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260例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移植术后引起皮瓣坏死的相关因素分析
1
作者 陶先耀 薛明宇 +8 位作者 糜菁熠 施海峰 陆征峰 赵刚 强力 周晓 张志海 许亚军 芮永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17-522,共6页
目的对我院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坏死的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并对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24年6月我院手术的1260例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的相关信息,对23个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包括患者特点、术前因素、术中因素... 目的对我院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坏死的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并对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24年6月我院手术的1260例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的相关信息,对23个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包括患者特点、术前因素、术中因素和术后因素。将这些影响因素与皮瓣坏死结果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260例游离股前外侧皮瓣成活1167例(92.6%),坏死93例(7.4%)。经统计学分析得出:静脉吻合数量、皮瓣感染、皮瓣下血肿、血管危象与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的坏死密切相关。结论静脉血管吻合数(≥2)会增加血液回流,皮瓣更易成活;术中彻底清创、精确止血和充分的引流会减少皮瓣感染和血肿的发生,可以减少皮瓣坏死;术后及时发现动静脉血管危象并对应的处理,可以提高皮瓣成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离股前外侧皮瓣 危险因素 坏死 回归分析
下载PDF
正中神经分支移位修复尺神经深支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丁健 陶先耀 +2 位作者 封晓亮 王珑 蒋良福 《中国现代医生》 2015年第25期24-26,共3页
目的探讨正中神经的分支旋前方肌肌支和拇短屈肌肌支移位修复尺神经深支的解剖学依据。方法选择新鲜成人上肢标本8侧,通过对标本进行显微解剖和模拟手术,评估两种神经移位术供受体神经是否匹配以及神经再生距离缩短的程度。数据通过SPSS... 目的探讨正中神经的分支旋前方肌肌支和拇短屈肌肌支移位修复尺神经深支的解剖学依据。方法选择新鲜成人上肢标本8侧,通过对标本进行显微解剖和模拟手术,评估两种神经移位术供受体神经是否匹配以及神经再生距离缩短的程度。数据通过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拇短屈肌肌支和旋前方肌肌支移位术供受体神经纤维数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极大缩短神经再生距离至(37.30±5.76)mm和(74.44±8.90)mm。结论旋前方肌肌支和拇短屈肌肌支移位修复尺神经深支术的共同优点是极大缩短神经再生距离,但是两者神经纤维数量与受体神经均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中神经 尺神经深支 神经移位 解剖
下载PDF
旋髂浅动脉穿支接力皮瓣修复大面积股前外侧皮瓣供区缺损的疗效评价
3
作者 陶先耀 薛明宇 +3 位作者 周晓 强力 王进 芮永军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9-272,共4页
目的探讨以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为接力皮瓣修复大面积股前外侧皮瓣供区继发性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科采用双侧股前外侧皮瓣瓦合修复手部套脱伤创面8例,并利用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较大面积的股前外... 目的探讨以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为接力皮瓣修复大面积股前外侧皮瓣供区继发性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科采用双侧股前外侧皮瓣瓦合修复手部套脱伤创面8例,并利用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较大面积的股前外侧皮瓣供区创面,对其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术后8例股前外侧皮瓣和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均存活,伤口I期愈合.术后随访时间为6~12个月,平均7.2个月,术后髂腹股沟区和股前外侧供区创面平整,仅留线性瘢痕,皮肤质地柔软,与相邻皮肤颜色无明显差异.患肢髋、膝关节活动正常,股外侧区无麻木症状.结论选取旋髂浅动脉穿支接力皮瓣修复大面积股前外侧皮瓣供区创面,手术操作简单,皮瓣成活率高且修复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治疗结果 供区创面 旋骼浅动脉穿支
