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2~2017年广州市心原性猝死流行情况与趋势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董航 李燕 +3 位作者 林国桢 刘华章 杨琼英 陈远源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82-586,共5页
目的:分析2012-2017年广州市心原性猝死死亡情况及趋势。方法:人口资料来源于广州市公安局和广州市统计局。死亡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计算死亡率、年龄别死亡率、世界人口标化死亡率(简称世标... 目的:分析2012-2017年广州市心原性猝死死亡情况及趋势。方法:人口资料来源于广州市公安局和广州市统计局。死亡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计算死亡率、年龄别死亡率、世界人口标化死亡率(简称世标率)和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percentage change, A PC )-利用Joint Regression Program软件分析心原性猝死时间变化趋势。结果:2012~2017年广州市发生心原性猝死11 052例.年平均死亡世标率为14.48/10万,男性(18.44/10万)高于女性(10.76/10万),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1月、2月、12月份死亡病例较多,发生地点院外较多(61.01%),常伴有的疾病为心血管疾病。6年间死亡率总体呈上升趋势,死亡世标率由10.76/10万上升到1 &25/10万,APC值为14.42%(Z=5.76, 95%CI:7.2%~22.1%),_结论:心原性猝死是比较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广州市近年来心原性猝死呈增长趋势,男性和老年人是重点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原性猝死 除颤仪 心血管疾病 趋势分析
下载PDF
进食对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
2
作者 江晓玲 吴雷 +2 位作者 叶翠萍 雷莹 陈远源 《现代医院》 2014年第5期15-18,共4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健康青年志愿者自身对照的研究探讨进食对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2名志愿者分别在不同日期接受对照组干预和试验组(高热量/低热量)干预。期间对志愿者进行EEG监测以辨别其睡眠状态、ECG监测以获取其心率变异...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健康青年志愿者自身对照的研究探讨进食对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2名志愿者分别在不同日期接受对照组干预和试验组(高热量/低热量)干预。期间对志愿者进行EEG监测以辨别其睡眠状态、ECG监测以获取其心率变异性指标。结果分别将试验组(高热量/低热量)和对照组的餐前餐后HRV指标的差值进行分析比较,发现高热量组心率的差值[(5.8±4.5)vs(-1.89±6.4)]、LF/HF的差值[(0.4±0.8)vs(-0.2±0.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前者餐前餐后HF的变异系数的差值[(0.044±0.088)vs(-0.023±0.091)],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而低热量组只有心率餐前餐后的差值[(2.9±4.3)vs(-1.89±6.4)]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它指标在两组间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进食不同热量的食物对自主神经活动的影响不同,摄入高热量的食物对自主神经功能的改变较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神经 食物摄入 睡眠状态 食物热量
下载PDF
进食对不同性别健康成年人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叶翠萍 吴雷 +2 位作者 陈远源 雷莹 江晓玲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3156-3159,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健康成年人进食后心率变异性(HRV)变化的特点及差异。方法运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分别给予22例健康成年志愿者(男10例,女12例)以摄入食物(进食组)及不进食(对照组)的对照干预,监测干预前后30 min内的心电图和脑电图。...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健康成年人进食后心率变异性(HRV)变化的特点及差异。方法运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分别给予22例健康成年志愿者(男10例,女12例)以摄入食物(进食组)及不进食(对照组)的对照干预,监测干预前后30 min内的心电图和脑电图。根据脑电图结果辨别其睡眠状态,根据心电图结果获取HRV频域指标进行HRV分析。结果 22例志愿者中,19例在实验过程中有进入睡眠状态,清醒与2期睡眠的心率、低频段(LF)、高频段(HF)、标准化低频功率(LFnu)、标准化高频功率(HFnu)等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进食组男性志愿者餐后与餐前心率的差值显著增大(P<0.01),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志愿者餐后与餐前心率(P<0.001)、LFnu(P<0.05)及LF/HF(P<0.05)的差值显著增大,HF、HFnu的差值为负,其绝对值亦显著增大(P<0.05)。结论进食对HRV的影响存在性别间的差异,女性的HRV受进食的影响较男性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食 心率变异性 性别
