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0170例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临床分析及护理体会 被引量:1
1
作者 陈蔚柏 《卫生职业教育》 2005年第15期127-128,共2页
目的探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对连续进行10 170人次FFA中发生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13%,大部分在注射荧光素钠后2分钟内发生,并在2分钟内好转.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恶心(4.20%)... 目的探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对连续进行10 170人次FFA中发生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13%,大部分在注射荧光素钠后2分钟内发生,并在2分钟内好转.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恶心(4.20%)、荨麻疹(0.37%)、心悸(0.53%)、呕吐(0.41%)、晕厥(0.02%)、咳嗽和喷嚏等(0.61%).年轻人多发.结论FFA是基本安全的眼科检查手段.为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宜从提高荧光素钠制剂的纯度及造影的舒适度着手.造影前应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并告知其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以取得患者合作.造影室应备有急救药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不良反应 护理
下载PDF
老年特发性黄斑部视网膜前膜眼底荧光血管造影10例体会
2
作者 陈蔚柏 《卫生职业教育》 2005年第16期67-67,共1页
目的探讨老年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患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的特点.方法收集老年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10例(12只眼),对其进行FFA图像分级及分析.结果10例患者(12只眼)中0级1只眼,Ⅰ级9只眼,Ⅱ级2只眼.结论FFA可提示黄斑区血管渗漏和黄... 目的探讨老年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患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的特点.方法收集老年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10例(12只眼),对其进行FFA图像分级及分析.结果10例患者(12只眼)中0级1只眼,Ⅰ级9只眼,Ⅱ级2只眼.结论FFA可提示黄斑区血管渗漏和黄斑水肿、黄斑裂孔,并用于指导临床进行激光治疗.此外,FFA红外眼底相(IR)可清晰地显示视网膜前膜范围、黄斑水肿和黄斑裂孔的形态,便于了解患者黄斑视网膜前膜病变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前膜 黄斑 荧光血管造影 红外眼底相 老年人
下载PDF
止血通明汤辅助治疗玻璃体出血121例
3
作者 吴国强 陈蔚柏 李军 《西部中医药》 2014年第4期87-89,共3页
目的:观察止血通明汤辅助治疗玻璃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13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21例,对照组92例。2组均给予肌肉注射碘剂常规治疗,治疗组加服止血通明汤,1剂/d,水煎分服。2组均连续服药10天。结果:玻璃体出血吸收率治疗组为99.0... 目的:观察止血通明汤辅助治疗玻璃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13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21例,对照组92例。2组均给予肌肉注射碘剂常规治疗,治疗组加服止血通明汤,1剂/d,水煎分服。2组均连续服药10天。结果:玻璃体出血吸收率治疗组为99.05%,对照组为77.18%。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74%,对照为75.00%。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止血通明汤辅助治疗玻璃体出血临床疗效显著,吸收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出血 止血通明汤 辅助治疗 吸收率
下载PDF
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研究
4
作者 张庆生 李军 +2 位作者 陈蔚柏 李晓林 杨侃 《甘肃科技》 2003年第6期92-93,共2页
目的 :观察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 ,减少复发率。方法 :采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 ,均在局麻及手术显微镜下完成。按常规方法行翼状胬肉切除后将患者术眼角膜上缘干细胞移植至病变之角巩缘 ,即翼状胬肉附... 目的 :观察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 ,减少复发率。方法 :采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 ,均在局麻及手术显微镜下完成。按常规方法行翼状胬肉切除后将患者术眼角膜上缘干细胞移植至病变之角巩缘 ,即翼状胬肉附着处 ,为病变区角膜、结膜及巩膜组织提供正常的上皮干细胞 ,使角膜恢复透明性。结果 :我们对 5 0例 ( 61只眼 )初发性及复发性翼状胬肉 ,均为住院病人 ,采用了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通过术后 1 0日内连续观察 ,一月内每周随诊一次 ,之后定期复查 ,发现该手术不但能为病变区角膜提供健康的上皮干细胞来源 ,而且还可为病变区的结膜和巩膜组织提供正常的上皮干细胞 ,从而有效地阻止异常结膜源性组织增生 ,防止翼状胬肉复发 ,达到治疗的目的。术后随诊 6个月 ,48例 ( 5 9只眼 )患者术后干细胞移植片愈合稳定 ,翼状胬肉无复发 ,治愈率达 96.72 %。仅 2例 ( 2只眼 )术后复发 ,复发率为 3.2 8% ,大大低于传统的翼状胬肉单纯切除术的复发率 ( 30 %~ 5 0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状胬肉 体角膜缘 干细胞移植 手术治疗 临床研究 眼科疾病