原文传递
丹参酮ⅡA磺酸钠减轻过氧化氢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焦亡
4
作者 潘筱云 陶先耀 +3 位作者 糜菁熠 毛栋 汪凯 芮永军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7-317,共11页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磺酸钠(STS)对过氧化氢(H_(2)O_(2))诱导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焦亡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2021年11月至2022年9月,采用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保存的HUVECs细胞株作为研究对象,实验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正常条件)...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磺酸钠(STS)对过氧化氢(H_(2)O_(2))诱导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焦亡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2021年11月至2022年9月,采用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保存的HUVECs细胞株作为研究对象,实验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正常条件)、空白+STS组、H_(2)O_(2)组、H_(2)O_(2)+STS组。待细胞长至80%融合度时,H_(2)O_(2)组和H_(2)O_(2)+STS组加入500.00μmol/L H_(2)O_(2)诱导3 h,去除含500.00μmol/L H_(2)O_(2)的培养基之后,空白+STS组和H_(2)O_(2)+STS组加入5.00μg/ml STS与HUVECs共培养24 h。通过CCK-8实验检测不同浓度(0、0.05、0.50、5.00、50.00、500.00μg/ml)的STS对HUVECs增殖的影响,TUNEL染色检测DNA损伤阳性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炎症小体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的表达来确定H_(2)O_(2)诱导焦亡的最适浓度。检测试剂盒检测H_(2)O_(2)诱导后活性氧自由基(ROS)表达。细胞划痕实验和基质胶体外成管实验探究STS对焦亡状态下HUVECs迁移能力和成管能力的影响。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NLRP3、Caspase-1、白细胞介素-18、白细胞介素-1β的基因和蛋白表达。不同时点浓度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2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50.00μg/ml以下的STS对HUVECs的增殖无影响,500.00μmol/L H_(2)O_(2)诱导HUVECs焦亡效果最佳。TUNEL染色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H_(2)O_(2)组TUNEL阳性细胞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H_(2)O_(2)+STS组TUNEL阳性细胞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S检测结果显示,与H_(2)O_(2)组比,H_(2)O_(2)+STS组细胞内ROS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细胞划痕和体外成管实验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H_(2)O_(2)组细胞迁移率和成管能力明显减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与H_(2)O_(2)+STS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RT-PCR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H_(2)O_(2)+STS组与H_(2)O_(2)组比较,细胞焦亡相关因子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S可通过抑制ROS的过量产生,促进细胞焦亡诱导后HUVECs的细胞迁移和管样形成,减轻H_(2)O_(2)诱导的HUVECs细胞焦亡,从而促进血管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细胞焦亡 丹参酮ⅡA磺酸钠 血管生成
原文传递
拇长伸肌腱瓣V-Y延长术修复开放性锤状指畸形
5
作者 陆浩 锁星星 +3 位作者 王进 陶先耀 薛明宇 周晓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8-131,共4页
