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波离散度与阵发性房颤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关系 被引量:12
1
作者 陶惠伟 刘少稳 +5 位作者 林佳雄 聂振宁 吴鸿谊 程宽 陈松文 葛均波 《中国临床医学》 2009年第4期498-500,共3页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与阵发性房颤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关系。方法:78例初次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阵发性房颤患者,消融术式为电解剖标测系统加单环状标测电极指导下的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测量术前体表心电图各导联的P波时限,计...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与阵发性房颤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关系。方法:78例初次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阵发性房颤患者,消融术式为电解剖标测系统加单环状标测电极指导下的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测量术前体表心电图各导联的P波时限,计算P波离散度。结果:术后随访32.9±4.8个月,有效组64例,复发组14例。复发组术前的P波离散度(46.2±11.8ms)较有效组(37.4±14.2ms)大(P<0.05)。若以40ms为界值,术前P波离散度预测术后房颤复发的敏感性为86%,特异性为59%。其他的临床及心电图指标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的疗效肯定,复发组患者术前的P波离散度明显大于非复发组,术前P波离散度对术后房颤的复发有一定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 P波离散度 复发
下载PDF
体表心电图指标与阵发性房颤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关系 被引量:2
2
作者 陶惠伟 刘少稳 +4 位作者 林佳雄 聂振宁 吴鸿谊 陈松文 葛均波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102-103,共2页
目的探讨体表心电图指标与阵发性房颤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入选78例初次行经导管射频消融术的阵发性房颤患者,采用电解剖标测系统加单环状标测电极指导下的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要求达到完全的肺静脉电学隔... 目的探讨体表心电图指标与阵发性房颤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入选78例初次行经导管射频消融术的阵发性房颤患者,采用电解剖标测系统加单环状标测电极指导下的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要求达到完全的肺静脉电学隔离,在部分患者中添加左心房和(或)右心房线性消融。术后在多通道电生理记录仪上脱机测量射频消融术前和术后即刻12导联体表心电图中各导联的P波时限,得到最大P波时限和最小P波时限,计算P波离散度。同时测量术前V1导联S波及V5或V6导联R波振幅及QRS波时限,计算Sokolow-Lyon电压(即V1导联S波+V5或V6导联R波振幅)与QRS波时限的乘积,得到Sokolow-Lyon乘积。结果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平均随访17.9个月,有效组64例(82%),复发组14例(18%)。与有效组相比,复发组其术前的P波离散度较大[(37.4±14.2)比(46.2±11.8)ms,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高[(0.67±0.07)比(0.72±0.0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若以40 ms为界值,术前P波离散度预测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敏感度为86%,特异度为59%,阳性预测值32%,阴度预测值95%。其他的临床及体表心电图资料如性别、年龄、体质量、是否合并高血压病、是否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左心房大小,术前最大P波时限、Sokolow-Lyon电压、Sokolow-Lyon乘积等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前相比,术后最小P波时限增大[(84.7±14.3)比(90.4±14.0) ms,P<0.05],P波离散度明显下降[(39.0±14.1)比(32.0±12.7) ms,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术前最大P时限与术后即刻最大P波时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另外,比较术前接受胺碘酮治疗和非胺碘酮治疗的患者,两组患者的术前最大P波时限、最小P波时限和P波离散度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发现,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房颤效果较为肯定,复发组患者术前的P波离散度明显大于非复发组,术前P波离散度对阵发性房颤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房颤的复发有一定预测价值。射频消融术前和术后即刻的最大P波时限无明显变化,表明环肺静脉消融对于心房间的电传导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发性房颤 体表心电图 导管射频消融术 线性消融 离散度 环肺静脉消融 标测 预测价值 波振幅 左心房
