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3dsMax/Unity3D的水平定向钻穿越工程应用 被引量:4
1
作者 陈聪发 夏换 陈志刚 《电脑与信息技术》 2015年第2期17-21,共5页
针对复杂地质结构下管道穿越和施工安全,综合分析国内外三维地质建模和虚拟现实可视化现状,提出基于3ds Max平台下的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完成水平定向钻穿越工程中复杂岩层地质模型的准确建立,实现岩层地质信息与穿越工程三维拓扑模型的... 针对复杂地质结构下管道穿越和施工安全,综合分析国内外三维地质建模和虚拟现实可视化现状,提出基于3ds Max平台下的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完成水平定向钻穿越工程中复杂岩层地质模型的准确建立,实现岩层地质信息与穿越工程三维拓扑模型的数据映射。利用Unity3D开发引擎在虚拟现实仿真上的技术优势,基于Unity3D和Visual C#.NET开发环境完成三维地质场景的视点控制、穿越轨迹实时生成和数据管理,实现虚拟现实场景的实时展示与可视化交互。以江都-如东输气管道水平定向钻穿越工程为例,通过3ds Max创建三维地质场景,应用Unity3D平台虚拟可视化技术模拟输气管道穿越过程,为水平定向钻穿越工程的施工建设和规划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定向钻穿越工程 3ds MAX UNITY3D 地质建模 虚拟仿真
下载PDF
古代画学笔法论中的“清”观念探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陈聪发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131-133,共3页
在古代绘画论著中,涉及"清"的笔法论主要包括笔法清劲、轻清、清雅、清简等说法,它们一般是用来描述笔法的特点。"清"的意义因笔法而定,一般比较明晰,大致上有清劲、清薄、清雅、清简等含义,相对而言,古代画学的笔... 在古代绘画论著中,涉及"清"的笔法论主要包括笔法清劲、轻清、清雅、清简等说法,它们一般是用来描述笔法的特点。"清"的意义因笔法而定,一般比较明晰,大致上有清劲、清薄、清雅、清简等含义,相对而言,古代画学的笔法论比较注重清劲和清简,前者突出了笔法的力度,后者则强调画面的疏朗,进而增进作品的神采和美感,为风格的营造服务。从"清"观念的内涵考察,可以确定它有清瘦、轻淡、清晰、简易、洁净、清疏、清朗等多重涵义。从某种意义上讲,古代笔法论可以说是在尚"清"的审美观念指导下通过长期实践而形成的技术规范,它受制于后者,其性质和旨趣都有赖于后者的规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笔法论 观念
下载PDF
试论袁枚的审美理想 被引量:1
3
作者 陈聪发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58-61,共4页
袁枚的性灵说把"清才"视为诗人才性的主要质素,强调作者只有具备超旷的胸襟和清淡的情怀,才能创造清妙之作。袁枚对诗歌作品的不同层面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他认为,字句的音节宜清脆,语言和意义要清新,情感须真挚、深厚,诗味... 袁枚的性灵说把"清才"视为诗人才性的主要质素,强调作者只有具备超旷的胸襟和清淡的情怀,才能创造清妙之作。袁枚对诗歌作品的不同层面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他认为,字句的音节宜清脆,语言和意义要清新,情感须真挚、深厚,诗味以新鲜、清妙为佳,作品应该具有使读者感发兴起的力量。袁枚的诗论本于性灵说,推重清才和灵机,以妙趣为旨归,最终又结穴于性灵,充分展示出他所推崇的清真自然的艺术境界,实质上也反映了袁枚追求清真自然的审美理想。他的诗论表现出鲜明的主体精神,对当今的文艺学建设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枚 性灵 清才 清妙 审美理想
下载PDF
朱熹对诗教的接受
4
作者 陈聪发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84-88,共5页
朱熹的诗学把诗教置于核心地位,强调诗歌创作必须遵循中和的审美标准,其实质就是坚守儒家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创作原则。朱熹很重视诗教对于诗歌创作的导向作用,他在阐扬诗教时要求作者存忠厚之心,抛弃激切的情感态度,力求词旨充实,词气... 朱熹的诗学把诗教置于核心地位,强调诗歌创作必须遵循中和的审美标准,其实质就是坚守儒家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创作原则。朱熹很重视诗教对于诗歌创作的导向作用,他在阐扬诗教时要求作者存忠厚之心,抛弃激切的情感态度,力求词旨充实,词气温厚,气象优柔不迫。他在倡导平淡趣味的同时对作者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认为作者应该加强自身的修养,以平和浑厚之气为主体修养的目标,通过养气工夫,消除内心的乖戾,培育一种平和之气,进而使词气趋于平和温厚,主体的和气表现在作品上就呈现为雍容和缓的气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诗教 中和 词气温厚 平和
下载PDF
高师美育的问题及对策
5
作者 陈聪发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167-170,共4页