下载PDF
64例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分析
5
作者 李军 陈蔚柏 吴国强 《甘肃医药》 2013年第10期742-744,共3页
目的:了解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特点。方法:对64例(66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发病危险因素、年龄、眼别、就诊时间、手术方式、术前术后视力及视网膜复位率等进行分析。结果:64例(66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占同期我科孔... 目的:了解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特点。方法:对64例(66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发病危险因素、年龄、眼别、就诊时间、手术方式、术前术后视力及视网膜复位率等进行分析。结果:64例(66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占同期我科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14.61%。男女比例为1:1.3。平均患病年龄为51.65岁,其中41~59岁患者所占比例最高,达40.91%。近视性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占74.24%。近视程度越高、视网膜脱离范围越大者,手术后复位率越低。结论:高度近视为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针对该病应尽早就诊、尽早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裂孔 视网膜脱离 高度近视
下载PDF
OCTA检测开角型青光眼术后血管密度改变的meta分析
6
作者 赵瑜 白蓉 +5 位作者 郝红艳 陈蔚柏 李盛 曹晓 田晨 李军 《重庆医学》 CAS 2024年第18期2838-2846,共9页
目的系统评价眼底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检测开角型青光眼(OAG)术后血管密度(VD)改变情况。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Embase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搜集OCTA检测OAG术后V... 目的系统评价眼底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检测开角型青光眼(OAG)术后血管密度(VD)改变情况。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Embase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搜集OCTA检测OAG术后VD改变的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4年5月。由两名评价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定性系统评价采用描述性分析,采用R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计算均数差(MD)及其95%CI。结果共纳入13项研究,包括OAG患者472例,涉及被检测眼睛500只。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术前比较,术后6个月视神经乳头(ONH)周围、鼻上区、颞下区、颞上区、上颞区和上鼻区的VD明显降低(P<0.05);术后6个月黄斑旁、黄斑旁上半区、黄斑周围上半区、黄斑旁上方和黄斑周围上方的VD明显升高(P<0.05)。结论OCTA能够有效检测OAG患者术后VD变化情况,预测青光眼术后视功能变化,可作为评估OAG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有效检测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 开角型青光眼 血管密度改变 系统评价 META分析
下载PDF
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手术矫正前后的双眼融合功能和立体视锐度对比研究 被引量:16
7
作者 杨侃 陈蔚柏 +3 位作者 郝红艳 蔺波 李晓林 李军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7年第2期248-250,共3页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手术矫正前、后的双眼融合功能和立体视锐度改善情况。方法选择2010年10月至2015年10月眼科行矫正手术眼位正位的118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后不同眼位将其分为Ⅰ组(+1^+5 PD)、Ⅱ组(0 PD)...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手术矫正前、后的双眼融合功能和立体视锐度改善情况。方法选择2010年10月至2015年10月眼科行矫正手术眼位正位的118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后不同眼位将其分为Ⅰ组(+1^+5 PD)、Ⅱ组(0 PD)、Ⅲ组(-1^-5 PD)及Ⅳ组(-6^-10 PD)。运用Titmus立体视图对患者看近的立体视锐度进行测定分析,采用手电筒式Worth四点灯对患者的中心融合以及周边融合功能进行检查。比较手术矫正前、后的双眼融合功能、立体视锐度。结果术前中心融合、周边融合、无融合患者占比分别为20.34%、34.75%、44.92%;术后中心融合、周边融合、无融合患者占比分别为68.64%、19.49%、11.86%,手术前后双眼融合功能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5.201,P<0.01);术后不同眼位4组患者间的双眼融合功能存在显著差异(Z=18.182,P<0.01),中心融合患者占比情况为:Ⅱ组>Ⅲ组>Ⅳ组>Ⅰ组;除Ⅰ组外,Ⅱ、Ⅲ、Ⅳ组患者手术前后立体视锐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大部分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行矫正手术后,其双眼融合功能均显著改善,且大部分患者立体视锐度明显提高;但术后仍然存在持续性小度数内斜视(5 PD以下)的患者,立体视锐度较术前无差异,表明术后长期小度数过矫会对立体视功能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外斜视 双眼融合功能 立体视锐度 手电筒式Worth四点灯 Titmus立体视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