目的探讨拇长伸肌腱瓣V-Y延长术治疗开放性拇指锤状指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9年4月至2022年4月,我们收治伴拇指背侧小面积复合组织缺损的锤状指患者9例,缺损位于拇指指间关节背侧,皮肤缺损面积为0.5 cm×0.5 cm~1.5 cm×1.5... 目的探讨拇长伸肌腱瓣V-Y延长术治疗开放性拇指锤状指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9年4月至2022年4月,我们收治伴拇指背侧小面积复合组织缺损的锤状指患者9例,缺损位于拇指指间关节背侧,皮肤缺损面积为0.5 cm×0.5 cm~1.5 cm×1.5 cm,肌腱缺损长度0.5~1.0 cm,采用拇长肌腱瓣V-Y延长覆盖创面,修复伸肌腱,克氏针内固定4周。术后随访观察皮瓣质地、外形、运动及感觉功能恢复情况,测量皮瓣两点分辨觉、感觉恢复度及拇指屈伸活动度。结果术后9例皮瓣全部存活,随访时间为6~14个月,平均10个月。皮瓣修复后手指外形满意,外观良好,质地柔软,无挛缩和凹陷瘢痕。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手功能:优6例,良3例。两点分辨觉为6~9 mm,平均8.0 mm,感觉恢复至S3。结论利用拇长伸肌腱瓣V-Y延长修复拇指背侧复合组织小面积缺损所导致的锤状指畸形,手术简单,供区损伤小,是修复此类损伤的良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腱损伤 治疗结果 拇长伸肌腱 V-Y推进 开放性锤状指
原文传递
混合现实技术定位游离骨间后动脉皮瓣穿支
6
作者 刘帅 陶先耀 +2 位作者 王进 薛明宇 强力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11-514,共4页
目的探讨混合现实(mixed reality,MR)技术在定位游离骨间后动脉皮瓣穿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19年5月至2022年4月,我们采用游离骨间后动脉皮瓣修复14例患者手部创面。皮瓣均于患侧切取。术前建立3D骨—血管—皮肤模型,在MR监视设备中... 目的探讨混合现实(mixed reality,MR)技术在定位游离骨间后动脉皮瓣穿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19年5月至2022年4月,我们采用游离骨间后动脉皮瓣修复14例患者手部创面。皮瓣均于患侧切取。术前建立3D骨—血管—皮肤模型,在MR监视设备中打开,使虚拟影像叠加于现实中的患肢前臂,并贴合匹配。在图像上观察血管主干和穿支走行,依其方向在皮肤上描画,完成穿支定位。按定位标记设计游离骨间后动脉皮瓣,显露穿支并再次应用MR技术验证。完成皮瓣切取移植,随访时评价疗效。结果术后14例皮瓣均存活,随访时间为6~9个月,平均7.8个月。疗效评定按陈琳等制定的皮瓣晚期评定标准:优6例,良6例,可2例。术前应用MR技术定位,术中解剖均见可用穿支位于标记点深层;再次应用MR技术验证,虚拟穿支走行与实体解剖一致,影像重合率100%(14/14)。结论MR技术可全面显示穿支和主干血管的空间位置和走行方向,以之定位游离骨间后动脉皮瓣的穿支可获得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手损伤 混合现实 创面
原文传递
趾背五边形皮瓣重建趾蹼治疗先天性并趾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9
7
作者 陶先耀 王珑 +4 位作者 高伟阳 丁健 封晓亮 王安远 宋永焕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117-1120,共4页
目的探讨采用趾背五边形皮瓣重建趾蹼治疗先天性并趾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2014年6月,采用趾背五边形皮瓣重建趾蹼并获随访的先天性并趾患儿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8个月~9岁,平均42个月;左足5例,右足4例;双足1例;共重建1... 目的探讨采用趾背五边形皮瓣重建趾蹼治疗先天性并趾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2014年6月,采用趾背五边形皮瓣重建趾蹼并获随访的先天性并趾患儿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8个月~9岁,平均42个月;左足5例,右足4例;双足1例;共重建13处趾蹼。7例合并多趾畸形,1例合并短趾畸形。术后根据足趾功能及趾蹼外观、深度、坡度以及主观满意度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术后13个皮瓣均完全成活,切口Ⅰ期愈合。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50个月,平均26个月。重建后趾蹼皮肤颜色、质地均与健侧趾蹼相似。其中9例单足患儿9处分趾后两足趾外展度达(42.879±3.703)°,与健侧(45.922±2.65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04,P=0.062);重建趾蹼深度为(1.881±0.266)cm,与健侧(1.631±0.202)c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48,P=0.039);重建趾蹼坡度为(42.733±3.421)°,与健侧(41.189±5.59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07,P=0.490)。1例双足4处趾蹼重建者,左、右足重建后的趾蹼外观与正常趾蹼相似。结论采用趾背五边形皮瓣重建趾蹼治疗先天性并趾,术中无需植皮,手术操作相对简便,手术时间短,术后皮瓣成活率高;重建的趾蹼外观及足趾功能与正常足趾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并趾 五边形皮瓣 趾蹼
原文传递
混合现实技术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手部创面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0
8
