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厄贝沙坦联合螺内酯在慢性心衰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陈营清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2017年第7期346-348,共3页
目的研究厄贝沙坦联合螺内酯在慢性心衰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6年2月天津市海河医院收治的慢性心衰患者60例,按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厄贝沙坦联合螺内酯... 目的研究厄贝沙坦联合螺内酯在慢性心衰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6年2月天津市海河医院收治的慢性心衰患者60例,按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厄贝沙坦联合螺内酯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心功能指标,血压、心率、血清BNP及hs-CRP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86.67%与对照组63.33%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心功能指标较治疗前改善,但观察组改善更明显[LVDd(52.33±4.92)mm比(59.46±5.57)mm,LVSd(40.24±4.13)mm比(46.95±4.87)mm,LVEF(48.62±7.13)%比(42.41±6.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血压、心率较治疗前下降,但观察组下降更明显(舒张压[(75.36±3.54)mmHg比(85.47±4.09)mmHg],收缩压(130.65±8.74)mmHg比(139.22±9.35)mmHg,心率(76.72±10.56)次/min比(82.59±11.34)次/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BNP、hs-CRP水平较治疗前下降,但观察组下降更明显[BNP(1.71±0.34)ng/mL比(2.48±0.57)ng/mL,hs-CRP(6.26±1.03)μg/mL比(8.79±1.12)μ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厄贝沙坦与螺内酯联合治疗慢性心衰应用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延缓病情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贝沙坦 螺内酯 慢性心衰
下载PDF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药治疗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陈营清 《内蒙古中医药》 2017年第20期142-142,共1页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机主要是阳虚、心气虚、水停、血瘀。因此治疗的原则应该主要为益气,另外要注重活血、温阳、健脾、利水、化痰。本研究主要分析近些年中医药用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的有关方法及经验,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机主要是阳虚、心气虚、水停、血瘀。因此治疗的原则应该主要为益气,另外要注重活血、温阳、健脾、利水、化痰。本研究主要分析近些年中医药用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的有关方法及经验,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中医药 治疗 进展
下载PDF
小剂量氯吡格雷治疗高龄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被引量:9
3
作者 李宇琛 张华瑞 陈营清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1-72,共2页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病情多较严重,如治疗不及时易恶化为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甚至猝死,及时合理的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目前已经推荐将氯吡格雷作为UAP的基础治疗药物,但对于大于70岁高龄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其合适剂量并未明...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病情多较严重,如治疗不及时易恶化为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甚至猝死,及时合理的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目前已经推荐将氯吡格雷作为UAP的基础治疗药物,但对于大于70岁高龄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其合适剂量并未明确,该类患者因肝肾功能有所减退,对药物耐受性差,容易发生不良反应。本试验观察了小剂量氯吡格雷与常规剂量氯吡格雷对该类患者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绞痛 不稳定型 噻氯匹定 老年人
下载PDF
经皮经肝介入门静脉血栓溶栓治疗 被引量:2
4
作者 罗雁 孙丽 +2 位作者 陈营清 王静宜 陆伟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06年第6期345-348,共4页
目的评价经皮经肝门静脉穿刺置管介入溶栓术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3例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1例.年龄分别为56岁,62岁,70岁。肝炎肝硬化2例。1例腹痛原因待查(后经手术证实为肠间脓肿)。3例患者均经彩色多普勒和CT检查发现门静脉血... 目的评价经皮经肝门静脉穿刺置管介入溶栓术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3例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1例.年龄分别为56岁,62岁,70岁。肝炎肝硬化2例。1例腹痛原因待查(后经手术证实为肠间脓肿)。3例患者均经彩色多普勒和CT检查发现门静脉血栓。3例患者均在B超引导下进行经皮经肝门静脉穿刺,置入5F Cobra Ⅰ型导丝及导管鞘。经导管输注20万单位尿激酶后,继以每日30万单位持续注入。连续3天~5天行溶栓治疗,术后抗凝治疗。结果3例患者经皮经肝门静脉穿刺均一次成功,在置管造影及溶栓过程中均无不良反应;拔管前复查造影显示2例患者门静脉100%再通。1例80%再通;3例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好转,腹水消退。肝功能改善.其中2例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程度减轻。1例腹痛原因待查患者溶栓后腹痛减轻但未完全缓解.体温较前下降但未正常,于溶栓后2周行剖腹探查。术中证实右下腹肠间包裹性脓肿。行脓肿切开引流,脓液培养为大肠杆菌,继续抗炎治疗2周后,体温降至正常,腹痛完全缓解。结论经皮经肝门静脉穿刺置管介入溶栓术是治疗门静脉血栓的安全、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静脉血栓 肝硬化 经皮经肝门静脉穿刺 介入溶栓
下载PDF
抗结核药致严重肝损害14例临床分析与治疗
5
作者 罗雁 陈营清 +3 位作者 孙丽 金玉坤 李丽 陆伟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624-625,共2页
近年,随着结核病发病率的不断上升,抗结核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药物性肝损害的报道也在增加,特别是抗结核药致重型肝炎,治疗难度大,病死率极高.本文总结了我院2004年7月-2006年4月应用抗结核药致严重肝功能损害患者14例,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抗结核药 肝炎 治疗
下载PDF
Firebird支架在不稳定心绞痛多支病变患者PCI术中的应用
6
作者 李宇琛 张华瑞 陈营清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6-77,共2页
