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丘脑出血7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陈衍贵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3年第5期307-308,共2页
目的 探讨丘脑出血的临床特点和CT改变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 78例丘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检查结果。根据CT所见血肿范围及有无破入脑室分为 3型 ,Ⅰ、Ⅱ型又分为两个亚型 ,并根据其出血量和分型对其预后进行比较。... 目的 探讨丘脑出血的临床特点和CT改变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 78例丘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检查结果。根据CT所见血肿范围及有无破入脑室分为 3型 ,Ⅰ、Ⅱ型又分为两个亚型 ,并根据其出血量和分型对其预后进行比较。结果 本组以意识障碍 (32例 )、偏瘫 (72例 )、偏身感觉障碍 (5 4例 )及眼球运动障碍 (38例 )为多见 ,常伴高热 (38例 )、多汗 (2 8例 )等。CT所见出血量 1 5~ 6 8ml,平均2 1 1ml。Ⅰa型 9例 ,Ⅰb型 7例 ,Ⅱa型 9例 ,Ⅱb型 4 5例 ,Ⅲ型 8例。经内科治疗痊愈 8例 ,显著进步 14例 ,无效 15例 ,死亡 2 6例。出血量 2 5~ 5 0ml者 75 %死亡 ,>10 0ml者 10 0 %死亡 ;Ⅱb型患者 31 1%死亡 ,Ⅲ型者10 0 %死亡。结论 丘脑出血大多病情严重 ,死亡率高达 33 3% ,其与出血量、CT分型有密切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脑出血 临床特点 CT表现 预后 高血压 急性梗阻性脑积水
下载PDF
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 被引量:1
2
作者 陈衍贵 《中国现代医生》 2011年第4期25-26,35,共3页
目的回顾分析21例脑静脉系统血栓患者的临床表现与神经影像学特征,探讨早期诊断的规律。方法分析收治21例脑静脉系统血栓患者的临床与影像学资料,其中单纯脑深静脉系血栓1例,单纯皮层静脉血栓3例,静脉窦血栓17例。结果男性稍多见,... 目的回顾分析21例脑静脉系统血栓患者的临床表现与神经影像学特征,探讨早期诊断的规律。方法分析收治21例脑静脉系统血栓患者的临床与影像学资料,其中单纯脑深静脉系血栓1例,单纯皮层静脉血栓3例,静脉窦血栓17例。结果男性稍多见,年龄18~65岁,大多数呈急性或亚急性病程,先后或同时出现颅高压、癫痫及局灶神经功能障碍。急性期CT:静脉窦内高密度血栓影5例,随后出现静脉出血性梗死13例。急性期MRI T1WI增强扫描可见血栓的静脉窦充盈缺损4例,亚急性期平扫可见静脉窦内高信号血栓影11例。20例DSA脑血管造影可见静脉窦及/或相应的脑静脉闭塞或缺如,侧支静脉叫流增多,1例单纯皮层静脉血栓经开颅探查确诊。结论熟悉脑静脉系统血栓的临床表现以及静脉性脑梗死或出血性梗死的CT特征,及时行MRI及(或)DSA是早期诊断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静脉系统 血栓 影像学
下载PDF
脑干卒中与眼部症候
3
作者 陈衍贵 兰敬豪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1年第6期374-374,共1页
关键词 脑干卒中 眼部症候 CT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被引量:18
4
作者 胡小红 陈衍贵 +2 位作者 陈银娟 廖良彪 范道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3期291-294,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110例,根据高分辨率MRI对颈动脉和大脑中动脉评估结果分为易损斑块组24例,稳定斑块组56例,无斑块组30例,另选择健康体检者30例(对照组)。比...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110例,根据高分辨率MRI对颈动脉和大脑中动脉评估结果分为易损斑块组24例,稳定斑块组56例,无斑块组30例,另选择健康体检者30例(对照组)。比较各组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血小板中性粒细胞聚集体、血小板淋巴细胞聚集体水平。结果易损斑块组、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血清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血小板粒细胞聚集体、血小板淋巴细胞聚集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易损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血清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稳定斑块组比较,易损斑块组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34±6.18)%vs(24.67±5.34)%,P<0.05]。结论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关,而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与斑块易损性密切相关,可作为斑块易损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血小板聚集 动脉粥样硬化 血小板活化 磁共振成像 大脑中动脉
下载PDF
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对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的影响及急性期疗效评估 被引量:15
5
作者 范道丰 郑瑞锋 +2 位作者 胡小红 陈银娟 陈衍贵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627-630,共4页
