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点红致肝窦阻塞综合征1例报告 被引量:3
1
作者 陈阮琴 卓海燕 +1 位作者 李孝楼 陈立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778-2779,共2页
1病例报告患者男性,54岁。因“乏力、腹胀2个月,眼黄、尿黄、尿少3周”于2016年11月25日入外院。1年前因“颈部肿物”诊断为“鼻咽部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并于9个月前予以“R-CHOP方案”化疗1次,后长期服用“沙利度胺、乌苯美司、阿... 1病例报告患者男性,54岁。因“乏力、腹胀2个月,眼黄、尿黄、尿少3周”于2016年11月25日入外院。1年前因“颈部肿物”诊断为“鼻咽部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并于9个月前予以“R-CHOP方案”化疗1次,后长期服用“沙利度胺、乌苯美司、阿司匹林、甲泼尼龙”,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伴腹胀,无发热、腹痛,未重视,未治疗。1个月前停用“甲泼尼龙、沙利度胺”,3周前出现眼黄、皮肤黄,同时尿量减少,腹围增大,转诊本院,无酗酒史。查体:体温36.5℃;脉搏9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12/80 mm Hg;神清,皮肤巩膜中度黄染,未见肝掌、蜘蛛痣。双侧颈部、锁骨上窝、腋窝可触及肿大淋巴结;肺部呼吸音低,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律齐、未闻及杂音。腹膨隆、腹肌软,全腹无明显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触诊不满意,Murphy征阴性,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无水肿,病理征未引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点红 生物碱类 肝静脉闭塞性疾病
下载PDF
UGT1A1基因突变对乙型肝炎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转归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卓海燕 范金海 +3 位作者 姚履枫 陈立 陈阮琴 李东良 《中外医疗》 2019年第25期17-21,共5页
目的探讨UGT1A1基因突变对乙型肝炎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ACLF)转归的影响。方法该研究以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2015年5月-2017年10月期间入院后确诊的246例乙型肝炎慢加亚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前瞻性研究方法,对246... 目的探讨UGT1A1基因突变对乙型肝炎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ACLF)转归的影响。方法该研究以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2015年5月-2017年10月期间入院后确诊的246例乙型肝炎慢加亚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前瞻性研究方法,对246例ACLF患者进行UGT1A1基因测序。根据测序结果分为突变组(n=195)和无突变组(n=51),比较两组之间临床特征的差异。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χ2检验。组间的不同时间的胆红素、MELD评分的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GLMMs)。采用χ2检验分析组间的生存率差异。结果①UGT1A1基因突变组与无突变患者基线临床特征基本相似,但突变组IBIL高于无突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76, P=0.05);②突变组与无突变组的TBIL、IBIL水平及MELD评分随时间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TBIL=24.915,P=0.000;FIBIL=17.903,P=0.000;FMELD评分=8.179,P=0.000)。③突变组与无突变组患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基础上ACLF1期(100.00%vs 92.31%)(χ2=0.407,P=0.722)。慢性乙型肝炎基础上ACLF2期(76.92%vs76.47%)(χ2=0.973,P=0.643)。慢性乙型肝炎基础上ACLF3期(28.57%vs 31.58%)(χ2=0.022,P=0.639)。乙型肝炎肝硬化基础上ACLF1期(100.00%vs66.67%)(χ2=0.444,P=0.750)。乙型肝炎肝硬化基础上ACLF2期(57.89%vs 70.13%)(χ2=1.043,P=0.307)。乙型肝炎肝硬化基础上ACLF3期(80.00%vs 62.50%)(χ2=1.976,P=0.469)。结论①UGT1A1基因突变对乙型肝炎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的转归有一定影响,主要表现在胆红素代谢方面:突变组的胆红素上升的速度比无突变组快,消退较无突变组缓慢。②UGT1A1基因突变影响MELD评分,但对乙型肝炎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生存率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 UGT1A1基因突变 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肝硬化 慢加亚急性肝衰竭
下载PDF
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停药后复发并进展为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李孝楼 卓海燕 +2 位作者 刘志强 陈阮琴 陈立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423-1427,共5页
目的研究接受核苷和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停药复发后进展为肝衰竭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收治的40例停药复发相关肝衰竭患者的一般资料、抗病毒治... 目的研究接受核苷和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停药复发后进展为肝衰竭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收治的40例停药复发相关肝衰竭患者的一般资料、抗病毒治疗情况、生化指标和病毒学等临床资料,根据第12周的存活情况分为存活组(n=18)和死亡组(n=22),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差异。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停药后复发并进展为肝衰竭的影响因素。结果死亡组与存活组患者停药前中位抗病毒治疗时间、停药至复发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死亡组中肝硬化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存活组(81.8%vs 27.8%,χ~2=11.831,P=0.001)。