术后偏瘫侧上肢功能康复效果。方法将10例一侧上肢瘫痪1年以上的脑卒中患者进行健侧C7神经移位术后进行康复治疗。主要结局是Fugl-Meyer评定量表(运动功能)(FMA)的上肢量表评分从基线到6...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行左右第七颈神经(C7)移位手术后偏瘫侧上肢功能康复效果。方法将10例一侧上肢瘫痪1年以上的脑卒中患者进行健侧C7神经移位术后进行康复治疗。主要结局是Fugl-Meyer评定量表(运动功能)(FMA)的上肢量表评分从基线到6、12、18、24个月的改变量。10例患者术前均接受过多次常规康复干预(包括低频电刺激、运动再学习训练、作业治疗、经颅磁刺激、针灸等);手术后患者在此基础上重点接受基于神经生长速度的康复训练和基于游戏的运动反馈训练。于术前、术后6、12、18、24个月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患者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情况进行评定。结果术前6、12、18、24个月患肢Fugl-Meyer评分分别为(18.38±6.50)分、(19.25±6.74)分、(23.12±7.18)分、(24.75±6.73)分,与术前(16.25±6.71)分比较,术后12个月、24个月评分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改良Ashworth量表评定肢体痉挛程度,10例均有痉挛改变,5例基本接近正常,3例痉挛评分下降2分,1例下降1分,最小的为拇指,有1例患肢拇指的下降为0分。结论左右第七颈神经移位手术后脑卒中康复患者上肢功能有持续改善且痉挛程度有显著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第七颈神经移位手术后 上肢功能
下载PDF
内热针疗法对兔膝骨性关节炎软骨下骨中骨保护素及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黑晓燕 许建峰 +4 位作者 朱仕强 田心保 张金晨 陈耘东 林瑞珠 《针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656-662,共7页
目的:观察内热针疗法对兔膝骨性关节炎(KOA)软骨下骨中骨保护素(OPG)、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ANK)表达的影响,探讨内热针治疗KOA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治疗组,... 目的:观察内热针疗法对兔膝骨性关节炎(KOA)软骨下骨中骨保护素(OPG)、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ANK)表达的影响,探讨内热针治疗KOA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10只。采用Hulth法建立兔KOA模型。治疗组给予兔内热针治疗,1次/周,每次20 min,连续4周。干预前后采用改良版Lequesne量表对各组兔进行行为学评价。取各组兔左后膝关节标本行甲苯胺蓝染色,观察软骨下骨病理变化并分析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参数的差异;分别采用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PCR法检测软骨下骨中OPG、RANKL、RANK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Lequesne评分升高(P<0.05),软骨下骨骨小梁面积百分比、骨小梁数目降低(P<0.05),骨小梁分离度升高(P<0.05),软骨下骨组织中OPG蛋白表达和mRNA均降低(P<0.01,P<0.05),RANKL、RANK蛋白表达和mRNA均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Lequesne评分降低(P<0.05),干预前后Lequesne评分差值升高(P<0.05),软骨下骨骨小梁面积百分比、骨小梁数目升高(P<0.05),骨小梁分离度降低(P<0.05),软骨下骨组织中OPG蛋白表达和mRNA均升高(P<0.05),RANKL、RANK蛋白表达和mRNA均降低(P<0.05)。结论:内热针疗法治疗KOA的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兔KOA软骨下骨组织中OPG表达,下调RANKL和RANK的表达,从而抑制了骨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热针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软骨下骨 骨保护素 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 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
原文传递
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感染研究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王邦向 孙冠男 陈耘东 《人民军医》 2020年第8期807-809,共3页
脑积水多由脑部疾病或手术后继发,是脑外科常见病。手术是治疗脑积水效果最佳、预后最好的方法,常见手术方法有脑室-腹腔分流术(VPS)、第三脑室造瘘术(ETV)、腰池腹腔分流术(LPS)等,其中以VPS临床应用最广泛。但VPS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如... 脑积水多由脑部疾病或手术后继发,是脑外科常见病。手术是治疗脑积水效果最佳、预后最好的方法,常见手术方法有脑室-腹腔分流术(VPS)、第三脑室造瘘术(ETV)、腰池腹腔分流术(LPS)等,其中以VPS临床应用最广泛。但VPS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如感染、分流管梗阻、过度分流等,这些并发症是导致手术失败的重要原因,不仅会加重原有病情,而且可能诱发新的问题。该文综述了VPS术后感染的病因、形成机制以及治疗和预防等研究进展,对于VPS手术患者,术后应密切监测有无感染指征,早发现、早处理,以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室-腹腔分流术 术后感染 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