作者 刘帅 强力 +3 位作者 陶先耀 王进 薛明宇 芮永军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24-328,共5页
目的运用混合现实技术定位股前外侧皮瓣穿支,探讨实时定位在游离皮瓣修复手部创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19年2月至2019年7月,我们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手部创面患者12例。术前建立3D骨-血管-皮肤模型,模拟吻合血管,观察吻合口匹配... 目的运用混合现实技术定位股前外侧皮瓣穿支,探讨实时定位在游离皮瓣修复手部创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19年2月至2019年7月,我们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手部创面患者12例。术前建立3D骨-血管-皮肤模型,模拟吻合血管,观察吻合口匹配情况。设计皮瓣应用混合现实技术将3D模型投照于术区,实时观察虚拟血管走行,依其方向探查穿支,观察虚拟图像和实际解剖所得穿支定位符合情况。采用皮瓣晚期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术后12例游离皮瓣均存活,随访时间为3~6个月,平均4.2个月。按皮瓣晚期评定标准评价疗效:优3例,良7例,可2例。术中应用混合现实技术定位,虚拟穿支走行与实体解剖完全一致,图像重合率为100%。结论混合现实技术用于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的切取可以获得实时而精准的穿支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手损伤 混合现实技术 穿支定位
原文传递
小儿钝器伤性断指再植术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8
9
作者 丁健 王珑 +2 位作者 陶先耀 封晓亮 李志杰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2-84,共3页
目的探讨小儿钝器伤性断指再植术的注意事项和影响术后功能的因素。方法从2007年7月至2009年8月,施行小儿钝器伤性断指再植26例30指。术中彻底清创,尽量吻合双侧指动脉、不提倡为了保证动、静脉比例平衡而只吻合1条动脉。对于动、静... 目的探讨小儿钝器伤性断指再植术的注意事项和影响术后功能的因素。方法从2007年7月至2009年8月,施行小儿钝器伤性断指再植26例30指。术中彻底清创,尽量吻合双侧指动脉、不提倡为了保证动、静脉比例平衡而只吻合1条动脉。对于动、静脉比例失衡的病例予以常规拔甲、切取真皮渗血创面、疏松缝合创口和使用抗凝药物,术后未予常规指端放血。术后随访拍摄双侧X线片比较指骨长度.并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标准对功能进行评分。结果血管危象12指,发生率为40.0%,其中动脉危象8指,发生率26.6%,静脉危象4指,发生率13.3%,分别予以解痉、探查、放血等处理后,最终坏死3指。本组再植成活率90%。经6个月~5年的随访,功能优良率达92.6%。X线片测量再植指骨干比健侧平均短3.8mm,观测4指骨桥形成。结论钝器伤引起的小儿断指再植难度较大,虽然血管危象发生率高,功能优良率较低,但目前还没有明确证据表明钝器伤性小儿断指属于再植的绝对禁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钝器伤 小儿 断指再植
原文传递
3DCT辅助髓内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青少年第五掌骨颈骨折 被引量:14
10
作者 刘帅 卜凡玉 +4 位作者 薛明宇 强力 周晓 陶先耀 王进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36-541,共6页
目的应用3DCT观察青少年第五掌骨颈骨折(Fifth metacarpal neck fracture,FMNF)的移位情况并模拟手术,探讨顺行髓内克氏针内固定的疗效,总结经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8年3月采用顺行髓内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的23例青少年FMN... 目的应用3DCT观察青少年第五掌骨颈骨折(Fifth metacarpal neck fracture,FMNF)的移位情况并模拟手术,探讨顺行髓内克氏针内固定的疗效,总结经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8年3月采用顺行髓内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的23例青少年FMNF的临床资料。本组均为男孩;年龄14~18岁,平均16.5岁;左手4例,右手19例。术前第五掌骨头干角为55°±7°,范围在46°~69°。患儿术前均行患手CT检查并模拟骨折复位,构建髓腔空间3D模型,测量拟植入克氏针的直径、长度以及弯折位置和角度;髓腔直径<2.5 mm时单针固定,≥2.5 mm时双针固定。导入克氏针模型并模拟预弯,观察进针位置、角度和固定效果。据此行骨折闭合复位髓内克氏针内固定术。末次随访时,以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手指关节总活动度系统评定方法与健侧手做比较。比较拔针时及末次随访时双手掌指关节主动活动范围差异,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组23例均获解剖复位;手术时间(9±3)min,范围在4~17 min。本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19个月,平均16.5个月;骨折均于术后4~6周内愈合。末次随访时,第五掌骨头干角为14°±1°(12°~16°)。拔针时患手掌指关节主动活动范围为88°±3°(85°~92°),末次随访时为89°±3°(85°~95°),对侧为89°±2°(86°~93°),三者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患儿手部及上肢功能均恢复良好,手指关节总活动度系统评定均为优。1例患儿于术后5周功能锻炼时针尾磨破皮肤,拔针换药后痊愈,未遗留过多瘢痕。所有患儿均未出现感染、断针、退针以及伸肌腱、皮神经损伤等并发症,亦未见掌骨头骨骺坏死发生。术后皮肤瘢痕均小于0.5 cm,掌指关节外观正常无畸形。结论闭合复位结合顺行髓内克氏针内固定技术治疗青少年FMNF简单、微创、费用低廉且效果良好。在3DCT模拟手术的辅助下,可以更为精确地观察骨折形态、指导制备植入器械并直观预见治疗效果,适合早期康复锻炼,利于患手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克氏针 掌骨骨折
