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紫脉龙韵”苦茶主要滋味品质评价
1
作者 吴玲玲 黄静 +6 位作者 巫虹颖 梁贤智 翁小婷 骆妍妃 农玉琴 王明释 陈远权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24年第3期73-80,共8页
该文探究“紫脉龙韵”苦茶主要滋味品质,为该品种茶叶加工及功能成分提取提供理论依据。检测不同嫩度鲜叶及不同部位主要滋味物质的含量,并采用多元统计分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随着鲜叶嫩度的降低,可溶性糖、蛋白质与茶多酚含量先... 该文探究“紫脉龙韵”苦茶主要滋味品质,为该品种茶叶加工及功能成分提取提供理论依据。检测不同嫩度鲜叶及不同部位主要滋味物质的含量,并采用多元统计分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随着鲜叶嫩度的降低,可溶性糖、蛋白质与茶多酚含量先上升后下降,游离氨基酸、表没食子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酯型儿茶素与嘌呤生物碱总含量降低。不同嫩度鲜叶的总黄酮及花青素含量呈波动性变化。聚类分析把不同嫩度鲜叶分为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和一芽三叶、一芽四叶、一芽五叶两类。相关性分析表明各滋味物质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得到3个主成分,蛋白质、游离氨基酸、茶多酚、可可碱、咖啡碱、表没食子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没食子儿茶素及儿茶素是不同嫩度鲜叶的关键差异成分,一芽一叶与一芽二叶综合滋味品质得分较高,更适合用于高档苦茶茶叶的制备。随着叶位增加,可可碱、咖啡碱与嘌呤生物碱总含量呈降低趋势,苦茶碱则相反。茎、花与果皮中嘌呤生物碱组分含量相对较低,果皮中几乎检测不到咖啡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茶 紫脉龙韵 多元统计 滋味品质 苦茶碱
下载PDF
云南大叶茶群体种嫁接乌龙茶品种中试与示范项目技术总结 被引量:1
2
作者 陈远权 梁永良 +4 位作者 韦持章 韦雪英 曾志云 陆金梅 韦锦坚 《中国热带农业》 2014年第1期46-48,共3页
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从2002年起开展了云南大叶茶群体种嫁接不同乌龙茶品种的试验研究,通过在云南大叶茶群体种上嫁接已引种成功的不同乌龙茶品种,观测比较各参试品种的嫁接亲和力、生物特性、产量、长势、加工品质和内含成分... 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从2002年起开展了云南大叶茶群体种嫁接不同乌龙茶品种的试验研究,通过在云南大叶茶群体种上嫁接已引种成功的不同乌龙茶品种,观测比较各参试品种的嫁接亲和力、生物特性、产量、长势、加工品质和内含成分的变化等性状,筛选出适宜在云南大叶茶群体种上嫁接推广应用的品种,为广西茶树品种结构优化调整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云南大叶茶群体种嫁接不同乌龙茶品种研究》项目2006年通过专家组鉴定,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成果。2009年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组织材料以项目名称《云南大叶茶群体种嫁接乌龙茶品种中试与示范》申报广西农转资金项目,获得立项。项目于2012年7月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厅验收,获得广西自治区成果登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种结构 乌龙茶 示范项目 技术支撑 嫁接 群体 云南 广西壮族自治区
下载PDF
基于ANSYS/LS-DYNA的叶片加工变形分析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陈远权 高健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01-103,共3页
针对飞机发动机叶片顶端修复过程中容易产生弹塑性变形而出现让刀,影响修复加工精度的问题,提出基于LS—DYNA的显示动力学变形分析补偿方法。研究叶片和铣刀的的有限元模型的构建方法,通过对铣刀走刀轨迹、进给量、转速等加载和边界条... 针对飞机发动机叶片顶端修复过程中容易产生弹塑性变形而出现让刀,影响修复加工精度的问题,提出基于LS—DYNA的显示动力学变形分析补偿方法。研究叶片和铣刀的的有限元模型的构建方法,通过对铣刀走刀轨迹、进给量、转速等加载和边界条件确定,对叶片加工过程中的某一时段进行动力学有限元仿真。并通过修改LS—DYNA的K文件,将不同的切削用量进行加载并重新用LS-DYNA的求解器进行计算,分析确定加工中针对不同切削用量而产生的让刀量,为叶片修复加工过程的变形补偿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S-DYNA 加工变形 有限元分析 叶片