目的通过对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platelet-monocyte aggregations,PMA)水平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变化的研究,探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与阿司匹林单药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将80... 目的通过对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platelet-monocyte aggregations,PMA)水平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变化的研究,探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与阿司匹林单药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单药组(阿司匹林100 mg/d)及联合用药组(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使用流式细胞仪术检测所有病例PMA水平,对联合用药及单药组治疗前后PMA水平及NIHSS进行比较。结果治疗1周后,联合用药组PMA水平(24.67±4.09)较治疗前PMA水平(29.63±6.1)有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周后单药组PMA水平(26.5±4.14)较治疗前PMA水平(29.44±5.21)有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用药组治疗2周后PMA水平(19.51±3.26)及NIHSS(1.9±0.7)与单药组治疗2周后PMA水平(24.57±4.8)及NIHSS(3.5±1.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与单用阿司匹林比较,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能更有效抑制血小板活化,并能改善脑梗死患者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脑梗死 流式细胞术
下载PDF
增强fFLAIR序列对颅内疾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6
6
作者 林祺 林荣良 +3 位作者 陈金银 陈衍贵 黄文 廖良彪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09-312,共4页
目的:探讨增强fFLAIR序列在颅内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2例颅内疾病患者(男性34例,女性8例,年龄11~87岁,平均41.8岁)分成三组:脑膜病变组12例(细菌性脑膜炎6例,病毒性脑膜炎3例,结核性脑膜炎1例,脑膜转移瘤2例);硬膜下病变组10例... 目的:探讨增强fFLAIR序列在颅内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2例颅内疾病患者(男性34例,女性8例,年龄11~87岁,平均41.8岁)分成三组:脑膜病变组12例(细菌性脑膜炎6例,病毒性脑膜炎3例,结核性脑膜炎1例,脑膜转移瘤2例);硬膜下病变组10例(血肿7例,积液3例);脑实质病变组20例(脑实质内转移瘤7例,脑梗死6例,胶质瘤4例,血管母细胞瘤2例,脑挫伤1例)。在0.5T机器上完成平扫fFLAIR和增强T1WI、fFLAIR检查,由两位资深影像科医师盲法比较三个序列对三组病变检出病灶的能力。采用χ2检验评价样本率差别,界值取P<0.05。结果:增强fFLAIR序列比平扫fFLAIR和增强T1WI序列检出更多的脑膜病变(χ2=24.373,P<0.05)和硬膜下病变(χ2=11.725,P<0.05),但检出脑实质病变无明显差异(χ2=1.287,P>0.05)。结论:增强fFLAIR较平扫fFLAIR和增强T1WI序列检出更多的脑膜和硬膜下病灶,对颅内病变的诊断有一定的补充价值,值得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对比剂 颅内疾病
下载PDF
睡眠障碍与慢性头痛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陈东平 侯淑红 +2 位作者 张志坚 陈衍贵 陈明生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10期597-600,共4页
目的:调查慢性头痛患者中睡眠障碍所占比率,同时评估其与精神共患病和慢性头痛的关系。方法:对210例慢性头痛组患者和204例间断头痛组患者先进行年龄、性别和头痛类型的匹配,然后进行睡眠障碍和精神共患病的结构式访谈。结果:210例慢性... 目的:调查慢性头痛患者中睡眠障碍所占比率,同时评估其与精神共患病和慢性头痛的关系。方法:对210例慢性头痛组患者和204例间断头痛组患者先进行年龄、性别和头痛类型的匹配,然后进行睡眠障碍和精神共患病的结构式访谈。结果:210例慢性头痛组患者中,148例为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与间断头痛组相比,慢性头痛组患者失眠(68.6%vs 39.7%)、白天过度嗜睡(34.8%vs 22.5%)、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46.7%vs 31.9%)的发生率较高。慢性头痛组患者中92例(43.8%)有精神共患病(焦虑和/或抑郁),而间断头痛组仅有55例(27.0%)。多元分析显示低教育水平、低龄开始头痛、失眠与慢性头痛独立相关。结论:慢性头痛患者常伴睡眠障碍。失眠可能是头痛慢性化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不论与抑郁或焦虑是否相关,重视睡眠障碍治疗有利于阻止间断头痛慢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头痛 间断头痛 睡眠障碍 焦虑 抑郁
下载PDF
偏头痛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水平的变化 被引量:3
8
作者 陈东平 侯淑红 +2 位作者 张志坚 陈衍贵 陈明生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12期729-731,共3页
