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电熵指数和双频指数与丙泊酚镇静深度的相关性观察 被引量:14
1
作者 王春林 陈弘 +1 位作者 陶永中 郭芳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0期786-787,共2页
关键词 脑电双频指数 镇静深度 丙泊酚 深度监测 功能状态 麻醉镇静 大脑皮层
下载PDF
小剂量氯胺酮对脑电熵指数和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王春林 陆康生 +1 位作者 郭芳 陶永中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2期983-985,共3页
目的比较小剂量氯胺酮对脑电熵指数(RE、SE)和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影响。方法22例ASAⅠ或Ⅱ级择期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及卵巢囊肿切除术患者,随机均分为氯胺酮组(K组)和生理盐水组(S组)。麻醉诱导:丙泊酚1~2mg/kg、雷米芬太尼1~1.5μg... 目的比较小剂量氯胺酮对脑电熵指数(RE、SE)和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影响。方法22例ASAⅠ或Ⅱ级择期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及卵巢囊肿切除术患者,随机均分为氯胺酮组(K组)和生理盐水组(S组)。麻醉诱导:丙泊酚1~2mg/kg、雷米芬太尼1~1.5μg/kg和维库溴铵0.1~0.15mg/kg,气管插管。麻醉维持:丙泊酚6~8mg.kg-1.h-1、维库溴铵0.1mg.kg-1.h-1和雷米芬太尼7~10μg.kg-1.h-1。在稳定的麻醉和手术状况下,分别单次给予患者氯胺酮0.5mg/kg(K组)或等量的生理盐水(S组),记录给药前(基础值)、给药后5、10、15、20、25和30min七个时点MAP、HR、RE、SE和BIS的数值。结果K组和S组MAP、HR、RE、SE和BIS的基础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K组RE、SE和BIS在给药后迅速升高,然后逐渐下降,在给药后10min达到峰值,分别比基础值升高了43.8%(P<0.01)、43.2%(P<0.01)和28.8%(P<0.01)。RE和SE增加的幅度显著高于BIS,熵指数和BIS增加持续的时间分别为25min和20min。S组在给药后RE、SE和BIS值与基础值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K组和S组在给药前后MAP和HR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丙泊酚-雷米芬太尼麻醉期间,单次加入小剂量的氯胺酮,熵指数和BIS均不能准确反映其真正的麻醉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熵指数 双频指数 氯胺酮 全身麻醉
下载PDF
熵指数和脑电双频指数用于丙泊酚-芬太尼麻醉深度监测的比较 被引量:3
3
作者 王春林 陈弘 +2 位作者 陆康生 陶永中 郭芳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1期980-981,共2页
关键词 麻醉深度监测 脑电双频指数 芬太尼 丙泊酚 临床应用 BIS监测 麻醉镇静
下载PDF
熵指数与异丙酚镇静深度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春林 陈弘 +1 位作者 陶永中 郭芳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06年第3期47-48,52,共3页
目的 探讨脑电熵指数与异丙酚全麻诱导时镇静深度的相关性。方法 25例ASAⅠ~Ⅱ级择期腹腔镜手术患者,麻醉诱导时异丙酚的给药速度为每1~2min0.4mg/kg直至患者对指令性反应消失。镇静深度的评价按OAA/S镇静评分标准进行评分。结果... 目的 探讨脑电熵指数与异丙酚全麻诱导时镇静深度的相关性。方法 25例ASAⅠ~Ⅱ级择期腹腔镜手术患者,麻醉诱导时异丙酚的给药速度为每1~2min0.4mg/kg直至患者对指令性反应消失。镇静深度的评价按OAA/S镇静评分标准进行评分。结果 RE和SE与OAA/S评分相关系数分别为0.7643和0.7372,RE和SE的相关系数为0.9742;RE和SE均能较好地监测意识的改变,其中RE优于SE;在不同OAA/S评分时RE和SE的值有较大范围重叠。结论 脑电熵指数在监测异丙酚镇静深度和意识的消失方面是1个有效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熵指数 异丙酚 镇静 麻醉
下载PDF
电气化铁路隧道口接触网绝缘子污闪分析及防范措施
5
作者 陶永中 《郑铁科技》 2014年第3期27-28,51,共3页
电气化铁路隧道口接触网绝缘子因其所处的特殊环境,在空气凝露和大雾天气下极易发生污闪,绝缘污闪与绝缘子爬电距离、所处环境的污染程度及大气湿度有关。本文从绝缘子的污闪机理分析入手,提出了预防电气化铁路隧道口接触网绝缘子污闪... 电气化铁路隧道口接触网绝缘子因其所处的特殊环境,在空气凝露和大雾天气下极易发生污闪,绝缘污闪与绝缘子爬电距离、所处环境的污染程度及大气湿度有关。本文从绝缘子的污闪机理分析入手,提出了预防电气化铁路隧道口接触网绝缘子污闪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气化铁路 隧道口 绝缘子 污闪 预防措施
原文传递
软横跨承力索相磨问题的探讨
6
作者 陶永中 《郑铁科技》 2006年第4期25-26,31,共3页
介绍了几种预防软横跨处承力索相磨常用的方法,并对软横跨承力索相磨几种方法进行了比较,建议采用一种新方法,以彻底改变软横跨处承力索相磨的问题。经对软横跨节点6、7和10结构的改变,此方法在接触网施工和运营中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 介绍了几种预防软横跨处承力索相磨常用的方法,并对软横跨承力索相磨几种方法进行了比较,建议采用一种新方法,以彻底改变软横跨处承力索相磨的问题。经对软横跨节点6、7和10结构的改变,此方法在接触网施工和运营中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以提高接触网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横跨 承力索 相磨 探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