下载PDF
基于气味活度值法的凌云白毫发酵茶香气特征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阳景阳 梁光志 +2 位作者 李子平 梁贤智 陈远权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336-343,共8页
为分析不同类型凌云白毫发酵茶的香气成分差异及呈香特点,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鉴定茶叶香气成分,运用气味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法确定关键风味组分,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正... 为分析不同类型凌云白毫发酵茶的香气成分差异及呈香特点,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鉴定茶叶香气成分,运用气味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法确定关键风味组分,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tion analysis,OPLS-DA)、聚类分析和感官审评对凌云白毫发酵茶香气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共鉴定出48种香气成分,其中15种关键和修饰性风味组分(OAV>0.1),PCA模型(R_(X)^(2)(cum)=0.984,Q^(2)(cum)=0.846)和OPLS-DA(R_(X)^(2)(cum)>0.7,Q^(2)(cum)>0.9)模型拟合度高,主要差异成分为芳樟醇、异戊醇、2-甲基丁醛、β-紫罗兰酮、壬醛和茉莉酮。聚类分析将15种香气成分分为3类,Ⅰ类包含吲哚、脱氢芳樟醇,Ⅱ类包含芳樟醇、壬醛、苯乙醛、己醛、2-甲基丁醛、异戊醛、苯乙醇和异丁醛,Ⅲ类包含茉莉酮、β-紫罗兰酮、水杨酸甲酯、2-正戊基呋喃和二甲基硫,乌龙茶组表现突出的香气组分为Ⅰ类,红茶组为Ⅱ类,白茶组为Ⅲ类,黄茶组为Ⅱ、Ⅲ类,分析所得各茶类的香气特点与感官审评的香气评价相符。OAV法处理气相色谱-质谱数据,再结合PCA、OPLS-DA和聚类分析,可以实现不同工艺发酵茶的区分和评价,研究结果可为凌云白毫多茶类的深入开发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凌云白毫 香气成分 气味活度值 发酵茶
下载PDF
诱捕板颜色和悬挂方式对茶小绿叶蝉和茶黄蓟马诱集效果的影响
5
作者 黄静 陈海生 +3 位作者 农玉琴 骆妍妃 陶涛 陈远权 《农业研究与应用》 2023年第4期15-20,共6页
为了优化茶园虫害防治实践中诱捕板的选择及悬挂方式,减少茶园农药的使用,本研究进行了诱捕板颜色及悬挂方式对茶小绿叶蝉和茶黄蓟马的诱集试验。结果显示,黄色诱捕板对茶小绿叶蝉的诱集效果显著高于蓝色诱捕板(P<0.05),而蓝色诱捕... 为了优化茶园虫害防治实践中诱捕板的选择及悬挂方式,减少茶园农药的使用,本研究进行了诱捕板颜色及悬挂方式对茶小绿叶蝉和茶黄蓟马的诱集试验。结果显示,黄色诱捕板对茶小绿叶蝉的诱集效果显著高于蓝色诱捕板(P<0.05),而蓝色诱捕板诱捕茶黄蓟马的效果显著高于黄色诱捕板(P<0.05)。根据诱集数量的动态变化分析,广西地区夏季茶小绿叶蝉为害高峰期为5月中旬,而茶黄蓟马集中在5月上旬。就悬挂方式而言,外部悬挂蓝板和中间悬挂黄板的组合方式对诱捕茶园小绿叶蝉和茶黄蓟马的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虫害防治 茶小绿叶蝉 茶黄蓟马 诱捕板
下载PDF
广西糖料蔗生产现状与对策 被引量:9
6
作者 韦持章 马文清 陈远权 《中国热带农业》 2011年第5期46-49,共4页
阐述了广西蔗区糖料蔗生产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对今后发展对策提出了探讨性意见。
关键词 广西 糖料蔗 生产现状 对策
下载PDF
项目教学法在中职教学中应用的实践与思考 被引量:30
7
作者 陈远权 《职业教育研究》 2008年第7期41-42,共2页
传统教学模式培养的中职学校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差,主要是学习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差。教学改革要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出发。应用项目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 中职学校 项目教学法 学习能力 创新能力 团队协作精神
下载PDF
云南大叶茶群体种嫁接南山白毛茶技术 被引量:4
8
作者 陈远权 韦雪英 +5 位作者 韦锦坚 陆雄伟 曾志云 陆金梅 陈彩霞 陈杏 《中国热带农业》 2012年第6期63-64,共2页