下载PDF
2010—2020年广州市人群疾病负担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席俊彦 董航 +5 位作者 林晓 张艳霞 陈远源 秦鹏哲 梁伯衡 郝元涛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5-99,106,共6页
目的评价2010―2020年广州市人群疾病负担的变化趋势,分析其性别和年龄差异。方法使用2010―2020年广州市死因监测数据和人口学数据测算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DALY),Joinpoint回归分析模型分析DALY的变化趋势... 目的评价2010―2020年广州市人群疾病负担的变化趋势,分析其性别和年龄差异。方法使用2010―2020年广州市死因监测数据和人口学数据测算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DALY),Joinpoint回归分析模型分析DALY的变化趋势。结果2020年广州市男女粗死亡率分别为640.87/10万人和464.49/10万人,主要死因为心血管疾病、肿瘤和慢性呼吸道疾病。2010―2020年,男性心血管疾病上升为疾病负担首位,肌肉骨骼疾病、皮肤和皮下疾病、意外伤害和营养不良的疾病负担顺位上升。女性心血管疾病保持疾病负担首位,肌肉骨骼疾病、营养不良、神经失调、意外伤害、皮肤和皮下疾病的疾病负担顺位上升。男性和女性的总DALY基本保持不变,但粗率和中标率呈下降趋势。不同年龄组的疾病负担顺位有所差异。结论2010―2020年广州市疾病负担以非传染性疾病为主,不同性别和年龄人群的疾病负担模式具有各自特征。应结合城市层面的主要健康问题,探明危险因素,针对重点人群疾病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疾病负担 疾病监测 伤残调整寿命年 死亡率 非传染性疾病
原文传递
广州市一起由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引起的家庭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学调查
5
作者 何时雨 苗宇田 +7 位作者 韩志刚 罗业飞 蔡衍珊 马蒙蒙 陈远源 陈宗遒 袁俊 古羽舟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34-338,共5页
目的分析广州市一起由Delta变异株(B.1.617.2)引起的COVID-19家庭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相关疫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获取病例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该起... 目的分析广州市一起由Delta变异株(B.1.617.2)引起的COVID-19家庭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相关疫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获取病例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该起疫情的调查和特征进行分析描述。结果该起家庭聚集性疫情涉及6名确诊病例,其中男、女各3人,中位年龄为24.50岁,均无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疫苗接种史。病例1~4与确诊病例在某餐厅有同时段用餐史,在暴露后4~7 d陆续发病;家庭成员病例5、6则分别在病例1~4发病后2~5 d发病。除病例1、2是由社区集中核酸检测发现,其余4人均是作为病例1、2的密切接触者在集中隔离观察中检测发现。6名病例活动轨迹累计涉及24个重点场所,共甄别密切接触者427人,除病例3~6外无续发感染。结论结合疫苗接种和非药物类控制措施,重点关注和控制家庭聚集性发病,仍是阻断COVID-19疫情社区传播的重要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 家庭聚集性 流行病学调查
原文传递
2010-2017年广州市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死概率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26
6
作者 董航 李燕 +4 位作者 林国桢 刘华章 李科 杨琼英 陈远源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72-474,共3页
