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门卫的尊严─—读报有感
1
作者 陶慕渊 《社会》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8-18,共1页
关键词 被访者 心理状态 电话传呼 “传达” 严嵩 转过脸 对方便 坐汽车 “门” 用电话
下载PDF
做“假”质疑
2
作者 陶慕渊 《社会》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1,共1页
关键词 “假” “实” 艺术表现 “真” 千里马 反角度 败絮其中 省博物馆 金玉其外 书画作品
下载PDF
面对“红灯”的惶惑不安
3
作者 陶慕渊 《社会》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46-46,共1页
关键词 停车线 公交车辆 回天乏力 第二把手 螳臂挡车 自动调节 法不责众 交通规则 曾几何时 堂而皇之
下载PDF
谁之过?
4
作者 陶慕渊 《社会》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0期19-21,共3页
关键词 工读学校 李明 思想斗争 看守所 哀莫大于心死 家庭教育 青少年学习 东游西荡 自谋生计 工读生
下载PDF
美国小学的“愉快教育”
5
作者 陶慕渊 《社会》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38-39,共2页
关键词 愉快教育 美国小学 班主任 教师 学校 教学活动 家庭作业 热带雨 免费供应 小学生
下载PDF
“余热”一说之商榷
6
作者 陶慕渊 《社会》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45-45,共1页
关键词 老年人 余热 社会功能 政府发言人 人的智能 《新民晚报》 交通安全 安全标记 后生小子 恒河沙数
下载PDF
伯乐拿“回扣”
7
作者 陶慕渊 《社会》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47-47,共1页
关键词 人际因素 改革开放政策 《社会》 叫卖者 推销商品 文字记录 主观臆断 活动过程 千里马 彼此之间
下载PDF
休念伯乐相马经
8
作者 陶慕渊 《社会》 1985年第1期53-53,共1页
伯乐相马的故事实在已被人们引用到了滥而且“俗”的地步了。其实,人才之能否起用,比之“马才”之能否为人赏识,完全是不同类型的事。因为人之识马,除了“知”与“不知”而外,再就没有人与人间那些亲故、门户、党同伐异、恩怨、爱憎等... 伯乐相马的故事实在已被人们引用到了滥而且“俗”的地步了。其实,人才之能否起用,比之“马才”之能否为人赏识,完全是不同类型的事。因为人之识马,除了“知”与“不知”而外,再就没有人与人间那些亲故、门户、党同伐异、恩怨、爱憎等等的复杂因素;而在人事工作方面,却另有一套“关系学”的问题介乎其间。所以,那位曾为千里马鸣过不平的韩愈夫子,在他那篇名作的结尾,只能喟然长叹:“鸣呼,其真无马?其真不知马也!”说了半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类型 人与人 人事工作 伯乐 关系学 人才开发 内在因素 韩愈 篇名 人才问题
下载PDF
领导的"错话"
9
作者 陶慕渊 《社会》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1-1,共1页
2004年2月26日<南方周末>报道北京市新任市长王岐山在听取政协委员的发言后,要求"老百姓应允许政府工作人员有时说句错话".此话实在说得令人有点诧异.王市长只是要求百姓们允许政府工作人员说句错话,其实人孰无错,无论... 2004年2月26日<南方周末>报道北京市新任市长王岐山在听取政协委员的发言后,要求"老百姓应允许政府工作人员有时说句错话".此话实在说得令人有点诧异.王市长只是要求百姓们允许政府工作人员说句错话,其实人孰无错,无论是谁,即使说上十句百句,乃至偶然说上整整一大通错话,及至通过实践,或是多方求证,自己知道错了,及时承认错误,并且勇于改正,那又有什么值得惊诧责怪的?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极其常识性的问题,为什么竟会引起王市长如此郑重其事地打起招呼来,并还招致媒体的关注,成了一则新闻报道了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领导干部 “错话” 权力监督 干群关系 法律制度
下载PDF
诗歌翻译的形式
10
作者 陶慕渊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1期94-97,共4页