将62例不稳定心绞痛(UAP)多支冠脉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均予常规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他汀类调脂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治疗。治疗组采用常规方法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植入... 将62例不稳定心绞痛(UAP)多支冠脉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均予常规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他汀类调脂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治疗。治疗组采用常规方法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植入国产雷帕霉素药物涂层支架(Firebird)113枚。随访(17.3±4.2)个月,治疗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心绞痛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认为Firebird支架用于UA多支冠脉病变患者PCI术安全有效,可提高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心绞痛 药物洗脱支架 多支病变
下载PDF
N末端B型利钠肽在舒张性心力衰竭中的诊断和预后意义
7
作者 苏芳 罗雁 +3 位作者 李宇琛 孙丽 陈营清 刘会领 《吉林医学》 CAS 2012年第30期6522-6523,共2页
目的:探讨血浆NT pro-BNP在舒张性心力衰竭中的诊断和预后作用。方法:选取诊断为舒张性心力衰竭123例患者和收缩性心力衰竭324例患者,对其进行血浆NT pro-BNP浓度测定,终点事件为死亡率和再入院率,分析NT pro-BNP浓度在舒张性心力衰竭... 目的:探讨血浆NT pro-BNP在舒张性心力衰竭中的诊断和预后作用。方法:选取诊断为舒张性心力衰竭123例患者和收缩性心力衰竭324例患者,对其进行血浆NT pro-BNP浓度测定,终点事件为死亡率和再入院率,分析NT pro-BNP浓度在舒张性心力衰竭中的诊断和预后意义。结果:所有心力衰竭患者NT pro-BNP的中位数为5 678 ng/L(3 456~30 000),其中收缩性心力衰竭为6 983 ng/L(3 648~30 000),舒张性心力衰竭为3 578 ng/L(2 136~11 420),后者比前者低(P<0.01)。治疗1个月和6个月后分别有6例(1.3%)和17例(3.8%)死亡。对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对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来说,治疗后NT pro-BNP恶化并不预示着死亡风险增加(P=0.83)。结论:NT pro-BNP是诊断心脏功能失代偿的一个可信指标。然而,与收缩性心力衰竭相比,对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来说,其血浆水平在预后中的意义要低,治疗后其血浆水平下降并不预示死亡率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舒张性 利钠肽 死亡率
下载PDF
肌氨肽苷治疗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8
作者 李宇琛 陈营清 罗雁 《天津药学》 2005年第3期22-23,共2页
目的:观察肌氨肽苷治疗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常规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等药物治疗(剂量和种类一致),肌氨肽苷治疗组加用肌氨肽苷注射液,对照组为常规治疗组。用... 目的:观察肌氨肽苷治疗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常规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等药物治疗(剂量和种类一致),肌氨肽苷治疗组加用肌氨肽苷注射液,对照组为常规治疗组。用药前后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患者的左室功能,并密切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3%和69.2%(P<0.05);治疗组用药后左室功能明显增强,每搏量、每分输出量、左室射血分数较用药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肌氨肽苷能明显改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室功能,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肯定,适合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氨肽苷 充血性心力衰竭 左室功能
下载PDF
心血管内科心绞痛临床药物治疗效果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李伯龙 陈营清 《海峡药学》 2017年第5期123-125,共3页
目的本次研究尝试分析心血管内科患者心绞痛病症的临床药物使用效果。方法根据本次研究需要在本院2015年1月到2016年1月近一年时间内收集患者资料40例,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式观察药物对患者病症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通过本次研究发现,本... 目的本次研究尝试分析心血管内科患者心绞痛病症的临床药物使用效果。方法根据本次研究需要在本院2015年1月到2016年1月近一年时间内收集患者资料40例,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式观察药物对患者病症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通过本次研究发现,本次收集的40例患者资料中生存的几率为100%,其中发生心血管病症情况5例,其中存在心绞痛病症复发患者3例,发生急性的冠脉综合病症患者1例,非致死性的心肌梗死患者1例。患者发生心血管病症的几率为12.5%。结论通过研究结果证实,针对患者治疗阶段采取的临床药物干预,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心绞痛的病症,在患者治疗后具有良好的预防复发效果,选择综合药物干预,对于患者的临床病症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内科 心绞痛 临床药物 治疗效果
下载PDF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营清 李宇琛 《华西医学》 CAS 2009年第12期3185-3186,共2页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不稳定心绞痛100例随机分对照组:常规抗心绞痛治疗加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治疗组为对照组治疗加用氯吡格雷,观察4周。结果:与对...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不稳定心绞痛100例随机分对照组:常规抗心绞痛治疗加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治疗组为对照组治疗加用氯吡格雷,观察4周。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能有效控制心绞痛症状(P<0.05),明显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P<0.05),并对出、凝血指标无明显影响(P>0.05),未增加出血、胃肠道不良反应。结论:氯吡格雷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疗效确切、安全,可降低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吡格雷 不稳定型心绞痛
原文传递
高龄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陈营清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8年第9期86-87,共2页
目的:研究高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采用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66例高龄冠心病患者进行研究,采用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分析患者的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 目的:研究高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采用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66例高龄冠心病患者进行研究,采用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分析患者的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穿刺成功66例,成功率为100%;手术成功64例,成功率为96.97%;发生出血2例、桡动脉闭塞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06%。结论:针对高龄冠心病患者的有效治疗,临床上更倾向于采用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方式,其疗效显著、预后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高龄 经桡动脉介入治疗 临床效果