原文传递
二甲基乙二酰基甘氨酸预处理对大鼠跨区穿支皮瓣成活的影响及相关机制 被引量:2
11
作者 陶先耀 周宗伟 +4 位作者 杨良慧 高伟阳 王珑 丁健 封晓亮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396-401,共6页
目的观察二甲基乙二酰基甘氨酸(DMOG)预处理对大鼠跨区穿支皮瓣成活及闭塞区域2血管的影响,并探讨相关机制。方法取60只成年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DMOG组和生理盐水组,每组30只。在2组大鼠背部右侧制作三血管体穿支皮瓣,包... 目的观察二甲基乙二酰基甘氨酸(DMOG)预处理对大鼠跨区穿支皮瓣成活及闭塞区域2血管的影响,并探讨相关机制。方法取60只成年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DMOG组和生理盐水组,每组30只。在2组大鼠背部右侧制作三血管体穿支皮瓣,包括旋髂深动脉穿支、肋间动脉穿支、胸背动脉穿支和闭塞区域1、2。DMOG组大鼠于术前2d、2h及术后2d腹腔注射2mL含DMOG的生理盐水(DMOG剂量为40mg/kg),生理盐水组大鼠于相同时相点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术后7d,行大体观察、计算皮瓣成活率;采用血管造影术观察皮瓣闭塞区域2及潜在区血管情况;HE染色观察皮瓣闭塞区域2的新生血管并计算微血管密度(MVD),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该区域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分别以积分吸光度值与灰度值比值表示),激光多普勒血流成像仪检测该区域血管的血流量。每组各项指标的样本数均为6。对数据行t检验。结果(1)术后7d,2组大鼠均存活,皮瓣未出现感染。DMOG组大鼠皮瓣的坏死区域大致位于胸背动脉穿支人皮点以远,痂皮呈暗黄色、质地较软;生理盐水组大鼠皮瓣的坏死区域大致位于闭塞区域2以远,痂皮呈棕黑色、质地较硬。DMOG组大鼠皮瓣成活率为(88±3)%,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的(82±3)%(t=3.38,P〈0.01)。(2)术后7d,DMOG组大鼠皮瓣闭塞区域2的血管结构较清晰、新生血管较多,潜在区血管结构较完整;生理盐水组大鼠皮瓣闭塞区域2的血管结构模糊不清、新生血管较少,潜在区血管结构较紊乱。(3)术后7d,DMOG组大鼠皮瓣闭塞区域2的MVD为(29.2±2.2)个/mm2,明显多于生理盐水组[(20.3±3.6)个/mm2,t=5.10,P〈0.01]。(4)术后7d,DMOG组大鼠皮瓣闭塞区域2VEGF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和蛋白质印迹法表达结果分别为5060±432、0.48±0.04,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2811±382、0.26±0.06,t值分别为9.54、5.67,P值均小于O.01)。(5)术后7d,DMOG组大鼠皮瓣闭塞区域2血管的血流量为(584-4)灌注单位(PU),明显多于生理盐水组[(46±4)PU,t=5.20,P〈0.01]。结论DMOG可通过促进大鼠背部跨区穿支皮瓣闭塞区域2的血管新生,改善皮瓣血供,从而提高皮瓣的成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 外科皮瓣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闭塞血管 二甲基乙二酰基 甘氨酸
原文传递
正中神经拇短屈肌肌支移位治疗高位尺神经损伤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2
12
作者 丁健 李志杰 +2 位作者 陶先耀 王珑 封晓亮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9-151,共3页
目的 探讨正中神经拇短屈肌肌支移位于尺神经深支的解剖学依据. 方法 新鲜成人上肢8侧,首先对标本的腕、手部进行显微解剖,观察拇短屈肌肌支的数量,游标卡尺测量拇短屈肌肌支到豌豆骨距离以代表神经的再生距离,并在尸体上模拟拇短屈肌... 目的 探讨正中神经拇短屈肌肌支移位于尺神经深支的解剖学依据. 方法 新鲜成人上肢8侧,首先对标本的腕、手部进行显微解剖,观察拇短屈肌肌支的数量,游标卡尺测量拇短屈肌肌支到豌豆骨距离以代表神经的再生距离,并在尸体上模拟拇短屈肌肌支移位到尺神经深支的手术.切取神经标本予以苏木精-伊红(HE)染色,使用图像处理软件Image-Pro Plus version 6.0测量有髓神经纤维横截面积、密度并计算有髓神经纤维数量.数据通过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拇短屈肌肌支无缺失,其中2侧标本肌支为两支,6侧标本肌支为一支.在所有的尸体标本中拇短屈肌肌支移位至尺神经深支后均可进行无张力缝合,移位后再生距离为(37.3±5.76)mm.拇短屈肌肌支和尺神经深支有髓神经的横截面积分别为(0.0575±0.0086)mm2和(0.2039±0.0396)mm2、数量分别为(492.50±62.62)条和(1651.13±79.01)条、密度分别为(8781.4246±1676.2894)条/mm2和(8371.1592±1677.6509)条/mm2.有髓神经纤维横截面积和数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者有髓神经纤维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拇短屈肌肌支移位术可提供较短的再生距离,但是只能满足部分尺神经深支神经纤维的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拇短屈肌肌支 正中神经返支 神经移位 尺神经深支 应用解剖
