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民生改善步伐有力 百姓福祉不断增强
- 1
-
-
作者
陈芯茹
-
机构
辽宁省政府研究室
-
出处
《共产党员》
2018年第11期24-25,共2页
-
文摘
2018年以来,辽宁省直各相关部门共同发力,积极努力办好关系4300万父老乡亲切身利益的每一件实事,全省77%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全省民生工作有了新进展、新突破,民生保障水平稳步提升,辽宁振兴迈向发展有温度、幸福有质感的新征程。
-
关键词
民生改善
百姓
切身利益
改善民生
预算支出
民生保障
辽宁振兴
辽宁省
-
分类号
D67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做活民生新文章
- 2
-
-
作者
陈芯茹
-
出处
《共产党员》
2012年第5期12-12,共1页
-
文摘
目前,我省农村低保家庭中有精神病患者4.5万人,占农村低保家庭常年病人的39%。农村困难家庭的精神病人,尤其是重症精神病人,不仅容易造成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社会问题,还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如何帮助这些困难家庭减轻重担、摆脱困境、对精神病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是一项亟待破解的民生难题。
-
关键词
民生
精神病患者
文章
精神病人
低保家庭
困难家庭
社会危害性
因病致贫
-
分类号
D67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R197.1
[医药卫生—卫生事业管理]
-
-
题名保障基本民生 夯实幸福底线
- 3
-
-
作者
陈芯茹
-
出处
《共产党员》
2012年第11期9-10,共2页
-
文摘
党的十七大以来,全省民政系统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弘扬“为民、务实、创新、奉献”的民政精神,把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和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放在优先位置,为全省近300万城乡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构筑了一道道“贫有所济、灾有所救、孤有所依、老有所养、退役无忧”的幸福保障线。
-
关键词
保障
幸福
民生
民政系统
困难群众
党的十七大
以民为本
为民服务
-
分类号
D632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创业:就业增长的不竭动力
- 4
-
-
作者
陈芯茹
-
出处
《共产党员》
2012年第9期14-14,共1页
-
文摘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近年来,鞍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创业带动就业工作,以创建创业型城市为抓手,通过实施积极的创业政策、创建创业工作机制、创新创业服务模式等措施,实现了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今年上半年,扶持创业带头人836人,带动就业5283人。连续2年保持城镇登记失业率2%以下的全省最高水平。今年7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创业先进城市。
-
关键词
创业型城市
就业增长
城镇登记失业率
就业工作
创业政策
工作机制
服务模式
创新创业
-
分类号
F249.2
[经济管理—劳动经济]
-
-
题名文化惠民工程把幸福带给你我他
- 5
-
-
作者
陈芯茹
-
出处
《共产党员》
2012年第11期13-13,共1页
-
文摘
自从2009年徐加林借助共享工程上的信息平台帮助全村找到了苗木收购客户,北镇市广宁乡台子屯村的村民就称“共享工程是农民致富路上的‘加油站’。”而沈阳市苏家屯区八家村的小学生们则说:
-
关键词
共享工程
幸福
惠民
文化
2009年
信息平台
苏家屯区
加油站
-
分类号
G253
[文化科学—图书馆学]
-
-
题名论叶小鸾词的“慵倦”书写
- 6
-
-
作者
陈芯茹
-
机构
暨南大学文学院
-
出处
《职大学报》
2021年第3期35-40,共6页
-
文摘
才貌双全、品行极优的明代才女叶小鸾备受家庭与时代的保护和宠爱,是彼时完美女性的标杆。然而,在她的词中,“慵倦”这种情态意绪无处不在。与其年轻的生命状态截然相反。消极疲惫之态笼罩于她绝大多数的创作中。这种强烈的慵倦心理既不同于文学史上“男子作闺音”,也不同于传统女子的表达。这种超越其现实生命的无端无序、无事可依的“慵倦感”,揭示了女子对自身生命的思考,对于我们了解女性自我探索的心理历程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
关键词
叶小鸾
慵倦心理
特殊性
-
Keywords
Ye Xiaoluan
languid psychology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生态型园林景观植物配置与设计研究
- 7
-
-
作者
陈芯茹
-
机构
北京中外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
-
出处
《花卉》
2021年第16期87-88,共2页
-
文摘
在实际工程建设中,需要对园林景观植物配置加强研究,使景观美观性得以保障的同时,充分发挥景观生态的作用。为此,本文就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原则,及景观植物配置及设计现状进行分析,并对相应的配置策略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工程提供参考。
-
关键词
生态型园林
景观植物配置
园林景观设计
-
分类号
TU986
[建筑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
-
-
题名胡适、黄静英《最后一课》翻译对比论略
- 8
-
-
作者
陈芯茹
-
机构
暨南大学
-
出处
《最小说》
2021年第3期112-114,共3页
-
文摘
《最后一课》是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的代表作之一,先后被新文学领袖胡适以及女性翻译家黄静英译作中文。这两篇由不同身份、不同性别且拥有不同话语权的翻译主体翻译出来的小说文本,虽然在内容和主流情感上一致,但译者在其中倾注的思想价值、采取的翻译手法以及部分艺术细节的处理则明显是不同的,后期的传播影响也是大相径庭。这种不同是译者主体性与社会文化生态中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
关键词
《最后一课》
性别话语
影响
-
分类号
H31
[语言文字—英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