下载PDF
60例晕厥患者的电生理检查及治疗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陶惠伟 林佳雄 +2 位作者 聂振宁 刘少稳 葛均波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0-112,共3页
目的探讨心内电生理检查对晕厥诊断及治疗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晕厥原因不明患者的电生理检查结果。分析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及心电图异常,晕厥病程及发作频率对电生理检查阳性率的影响。电生理检查后的治疗及随访。结果入选晕厥患者60例,... 目的探讨心内电生理检查对晕厥诊断及治疗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晕厥原因不明患者的电生理检查结果。分析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及心电图异常,晕厥病程及发作频率对电生理检查阳性率的影响。电生理检查后的治疗及随访。结果入选晕厥患者60例,电生理检查阳性患者14例。25例有器质性心脏病或心电图异常的患者中有9例阳性(36%);35例无器质性心脏病或心电图异常的患者中有5例阳性(14%)。3例无器质性心脏病或心电图异常的患者诱发出心室颤动后植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平均随访2年均无放电。结论有器质性心脏病或心电图异常的晕厥患者电生理检查的阳性率较高,没有器质性心脏病或心电图异常的晕厥患者诱发心室颤动的临床意义需谨慎对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生理学 晕厥 电生理检查 特发性心室颤动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
下载PDF
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术中预防左房食管瘘的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陶惠伟 刘少稳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6年第5期451-453,共3页
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左房食管瘘是一种发生率极低却极为严重的并发症,目前只有个案报道。由于左房与食管的解剖关系,可采用选择较低能量、远离食管的消融线、影像学技术以及食管温度的实时监测等方法加以预防。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房颤动 综述 导管消融 射频电流 左房食管瘘
下载PDF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新发左房房性心动过速和/或心房扑动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3
5
作者 陶惠伟 刘少稳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6年第3期198-200,共3页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新发的左房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心房扑动(简称房扑)可发生于几乎所有的房颤消融术式,电生理检查表明大部分的房速、房扑为大折返机制,另一些为局灶性房速。初次消融的消融线出现缝隙可能是出现大折...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新发的左房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心房扑动(简称房扑)可发生于几乎所有的房颤消融术式,电生理检查表明大部分的房速、房扑为大折返机制,另一些为局灶性房速。初次消融的消融线出现缝隙可能是出现大折返性房速、房扑的主要原因。对于这些新发的左房房速、房扑再次行消融术可取得较高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生理学 心房颤动 综述 房性心动过速 心房扑动 导管消融 射频电流
下载PDF
犬房间隔穿刺的方法 被引量:5
6
作者 聂振宁 刘少稳 +4 位作者 周京敏 林佳雄 陈松文 陶惠伟 葛均波 《中国临床医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85-286,共2页