目的了解2010-2017年广州市4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及变化趋势,为政府评估慢性病防控效果和发展方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死亡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中死亡日期为2010-2017年的广州... 目的了解2010-2017年广州市4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及变化趋势,为政府评估慢性病防控效果和发展方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死亡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中死亡日期为2010-2017年的广州市户籍人口。人口资料来源于市公安局和市统计局。采用SAS 9.4和Excel 2016软件计算4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及其年均变化速度,并以4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2025和2030年的控制目标为标准,评估广州市4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是否可以达标。结果 2010-2017年广州市户籍人口4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呈下降趋势,由2010年的13.21%下降到2017年的11.76%,年平均下降速度为1.65%。女性年均下降速度(2.63%)高于男性(1.11%);郊区下降速度最快,其次为城区和郊县,年均下降速度分别为1.52%、1.24%和0.87%。以2010年为基准,以目前的年均下降速度,女性到2025年可以达标,但男性年均下降速度需达到目前的2.33倍,总人群年均下降速度需达到目前的1.29倍。以2015年为基准,广州市女性可以完成'健康中国2030'目标,但男性年均下降速度需达到目前2.40倍,总人群年均下降速度需达到目前的1.49倍。结论广州市4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呈下降趋势,男性和郊县居民为重点干预人群。全市应在做好一级预防的基础上,开展疾病早诊早治工作,降低慢性病早死概率,努力实现'25×25'和'健康中国2030'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病 早死 概率
原文传递
2004-2016年广州市胃癌流行情况及发病趋势 被引量:17
7
作者 许欢 李科 +3 位作者 梁颖茹 董航 陈远源 王燕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835-839,共5页
目的胃癌是严重威胁居民消化系统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本研究拟分析广州市居民胃癌流行情况及发病趋势,为制定胃癌防治策略提供参考。方法以2004-2016年广州市户籍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Segi’s世界标准人口构成计算胃癌标化发病率(世标... 目的胃癌是严重威胁居民消化系统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本研究拟分析广州市居民胃癌流行情况及发病趋势,为制定胃癌防治策略提供参考。方法以2004-2016年广州市户籍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Segi’s世界标准人口构成计算胃癌标化发病率(世标率),应用Join-point regression program线性回归分析率值的年均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结果 2004-2016年广州市户籍居民胃癌新发病例12 467例,男女世标率发病比为1.93∶1,城区、郊区和郊县世标率发病比为1.66∶1.15∶1,粗发病率和世标率分别为12.02/10万和8.44/10万,粗发病率和世标率APC分别为-1.10%(95%CI为-2.00%^-0.20%,Z=-2.84,P<0.001)和-3.37%(95%CI为-4.20%^-2.60%,Z=-9.25,P<0.001)。男女性胃癌发病均从45岁开始快速上升,在75~79岁年龄组达到发病高峰,男性为58.42/10万,女性为27.03/10万。结论广州市2004-2016年胃癌发病标化率呈下降趋势,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城郊发病差距逐渐缩小,应加强≥45岁男性高危人群尤其是郊县地区胃癌的有效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发病率 趋势 广州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广州市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疾病经济负担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周琴 李海麟 +5 位作者 谷玉婷 李燕 陈远源 刘华章 冯志强 林国桢 《中国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13,共7页