南山白毛茶原产于广西横县南山,属广西绿茶类名茶,因茶叶背面披有茂密的白色茸毛而得名。南山白毛的成品茶条索紧结微曲、细嫩秀丽、色泽绿润、白毫覆被;香色纯正持久,具有类似荷花的清香之气,又有似蛋奶之香气;汤色绿黄清亮,滋味醇厚,... 南山白毛茶原产于广西横县南山,属广西绿茶类名茶,因茶叶背面披有茂密的白色茸毛而得名。南山白毛的成品茶条索紧结微曲、细嫩秀丽、色泽绿润、白毫覆被;香色纯正持久,具有类似荷花的清香之气,又有似蛋奶之香气;汤色绿黄清亮,滋味醇厚,回甘滑喉;叶底嫩绿匀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毛茶 南山 技术 嫁接 群体 云南 广西 名茶
下载PDF
茶树“桂热2号”全光照不同成熟度长穗扦插试验 被引量:3
9
作者 陈远权 陆金梅 +6 位作者 陈杏 韦雪英 韦锦坚 蓝庆江 唐君海 韦持章 曾志云 《中国热带农业》 2013年第5期64-65,共2页
通过茶树"桂热2号"全光照不同成熟度长穗扦插试验比较,测定生根株数、生根数量、根条长度及出圃率等指标。结果表明,扦插繁育前期嫩枝扦插繁育在生根时间、根条数量、根系长度等方面较半木质化、完全木质化插穗好;扦插繁育后... 通过茶树"桂热2号"全光照不同成熟度长穗扦插试验比较,测定生根株数、生根数量、根条长度及出圃率等指标。结果表明,扦插繁育前期嫩枝扦插繁育在生根时间、根条数量、根系长度等方面较半木质化、完全木质化插穗好;扦插繁育后期,半木质化、完全木质化插穗出圃率优于嫩枝插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热2号 全光照 长穗 扦插 比较
下载PDF
桂热2号茶母穗静置时间对扦插繁育的影响初探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远权 韦雪英 +4 位作者 陆雄伟 何达标 韦锦坚 曾志云 韦丽娟 《农业研究与应用》 2011年第1期4-5,共2页
通过对桂热2号茶母穗静置不同时间后扦插的生根株数、株生根条数和出圃率的观测。结果显示静置2 d的母穗,其生根株数和株生根条数均比静置0 d、1 d、3 d、4 d的高。第120 d,静置2 d的母穗的生根株数与其余各处理间的存在显著差异,株生... 通过对桂热2号茶母穗静置不同时间后扦插的生根株数、株生根条数和出圃率的观测。结果显示静置2 d的母穗,其生根株数和株生根条数均比静置0 d、1 d、3 d、4 d的高。第120 d,静置2 d的母穗的生根株数与其余各处理间的存在显著差异,株生根条数占对照的126%。扦插后320d,母穗静置1 d、2 d的处理的出圃率分别为65.6%和74.3%,较静置0 d、3 d、4 d的处理高。综合3项指标,可以得出茶叶新品种桂热2号母穗静置2 d对扦插繁育有积极的影响,而引起该现象的原因有待进一步试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热2号茶 静置不同时间 扦插 初探
下载PDF
茶树/大豆间作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0
11
作者 韦持章 农玉琴 +5 位作者 陈远权 陈海生 韦锦坚 李金婷 陆金梅 覃潇敏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37-544,共8页
通过盆栽试验,设置(单作茶树、单作大豆和茶树/大豆间作)3种种植处理,探讨茶树/大豆间作种植下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酶活性的变化及二者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与单作处理相比,茶树/大豆间作增加根际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及微... 通过盆栽试验,设置(单作茶树、单作大豆和茶树/大豆间作)3种种植处理,探讨茶树/大豆间作种植下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酶活性的变化及二者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与单作处理相比,茶树/大豆间作增加根际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及微生物总量,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提高作物根际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与过氧化氢酶的活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微生物数量与酶活性存在正相关关系,以茶树根际相关性最显著。说明茶树/大豆间作具有显著的种间促进效应,能有效调节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及土壤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间作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南山白毛茶单株加工红茶工艺初探
12
作者 陈远权 殷富群 +7 位作者 韦雪英 莫小燕 梁光志 韦锦坚 刘汉焱 冯红钰 蓝庆江 陆金梅 《中国热带农业》 2013年第4期51-52,共2页
通过采用南山白毛茶3个单株进行红茶工艺的探索研究发现,南山1号、2号、3号研制的红茶在滋味、香气等方面各具特色,为优良单株的筛选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南山白毛茶 单株 加工红茶 工艺
下载PDF