目的:观察偏头痛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的变化,探讨偏头痛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将163例偏头痛患者分成偏头痛发作期组(n=80)和偏头痛发作间期组(n=83)。根据患者有无先兆症状进一步分成四个亚组:无先兆偏头痛的发作期组(n=68)、先... 目的:观察偏头痛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的变化,探讨偏头痛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将163例偏头痛患者分成偏头痛发作期组(n=80)和偏头痛发作间期组(n=83)。根据患者有无先兆症状进一步分成四个亚组:无先兆偏头痛的发作期组(n=68)、先兆偏头痛的发作期组(n=12)、无先兆偏头痛的发作间期组(n=70)、先兆偏头痛的发作间期组(n=13)。测定每组患者血清PCT水平。结果:所有偏头痛患者中,偏头痛发作期PCT水平明显高于发作间期(P<0.01)。在无先兆偏头痛或先兆偏头痛患者中,偏头痛发作期PCT水平也分别明显高于发作间期(P<0.01)。结论:PCT可能是偏头痛发作的一个炎症标志,是偏头痛发作的潜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原 偏头痛 先兆 发病机制
下载PDF
偏头痛预防药物致体重增加与下丘脑神经肽的关系 被引量:1
9
作者 陈东平 侯淑红 +2 位作者 张志坚 陈衍贵 陈明生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60-163,共4页
目的:探讨偏头痛预防药物致体重增加与下丘脑神经肽的关系.方法:选择104例体重指数<25 kg/m2且无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的偏头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用阿米替林或氟桂利嗪预防治疗6个月.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各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 目的:探讨偏头痛预防药物致体重增加与下丘脑神经肽的关系.方法:选择104例体重指数<25 kg/m2且无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的偏头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用阿米替林或氟桂利嗪预防治疗6个月.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各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4、6个月时Orexin A、Orexin B和神经肽Y的血浆浓度.结果:两组患者经药物预防治疗后血浆中Orexin A和Orexin B浓度明显减少,而神经肽Y浓度却明显增加.OrexinA、OrexinB浓度减少与体重增加呈负相关,而神经肽Y浓度增加与体重增加呈正相关.结论:偏头痛患者用阿米替林或氟桂利嗪预防治疗后体重增加可能与下丘脑神经肽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米替林 氟桂利嗪 偏头痛 OREXIN 神经肽Y
下载PDF
颈动脉内溶栓治疗16例急性脑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沈敏海 林锦祥任志红 +1 位作者 叶明星 陈衍贵 《新医学》 1997年第12期636-637,共2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分析16例急性脑血栓形成进行颈动脉溶栓治疗的疗效。结果:7例基本痊愈,3例显著进步,2例进步,2例无变化,2例恶化。结论:本疗法早期进行对急性脑血栓形成具有良好的...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分析16例急性脑血栓形成进行颈动脉溶栓治疗的疗效。结果:7例基本痊愈,3例显著进步,2例进步,2例无变化,2例恶化。结论:本疗法早期进行对急性脑血栓形成具有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栓形成 颈动脉 溶栓疗法
下载PDF
79例成人连续部分性癫痫患者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东平 侯淑红 +1 位作者 陈衍贵 陈明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第3期7-9,共3页
目的探讨成人连续部分性癫痫(EPC)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79例成人EPC患者的临床特征,评价治疗结果。结果所有患者均表现为不伴意识障碍的运动性部分性癫痫持续状态。EPC平均持续时间6.3d(1-28d),最常累及部位为面臂部(33例,41... 目的探讨成人连续部分性癫痫(EPC)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79例成人EPC患者的临床特征,评价治疗结果。结果所有患者均表现为不伴意识障碍的运动性部分性癫痫持续状态。EPC平均持续时间6.3d(1-28d),最常累及部位为面臂部(33例,41.8%)。最常见病因为高血糖(35例,44.3%)。预后良好54例(68.4%),预后不良25例(31.6%)。所有病因为高血糖的患者预后良好,无需长期抗癫痫治疗。预后良好的相关因素为代谢性疾病或高血糖导致的EPC、单药治疗和EPC持续时间。结论 EPC最常见病因为高血糖,预后依赖于病因、使用的抗癫痫药物种类和EPC持续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部分性癫痫 临床特征 病因 预后
下载PDF
不典型脑干梗塞9例分析
12
作者 蔡忠民 陈衍贵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1998年第4期51-52,共2页
随着核磁共振(MRI)临床应用以来,临床症状轻微或不典型的脑干梗塞患者可得到准确诊断。现将我院1995年~1998年9例不典型脑干梗塞报告分析如下:
关键词 不典型脑干梗塞 临床应用 诊断 患者 报告分析 MRI 确诊 核磁共振 临床症状 准确
下载PDF
结合头颅DTI成像技术探讨针灸干预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吴文宝 范道丰 +5 位作者 阙彬福 郑冲 汤琅琅 连清清 邱蕊 陈衍贵 《亚太传统医药》 2020年第4期108-110,共3页