一翻译,就其通常的作用来说,乃是一种信息的中转或转递,至于文学作品的翻译,则是一番再创作的过程,以原作的形式与其内容谐和的再现为指归。这与创作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以花木嫁接为喻,译作之与原作,犹如砧木之与接穗。嫁接外来品种,... 一翻译,就其通常的作用来说,乃是一种信息的中转或转递,至于文学作品的翻译,则是一番再创作的过程,以原作的形式与其内容谐和的再现为指归。这与创作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以花木嫁接为喻,译作之与原作,犹如砧木之与接穗。嫁接外来品种,目的是将异域奇葩移来本土,以求接穗枝头开放新花,呈其本身的精神风采。移花接木,其砧木之与接穗,有主、宾位置及上、下安置的区分,翻译文学作品,在形式与内容方面,必须受制于上述的根本要求,反之,如果不分主宾,将砧木与接穗任意处置,就很难呈异域奇葩之精神风采。为此,有的同志曾经提出:“诗歌翻译”,则“应方求保持原作的艺术风格和它本国的民族形式”(见《诗刊》1977年11月号)。这一说法,引起另外一些同志的不同议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形式 诗歌翻译 艺术风格 译诗 文学作品 形式与内容 再创作 原作 精神风采 根本要求
下载PDF
观海派京剧《盘丝洞》的联想
11
作者 陶慕渊 《上海戏剧》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27-27,共1页
《盘丝洞》是一出海派好戏,其特点是:1.娱乐性强;2.唱、念、做、打都有新招;3.表现手法上“京”、“海”交融。尤可称道的是节奏明快,不受因程式化产生的拖沓、板涩之累,于此联想,想谈谈对当前京剧改革的一些看法。无可讳言,京剧的不景... 《盘丝洞》是一出海派好戏,其特点是:1.娱乐性强;2.唱、念、做、打都有新招;3.表现手法上“京”、“海”交融。尤可称道的是节奏明快,不受因程式化产生的拖沓、板涩之累,于此联想,想谈谈对当前京剧改革的一些看法。无可讳言,京剧的不景气已经到了必须认真对待的紧要关头,昆剧的命运,更会使人引起如何努力抢救的深切忧虑。这样的“不景气”,主要表现在观众的一“老”二“少”的两个方面。“老”是观众的老化;“少”是观众数量的递减。戏曲是鱼,观众是水,鱼而无水,何以存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丝洞 上海京剧院 形成气候 使人 悦目赏心 握兰 泛泛之谈 欣赏口味 法上 教唱
下载PDF
一个“外国人”在上海的感受
12
作者 周思 陶慕渊 《社会》 北大核心 1993年第9期38-39,共2页
Nga guo Nin,Nga huo Nin!”(注:沪音外国人”)这是一个外国人到了上海最先学会的一句方言。这句话不仅是他们语言接触的开始,而且更是他们对另一种文化环境了解的开始。这句简单的话却反映出中国人强调集体形象和内外差别的观念。正因... Nga guo Nin,Nga huo Nin!”(注:沪音外国人”)这是一个外国人到了上海最先学会的一句方言。这句话不仅是他们语言接触的开始,而且更是他们对另一种文化环境了解的开始。这句简单的话却反映出中国人强调集体形象和内外差别的观念。正因为如此,我清楚地意识到,我将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一个中国人,但又必须学习如何做一个在上海的“外国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国人 上海 语言接触 文化环境 英国人 知识分子 方言 感受 观念 形象
下载PDF
天容时态,融和骀荡——僧·志南《春游》诗赏析
13
作者 陶慕渊 《文史知识》 1985年第11期43-44,共2页
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此诗以作者独自泛舟(短蓬)出游,至古树荫下,系舟登岸作为起笔,一开始便以插叙手法,透露出闲散无事,怡然自得的情致。'杖藜扶我过桥东',是接着写他舍舟登岸,漫... 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此诗以作者独自泛舟(短蓬)出游,至古树荫下,系舟登岸作为起笔,一开始便以插叙手法,透露出闲散无事,怡然自得的情致。'杖藜扶我过桥东',是接着写他舍舟登岸,漫步前行的情态。此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东 天容 阴中 杨柳风 江南春 《六一诗话》 二字 行步 正面描写 天常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