[目的]对广州市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进行疾病经济负担调查,并分析影响因素,为后期成本效果评价提供依据。[方法]整群抽取广州市辖范围内的教育部附属、省、市属的4家三级医疗机构,采用问卷调查和病案摘录相结合的方式调查结直肠癌及... [目的]对广州市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进行疾病经济负担调查,并分析影响因素,为后期成本效果评价提供依据。[方法]整群抽取广州市辖范围内的教育部附属、省、市属的4家三级医疗机构,采用问卷调查和病案摘录相结合的方式调查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家属)相关人口社会学信息、临床信息、医疗及非医疗费用信息等。[结果]广州市结直肠癌前病变患者的例均直接医疗费用、直接非医疗费用、间接费用和总费用分别为14437元、1268元、7967元和23672元,结直肠癌患者的例均直接医疗费用、直接非医疗费用、间接费用和总费用分别为135258元、10268元、27363元和172888元。多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治疗方案、住院次数和住院天数对直接医疗费用和总费用有明显影响。癌前病变的费用最低,癌症临床期别越晚,费用越高;单纯手术治疗费用最低;住院次数越多,住院天数越长费用越高。非广州市来源的患者直接非医疗费用和间接费用比广州市来源的患者高。拥有医疗保险的患者比其他患者间接费用更高。[结论]广州市结直肠癌患者的疾病经济负担重,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大力推进结直肠癌筛查工作,通过发现并切除腺瘤,降低未来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同时提高结直肠癌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比例,对于降低结直肠癌对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和社会负担,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癌前病变 疾病经济负担 影响因素 广东
原文传递
广州市2起由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引起的本地疫情流行病学参数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黄勇 郑志伟 +8 位作者 陈纯 李科 陈思宇 陈远源 景钦隆 马钰 罗雷 杨智聪 张周斌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705-1710,共6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估计广州市2起由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BA.2)引起的本地疫情的潜伏期、序列间隔和基本再生数( R0)等流行病学参数,探索不同场所聚集性对 R0的影响,为奥密克戎变异株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收集202... 目的:本研究旨在估计广州市2起由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BA.2)引起的本地疫情的潜伏期、序列间隔和基本再生数( R0)等流行病学参数,探索不同场所聚集性对 R0的影响,为奥密克戎变异株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收集2022年4-5月广州市2起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本地疫情病例数据,使用Weibull、Gamma和lognormal分布对奥密克戎变异株本地疫情的潜伏期、序列间隔分布进行估计,采用指数增长法和极大似然法估计 R0。 结果:两起疫情中位潜伏期为2.94(95% CI:2.52~3.38)d;中位序列间隔为3.32(95% CI:2.89~3.81)d。小型场所聚集性疫情 R0为4.40(95% CI:3.95~4.85),机场聚集性疫情 R0为11.35(95% CI:11.02~11.67)。 结论:广州市2起由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引起的本地疫情潜伏期较德尔塔变异株明显缩短。场所聚集程度越高, R0越大,传播速度越快,易呈现暴发疫情,应及时调整防控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奥密克戎变异株 潜伏期 序列间隔 基本再生数
原文传递
2004—2016年广州市膀胱癌发病情况及其趋势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许欢 李科 +2 位作者 梁颖茹 董航 陈远源 《中国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913-917,共5页
[目的]分析广州市2004—2016年膀胱癌发病情况及其趋势。[方法]根据广州市肿瘤登记处收集的2004—2016年广州市膀胱癌病例数据,分析粗发病率、年龄别发病率、2000年中国人口标化发病率(中标率)、Segi’s世界人口标化发病率(世标率)、35... [目的]分析广州市2004—2016年膀胱癌发病情况及其趋势。[方法]根据广州市肿瘤登记处收集的2004—2016年广州市膀胱癌病例数据,分析粗发病率、年龄别发病率、2000年中国人口标化发病率(中标率)、Segi’s世界人口标化发病率(世标率)、35~64岁截缩率、0~64岁累积发病率、0~74岁累积发病率、年均变化百分比(APC)。[结果]广州市2016年户籍居民膀胱癌新发病例502例,男、女世标发病率之比为3.88∶1(男性5.43/10万,女性1.40/10万),男、女世标发病率均呈平稳下降趋势(男性APC=-2.68%,95%CI:-3.7%^-1.6%,P<0.05;女性APC=-3.30%,95%CI:-4.80%^-1.70%,P<0.05)。城区、郊区和郊县世标发病率之比为1.51∶1.50∶1(城区3.44/10万,郊区3.42/10万,郊县2.28/10万),城区世标发病率呈明显下降趋势(APC=-5.25%,95%CI:-6.4%^-4.1%,P<0.05),郊区下降趋势无统计学意义(APC=-0.76%,95%CI:-2.6%~1.1%,P>0.05),郊县呈明显增长趋势(APC=6.15%,95%CI:2.2%~10.2%,P<0.05)。男、女性膀胱癌发病均从50岁开始快速上升,男性在85岁以上年龄组达到发病高峰(97.50/10万),女性在80~85岁年龄组达到发病高峰(30.30/10万)。[结论]广州市膀胱癌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城郊发病差距逐渐缩小,应加强对50岁以上男性高危人群,尤其是郊县地区男性膀胱癌的有效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癌 发病率 趋势 广东