目的:对犬行经皮房间隔穿刺术的方法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健康杂种犬14条,重量29.8±4.5kg(22~34kg),戊巴比妥钠麻醉后,气管插管,仰卧固定,右颈内静脉和股静脉插管,经颈内静脉送10极标测电极入冠状静脉窦。在右前斜45°透视下... 目的:对犬行经皮房间隔穿刺术的方法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健康杂种犬14条,重量29.8±4.5kg(22~34kg),戊巴比妥钠麻醉后,气管插管,仰卧固定,右颈内静脉和股静脉插管,经颈内静脉送10极标测电极入冠状静脉窦。在右前斜45°透视下经股静脉送长导丝及8FSL1长鞘至上腔静脉,换长导丝为穿刺针,回撤至冠状窦口上方1个椎体高度,右前斜位90°透视下同时旋转鞘管和穿刺针,使影像远端弧度消失,然后送穿刺针入左房,并在后前位下注入造影剂证实。结果:12条犬一次性穿刺成功(其中4条犬行2次房间隔穿刺),1条犬在穿刺后不慎将鞘管拔出,再次穿刺成功,1条在穿刺后出现心室停搏,但存在心房电位。术后解剖发现该犬无心包积液,房室结区域损伤。结论:模拟人的房间隔穿刺方法行犬房间隔穿刺,简单易行,可成为犬房颤模型研究中理想的房间隔穿刺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刺术 房间隔
下载PDF
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中出现规律性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预测因素 被引量:4
7
作者 陈松文 刘少稳 +6 位作者 林佳雄 聂振宁 吴鸿谊 程宽 陶惠伟 周京敏 葛均波 《中国临床医学》 2011年第5期613-616,共4页
目的:分析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经导管射频消融术中出现心房扑动、房性心动过速等规律性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RATs)的预测因素。方法:首次行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497例房颤患者(阵发性房颤333例,持续性和(或)永久性房颤164例)在三维标测系... 目的:分析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经导管射频消融术中出现心房扑动、房性心动过速等规律性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RATs)的预测因素。方法:首次行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497例房颤患者(阵发性房颤333例,持续性和(或)永久性房颤164例)在三维标测系统及环状标测电极导管指导下行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包括环肺静脉电隔离、线性消融和(或)碎裂电位消融)。术中记录RATs的发生情况,并分析RATs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术中共有163例患者[32.8%;阵发性房颤92例,持续性和(或)永久性房颤71例]出现195种RATs,持续性和(或)永久性房颤术中RATs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阵发性房颤(43.3%比27.6%,P<0.001)。单因素分析发现心脏外科术后(P<0.001)、术前有RATs(P=0.010)、持续性和(或)永久性房颤(P<0.001)、左房内径增大(P<0.001)、左室射血分数降低(P=0.018)是房颤术中出现RATs的影响因素。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心脏外科术后[优势比(OR)=8.14,95%可信区间(CI):1.69~39.1,P=0.009]、术前有RATs[OR=2.15,95%CI:1.35~3.42,P=0.001]、持续性和(或)永久性房颤[OR=1.71,95%CI:1.06~2.76,P=0.029]、左房内径[OR=1.04,95%CI:1.01~1.08,P=0.025]是术中出现RATs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房颤射频消融术中常出现RATs,心脏外科术后、术前有RATs、持续性和(或)永久性房颤、左房内径是术中出现RATs的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心房扑动 房性心动过速 规律性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 预测因素
下载PDF
心房颤动肺静脉电隔离后肺静脉自发电位分析
8
