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楝素通过下调c-kit表达抑制GIST-T1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 被引量:1
1
作者 胡笑宇 杨文生 +5 位作者 康政宇 彭正伟 李玲 刘希 陈诣佳 张林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1235-1242,共8页
目的研究川楝素(toosendanin,TSN)对胃肠间质瘤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并对其相关机制进行初步探索。方法不同浓度TSN体外干预GIST-T1细胞,采用CCK-8检测TSN对GIST-T1细胞增殖的影响;根据结果进一步选择实验浓度,分为0、15、30 nmol/L TS... 目的研究川楝素(toosendanin,TSN)对胃肠间质瘤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并对其相关机制进行初步探索。方法不同浓度TSN体外干预GIST-T1细胞,采用CCK-8检测TSN对GIST-T1细胞增殖的影响;根据结果进一步选择实验浓度,分为0、15、30 nmol/L TSN组,50 nmol/L伊马替尼(imatinib,IM)作为阳性对照;流式细胞仪及Hoechst 33342/PI荧光双染检测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q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c-KIT/PI3K/AKT/mTOR mRNA及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TSN可抑制GIST-T1细胞增殖(P<0.01),其48 h IC_(50)为18.75 nmol/L,72 h IC_(50)为17.93 nmol/L。与对照组相比,15、30 nmol/L TSN组,50 nmol/L IM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细胞凋亡(P<0.01),但各药物组间凋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 nmol/L TSN可使细胞周期发生S期阻滞(P<0.01)。qRT-PCR检测结果显示:15 nmol/L TSN即可下调GIST-T1细胞c-KIT、PI3K、AKT、mTOR mRNA表达(P<0.05,P<0.01)。Western blot结果也证实:15 nmol/L TSN同样抑制了c-KIT、PI3K、AKT、mTOR及其磷酸化蛋白的表达(P<0.05,P<0.01)。结论 TSN通过下调c-KIT表达,抑制GIST-T1细胞增殖并促进凋亡,可能是通过PI3K/AKT/mTOR通路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间质瘤 川楝素 伊马替尼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下载PDF
电离辐射对胃肠道间质瘤细胞增殖以及Ano1蛋白表达的影响
2
作者 陈诣佳 胡笑宇 +4 位作者 刘希 杨文生 康政宇 何升东 张林 《西南军医》 2021年第3期219-224,共6页
目的探究电离辐射后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tumor,GIST)细胞增殖活性和凋亡以及电离辐射后GIST中Ano1分子的mRNA和蛋白表达。方法实验细胞为人胃肠道间质瘤细胞株(GIST-T1),实验分组为未照射组、2 Gy照射组、5 Gy照射组... 目的探究电离辐射后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tumor,GIST)细胞增殖活性和凋亡以及电离辐射后GIST中Ano1分子的mRNA和蛋白表达。方法实验细胞为人胃肠道间质瘤细胞株(GIST-T1),实验分组为未照射组、2 Gy照射组、5 Gy照射组、7 Gy照射组,观察时间点分别为照射后1 d、2 d、3 d、4 d、5 d。通过CCK8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电离辐射后GIST细胞增殖活性和凋亡,以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电离辐射后GIST中Ano1分子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GIST细胞在接受不同剂量的电离辐射急性照射后,生长受到抑制,且有凋亡表现,Ano1蛋白的表达出现了先下降、后回升的变化。随着照射剂量增加,Ano1表达下降的程度越大、到达谷值时间越短,且Ano1的表达恢复速度越慢。结论GIST细胞增殖活性的抑制程度和细胞凋亡率与照射剂量和照射后时间呈依赖关系,Ano1蛋白的表达出现了先下降、后回升的变化。提示Ano1可能是GIST的放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放疗 电离辐射 Ano1蛋白
下载PDF
纳米炭吸附碘克沙醇术前、术中双重示踪直肠癌侧方淋巴结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希 杨文生 +5 位作者 康政宇 陈诣佳 胡笑宇 黄伟 何升东 张林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4-39,共6页
目的:初步探讨碘克沙醇-纳米炭混悬液通过术前CT淋巴造影(CT lymphography,CT-LG)联合术中染色法双重示踪淋巴结的可行性及诊断价值。方法:采用人结直肠癌细胞悬液注射于裸鼠直肠黏膜下建立直肠癌原位移植淋巴转移模型。将30只模型鼠随... 目的:初步探讨碘克沙醇-纳米炭混悬液通过术前CT淋巴造影(CT lymphography,CT-LG)联合术中染色法双重示踪淋巴结的可行性及诊断价值。方法:采用人结直肠癌细胞悬液注射于裸鼠直肠黏膜下建立直肠癌原位移植淋巴转移模型。将30只模型鼠随机分为2组,碘克沙醇组9只,双重示踪组21只。碘克沙醇组在直肠黏膜下注射碘克沙醇溶液,双重示踪组则注射碘克沙醇-纳米炭混悬液,分别进行间质淋巴造影,然后进行组织学检查。结果:碘克沙醇组在5 min、30 min观察到强化淋巴结。双重示踪组在2 h、3 h、5 h观察到强化淋巴结,3 h可获得最佳造影效果。间接CT-LG检测到41枚强化淋巴结,其中碘克沙醇组18枚,双重示踪组23枚,与淋巴结活检的位置一致。用密度不均匀、形态不规则、有充盈缺损作为淋巴结转移诊断标准时,2组肠系膜根部淋巴结(caudal mesenteric lymph node,CLN)转移的灵敏度和阳性预测值均为100%;双重示踪组和碘克沙醇组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为78.6%vs. 81.8%,特异性为77.8%vs. 85.7%,准确性为78.3%vs. 83.3%。结论:碘克沙醇-纳米炭混悬液间接CT-LG既可用于术前定位淋巴结和评估转移情况,又可黑染淋巴结协助术中活检或清扫淋巴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淋巴结转移 纳米炭 碘克沙醇 淋巴造影术