原文传递
多变量灰色模型MGM(1,n)在白纹伊蚊密度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1
作者 黄建华 石挺丽 +5 位作者 陈远源 陈少威 张宗昀 尹嘉熙 陈清 俞守义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7-90,共4页
目的利用伊蚊诱捕器监测法得出指标与气象资料建立多变量灰色预测模型(1,n)(multivariablegreymodel,MGM(1,n)),对伊蚊密度进行短期预测。方法以广州市某农村为研究现场,使用幼虫监测法和伊蚊诱捕器监测法监测伊蚊密度,并... 目的利用伊蚊诱捕器监测法得出指标与气象资料建立多变量灰色预测模型(1,n)(multivariablegreymodel,MGM(1,n)),对伊蚊密度进行短期预测。方法以广州市某农村为研究现场,使用幼虫监测法和伊蚊诱捕器监测法监测伊蚊密度,并收集同期气象资料。利用2014年7~11月的诱蚊诱卵指数(mosquitoandoviposi-tionpositiveindex,MOI)和5项气象资料指标与布雷图指数(breteauindex,BI)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选择关联度较大的变量建立MGM(1,n)灰色预测模型,使用12月资料验证模型预测效果。结果各指标与BI的灰色关联序为MOI,相对湿度,最高平均气温,降雨量,平均气温和最低平均气温。采用BI与MOI建立MGM(1,2)模型,BI拟合值和实测值的平均绝对误差为9.14,平均相对误差为34.73%。而对MOI的拟合值和实测值的平均绝对误差为2.04,平均相对误差为21.44%。对12月伊蚊密度进行预测,BI预测值与实测值平均绝对误差为1.23,而MOI平均绝对误差1.43。结论多变量灰色预测模型MGM(1,2)能对白纹伊蚊密度进行短期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蚊属 模型 统计学 流行病学方法
原文传递
平和质和湿热质人群心率变异性昼夜差值的比较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远源 叶翠萍 +4 位作者 张正刚 吴雷 雷莹 肖中举 江晓玲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430-2432,共3页
目的:研究湿热体质人群心率变异性频域指标昼夜差值,探讨该体质人群的自主神经调节的特点。方法:选择具有可比性的平和质和湿热质人群,对其进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以获得心率变异性数据,比较两组间心率、心率变异性频域指标的昼(8:00-13:... 目的:研究湿热体质人群心率变异性频域指标昼夜差值,探讨该体质人群的自主神经调节的特点。方法:选择具有可比性的平和质和湿热质人群,对其进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以获得心率变异性数据,比较两组间心率、心率变异性频域指标的昼(8:00-13:00)夜(1:00-6:00)差值的差异。结果:湿热质人群的LF波动值、HF波动值和HF%波动值显著低于平和质(P<0.05),提示湿热质人群的交感副交感调节幅度低于平和质。结论:湿热质人群自主神经调节功能紊乱,其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体质 湿热质 心率变异性 昼夜节律
原文传递
基层公共卫生医生对幼虫监测法与诱蚊诱卵器法评价的定性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黄建华 石挺丽 +4 位作者 周景忠 陈远源 冯细标 陈清 俞守义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120-1123,共4页
目的了解基层公共卫生工作者对幼虫监测法与诱蚊诱卵器法的评价,为改进蚊媒监测方法,制定有效的蚊媒监测方案提供建议。方法抽取广州市白云区若干卫生服务中心或镇医院蚊媒监测工作人员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使用ATLAS.ti 6定性分析软件进... 目的了解基层公共卫生工作者对幼虫监测法与诱蚊诱卵器法的评价,为改进蚊媒监测方法,制定有效的蚊媒监测方案提供建议。方法抽取广州市白云区若干卫生服务中心或镇医院蚊媒监测工作人员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使用ATLAS.ti 6定性分析软件进行编码分析。结果 14个基层单位蚊媒监测项目负责人接受了访谈。幼虫监测法被认为相对耗费人力,城市高楼入户困难、现场调查员态度可以影响数据的质量。等同看待每个幼虫阳性积水以及蚊媒主要孳生于户外的情况也被认为影响幼虫监测法的效力。但幼虫监测法可以了解社区蚊媒孳生情况和宣传登革热防控知识。诱蚊诱卵器被认为相对省时省力,但不适用于人口建筑密集的地区。诱蚊诱卵器的瓶孔和瓶身被认为太小,而且监测结果与具体的布放位置有关。诱蚊诱卵器法反映蚊媒密度的能力在基层存在争议。结论两种蚊媒监测方法在人力成本、可操作性和指标价值上有较大的差异。不同地区需要根据实际需要制定有效、合理的蚊媒监测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虫 伊蚊属 定性研究
原文传递
2017年新疆疏附县户籍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情况及对期望寿命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杨琼英 薛振香 +10 位作者 李燕 董航 刘华章 王玉忠 阿依夏穆姑丽.巴吾顿 罗冬梅 严鑫 魏卓敏 陈远源 张周斌 杨智聪 《疾病监测》 CAS 2019年第3期205-210,共6页