目的:利用头颅DTI成像技术探讨针灸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有效性及特异性。方法:根据诊断标准选取34例吞咽障碍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针灸治疗,每次针灸留针30min;每天治疗1次,每周5次,3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治... 目的:利用头颅DTI成像技术探讨针灸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有效性及特异性。方法:根据诊断标准选取34例吞咽障碍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针灸治疗,每次针灸留针30min;每天治疗1次,每周5次,3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治疗3周、6周后进行吞咽功能评估及头颅DTI检测。结果:治疗3周、6周后,吞咽功能障碍评分、吞咽造影及FA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针刺治疗对脑半球吞咽困难的改善尤为明显(P<0.05)。其次,治疗内囊、基底节和间脑。脑干和小脑半球前后变化不大。结论:结合头颅DTI成像技术和VFSS评估,针刺可改善吞咽困难。针刺对单侧大脑半球梗塞所致吞咽困难具有特异性。FA值可作为评价吞咽困难恢复的客观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吞咽障碍 针刺治疗 DTI成像
下载PDF
肥厚性硬脑膜炎19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范道丰 陈银娟 +3 位作者 李洵桦 潘丽英 胡小红 陈衍贵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18年第5期372-375,共4页
目的探讨肥厚性硬脑膜炎(HCP)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9例HC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HCP病因复杂,临床上最常见为头痛,伴或不伴颅神经损害或小脑共济失调。CSF可异常,但无明显特异性; MRI表现为肥厚的硬脑膜T1WI呈等、略低信号... 目的探讨肥厚性硬脑膜炎(HCP)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9例HC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HCP病因复杂,临床上最常见为头痛,伴或不伴颅神经损害或小脑共济失调。CSF可异常,但无明显特异性; MRI表现为肥厚的硬脑膜T1WI呈等、略低信号,T2WI呈明显低信号,增强后扫描强化明显,部分区域呈结节状强化。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治疗有效。结论 HCP病因较复杂,临床表现以慢性头痛伴或不伴颅神经缺损为主要症状,MRI检查有特征性表现,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是治疗主要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性硬脑膜炎 临床表现 CSF MRI
下载PDF
特发性肥厚性硬脑膜炎1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陈银娟 郭元 +2 位作者 李洵桦 陈衍贵 范道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9年第3期248-252,共5页
目的总结特发性肥厚性硬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特点,并探讨特发性肥厚性硬脑膜炎与自身免疫反应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12例特发性肥厚性硬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MRI检查和治疗经过,与18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实... 目的总结特发性肥厚性硬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特点,并探讨特发性肥厚性硬脑膜炎与自身免疫反应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12例特发性肥厚性硬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MRI检查和治疗经过,与18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实验室治疗进行比较。结果 12例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脑神经损害症状和小脑症状;血清学指标,2例(2/12)于正常值范围,4例(4/12)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7例(7/12)血清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和血清淀粉样蛋白A (serum amyloid A,SAA)水平升高,2例(2/12)类风湿因子水平升高,1例(1/12)抗DNA-组蛋白复合物抗体,1例(1/12)抗核抗体阳性、1例(1/12)可疑阳性,1例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 antibody,ACA)可疑阳性,1例[1/12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阳性;脑脊液指标,6例(6/12)压力升高; 4例(4/12)白细胞数升高,10例蛋白定量增高,2例蛋白定量正常,8例(8/12) Pandy试验阳性,1例(1/12)可疑阳性,11例(11/12) IgA升高、11例(11/12) IgM升高、8例(8/12) IgG升高。特发性肥厚性硬脑膜炎患者仅脑脊液蛋白定量(t=4. 78,P=0. 00)以及IgA(t=5. 12,P=0. 00)、IgM(t=2. 16,P=0. 04)和IgG(t=4. 29,P=0. 00)水平高于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特发性肥厚性硬脑膜炎患者脑脊液蛋白定量与脑脊液IgA(r=0. 690,P=0. 01)和IgG(r=0. 702,P=0. 01)水平均呈正相关,而与IgM(r=0. 483,P=0. 11)不相关。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结论特发性肥厚性硬脑膜炎可能系自身免疫反应所致,免疫球蛋白水平升高考虑以鞘内合成和炎症反应为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肥厚性硬脑膜炎 脑脊液 免疫球蛋白 自身免疫