下载PDF
曲美他嗪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效果
12
作者 陈营清 《医学新知》 CAS 2018年第A01期117-117,120,共2页
目的 探讨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用曲美他嗪+阿托伐他汀治疗的效果。方法 抽取我院2015年2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以完全双盲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2例,分别给予曲... 目的 探讨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用曲美他嗪+阿托伐他汀治疗的效果。方法 抽取我院2015年2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以完全双盲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2例,分别给予曲美他嗪、曲美他嗪+阿托伐他汀治疗,评估两组疗效,并观察炎症因子变化情况。结果 ①研究组治疗后炎性因子及血脂指标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②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曲美他嗪基础上,给予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改善炎性反应,减轻心绞痛症状,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 曲美他嗪 阿托伐他汀
原文传递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被引量:15
13
作者 刘玲梅 罗雁 +3 位作者 刘会领 孙丽 陈营清 成瑞明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072-2073,2076,共3页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为其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共纳入220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详细记录其病史及相关信息,所有患者均采用快速尿素酶检测确诊有Hp感染,A组患者100例给予常规降脂等常规治疗方法,B组患者120...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为其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共纳入220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详细记录其病史及相关信息,所有患者均采用快速尿素酶检测确诊有Hp感染,A组患者100例给予常规降脂等常规治疗方法,B组患者120例在A组治疗基础上给予Hp感染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月比较两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常规指标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及C-反应蛋白(CRP),并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对血脂的影响分析比较发现,治疗前A组TC、TG、LDL-C、HDL-C、CRP及IMT厚度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月后比较,A组TC、TG、LDL-C、HDL-C、CRP及IMT厚度分别为(5.0±0.9)mmol/L、(1.8±0.4)mmol/L、(2.9±0.8)mmol/L、(5.9±2.8)mmol/L、(0.9±0.5)mm,B组分别为(4.2±0.6)mmol/L、(1.1±0.2)mmol/L、(2.2±0.6)mmol/L、(3.2±1.6)mmol/L、(0.5±0.3)mm,B组患者TC、TG、LDL-C、CRP及IMT厚度均有明显下降,而HDL-C(1.2±0.3mmol/L、1.6±0.5mmol/L)有明显增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患者相比,B组患者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对Hp感染与各项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显示,给予Hp感染治疗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炎性因子、血脂有更明显的下降,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71、0.70、0.76、0.72、0.73、0.74(P<0.01)。结论 Hp感染主要是通过引起炎性反应及脂类代谢的异常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等一系列病理反应的发生参与并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在临床工作中,对Hp感染要积极给予治疗及干预,可能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动脉粥样硬化 影响
原文传递
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罗雁 陈营清 +3 位作者 孙丽 金玉坤 李丽 陆伟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47-249,共3页
近年.随着结核病发病率的不断上升,抗结核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药物性肝损伤的报道也在增加,特别是抗结核药致严重肝损伤,治疗难度大,病死率高。本研究总结我院2004年7月至2006年6月应用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损伤患者72冽,以进一步... 近年.随着结核病发病率的不断上升,抗结核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药物性肝损伤的报道也在增加,特别是抗结核药致严重肝损伤,治疗难度大,病死率高。本研究总结我院2004年7月至2006年6月应用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损伤患者72冽,以进一步了解抗结核药致肝功能损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性肝损伤 抗结核药 临床分析 严重肝损伤 肝功能损伤 临床特点 发病率 结核病
原文传递
低剂量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疗效观察 被引量:9
15
作者 李宇琛 陈营清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3-34,共2页
目的比较低剂量与常规剂量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20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低剂量氯吡格雷(50mg/d)106例(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75mg/d)102例,治疗12个月,观察心绞痛缓解程度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 目的比较低剂量与常规剂量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20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低剂量氯吡格雷(50mg/d)106例(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75mg/d)102例,治疗12个月,观察心绞痛缓解程度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低剂量组(106例)显效、有效、无效和恶化分别为56例(52.8%)、22例(20.8%)、11例(10.4%)和17例(16.0%),低剂量组分别为52例(51.0%)、20例(19.6%)、12例(11.8%)和18例(17.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07,P〉0.05)。低剂量组死亡3例,非致命性心肌梗死2例,常规剂量死亡4例,非致命性心肌梗死2例,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20,P〉0.05)。结论低剂量与常规剂量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疗效无差异,且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绞痛 不稳定型 血小板聚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