存活组患者Alb(t=2.302)、GGT(Z=-3.671)、胆碱酯酶(Z=-2.134)水平均明显高于死亡组,TBil水平(Z=-4.241)、PT(t=-2.727)、国际标准化比值(t=-2.343)、MELD评分(t=-3.909)均明显低于死亡组(P值均<0.05)。两组慢加急性肝衰竭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425,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慢加急性肝衰竭分级[比值比(OR)=9.865,95%可信区间(95%CI):1.455~67.370,P=0.020]和肝硬化(OR=9.988,95%CI:2.048~48.709,P=0.004)为影响停药复发肝衰竭转归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停药复发相关肝衰竭病死率较高,其预后转归与抗病毒治疗方案、疗程和病毒学指标无关。有肝硬化基础、肝衰竭分级越高的患者,预后越差。肝硬化患者停药风险极大,应坚持长期乃至终生服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肝功能衰竭 抗病毒药 复发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肝硬化性心肌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吴文杰 江丽萍 +2 位作者 王洪燕 陈阮琴 陈明胜 《肝脏》 2020年第9期955-958,共4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肝硬化性心肌病(CCM)的影响因素,及早预防CCM。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严格按照病例和对照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2015年2月—2018年7月在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收住院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CCM的患者45例组...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肝硬化性心肌病(CCM)的影响因素,及早预防CCM。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严格按照病例和对照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2015年2月—2018年7月在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收住院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CCM的患者45例组成病例组;选择同期住院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未并发CCM的患者100例作为对照。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两组间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各个因素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CCM中的作用。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影响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CCM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为Child-Pugh分级(OR=3.794,95%CI:1.320~10.901)、MELD评分(OR=1.218,95%CI:1.107~1.341)、年龄(OR=1.079,95%CI:1.034~1.125)及Hb(OR=0.978,95%CI:0.962~0.994)。结论 Child-Pugh分级、MELD评分、Hb及年龄是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CCM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肝硬化 肝硬化性心肌病(CCM) 危险因素
下载PDF
纤维蛋白原是影响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近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5
作者 江丽萍 陈阮琴 陈明胜 《肝脏》 2020年第10期1090-1093,共4页
目的比较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的血栓弹力图(TEG)及凝血指标在评估患者近期预后方面的价值。方法对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2017年5月至2019年1月间收治的117例HBV相关ACLF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收集患者TEG、... 目的比较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的血栓弹力图(TEG)及凝血指标在评估患者近期预后方面的价值。方法对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2017年5月至2019年1月间收治的117例HBV相关ACLF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收集患者TEG、凝血功能、生化、血常规等指标;比较生存组和死亡组上述指标的差异;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BV-ACLF的独立危险因素;并用ROC曲线评价独立危险因素对HBV-ACLF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结果死亡组R值、K值、PT、INR、D-D、TBil、AST、Scr水平、HBV DNA载量均明显高于生存组〔死亡组VS生存组:R值为6.60±3.86比4.84±1.4、PT为37.13±14.35比24.60±6.67、INR为3.40(2.57~5.51)比1.84(1.46~2.21)、D-D为5.32(3.51~9.34)比1.78(0.77~4.29)、TBil为366.20(326.95~464.85)比218.45(107.20~330.65)〕(P均<0.05),而CI值、MA值、Angle角、PTA、Fg、PLT水平均低于生存组(死亡组VS生存组:PTA为24.69±12.72比38.84±12.92、Fg为1.04±0.51比1.83±0.62、PLT为108.88±45.60比126.29±46.86)(均P<0.05);且影响HBV-ACLF患者近期预后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为TBil(OR:0.993,95%CI:0.987~0.999)及Fg(OR:14.922,95%CI:2.302~96.741);TBil及Fg对HBV-ACLF患者90天生存率评估的AUC分别为0.810(95%CI:0.733~0.886)及0.851(95%CI:0.777~0.925)。结论Fg和TBil为HBV-ACLF患者近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弹力图 凝血指标 纤维蛋白原 肝功能衰竭 预后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