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YKL-40与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被引量:2
1
作者 陈蔚军 马玉帛 +1 位作者 章薇 章翔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5年第5期468-470,共3页
YKL-40为一种分泌性的糖蛋白,属于糖基水解酶家族18,它最初在牛非泌乳期乳腺分泌物中被发现。基于该蛋白3个NH2末端氨基酸残基分别是:酪氨酸(Y)、赖氨酸(K)和亮氨酸(L),以及它的相对分子量为40KDa,故以YKL_40命名[1]。YKL40... YKL-40为一种分泌性的糖蛋白,属于糖基水解酶家族18,它最初在牛非泌乳期乳腺分泌物中被发现。基于该蛋白3个NH2末端氨基酸残基分别是:酪氨酸(Y)、赖氨酸(K)和亮氨酸(L),以及它的相对分子量为40KDa,故以YKL_40命名[1]。YKL40蛋白被发现在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血清及实体瘤组织中呈高表达。因其在炎症、细胞外基质重建、纤维化及血管生成等方面的特性而逐渐地被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KL-40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肿瘤标记 恶性表型
下载PDF
YKL-40对MGMT高表达的人胶质瘤干细胞“干性”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陈蔚军 章薇 章翔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6年第4期309-312,共4页
目的研究YKL-40在MGMT高表达的人胶质瘤干细胞(h GSCs)中对其干性的影响。方法收集临床胶质母细胞瘤样本,行分离、培养并进一步鉴定为h GSCs。YKL-40慢病毒干涉后,采用单细胞克隆球形成实验、Brd U细胞增值实验检测、RT-PCR法和Western ... 目的研究YKL-40在MGMT高表达的人胶质瘤干细胞(h GSCs)中对其干性的影响。方法收集临床胶质母细胞瘤样本,行分离、培养并进一步鉴定为h GSCs。YKL-40慢病毒干涉后,采用单细胞克隆球形成实验、Brd U细胞增值实验检测、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h GSCs中干性表达及生物学功能的改变。结果所入围的h GSCs中MGMT均为高表达,并且高表达YKL-40的h GSCs其单细胞成球能力、细胞增殖能力及干性表达均高于低表达YKL-40的h GSCs(P<0.05)。结论YKL-40在h GSCs干性维持的过程扮演了重要的角色,YKL-40有可能作为GBM手术后分子靶向治疗的关键靶点,并作为临床GBM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母细胞瘤 肿瘤干细胞 YKL-40 MGMT
下载PDF
褪黑素的镇痛作用及对哌替啶镇痛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张若涵 陈蔚军 +1 位作者 吴宝磊 刘芳娥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1-184,共4页
目的研究褪黑素(MT)的镇痛作用及其与哌替啶(PD)联合使用的效果。方法将60只昆明小鼠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MT1组(40mg/kg)、MT2组(80mg/kg)、MT3组(160mg/kg)、PD组(40mg/kg)和联合注射组(MT80mg/kg、PD 40mg/kg)。每只小鼠腹腔注射1.2m... 目的研究褪黑素(MT)的镇痛作用及其与哌替啶(PD)联合使用的效果。方法将60只昆明小鼠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MT1组(40mg/kg)、MT2组(80mg/kg)、MT3组(160mg/kg)、PD组(40mg/kg)和联合注射组(MT80mg/kg、PD 40mg/kg)。每只小鼠腹腔注射1.2mL药物。30min后用Von Frey测痛法测定小鼠两后足的痛阈值。对上述对照组、MT2组、MT3组、PD组和联合注射组小鼠再连续5d给药并每天测痛,观察药物镇痛作用的耐受性。继续给药1d后,立即注射纳洛酮,观察小鼠的戒断反应。同时,每天统计小鼠排便数量,观察药物对胃肠道的影响。结果 MT1、MT2、MT3组与对照组相比,褪黑素有明显镇痛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MT2组与PD组镇痛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8 7),MT3组镇痛效果高于PD组(P<0.008 7)。褪黑素和PD的联合使用使镇痛效果有所提高。褪黑素组和PD组小鼠均产生了耐受性,但褪黑素组小鼠耐受性小于PD组(P<0.05)。PD组小鼠出现显著戒断反应,而褪黑素组、联合注射组及对照组小鼠未出现明显戒断反应(P>0.05)。PD组小鼠排便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褪黑素组和联合注射组小鼠排便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褪黑素镇痛作用显著,与PD有协同作用,具有一定的耐受性但不产生依赖性,并可以逆转PD的依赖性和胃肠道副作用。这为褪黑素在镇痛方面的开发研究提供了动物学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褪黑素 镇痛 耐受性 依赖性 哌替啶
下载PDF
不同休克指数在急诊创伤患者预后中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23
4
作者 李鹏飞 任艺 +9 位作者 杨志洲 王蒙蒙 陈鑫 陈蔚军 李辞茹 董妍 韩小琴 韦梅 夏敏 聂时南 《临床急诊杂志》 CAS 2019年第2期97-101,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休克指数对急诊创伤患者预后中的评估价值,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医疗决策和治疗指导的依据。方法:选取2016-01—2017-12期间抢救室收治的1 439例创伤患者,其中男1 062例,女377例。以28d预后为终点,将患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对... 目的:探讨不同休克指数对急诊创伤患者预后中的评估价值,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医疗决策和治疗指导的依据。方法:选取2016-01—2017-12期间抢救室收治的1 439例创伤患者,其中男1 062例,女377例。以28d预后为终点,将患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对比2组患者不同休克指数等临床参数,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将患者按照rSIG分为<9组、9~15组、>15组,比较3组患者病死率的差异。结果:存活组的休克指数、改良休克指数、修正休克指数、年龄休克指数[(0.6±0.2)、(0.9±0.2)、(0.6±0.2)、(31.7±12.6)]明显小于死亡组[(1.1±0.7)、(1.6±1.0)、(1.1±0.7)、(57.2±42.5)];rSIG明显大于死亡组[(22.5±8.6)vs.(9.3±7.6)],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SIG对创伤患者病死率的判断能力最优,患者病死率随rSIG的增大而逐渐降低(Ptrend <0.05)。结论:不同休克指数可较好地评估创伤患者伤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在临床上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但rSIG用于伤员伤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时准确度更高,同时保持了简易、快速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克指数 创伤 预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