原文传递
先天性二分舟骨一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宗伟 杨良慧 +4 位作者 高伟阳 丁健 陶先耀 王珑 封晓亮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9-89,共1页
患者女,51岁。因左腕部肿胀疼痛6个月来我院就诊。右腕部无不适症状,否认既往左腕部明显外伤史。专科体格检查:左腕部背侧触及肿胀和轻压痛,鼻烟窝及舟状骨结节无压痛,第二、三掌骨无叩击痛,腕舟骨移动试验阴性,
关键词 腕舟骨 先天性 肿胀疼痛 左腕部 不适症状 体格检查 右腕部 外伤史
原文传递
近节指背横形V-Y筋膜推进皮瓣修复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供区 被引量:8
14
作者 陶先耀 薛明宇 +3 位作者 芮永军 强力 卜凡玉 周晓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80-182,共3页
目的总结近节指背横形V-Y筋膜推进皮瓣修复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供区的疗效。方法自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收治14例指端缺损患者,急诊4例,亚急诊10例。指端缺损范围1.6cm×0.6cm^2.5cm×1.4cm.切取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创面... 目的总结近节指背横形V-Y筋膜推进皮瓣修复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供区的疗效。方法自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收治14例指端缺损患者,急诊4例,亚急诊10例。指端缺损范围1.6cm×0.6cm^2.5cm×1.4cm.切取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创面后,供区以近节指背横形V-Y筋膜推进皮瓣修复。结果术后皮瓣均顺利存活,供、受区创面均I期愈合。随访时间为9~15个月,平均10.6个月。皮瓣质地、色泽良好,外形不臃肿,指端无触痛。末次随访时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两点分辨觉为7~12mm,平均8.6mm;指背V-Y推进皮瓣两点分辨觉为5~9mm,平均6.2mm。指蹊无挛缩,最大外展角达38°~45°,平均42°;根据手指总主动活动度(TAM)系统评定:优12例,良2例。结论采用近节指背横形V-Y筋膜推进皮瓣修复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供区,手指外观和功能、感觉均恢复较好,并避免了游离植皮修复的相关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损伤 外科皮瓣 供区 创面修复
原文传递
指蹼穿支为蒂的超长逆行掌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侧方大面积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7
15
作者 陶先耀 薛明宇 +3 位作者 强力 芮永军 卜凡玉 周晓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80-282,共3页
目的探讨以指蹼动脉穿支为蒂的超长逆行掌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侧方的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以指蹼动脉穿支为蒂的逆行掌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侧方软组织缺损创面12例,皮瓣大小为6.5cm×1.6cm^7.5cm&... 目的探讨以指蹼动脉穿支为蒂的超长逆行掌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侧方的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以指蹼动脉穿支为蒂的逆行掌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侧方软组织缺损创面12例,皮瓣大小为6.5cm×1.6cm^7.5cm×3.0cm.观察术后皮瓣成活情况和患者手指外形与功能的恢复情况.术后门诊定期随访.结果术后创面愈合良好,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9~16个月,皮瓣质地柔软,手指外形与功能恢复满意,皮瓣感觉恢复良好.功能恢复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10例、良1例、差1例.结论以指蹼动脉穿支为蒂的超长逆行掌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侧方软组织缺损,血供可靠,皮瓣修复范围大,质地良好,对于手指侧方大面积的软组织缺损是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掌背岛状皮瓣 指蹼动脉穿支 软组织缺损
