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温针灸对恢复期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灌注情况及血清ICAM-1、IGF-1的影响 被引量:20
1
作者 廖庆红 汪飞 陈诗莉 《上海针灸杂志》 2019年第1期45-49,共5页
目的观察温针灸对恢复期脑梗死患者脑血流CT灌注情况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0例恢复期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 目的观察温针灸对恢复期脑梗死患者脑血流CT灌注情况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0例恢复期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温针灸治疗。治疗8周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评分、脑CT灌注成像各项指标[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积(r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血清ICAM-1、IGF-1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FMA评分、脑CT灌注成像各项指标及血清ICAM-1、IGF-1水平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组治疗后NIHSS评分、FMA评分、脑CT灌注成像各项指标及血清ICAM-1、IGF-1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温针灸可降低恢复期脑梗死患者血清ICAM-1水平,提高IGF-1水平,有效改善脑血流灌注水平,从而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疗法 温针疗法 脑梗死 脑血流灌注 细胞间黏附分子-1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下载PDF
针刺配合早期康复训练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廖庆红 汪飞 陈诗莉 《上海针灸杂志》 2017年第3期269-272,共4页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缺血修饰清蛋白(IMA)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缺血修饰清蛋白(IMA)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刺配合早期康复训练治疗。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10 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MA及NSE水平的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MES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I)及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分(FMA)。结果两组治疗后MESSS、BI及FMA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MESSS、BI及FM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IMA、NSE水平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血清IMA、NSE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药并用配合早期康复训练能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这与有效降低血清NSE、IMA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脑梗死 针药并用 电针 康复训练 缺血修饰清蛋白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下载PDF
怠性脑梗死患者TNF-α和TNF-β的含量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廖庆红 付建辉 +1 位作者 汪飞 陈诗莉 《浙江临床医学》 2016年第2期338-339,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肿瘤坏死因子-β(TNF-β)的含量变化及其相关因素的分析。方法选取65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人群40例为对照组,检测TNFF-α及TNF-β水平。结果观察组TNFF-α与TNF-β...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肿瘤坏死因子-β(TNF-β)的含量变化及其相关因素的分析。方法选取65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人群40例为对照组,检测TNFF-α及TNF-β水平。结果观察组TNFF-α与TNF-β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NFF-α和TNF-β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面积呈明显正相关(p均〈0.01)。评分越高,脑梗死面积越大,TNFF-α和TNF-β水平增高越明显。TNFF-α与TNF-β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455,P〈0.01)。结论TNF-α与TNF-β参与了脑梗死早期发病过程。TNFF-α与TNF-β水平与脑梗死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NFF-α TNF-Β 脑梗死
下载PDF
长托宁联合硝酸甘油治疗急性左心衰竭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宁帆 陈诗莉 +4 位作者 刘红 张明亮 王圣果 郑娟 潘珺 《浙江实用医学》 2009年第2期113-114,共2页
目的观察长托宁与硝酸甘油联用治疗急性左心衰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随机将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分为长托宁组、硝酸甘油组和长托宁与硝酸甘油联用组(简称"联合"组),分别给予静脉注射,观察比较三组患者用药后起效时间、缓解时间... 目的观察长托宁与硝酸甘油联用治疗急性左心衰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随机将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分为长托宁组、硝酸甘油组和长托宁与硝酸甘油联用组(简称"联合"组),分别给予静脉注射,观察比较三组患者用药后起效时间、缓解时间、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变化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较长托宁组或硝酸甘油组高(P<0.05或P<0.01),联合组SBP、DBP、HR和SaO2各项指标均明显好转(均P<0.01)。联合组起效时间与长托宁组或硝酸甘油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不良反应联合组较硝酸甘油组明显减少(P<0.05或P<0.01),而联合组与长托宁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长托宁联用硝酸甘油治疗急性左心衰竭疗效肯定,平均起效时间短,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左心衰竭 长托宁 硝酸甘油
下载PDF
浙江嘉善地区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治疗中的依从性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汪飞 廖庆红 +3 位作者 秦丽丽 陈诗莉 徐文文 周志明 《现代实用医学》 2014年第9期1093-1095,共3页