下载PDF
减孔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临床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0
4
作者 刘希 陈诣佳 +1 位作者 黄伟 张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18年第10期1270-1275,共6页
目的了解减孔腹腔镜直肠癌手术的技术实现情况、开展现状、面临问题及应用前景,分析其安全性与可行性,为临床应用和推广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通过检索Medline、Embase、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收集减孔腹腔镜直肠癌手术相关的文献... 目的了解减孔腹腔镜直肠癌手术的技术实现情况、开展现状、面临问题及应用前景,分析其安全性与可行性,为临床应用和推广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通过检索Medline、Embase、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收集减孔腹腔镜直肠癌手术相关的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目前探索最多的减孔腹腔镜手术主要是单孔腹腔镜手术、2孔腹腔镜手术及3孔腹腔镜手术。单孔腹腔镜直肠癌手术具有明显的微创美容效果,但是操作难度较大;2孔腹腔镜直肠癌手术可最大程度地保持单孔腹腔镜直肠癌手术微创性,同时大幅度降低了手术操作难度,易于学习及推广;3孔腹腔镜直肠癌手术经验的积累有助于单孔腹腔镜手术的开展,无需利用取标本的辅助切口。减孔腹腔镜直肠癌手术安全、可行,可以在保证肿瘤根治的同时具有与常规5孔腹腔镜或开腹手术相当甚至更好的短期疗效,但是减孔腹腔镜手术对腹腔镜操作技术要求较高,还需要克服一定的学习曲线。结论减孔腹腔镜直肠癌手术具有较常规5孔腹腔镜手术更微创、更美容、恢复更快等优势,但其安全性、可行性、肿瘤学预后等仍需更多高质量的大样本、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来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根治手术 微创 减孔腹腔镜手术
原文传递
3孔法与5孔法腹腔镜辅助中高位直肠癌根治术的近期疗效比较 被引量:5
5
作者 杨文生 刘希 +5 位作者 何升东 康政宇 陈诣佳 胡笑宇 黄伟 张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21年第1期43-47,共5页
目的比较3孔法和5孔法腹腔镜手术在中高位直肠癌中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全军普外中心胃肠病区行手术治疗的67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分为3孔组(33例)和5孔... 目的比较3孔法和5孔法腹腔镜手术在中高位直肠癌中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全军普外中心胃肠病区行手术治疗的67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分为3孔组(33例)和5孔组(34例)。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手术、病理、术后近期相关指标以及随访情况。结果3孔组的手术切口总长度和术后第3天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疼痛评分均优于5孔组(P<0.05)。2组的环周切缘均为阴性,且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中转率、住院费用、肿瘤远切缘距离、淋巴结阳性数量、淋巴结清扫数量、术后通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尿管拔除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孔组获访30例,随访时间12~24个月,中位时间为19个月;5孔组获访29例,随访时间12~24个月,中位时间为19.5个月。2组患者的肠梗阻发生率、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和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5孔法腹腔镜手术相比,3孔法腹腔镜手术能够缩短切口总长度,减少手术创伤,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高位直肠癌 3孔 5孔 腹腔镜手术 近期疗效
原文传递
可视化人结直肠癌细胞裸鼠直肠原位移植淋巴转移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希 杨文生 +5 位作者 康政宇 陈诣佳 胡笑宇 黄伟 何升东 张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20年第6期679-684,共6页
目的建立可以动态观察直肠癌生长及淋巴转移的原位移植模型,初步探讨活体成像系统观察直肠癌生长和转移的可行性。方法采用裸鼠直肠黏膜下注射红色荧光蛋白标记的人结直肠腺癌细胞HCT 116建立原位移植模型,借助活体成像系统在不同时间... 目的建立可以动态观察直肠癌生长及淋巴转移的原位移植模型,初步探讨活体成像系统观察直肠癌生长和转移的可行性。方法采用裸鼠直肠黏膜下注射红色荧光蛋白标记的人结直肠腺癌细胞HCT 116建立原位移植模型,借助活体成像系统在不同时间点采集荧光信号图像,实时观察癌细胞在裸鼠直肠的生长和转移情况,应用病理学方法对原位移植淋巴转移模型进行验证。结果50只可视化裸鼠直肠原位移植淋巴结转移均成功构建。在原位移植后2~7周,所有裸鼠在活体成像系统中观察到了肿瘤荧光蛋白表达。原位移植后随着时间的延长,移植瘤体积的增大,积分光密度值逐渐增大。裸鼠直肠系膜根部淋巴结转移、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肝转移和肺转移成时间依赖性增长。组织学检查与依靠淋巴结表达荧光蛋白来判断转移情况的结果一致。结论可视化裸鼠直肠原位移植及淋巴转移模型技术可靠可行。活体成像系统对可视化裸鼠直肠原位移植瘤生长进行实时、无创及动态观测和淋巴转移的观察简便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原位移植模型 淋巴转移 活体成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