目的分析新疆疏附县户籍居民心脑血管疾病(CVD)的死亡水平及对预期寿命的影响,为制定CVD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基础数据。方法通过多部门获取2017年疏附县户籍居民死亡名单,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确定调查对象,利用死因推断量表对死者家属... 目的分析新疆疏附县户籍居民心脑血管疾病(CVD)的死亡水平及对预期寿命的影响,为制定CVD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基础数据。方法通过多部门获取2017年疏附县户籍居民死亡名单,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确定调查对象,利用死因推断量表对死者家属或知情人进行入户调查,计算CVD死亡率、死因顺位和去CVD死因预期寿命。结果 2017年疏附县户籍居民CVD粗死亡率为195.00/10万,标化死亡率为253.30/10万。其中,男性CVD死亡率为219.43/10万(标化死亡率290.28/10万),女性为169.70/10万(标化死亡率226.31/10万)。CVD死亡率随年龄的增长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尤其在65岁以后迅速升高。CVD死亡率有2个高峰,分别为4-5月和11-12月。心血管疾病以其他冠心病(37.93%)、急性心肌梗死(32.76%)死亡为主,脑血管疾病以脑出血(47.97%)和脑血管病后遗症(25.20%)死亡为主。去CVD死因后,2017年疏附县户籍居民的期望寿命可由71.40岁增加到77.98岁,平均增加6.58岁,其中男性增加5.84岁,女性增加8.06岁。结论 CVD是导致疏附县户籍居民最主要的死亡原因,针对高危人群开展预防控制措施对提高人口预期寿命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脑血管疾病 死亡率 去死因期望寿命 维吾尔族
原文传递
广州市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与非示范区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趋势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秦发举 陈远源 +3 位作者 黄婷苑 董航 梁颖茹 梁伯衡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73-476,共4页
目的 了解广州市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与非示范区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变化趋势,为评估示范区建设效果提供依据,确定广州市示范区建设的重点领域。方法 死亡个案来源于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中死亡日期为2013—2019年的广州市户籍人口... 目的 了解广州市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与非示范区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变化趋势,为评估示范区建设效果提供依据,确定广州市示范区建设的重点领域。方法 死亡个案来源于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中死亡日期为2013—2019年的广州市户籍人口资料。采用Excel 2013、R 3.6.1和Joinpoint Regression Program 4.8.0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比较分析示范区与非示范区主要慢性病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早死概率及其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结果 2013—2019年,广州市示范区主要慢性病的标化死亡率均低于非示范区,示范区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下降趋势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3—2019年广州市示范区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均低于非示范区,示范区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由2013年的12.23%下降到2019年的10.50%,趋势有统计学意义(AAPC=-2.2%,P<0.05),下降幅度大于非示范区(AAPC=-1.6%)。恶性肿瘤早死概率在主要慢性病中占首位,除糖尿病外,示范区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早死概率下降趋势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示范区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早死概率年均下降速度(AAPC分别为-2.3%,-2.6%)快于非示范区(AAPC=-1.3%,AAPC=-2.3%)。结论 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有助于降低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广州市应加大示范区建设力度,进一步扩大示范区覆盖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早死概率 变化趋势