长期以来,高师院校在师范生美育培养方面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未能真正重视美育对培养中学合格师资的重要作用;各类艺术活动的开展存在很强的功利性,随意性大,对美育与艺术教育、艺术活动的关系不甚明确,忽视了美育的目的和要求;网络的... 长期以来,高师院校在师范生美育培养方面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未能真正重视美育对培养中学合格师资的重要作用;各类艺术活动的开展存在很强的功利性,随意性大,对美育与艺术教育、艺术活动的关系不甚明确,忽视了美育的目的和要求;网络的美育指导处于缺失状态。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针对师范生的美育收效不大,直接影响了中学师资的培养质量。高师院校要大力推进美育工作,在实施美育过程中必须遵循教育的规律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制定有效的美育策略,并确立一个科学、合理的美育规划,使美育活动的目标、计划、组织活动及评价都能够有章可循,落到实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师院校 美育 问题 对策 审美素质
下载PDF
才性论中的“清”观念——以《人物志》为中心
6
作者 陈聪发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79-82,共4页
《人物志》一书虽然主要讨论的是人才的鉴识、选拔、使用等问题,但作者刘邵在研讨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对人的才性问题多有精微的辨析,其中蕴含着尚"清"的审美观念,清气、清雅、清朗、清介、清节等概念分别对人的气、质、形、神... 《人物志》一书虽然主要讨论的是人才的鉴识、选拔、使用等问题,但作者刘邵在研讨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对人的才性问题多有精微的辨析,其中蕴含着尚"清"的审美观念,清气、清雅、清朗、清介、清节等概念分别对人的气、质、形、神、德等方面作了描述,在人物品鉴中表现出一定的审美取向。梳理《人物志》中的"清"观念,对于了解古代才性论的特点以及作者的审美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物志》 才性 “清” 观念
下载PDF
席勒的秀美观及其启示
7
作者 陈聪发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I0001-I0001,共1页
席勒深入论述了秀美的基础、本质和特征。他认为,人的形体美是秀美的基础,秀美与人的精神密切相关;交感运动是秀美的最佳表现方式,秀美的本质是一种体现人类精神的自由的美;秀美的特征是轻巧、柔和、生气勃勃,女性的性格更具秀美的潜质... 席勒深入论述了秀美的基础、本质和特征。他认为,人的形体美是秀美的基础,秀美与人的精神密切相关;交感运动是秀美的最佳表现方式,秀美的本质是一种体现人类精神的自由的美;秀美的特征是轻巧、柔和、生气勃勃,女性的性格更具秀美的潜质和表现性。席勒强调,秀美是通过人的身体的自由运动来展示人类的道德、精神,这是十分宝贵的思想,对于我国当代美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席勒 美观 人的精神 人类精神 美的本质 美的特征 当代美育 秀美
下载PDF
“清”范畴的意义及意味
8
作者 陈聪发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22-25,共4页
运用利奇的语义学理论对"清"范畴作了具体的分析,阐明其多方面的意义,并结合中国文化的特殊性阐明了它的意味。"清"范畴具有清直、清静、清洁的理性意义,明洁、高洁、古雅的内涵意义,清美的情感意义。就其社会意义... 运用利奇的语义学理论对"清"范畴作了具体的分析,阐明其多方面的意义,并结合中国文化的特殊性阐明了它的意味。"清"范畴具有清直、清静、清洁的理性意义,明洁、高洁、古雅的内涵意义,清美的情感意义。就其社会意义而言,则随着社会的变化而表现出一定的变异性,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环境里就有清丽、清约的社会意义。就"清"范畴的意味来说,儒家是在推尊"水"的"善化"品德的前提下才肯定隐士的清操的,因此"清"在它那里虽然具有浓厚的道德意味,相较于"仁",则显得有些逊色。道家认为,人的本性是素朴纯净的,这是人固有的天德,只是由于人心为物所役,以致于丧失了本真的天性,只有自然无为,才能复归本性。基于这一思想,"以清比德"在道家那里有着内在自足的意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 语义学 意义 意味 “以清比德”
下载PDF
严羽的批评论
9
作者 陈聪发 段双喜 《古籍研究》 2007年第1期208-216,共9页
严羽的《沧浪诗话》是为救江西诗派之弊病而发的一部诗话名著,对当时诗坛及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以匡正宋代诗风为己任,大胆地确定诗的宗旨,针对苏黄等人崇尚的以文字、才学、议论为诗的倾向,鲜明地进行针贬,创造性地提出了... 严羽的《沧浪诗话》是为救江西诗派之弊病而发的一部诗话名著,对当时诗坛及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以匡正宋代诗风为己任,大胆地确定诗的宗旨,针对苏黄等人崇尚的以文字、才学、议论为诗的倾向,鲜明地进行针贬,创造性地提出了"兴趣说"、"词理意兴"说等,对诗歌创作的规律、途径、方法作了周密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羽 《沧浪诗话》 江西诗派 宋代诗 诗歌创作 苏黄 盛唐诗歌 批评论 诗评 诗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