不同氮素营养水平对茶树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及其在养分调控中的作用 被引量:12
13
作者 李金婷 黄少欣 +4 位作者 韦持章 农玉琴 陈远权 廖春文 覃潇敏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281-288,共8页
为茶园氮肥的科学施用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盆栽试验探讨4个不同氮素营养水平(N0、N1、N2、N3)下茶树根际土壤养分、微生物种群组成的变化以及二者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与不施氮(N0)处理相比,适宜施用氮肥可以增加茶树根际土壤的细菌、放... 为茶园氮肥的科学施用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盆栽试验探讨4个不同氮素营养水平(N0、N1、N2、N3)下茶树根际土壤养分、微生物种群组成的变化以及二者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与不施氮(N0)处理相比,适宜施用氮肥可以增加茶树根际土壤的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以及微生物总量,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改善;亦提高了茶树根际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及有机质含量,并且均在N1或者N2处理时达到最大值。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氮素水平下茶树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各养分含量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合理施用氮肥对于茶园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其群落中细菌、放线菌及真菌数量与土壤中有效态养分含量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氮素营养 根际 土壤养分 土壤微生物
下载PDF
茶树免去雄人工杂交技术
14
作者 陈远权 农玉琴 +3 位作者 陈杏 李金婷 廖春文 陆金梅 《中国热带农业》 2020年第4期82-83,96,共3页
茶树免去雄人工杂交技术是茶树杂交选育工作的主要手段之一。本文对该技术进行了总结,包括准备工作、实操各步骤方法、杂交后管理、实效性及注意事项,以期为广大茶树育种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 茶树杂交 免去雄 种质创新
下载PDF
桂热2号红茶冷冻干燥关键技术研究及品质评价 被引量:9
15
作者 阳景阳 罗莲凤 +5 位作者 骆妍妃 陈远权 李子平 冯红钰 覃宏宇 韦锦坚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0期97-104,共8页
鉴定分析冷冻干燥、热风干燥桂热2号红茶香气成分及内含物差异,探索冷冻干燥关键工艺参数对红茶品质的影响。采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SPME/GC-MS)技术鉴定不同干... 鉴定分析冷冻干燥、热风干燥桂热2号红茶香气成分及内含物差异,探索冷冻干燥关键工艺参数对红茶品质的影响。采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SPME/GC-MS)技术鉴定不同干燥处理红茶的香气成分,气味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法评价香气成分贡献度,确定关键风味组分;结合感官审评、香气评价和内含物差异分析,对桂热2号红茶进行综合评价。共鉴定出37种香气成分,咖啡因、芳樟醇、水杨酸甲酯、苯乙醇、苯甲醇等成分相对含量较高;芳樟醇为关键风味组分(OAV>1),2-甲基丁醛、异丁醛、香叶醇、苯乙醛、二甲基硫、水杨酸甲酯等为修饰性风味组分(0.1<OAV<1);冷冻干燥处理能较大程度保留红茶的水浸出物、茶多酚、儿茶素等内含物质,并且在外形、汤色和易泡性上优于热风干燥处理,但在香气评价、节约成本上稍差。GC-MS结合OAV法能实现红茶香气的鉴别与评价;烘干+提香工艺红茶(HD2)综合评价最好;该研究的一种冷冻干燥+提香工艺(FD4)解决了冻干红茶青味重的问题,可运用于特色红茶加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热2号红茶 冷冻干燥技术 香气成分 气味活度值 儿茶素
下载PDF
茶与大豆间作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9
16
作者 韦锦坚 覃潇敏 +4 位作者 农玉琴 骆妍妃 陆金梅 陈远权 韦持章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289-296,共8页
