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猫额叶脑内血肿动物模型
1
作者 陈衔诚 张义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6年第1期76-77,共2页
猫额叶脑内血肿动物模型陈衔诚,张义(上海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200040)一个良好的脑内血肿的动物模型对脑内血肿的治疗研究有重要作用。我们在复习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对脑内血肿动物模型进行了改进,取得满意的效果。材料和... 猫额叶脑内血肿动物模型陈衔诚,张义(上海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200040)一个良好的脑内血肿的动物模型对脑内血肿的治疗研究有重要作用。我们在复习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对脑内血肿动物模型进行了改进,取得满意的效果。材料和方法动物健康成年家猫14只,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肿 额叶 动物模型
下载PDF
术中超声血管造影技术在脑动静脉畸形切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8
2
作者 王意达 王涌 +2 位作者 秦茜淼 王怡 陈衔诚 《上海医学影像》 2008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结合术中超声导航技术在AVM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6年9月至2006年12月,对3名经术前MRI及DSA检查确诊为AVM并且接受显微外科手术切除的患者。分别使用二维灰阶模式、CDFI模式、频谱多普勒模式以及超声造影技术进...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结合术中超声导航技术在AVM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6年9月至2006年12月,对3名经术前MRI及DSA检查确诊为AVM并且接受显微外科手术切除的患者。分别使用二维灰阶模式、CDFI模式、频谱多普勒模式以及超声造影技术进行术中扫查,通过各种数据分析,评价其应用价值。结果灰阶二维超声检查结果表明3例AVM病变在灰阶二维超声下都表现无明显边界的杂乱回声区。而在CDFI模式下表现为典型的"彩色镶嵌状"血管球,与周围正常组织间存在明显边界。静脉团注造影剂约24秒后开始显影。动脉系统先开始显影,包括正常脑动脉和病灶供血动脉;然后病灶和脑组织显影;最后为静脉系统显影。整个充盈过程表现为"动脉—毛细血管—静脉"的充盈规律。利用"爆破再充盈"技术可对多病灶进行多方向多切面扫查,完整了解病灶的血供模式。结论1.AVM术中使用超声造影技术,能实时观察造影剂微泡的充盈过程,其充盈符合"动脉-病灶-静脉"的规律,因此可以很好的区分供血动脉与引流静脉。2.利用"爆破再充盈"技术,可对病灶进行多方向多切面扫查。3.病灶切除后再次进行超声造影成像,能明确病灶切除是否完全,其结果与术后DSA检查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静脉畸形 神经外科 术中超声 超声造影剂
下载PDF
脑血肿MRI诊断与研究(附108例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伍建林 沈天真 +2 位作者 陈星荣 陈衔诚 杨涵铭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1994年第4期193-198,共6页
对108例原发性脑血肿分成大小两种血肿进行MRI表现分析,并与其T1和T2弛豫时间进行对照性研究。结果发现小血肿MRI表现及T1和T2值变化快于大血肿,尤其在急性期和亚急性早期更加明显,此外血肿T1和T2值的演变过程... 对108例原发性脑血肿分成大小两种血肿进行MRI表现分析,并与其T1和T2弛豫时间进行对照性研究。结果发现小血肿MRI表现及T1和T2值变化快于大血肿,尤其在急性期和亚急性早期更加明显,此外血肿T1和T2值的演变过程为由长变短再延长,而T2值缩短早在急性期即可出现,此过程反映了脑血肿病理变化和血红蛋白演变的规律即HbO2→DHb→MNb→H-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肿 MRI 诊断 T1弛豫时间 T2弛豫时间
下载PDF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合并肺多发转移1例(附文献复习) 被引量:2
4
作者 郑佳骏 来怡农 +2 位作者 王知秋 陈衔诚 黄峰平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08年第5期481-485,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外皮细胞瘤(HPC)的临床、病理、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分析1例颅内HPC复发合并肺多发转移病例并结合文献复习予以探讨。结果:颅内HPC复发合并肺多发转移病例临床罕见。影像学表现与脑膜瘤易混淆,MRI表现为T1WI等低信... 目的:探讨血管外皮细胞瘤(HPC)的临床、病理、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分析1例颅内HPC复发合并肺多发转移病例并结合文献复习予以探讨。结果:颅内HPC复发合并肺多发转移病例临床罕见。影像学表现与脑膜瘤易混淆,MRI表现为T1WI等低信号,T2WI不均匀等高信号,多可见"硬膜尾征"和血管流空信号。病理学特点为梭形细胞,小血管鹿角样分支。本病是少数可转移至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颅内原发肿瘤,有复发和转移倾向。病灶切除应彻底,并辅以放疗。结论:颅内HPC是一种具有高复发率和易发生颅外转移的肿瘤,包括颅脑和肺、骨、肝等是易转移靶器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外皮细胞瘤 颅内肿瘤 肺部肿瘤 转移灶
原文传递
钠/钙交换蛋白SLC24A6在实验性颅内出血导致脑损伤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华领洋 曹心怡 +8 位作者 郑铭哲 谢清 朱宏达 李京润 匡大鹏 汤海亮 陈衔诚 宫晔 王宣春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17年第1期8-14,共7页
目的探究钾依赖钠/钙交换蛋白-6(SLC24A6)参与大鼠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的作用和可能机制。方法建立SD大鼠脑出血模型,检测大鼠脑出血后尾状核SLC24A6表达及其介导的细胞内钙浓度([Ca^(2+)]_i)随时间变化的情况,观察SLC24A6在正常氧浓... 目的探究钾依赖钠/钙交换蛋白-6(SLC24A6)参与大鼠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的作用和可能机制。方法建立SD大鼠脑出血模型,检测大鼠脑出血后尾状核SLC24A6表达及其介导的细胞内钙浓度([Ca^(2+)]_i)随时间变化的情况,观察SLC24A6在正常氧浓度和低氧条件下对[Ca^(2+)]_i的调控。结果脑出血早期,尾状核SLC24A6蛋白和SLC24A6mRNA水平均降低,在脑出血后3 d降至最低水平,5和7 d后轻微升高。脑出血后早期,[Ca^(2+)]_i增加,于脑出血后3 d达最高水平,5和7 d时逐步下降。正常氧浓度下,转染SLC24A6导致HEK293[Ca^(2+)]_i升高。结论 SLC24A6通过抑制钙超载在脑出血后脑损伤中起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钙交换蛋白 钾依赖钠/钙交换蛋白-6 脑出血 细胞内钙离子 钙超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