下载PDF
颈部疼痛与偏头痛关系的观察性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东平 侯淑红 +2 位作者 潘丽英 陈衍贵 张志坚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2-105,共4页
目的:探讨颈部疼痛与偏头痛的关系。方法:连续选择因头痛首次就诊于龙岩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的病人,先进行颈部疼痛的问卷调查,而后由头痛专家进行诊断。结果:在310例头痛病人中,195例(63%)头痛同时有颈部疼痛发作,根据《国际头痛疾病分... 目的:探讨颈部疼痛与偏头痛的关系。方法:连续选择因头痛首次就诊于龙岩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的病人,先进行颈部疼痛的问卷调查,而后由头痛专家进行诊断。结果:在310例头痛病人中,195例(63%)头痛同时有颈部疼痛发作,根据《国际头痛疾病分类第3版(试行版)》标准,其中诊断偏头痛的高达77%,大部分病人因颈部疼痛进行了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45%病人进行了颈部放射影像学检查。多元分析显示,低教育水平、无偏头痛先兆、头痛累及头后部是偏头痛合并颈部疼痛发作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大部分合并颈部疼痛发作的头痛病人为偏头痛病人,误诊将增加病人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并降低病人的生活质量,在临床工作中应重视此类病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颈部疼痛 误诊
下载PDF
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脑梗死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被引量:5
17
作者 陈东平 侯淑红 +4 位作者 郭元 胡职舟 胡小红 陈衍贵 陈明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5-69,共5页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促进脑梗死后的神经功能修复,但其在骨髓中含量极低,难以分离和纯化。目的:探讨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对脑梗死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取成功建立大脑中动脉阻塞脑梗死模型的120只SD大鼠,随机分成治疗组...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促进脑梗死后的神经功能修复,但其在骨髓中含量极低,难以分离和纯化。目的:探讨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对脑梗死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取成功建立大脑中动脉阻塞脑梗死模型的120只SD大鼠,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只,治疗组经尾静脉移植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注射相同剂量的PBS。治疗后第1,3,7,14天,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后第14天,TTC染色法计算脑梗死体积,抗人特异的线粒体抗体免疫组化染色计算迁移并存活的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数量,TUNEL染色检测脑缺血区细胞凋亡情况;治疗后第3,7,14天,用ELISA法检测脑缺血区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肝细胞生长因子水平。结果与结论:(1)治疗后第1,3,7,14天,治疗组的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治疗后第14天,治疗组脑梗死体积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组脑缺血区只发现少数移植的干细胞,治疗组缺血脑组织TUNEL阳性细胞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第3,14天,治疗组缺血脑组织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第7,14天,治疗组缺血脑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第7天,治疗组缺血脑组织肝细胞生长因子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结果提示,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对脑梗死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其可使脑缺血区细胞因子表达增加,细胞凋亡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胎盘 间质干细胞移植 细胞因子类 组织工程
下载PDF
丁苯酞序贯疗法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血清白细胞介素-6、金属基质蛋白酶-2、金属基质蛋白酶-9的影响 被引量:9
18
作者 范道丰 胡职舟 +4 位作者 潘丽英 郑冲 胡小红 陈银娟 陈衍贵 《吉林医学》 CAS 2019年第8期1699-1702,共4页