探究茶与大豆间作条件下根系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变化特征,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茶园间作生态系统高产优质的机制。通过田间试验,设置茶树单作、大豆单作和茶树/大豆间作3种种植模式,运用Biolog技术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 探究茶与大豆间作条件下根系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变化特征,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茶园间作生态系统高产优质的机制。通过田间试验,设置茶树单作、大豆单作和茶树/大豆间作3种种植模式,运用Biolog技术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单作模式相比,茶-大豆间作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碳源平均利用率(AWCD),在120 h分别显著提高了11.52%,12.99%。茶-大豆间作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糖类、氨基酸类、羧酸类及胺类等4类碳源的利用强度,并且提高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主成分分析表明,茶树与大豆间作主要通过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糖类、羧酸类碳源利用的模式来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代谢多样性。本试验条件下,茶与大豆间作改变了根际微生物的群落组成,改善了根际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大豆 间作 土壤微生物 代谢多样性
下载PDF
35份茶树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及生化成分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田甜 韦锦坚 +2 位作者 韦持章 陈远权 陈海生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97-804,共8页
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桂西南地区35份茶树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和主要生化成分的多样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不同茶树品种的农艺性状差异较大,变异系数为12.45%~47.03%,而主要生化成分质量分数的差异均较小,变异系数为8.92%~23.6... 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桂西南地区35份茶树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和主要生化成分的多样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不同茶树品种的农艺性状差异较大,变异系数为12.45%~47.03%,而主要生化成分质量分数的差异均较小,变异系数为8.92%~23.62%,其中,平均叶面积、叶片隆起性和叶片着生状态变异系数均达到40%以上,而水浸出物质量分数的变异系数为8.92%;主成分分析表明,前7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大于1且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76.18%;基于农艺性状和主要生化成分的聚类分析表明,35份茶树资源可分为7大类群,不同类群间在芽叶茸毛、一芽三叶百芽质量、平均叶长、叶宽、叶面积、侧脉对数、叶色、叶片质地、叶缘形态、花瓣数及主要生化成分质量分数上表现差异显著,且第Ⅰ、Ⅵ、Ⅶ类适制绿茶,第Ⅱ、Ⅲ、Ⅳ类适制红茶,第Ⅴ类适兼制红绿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种质资源 农艺性状 生化成分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下载PDF
甘蔗间作花生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种群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1
18
作者 陈海生 秦昌鲜 +5 位作者 彭崇 郭强 唐利球 陈远权 韦持章 覃潇敏 《江苏农业科学》 2019年第3期223-226,共4页