作者 陈松文 刘少稳 +4 位作者 林佳雄 聂振宁 周京敏 陶惠伟 葛均波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26-27,共2页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肺静脉电隔离后发生肺静脉自发电位的相关因素。方法153例患者,男97例、女56例,平均年龄为(58±11)岁,房颤平均病程(6.6±6.1)年,阵发性房颤114例,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39例,术前行肺静脉CT血管造影...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肺静脉电隔离后发生肺静脉自发电位的相关因素。方法153例患者,男97例、女56例,平均年龄为(58±11)岁,房颤平均病程(6.6±6.1)年,阵发性房颤114例,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39例,术前行肺静脉CT血管造影,并测量肺静脉基底部上下径,行环肺静脉消融肺静脉电隔离术,并进行肺静脉自发电位标测及其相关因素评价。结果术中,69例(45.1%)患者共125根(20.1%)肺静脉标测到自发电位。左上肺静脉(LSPV)的自发电位发生率高于左下肺静脉(LIPV,18.8%比11.4%,P<0.001),右上肺静脉(RSPV)高于右下肺静脉(RIPV,27.2%比23.8%,P<0.001),右侧肺静脉(RSPV和RIPV)高于左侧肺静脉(LSPV和LIPV, 25.5%比15.1%,P<0.001)。LSPV的上下径为(18.5±4.0)mm,大于LIPV的(15.1±3.0) mm (P<0.001),RSPV为(18.7±4.2)mm,大于RIPV的(16.3±3.8) mm(P<0.001);右侧肺静脉为(17.5±4.2)mm,大于左侧肺静脉的(16.8±3.9) mm(P=0.012);有自发电位的RSPV上下径为(20.0±3.8)mm,大于未发现自发电位的RSPV上下径[(18.3±4.3) mm,P=0.027]。性别、年龄、房颤类型和病程、左心房内径及术前用药情况对自发电位的发生率无影响。结论自发电位发生率与肺静脉上下径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静脉电隔离 心房颤动 永久性房颤 环肺静脉消融 自发电位 标测 左心房内径 左下肺静脉 左上肺静脉 阵发性房颤
下载PDF
心房颤动肺静脉电隔离后肺静脉自发电位分析
9
作者 陈松文 刘少稳 +4 位作者 林佳雄 聂振宁 陶惠伟 周京敏 葛均波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7年第6期495-499,共5页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肺静脉电隔离后发生肺静脉自发电位的相关因素。方法153例患者,其中阵发性房颤114例,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39例,术前行肺静脉CT血管造影并测量肺静脉最大直径,行环肺静脉消融肺静脉电隔离术,并进行肺静脉...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肺静脉电隔离后发生肺静脉自发电位的相关因素。方法153例患者,其中阵发性房颤114例,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39例,术前行肺静脉CT血管造影并测量肺静脉最大直径,行环肺静脉消融肺静脉电隔离术,并进行肺静脉自发电位标测及其相关因素评价。结果术中,69例(45.1%)共125根肺静脉(20.1%,125/621)标测到自发电位。左上肺静脉最大径(LSPV,18.5±4.0mm)及右上肺静脉最大径(RSPV,18.7±4.2mm)均大于左下肺静脉(LIPV,15.2±3.0mm)及右下肺静脉(RIPV,16.3±3.8mm)(P均<0.001),右侧肺静脉大于左侧肺静脉(17.5±4.2mmvs16.8±3.9mm,P=0.012);有自发电位的RSPV最大径大于无自发电位的RSPV(20.0±3.8mmvs18.3±4.3mm,P=0.027)。右侧肺静脉自发电位发生率高于左侧肺静脉(25.5%vs15.1%,P=0.002),RSPV和RIPV自发电位发生率均高于LIPV(27.2%,23.8%vs11.4%,P<0.001与P=0.005)。RSPV自发电位发生率与RSPV最大径正相关(β=0.097,P<0.05)。结论肺静脉最大径越大则自发电位的发生率越高,而RSPV有无自发电位与RSPV最大径明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房颤动 肺静脉 自发电位 电隔离
下载PDF
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心包积液的处理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陈松文 刘少稳 +6 位作者 林佳雄 聂振宁 齐保振 陶惠伟 吴鸿谊 程宽 葛均波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801-806,共6页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发生心包积液的处理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156例房颤患者[男108例,女48例,阵发性房颤114例,平均年龄(57.6±11.3)岁]在三维标测系统及环状标测电极导管指导下行射频消融治...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发生心包积液的处理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156例房颤患者[男108例,女48例,阵发性房颤114例,平均年龄(57.6±11.3)岁]在三维标测系统及环状标测电极导管指导下行射频消融治疗[包括环肺静脉电隔离、线性消融及(或)碎裂电位消融],记录消融过程、部位、时间等因素,对术后证实出现心包积液的患者根据不同情况(心脏压塞或单纯心包积液)进行不同处理,并门诊随访心脏超声等。