目的:探讨丁苯酞序贯疗法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金属基质蛋白酶-2(MMP-2)、金属基质蛋白酶-9(MMP-9)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在常规... 目的:探讨丁苯酞序贯疗法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金属基质蛋白酶-2(MMP-2)、金属基质蛋白酶-9(MMP-9)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在常规治疗组,序贯组(40例)为常规治疗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14 d后,使用丁苯酞软胶囊至第90天。于治疗前、治疗7 d、14 d、90 d检测两组患者血清IL-6、MMP-2、MMP-9的变化,对比两组患者运用不同干预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序贯组在治疗7 d、14 d、90 d时,血清IL-6、MMP-2、MMP-9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用不同方法干预治疗90 d后,序贯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7.5%,显著高于对照组(85.0%),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序贯组患者的NIHSS、ADL评分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运用丁苯酞序贯疗法干预治疗可显著降低患者IL-6、MMP-2、MMP-9的水平,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酞序贯疗法 急性脑梗死 白细胞介素 金属基质蛋白酶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钙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效果及对患者NIHSS评分与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郭元 钟小丽 +5 位作者 范道丰 赖汉林 郑冲 陈银娟 陈衍贵 郭芳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1年第19期53-57,共5页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效果及对患者NIHSS评分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112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6例。对照组采用低分子...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效果及对患者NIHSS评分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112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6例。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治疗,研究组采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联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BI评分、内皮功能、炎症因子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TNF-α、hs-CRP及E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NO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HBV、LBV及HGX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明显,可以改善机体内皮功能和血液流变学,降低炎性因子,降低神经缺损程度,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钙 丁苯酞注射液 进展性脑梗死 NIHSS评分 生活质量
下载PDF
脑梗死后遗症期头痛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陈东平 侯淑红 +1 位作者 李杭凤 陈衍贵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0年第15期1307-1311,共5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遗症期头痛的特征和危险因素。方法选择龙岩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先在急性期进行头痛结构式访谈,后在后遗症期(脑卒中后12个月)进行随访,根据《国际头痛疾病分类第3版》诊断标准对头痛特征进行分类。对...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遗症期头痛的特征和危险因素。方法选择龙岩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先在急性期进行头痛结构式访谈,后在后遗症期(脑卒中后12个月)进行随访,根据《国际头痛疾病分类第3版》诊断标准对头痛特征进行分类。对脑卒中前12个月的头痛史也进行同样的调查分类。结果在脑梗死后遗症期,共187例患者完成随访,95例(51%)有头痛主诉。在头痛患者中多数为偶发、轻度、压迫性头痛,每次头痛发作持续时间数分钟至数小时,56例(59%)具有紧张型头痛特征;32例(34%)为与脑卒中前头痛特征类似的头痛复发;42例(44%)为不同于脑卒中前头痛特征的头痛发作;21例(22%)为没有脑卒中前头痛的新发头痛发作。只有3例患者在脑梗死急性期新发头痛,并以相同头痛特征持续到后遗症期。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卒中前头痛[OR=5.4,95%CI(2.1~12.8),P<0.05]、女性[OR=3.6,95%CI(1.4~8.3),P<0.05]是脑梗死后遗症期头痛的危险因素。结论在脑梗死后遗症期,头痛在女性、脑卒中前有头痛史的患者中更常见,头痛特征常不同于脑卒中前头痛,只有极少数头痛在脑梗死急性期新发并持续到后遗症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头痛 后遗症期 临床特征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