原文传递
2017年新疆疏附县户籍居民伤害死亡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远源 李燕 +9 位作者 薛振香 乃孜班木.努尔麦麦提 严鑫 董航 杨琼英 刘方华 魏卓敏 刘华章 张周斌 杨智聪 《疾病监测》 CAS 2019年第3期211-215,共5页
目的调查分析新疆疏附县户籍居民伤害死亡状况,为开展伤害预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整理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疏附县户籍居民死亡情况,计算伤害死亡率。抽样进行死因回顾调查,通过死因构成比、潜在寿命损失年(PYLL)等指标分析疏附... 目的调查分析新疆疏附县户籍居民伤害死亡状况,为开展伤害预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整理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疏附县户籍居民死亡情况,计算伤害死亡率。抽样进行死因回顾调查,通过死因构成比、潜在寿命损失年(PYLL)等指标分析疏附县维吾尔族伤害死亡和减寿的主要原因。结果共调查死亡个案866例。伤害死亡率为78.13/10万,占全死亡人数的13.74%,标化死亡率为79.20/10万。男性和女性伤害死亡率分别为107.13/10万和48.10/10万,标化死亡率分别为112.99/10万和44.19/10万。伤害死亡潜在寿命损失年数(PYLL)为3 978人年,占全死因PYLL的40.00%。伤害前3位死因依次是道路交通事故、意外跌落和溺亡。1~岁组主要伤害死因为意外溺亡、意图不明的溺亡和道路交通事故;5~岁组为意外溺亡;15~岁组为道路交通事故、自杀和意外跌倒;45~岁组为道路交通事故和跌倒;65~岁组为跌倒、道路交通事故和砸死。结论疏附县户籍居民伤害死亡率高于国内其他地区,且主要影响儿童和青壮年,伤害PYLL构成比较高,伤害已成为疏附县居民早死和劳动力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同年龄组的主要伤害死因各异,应对不同年龄组人群开展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害 死亡 死亡率 死因顺位
原文传递
2017年新疆疏附县户籍居民死亡情况及死因回顾调查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燕 薛振香 +9 位作者 董航 袁俊 王玉忠 刘华章 阿依夏穆姑丽.巴吾顿 林国桢 杨琼英 陈远源 张周斌 杨智聪 《疾病监测》 CAS 2019年第3期200-204,共5页
目的了解2017年新疆疏附县户籍居民死亡情况及死因分布特点,为当地制定防治对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整理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疏附县户籍居民死亡情况,计算死亡率及期望寿命。抽样进行死因回顾调查,通过死因构成比、期望寿命、潜... 目的了解2017年新疆疏附县户籍居民死亡情况及死因分布特点,为当地制定防治对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整理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疏附县户籍居民死亡情况,计算死亡率及期望寿命。抽样进行死因回顾调查,通过死因构成比、期望寿命、潜在寿命损失年(PYLL)等指标分析疏附县户籍居民死亡和减寿的主要原因。结果 2017年疏附县共死亡1 623人,总死亡率为5.69‰,标化死亡率(SMR)为6.90‰;期望寿命71.40岁,男性69.36岁、女性74.03岁。前6位死因依次为心脏病(20.09%)、脑血管病(14.20%)、传染病与寄生虫病(14.09%)、伤害(13.74%)、恶性肿瘤(11.66%)和呼吸系统疾病(7.62%),合计占总死因的81.41%。伤害、恶性肿瘤、围生期疾病导致的PYLL居前3位,分别占全死因PYLL的40.00%、10.15%和9.10%。结论慢性病是威胁疏附县居民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以结核病为代表的传染病在死因构成中仍占据重要地位,伤害是儿童青壮年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期望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因分析 死亡率 死因顺位 潜在减寿年数 期望寿命 维吾尔族
原文传递
2010—2019年广州市肝癌死亡情况与趋势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董航 陈远源 +3 位作者 李科 梁伯衡 林国桢 秦鹏哲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21年第11期1315-1318,共4页