对可能影响术后出现单纯心包积液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所有156例患者均完成肺静脉电隔离,共有16例(10.3%)出现心包积液,其中1例(0.6%)术后即刻出现心脏压塞,予心包穿刺后开胸探查抢救好转,随访18个月无特殊;另15例(9.6%)术后出现少量心包积液但无心脏压塞表现(单纯心包积液组),经保守治疗后好转,其中6例患者的心包积液在术后3个月消失,而另外9例则在术后6个月消失。单因素分析发现,单纯心包积液组与无心包积液组在性别组成(P〈0.01)、有无行冠状静脉窦消融(P=0.026)、有无行碎裂电位消融(P=0.037)、有无行上腔静脉消融(P=0.041)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女性[β=3.594,exp(b)=36.4,95%CI:4.2—312.1。P=0.001]、行冠状静脉窦消融[β=2.419,exp(b)=11.2,95%CI:1.0—124.6,P=0.049]是术后出现单纯心包积液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心包积液的发生率较高,但绝大部分并不出现心脏压塞,可经保守治疗得到改善,而不需要进一步有创治疗。女性及行冠状静脉窦消融是术后出现单纯心包积液的独立危险因素,房颤射频消融时应谨慎对待该部位的消融,以减少术后心包积液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术 心包积液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环肺静脉电隔离术中自发电位传出导致的房性心律失常的再次消融及其评价
11
作者 陈松文 刘少稳 +5 位作者 林佳雄 聂振宁 吴鸿谊 陶惠伟 程宽 葛均波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8年第4期271-274,共4页
目的分析心房颤动(房颤)环肺静脉电隔离术中出现肺静脉自发电位传出导致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及其再次消融评价。方法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行环肺静脉电隔离及辅助线、碎裂电位等消融治疗房颤,术中观察分析导致房性心律失常的肺静脉自... 目的分析心房颤动(房颤)环肺静脉电隔离术中出现肺静脉自发电位传出导致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及其再次消融评价。方法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行环肺静脉电隔离及辅助线、碎裂电位等消融治疗房颤,术中观察分析导致房性心律失常的肺静脉自发电位,对靶肺静脉行补充消融达完全电隔离并对其再评价。结果术中5根肺静脉出现自发电位,但证实肺静脉与心房之间为单向阻滞,仔细观察分析对靶肺静脉进行再次消融均达到完全电隔离且再无肺静脉相关性房性心律失常。结论环肺静脉电隔离中肺静脉内出现自发电位仅说明心房至肺静脉的传导阻滞,仍可存在肺静脉内自发电位传出导致房性心律失常,术中需仔细分析鉴别并对靶静脉消融隔离以减少术后房性心律失常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肺静脉 单向阻滞 自发电位 电隔离
原文传递
持续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中不同抗凝方案与围术期血栓事件的关系
12
作者 宋洁琼 刘少稳 +7 位作者 陈松文 周京敏 林佳雄 聂振宁 吴鸿谊 程宽 陶惠伟 葛均波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9年第3期209-212,共4页
目的探讨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术中不同抗凝方案与围术期血栓事件的关系。方法2004年7月至2007年10月连续收治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持续性房颤145例。所有患者术前均口服华法林抗凝,使国际标准化比率(INR)控制在... 目的探讨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术中不同抗凝方案与围术期血栓事件的关系。方法2004年7月至2007年10月连续收治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持续性房颤145例。所有患者术前均口服华法林抗凝,使国际标准化比率(INR)控制在2.0—3.0至少1个月。消融前停用华法林并用低分子肝素替代抗凝。2004年7月至2006年1月消融的患者(组Ⅰ)64例,完成房间隔穿刺后,静脉给予普通肝素5000U;2006年2月至2007年10月消融的患者(组Ⅱ)81例,完成房间隔穿刺后根据患者体重予以肝素(100U/kg),两组患者消融术中每小时均追加肝素1000U。消融后行低分子肝素抗凝3d并口服华法林治疗至少3个月。结果组Ⅰ有4例患者于围术期出现血栓形成或血栓栓塞;组Ⅱ1例持续性房颤患者因消融后第3天自行停用华法林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其余严格抗凝的患者均未出现血栓事件。组Ⅰ与组Ⅱ消融术前后达到抗凝要求的持续性房颤患者血栓事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64对0/80,P=0.037)。结论消融中根据患者体重调整抗凝强度可以显著减少持续性房颤患者围术期血栓事件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房颤动 导管射频消融 抗凝 血栓栓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