通过田间试验,设置甘蔗单作、花生单作和甘蔗/花生间作3种种植处理,探讨甘蔗/花生间作种植下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土壤酶活性的变化及其内在联系。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甘蔗/花生间作增加了根际土壤细菌、真菌及放线菌数量,改变了土壤... 通过田间试验,设置甘蔗单作、花生单作和甘蔗/花生间作3种种植处理,探讨甘蔗/花生间作种植下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土壤酶活性的变化及其内在联系。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甘蔗/花生间作增加了根际土壤细菌、真菌及放线菌数量,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组成;提高了根际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与过氧化氢酶活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微生物数量与酶活性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性。说明甘蔗/花生间作具有明显的促进效应,能有效调节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以及土壤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花生间作 根际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活性 微生物群落
下载PDF
施磷量对玉米-大豆间作根际红壤无机磷形态及磷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覃潇敏 农玉琴 +5 位作者 骆妍妃 陆金梅 覃宏宇 陈远权 韦锦坚 韦持章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16,共8页
通过盆栽模拟试验,探讨不同施磷量对玉米-大豆间作作物生长及磷吸收的影响,并分析根际红壤中各无机磷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玉米-大豆间作显著提高了作物地上部生物量及磷素吸收量,并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与常规施磷水平(P1... 通过盆栽模拟试验,探讨不同施磷量对玉米-大豆间作作物生长及磷吸收的影响,并分析根际红壤中各无机磷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玉米-大豆间作显著提高了作物地上部生物量及磷素吸收量,并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与常规施磷水平(P100)下的单作相比,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磷肥减施1/2(P50)并未降低作物籽粒产量与玉米的磷吸收量。间作种植显著降低了玉米、大豆根际红壤总无机磷含量,并且无机磷减少量主要以O-P、Fe-P和Ca-P为主。玉米、大豆根际土壤Fe-P、Al-P、Ca-P与O-P占土壤总无机磷含量的比例主要受磷水平的调控,而种植模式对玉米和大豆根际土壤中各无机磷形态的比例(除Fe-P外)均没有影响。在本试验条件下,玉米-大豆间作通过根系交互作用主要促进土壤中Fe-P、Ca-P和O-P的活化来增加玉米与大豆的磷吸收,并具有节约磷肥、维持作物产量和磷吸收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 红壤 施磷水平 无机磷形态 作物磷吸收
下载PDF
不同磷水平下玉米-大豆间作对根系有机酸分泌特征及磷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农玉琴 陆金梅 +5 位作者 骆妍妃 覃宏宇 陈远权 韦锦坚 韦持章 覃潇敏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41-48,共8页
通过盆栽试验,探讨不同磷水平下玉米-大豆间作根系分泌物中有机酸以及磷吸收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在P50和P100水平下,间作种植显著提高了玉米和大豆籽粒产量70.82%、52.67%和22.46%、16.62%。2个磷水平下,玉米-大豆间作具... 通过盆栽试验,探讨不同磷水平下玉米-大豆间作根系分泌物中有机酸以及磷吸收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在P50和P100水平下,间作种植显著提高了玉米和大豆籽粒产量70.82%、52.67%和22.46%、16.62%。2个磷水平下,玉米-大豆间作具有明显的磷吸收优势,磷吸收土地当量比(LERP)为1.32~1.56,且LERp不受磷水平调控。与常规磷水平(P100)下的单作相比,玉米-大豆间作在磷肥减施1/2(P50)的条件下,并未降低玉米和大豆的磷素吸收量。间作改变了玉米和大豆根系有机酸分泌的种类,显著提高了有机酸的分泌速率,并且在P50水平下间作处理有机酸的分泌速率最大。因此,间作诱导根系有机酸分泌增加是驱动不同磷水平下玉米和大豆磷高效吸收的重要机制之一,玉米-大豆间作具有减施磷肥并维持作物产量和磷吸收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水平 玉米-大豆间作 有机酸 磷吸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