目的了解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影响他汀类药物依从性的因素。方法收集368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特征及可能影响他汀类药物依从性的因素,随访发病后3个月时他汀类药物的应用情况。结果住院期间有67.9%(250... 目的了解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影响他汀类药物依从性的因素。方法收集368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特征及可能影响他汀类药物依从性的因素,随访发病后3个月时他汀类药物的应用情况。结果住院期间有67.9%(250/368)的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高危组、极高危组Ⅱ组及极高危Ⅰ组他汀类药物应用的指南符合率分别为28.1%(18/64),44.1%(30/68)和72.3%(136/188),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住院期间使用他汀类药物与糖尿病病史(=1.789,=0.032)及颈动脉易损斑块存在相关(=5.308,=0.000)。3个月时他汀类药物总体应用率为22.6%(82/363),明显低于住院期间他汀类药物的使用率(=0.000)。3个月时高危组、极高危Ⅱ组及极高危Ⅰ组他汀类药物应用的指南符合率分别为12.9%(8/62),28.8%(19/66)和32.1%(60/187)。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3个月他汀类药物依从性好与出院医嘱相关(=50.739,=0.000)。结论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中的依从性差,与指南存在差距;出院医嘱是二级预防中他汀类药物依从性好的促进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 二级预防 羟甲基戊二酰基COA还原酶抑制剂 病人依从
下载PDF
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陈诗莉 廖庆红 王明敏 《中国乡村医药》 2013年第13期33-33,共1页
进展性脑梗死(SIP)指发病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在48h内逐渐进展或呈阶梯式加重。进展时间多发生在发病后6h到1周,属于难治性脑血管病,治疗不及时将引起不可逆神经功能缺失,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它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常见... 进展性脑梗死(SIP)指发病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在48h内逐渐进展或呈阶梯式加重。进展时间多发生在发病后6h到1周,属于难治性脑血管病,治疗不及时将引起不可逆神经功能缺失,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它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常见类型,约占脑梗死的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展性脑梗死 临床危险因素 神经功能缺失症状 缺血性脑血管病 常见类型 难治性 病死率 致残率
下载PDF
培他司丁联合血栓通注射液治疗眩晕症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7
作者 徐文文 廖庆红 +1 位作者 陈诗莉 汪飞 《内蒙古中医药》 2013年第29期83-83,共1页
眩晕是临床常见病,是目眩和头晕的总称,包括中枢性眩晕和周围性眩晕,中枢性眩晕多由脑组织、脑神经病变引起,占眩晕总人数的30%左右;周围性眩晕多与耳部疾病有关,占眩晕总人数的70%,临床表现除眩晕外,尚有恶心、呕吐、耳鸣、... 眩晕是临床常见病,是目眩和头晕的总称,包括中枢性眩晕和周围性眩晕,中枢性眩晕多由脑组织、脑神经病变引起,占眩晕总人数的30%左右;周围性眩晕多与耳部疾病有关,占眩晕总人数的70%,临床表现除眩晕外,尚有恶心、呕吐、耳鸣、耳聋等临床症状及体征。2010年12月以来,我科应用培他司丁联合血栓通注射液治疗周围性眩晕,收到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他司丁 血栓通注射液 眩晕 临床观察
下载PDF
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9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陈诗莉 李建辉 《中国乡村医药》 2008年第2期24-25,共2页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糖尿病的严重急性并发症之一,病情危急,病死率高,是糖尿病患者主要死亡原因。往往由于患者症状多样化或无典型症状而误诊、漏诊,不能及时诊治以致病情恶化。我院于2000年1月至2005年10月收治以腹痛为首发...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糖尿病的严重急性并发症之一,病情危急,病死率高,是糖尿病患者主要死亡原因。往往由于患者症状多样化或无典型症状而误诊、漏诊,不能及时诊治以致病情恶化。我院于2000年1月至2005年10月收治以腹痛为首发表现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9例,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临床分析 首发症状 腹痛 主要死亡原因 病情恶化 急性并发症 无典型症状
下载PDF
行血祛风汤联合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对TIA患者血液流变学和脑动脉血流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陈诗莉 董清 王玲 《中国中医药科技》 CAS 2020年第2期277-279,共3页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主要临床症状为眩晕、眼球震颤、站立或行走不稳、瘫痪、失语、偏瘫等,是颈内动脉或椎-基底动脉一过性供血不足引发,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TIA反复发作容易造成脑组织损伤,导致脑梗死发作,是公认的卒中最危险因素[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主要临床症状为眩晕、眼球震颤、站立或行走不稳、瘫痪、失语、偏瘫等,是颈内动脉或椎-基底动脉一过性供血不足引发,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TIA反复发作容易造成脑组织损伤,导致脑梗死发作,是公认的卒中最危险因素[1]。而且,TIA发作后3个月内心肌梗死发生或复发及死亡事件等总发生率明显增加[2]。因此,积极有效地治疗TIA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中西医结合在在该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笔者采用自拟行血祛风汤联合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治疗TIA疗效显著,本文探讨行血祛风汤联合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对TIA患者血液流变学、脑动脉血流的改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 脑动脉血流 颈内动脉 血液流变学 TIA患者 祛风汤 心脑血管疾病 中西医结合
下载PDF
自拟醒脑活血汤治疗80例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被引量:14
10
作者 陈诗莉 《中国中医急症》 2014年第5期906-907,共2页
