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总结龈下喷砂(甘氨酸颗粒)治疗在慢性牙周炎进入牙周维护期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经过完善的基础治疗,进入维护期的慢性牙周炎患者25例,均接受口腔上下半口对照设计,随机将其半侧牙作为观察组,给予甘氨酸龈下喷砂,另半侧为对照组...目的:总结龈下喷砂(甘氨酸颗粒)治疗在慢性牙周炎进入牙周维护期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经过完善的基础治疗,进入维护期的慢性牙周炎患者25例,均接受口腔上下半口对照设计,随机将其半侧牙作为观察组,给予甘氨酸龈下喷砂,另半侧为对照组,使用PS尖行超声龈下刮治及根面平整,分别记录治疗前后两组的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LI)、探诊出血阳性位点百分比[beeding on probing,BOP(+)%]及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并比较1周的PLI,以及1周、1月的PLI、BOP(+)%及PD的牙周指标,同时评估时间及疼痛度。结果:治疗前观察组PD为(4.65±0.56)mm,对照组PD为(4.82±0.63)mm。治疗后观察组PD为(3.21±0.28)mm;对照组PD为(3.81±0.34)mm;两组治疗前后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疼痛评分观察组为(1.97±0.61)分,对照组为(4.04±0.84)分,两组间的差异性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9.544,P<0.05)。平均治疗时间观察组为(182.0±82.5)s,对照组为(345.5±116.9)s,两组间的差异性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5.116,P<0.05)。观察组不同时期的PLI评分相较于基线均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的BOP阳性位点观察组为(27.23±2.43)%,对照组为(24.06±2.10)%;治疗后的BOP阳性位点观察组为(19.52±2.41)%,对照组(21.09±2.63)%。两组治疗前后BOP(+)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氨酸龈下喷砂应用于牙周维护期的治疗能够有清除菌斑,降低患者疼痛感,提高患者舒适度,节省治疗时间,值得推广。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总结龈下喷砂(甘氨酸颗粒)治疗在慢性牙周炎进入牙周维护期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经过完善的基础治疗,进入维护期的慢性牙周炎患者25例,均接受口腔上下半口对照设计,随机将其半侧牙作为观察组,给予甘氨酸龈下喷砂,另半侧为对照组,使用PS尖行超声龈下刮治及根面平整,分别记录治疗前后两组的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LI)、探诊出血阳性位点百分比[beeding on probing,BOP(+)%]及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并比较1周的PLI,以及1周、1月的PLI、BOP(+)%及PD的牙周指标,同时评估时间及疼痛度。结果:治疗前观察组PD为(4.65±0.56)mm,对照组PD为(4.82±0.63)mm。治疗后观察组PD为(3.21±0.28)mm;对照组PD为(3.81±0.34)mm;两组治疗前后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疼痛评分观察组为(1.97±0.61)分,对照组为(4.04±0.84)分,两组间的差异性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9.544,P<0.05)。平均治疗时间观察组为(182.0±82.5)s,对照组为(345.5±116.9)s,两组间的差异性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5.116,P<0.05)。观察组不同时期的PLI评分相较于基线均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的BOP阳性位点观察组为(27.23±2.43)%,对照组为(24.06±2.10)%;治疗后的BOP阳性位点观察组为(19.52±2.41)%,对照组(21.09±2.63)%。两组治疗前后BOP(+)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氨酸龈下喷砂应用于牙周维护期的治疗能够有清除菌斑,降低患者疼痛感,提高患者舒适度,节省治疗时间,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