原文传递
手部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被引量:1
16
作者 陶先耀 薛明宇 +1 位作者 芮永军 强力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54-456,共3页
目的探讨手部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效果。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我科共收治手部海绵状血管瘤患者10例,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治疗,术后每月门诊随访复查,分析术后疗效。结果本组10例患者术后病理结果都证实为海绵状血管瘤... 目的探讨手部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效果。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我科共收治手部海绵状血管瘤患者10例,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治疗,术后每月门诊随访复查,分析术后疗效。结果本组10例患者术后病理结果都证实为海绵状血管瘤,随访6~24个月,平均15.6个月,末次随访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患肢功能:优8例,良2例。术后均未见肿瘤复发,术前阳性体征消失,局部无压痛。结论对于手部的海绵状血管瘤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可实现肿瘤精准切除,减少副损伤的发生,降低肿瘤复发概率,有利于患肢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外科手术 海绵状血管瘤
原文传递
微型骨锚在急性近指间关节侧副韧带损伤修复中的应用探讨 被引量:3
17
作者 卜凡玉 王进 +3 位作者 强力 周晓 陶先耀 薛明宇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97-499,共3页
目的探讨采用微型骨锚修复急性近指间关节侧副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3月-2016年9月,对17例21指急性手指侧副韧带损伤的患者,采用1.3 mm Mitek micro微型带双针3-0 Ethibond骨锚植入近节指骨头或中节指骨基底侧方侧副韧带的... 目的探讨采用微型骨锚修复急性近指间关节侧副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3月-2016年9月,对17例21指急性手指侧副韧带损伤的患者,采用1.3 mm Mitek micro微型带双针3-0 Ethibond骨锚植入近节指骨头或中节指骨基底侧方侧副韧带的肌腱附着处,用锚尾部的缝合线缝合撕脱的侧副韧带重建起止点,同时选择一枚直径为0.8 mm克氏针斜行将患指近侧指间关节固定于伸直位,术后2周拔除克氏针,进行保护性功能练习,复查患者患指侧方应力试验及关节活动度(ROM),观察指体有无肿胀、畸形和疼痛。结果术后15例获得8~24个月随访,平均16个月。所有随访患者伤口一期愈合,无感染情况发生,指间关节被动活动稳定、无疼痛,关节ROM 70°~110°,平均90°;手指功能按Saetta等评定标准评定疗效:优13例,良2例,优良率88.24%。X线片示骨锚未见松动、脱落。结论采用微型骨锚修复与重建急性近指间关节侧副韧带损伤的方法简便易行,疗效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损伤 侧副韧带 微型骨锚 显微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尺动脉穿支皮瓣接力修复上肢创面
18
作者 鹿战 薛明宇 +5 位作者 周晓 强力 张圣智 陶先耀 陆浩 唐胤尧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85-288,共4页
目的介绍尺动脉穿支皮瓣接力修复前臂及手部创面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自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我科收治前臂或手部创面患者共9例,创面大小为4.5 cm×5.5 cm~6.5 cm×7.3cm,仅根据术前彩超或便携式多普勒探测仪探查的创面周围... 目的介绍尺动脉穿支皮瓣接力修复前臂及手部创面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自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我科收治前臂或手部创面患者共9例,创面大小为4.5 cm×5.5 cm~6.5 cm×7.3cm,仅根据术前彩超或便携式多普勒探测仪探查的创面周围尺动脉穿支血管情况,摆脱传统的上肢解剖标志及血管变异的束缚,更“自由”地设计二组尺动脉穿支皮瓣,接力修复上肢创面。二组皮瓣的面积为5.5 cm×6.5 cm~7.5 cm×8.3 cm。结果术中皮瓣缝合后张力适中,术后皮瓣存活良好,创面及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随访4~15个月,平均11.2个月。皮瓣外观满意,未见明显臃肿,肤色及质地与受区周围组织相近,且将植皮可能引起的面状瘢痕转变为线性瘢痕。结论尺动脉穿支皮瓣接力修复上肢创面,未损伤前臂及手部主要血管,皮瓣外观、质地等方面均获得较为满意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尺动脉 上肢创面 接力修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