目的观察自拟醒脑活动汤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加丹参注射液静滴;观察组除采用上述治疗方法外,加服醒脑活血汤,20 d为1疗程。比较观察组与... 目的观察自拟醒脑活动汤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加丹参注射液静滴;观察组除采用上述治疗方法外,加服醒脑活血汤,20 d为1疗程。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SSS)、日常生活能力评定(ADL)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SSS、ADL评分均有改善(P<0.05),观察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自拟醒脑活血汤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明显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自拟醒脑活血汤 临床观察
下载PDF
戊乙奎醚在重度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应用
11
作者 宁帆 刘红 +4 位作者 陈诗莉 张明亮 王圣果 郑娟 潘珺 《中国乡村医药》 2008年第10期14-15,共2页
2005年9月至2007年9月,我院急诊科共救治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患者312例,从中选出重度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73例,随机分为两组,在静脉注射糖皮质激素、吸氧等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分别使用戊乙奎醚(长托宁)和氨茶碱,并进行... 2005年9月至2007年9月,我院急诊科共救治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患者312例,从中选出重度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73例,随机分为两组,在静脉注射糖皮质激素、吸氧等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分别使用戊乙奎醚(长托宁)和氨茶碱,并进行观察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急性发作期 戊乙奎醚 支气管 糖皮质激素 静脉注射 对症治疗 急诊科 氨茶碱
下载PDF
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性功能的临床分析
12
作者 汪飞 廖庆红 +3 位作者 徐文文 陈诗莉 秦丽丽 储照虎 《现代实用医学》 2014年第1期74-76,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腔隙性脑梗死住院患者性功能的改变特点。方法将56例老年住院患者分为腔隙性脑梗死组(31例)和非梗死组(25例),于出院时及出院后6个月行国际勃起功能评分5(IIEF-5)问卷调查,比较各组间以及随访前后IIEF-5评分的变化。结果腔... 目的探讨老年腔隙性脑梗死住院患者性功能的改变特点。方法将56例老年住院患者分为腔隙性脑梗死组(31例)和非梗死组(25例),于出院时及出院后6个月行国际勃起功能评分5(IIEF-5)问卷调查,比较各组间以及随访前后IIEF-5评分的变化。结果腔隙性脑梗死组全发生勃起功能障碍(ED)较非梗死组(24例,96.0%)高,且重度ED的发生率较高(8例,25.8%),两组中合并糖尿病患者的ED程度较重。随访康复治疗6个月后脑梗死患者的IIEF-5评分较前明显增加。结论老年腔隙性脑梗死后ED的发病率明显增加,程度更为严重,合并糖尿病的患者ED更为严重。卒中后康复治疗有助于患者勃起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腔隙性 勃起功能障碍 男(雄)性
下载PDF
缺血性卒中患者他汀类药物治疗依从性调查及原因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汪飞 廖庆红 +3 位作者 秦丽丽 陈诗莉 徐文文 周志明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4年第22期60-63,共4页
目的观察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中他汀类药物的应用现状,分析影响其依从性的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12月至2012年10月连续入院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其临床特征及可能影响他汀类药物依从性的因素,随访发病后3个月时的应用情况,采用多元Lo... 目的观察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中他汀类药物的应用现状,分析影响其依从性的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12月至2012年10月连续入院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其临床特征及可能影响他汀类药物依从性的因素,随访发病后3个月时的应用情况,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68例患者住院期间有67.9%(250/368)的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在高危、极高危Ⅱ及极高危I的指南符合率分别为28.1%(18/64)、44.1%(30/68)和72.3%(136/188),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住院期间使用他汀类药物与颈动脉易损斑块(OR=5.308,P=0.000)及糖尿病病史相关(OR=1.789,P=0.032)。3个月时他汀类药物总体应用率为22.6%(82/363),出院医嘱规范者用药依从性高。结论他汀类药物应用与指南存在差距,标准出院医嘱能够提高用药的依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二级预防 羟甲基戊二酰基COA还原酶抑制剂 病人依从
原文传递
社区康复治疗模式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4
作者 廖庆红 汪飞 +3 位作者 秦丽丽 陈诗莉 徐文文 储照虎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5年第24期117-120,共4页
目的:应用社区康复治疗指导脑卒中患者开展康复训练,并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在2013年1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期间,选取嘉善县魏塘、姚庄、惠民三个社区的10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研究,将这些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 目的:应用社区康复治疗指导脑卒中患者开展康复训练,并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在2013年1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期间,选取嘉善县魏塘、姚庄、惠民三个社区的10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研究,将这些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模式,而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社区康复治疗模式。分别对两组患者在不同阶段的生存质量进行比较分析,采用生存质量评定量表,对患者生存质量进行客观准确评分。与此同时,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疗模式后,其神经恢复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在不同的阶段均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在不同阶段均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与观察组患者评分差距越大,对照组患者的神经恢复效果明显比观察组差,P〈0.05。结论:将社区康复治疗模式应用到脑卒中患者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康复治疗模式 脑卒中 应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