目的分析2010—2019年广州市肝癌死亡情况及趋势,为降低肝癌死亡率的科学防控提供数据支持。方法人口资料来源于市公安局。死亡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计算死亡率、年龄别死亡率、... 目的分析2010—2019年广州市肝癌死亡情况及趋势,为降低肝癌死亡率的科学防控提供数据支持。方法人口资料来源于市公安局。死亡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计算死亡率、年龄别死亡率、世界人口标化死亡率(简称世标率)和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age change, APC)。利用Joint Regression Program软件分析肝癌死亡的时间变化趋势。结果 2010—2019年广州市肝癌年平均死亡率为24.40/10万,男性(38.37/10万)高于女性(10.25/10万),男性死亡中位年龄比女性早11岁。49.69%的男性肝癌死亡发生在45~64岁组,68.95%的女性集中在65岁以上组。近10年肝癌整体、男性和女性死亡均呈下降趋势且有统计学意义,APC分别为-2.06%、-1.82%和-2.49%。15~44岁、45~64岁和65岁以上组肝癌死亡均呈下降趋势,APC分别为-3.78%、-2.01%和-1.17%。结论广州市近10年肝癌死亡率呈下降趋势,男性和老年人为防控重点。应重视肝癌筛查,进一步提升居民健康素养,加强自我管理能力,降低死亡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死亡率 趋势分析
原文传递
一起娱乐场所共同暴露引起的外籍人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的传播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晓 黄勇 +3 位作者 李科 许聪辉 陈远源 罗雷 《医学动物防制》 2021年第8期814-816,F0003,共4页
目的分析广州市一起娱乐场所共同暴露引起外籍人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的传播特征,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经过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病例的活动史和就诊情况,对这起聚集性疫情进行描述性分析,包括基本信息、发现方... 目的分析广州市一起娱乐场所共同暴露引起外籍人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的传播特征,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经过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病例的活动史和就诊情况,对这起聚集性疫情进行描述性分析,包括基本信息、发现方式、就诊时间、住院时间、聚集类型等,对潜伏期和代际间距进行推算,利用卡方检验方法对疫情续发率和广州市总体续发率进行比较。结果本起聚集性疫情持续11 d,累计报告58例感染者,其中确诊病例18例(31.03%)、无症状感染者40例(68.97%)。平均年龄29.40岁,非洲籍39例(67.24%),职业以学生和商业服务为主(65.51%),发现方式以主动发现(社区排查和密接者排查)为主(94.83%),发病/阳性检测到就诊时间1.36 d,平均住院时间21.74 d,累计引发10起聚集性疫情,涉及46例感染者,续发率7.51%,平均潜伏期(5.89±2.88)d,代际间距平均(4.30±1.49)d,酒吧续发率明显高于其他感染者(χ^(2)=90.85,P<0.01)。结论密闭不通风的娱乐场所极易引起聚集性疫情,对有暴露史的外籍人员及其接触者及时进行筛查和集中管理,能最大程度上减少续发疫情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聚集性疫情 家庭聚集 娱乐场所聚集 潜伏期 代际间距
原文传递
2012—2018年广州市老年人群死因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杨琼英 董航 +1 位作者 陈远源 林国桢 《预防医学》 2021年第1期58-60,66,共4页
目的分析2012—2018年广州市老年人死因,为开展老年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促进老年人健康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收集2012—2018年广州市≥60岁老年人死亡病例资料,死因采用《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 目的分析2012—2018年广州市老年人死因,为开展老年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促进老年人健康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收集2012—2018年广州市≥60岁老年人死亡病例资料,死因采用《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进行编码分类,分析不同年份、年龄、性别和病种的死亡率和死因构成。结果 2012—2018年广州市≥60岁老年人死亡279 338例,年均死亡率为2 739.09/10万。男性死亡151 388例,死亡率为3 164.13/10万;女性死亡127 950例,死亡率为2 363.50/10万。老年人死亡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从60~<65岁的732.77/10万上升到≥85岁的13 314.46/10万。前五位死因依次为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中毒和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占总死亡数的91.64%。缺血性心脏病和脑血管病死亡率最高,分别为499.82/10万和494.05/10万;其次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222.46/10万。结论 2012—2018年广州市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病,应重点关注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死因 慢性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