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转染人体外培养大隐静脉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陶登顺 张仁福 +3 位作者 王辉山 汪曾炜 朱洪玉 张铁铮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15-316,共2页
目的 探讨腺病毒载体介导的人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转染人大隐静脉 ,进行体外培养后检测人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的表达 ,并对内膜增生进行研究。方法 取 6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患者剩余大隐静脉 ,横切成 5mm血管环 ,随机分为 3... 目的 探讨腺病毒载体介导的人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转染人大隐静脉 ,进行体外培养后检测人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的表达 ,并对内膜增生进行研究。方法 取 6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患者剩余大隐静脉 ,横切成 5mm血管环 ,随机分为 3组 ,每组 6份 ,A :对照组 ,B :空载腺病毒液感染组 ,C :eNOS基因转染组。B ,C组分别置于空载腺病毒液和AdCMVeNOS溶液中 1h ,取出后体外培养 14d ,应用多聚寡核苷酸探针和高敏感标记技术及使用敏感加强型的原位检测方法检测外源性基因mRNA的表达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eNOS蛋白的定位 ;HE及弹力纤维染色后 ,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检测移植静脉内膜、中膜增生情况。结果 培养的大隐静脉在 14d后有新内膜形成和显著的中膜增厚 ,人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在人体外培养大隐静脉中表达出相应的mRNA和蛋白质 ;培养 14d ,与对照组相比 ,空载腺病毒液感染组大隐静脉内膜和中膜厚度无明显变化 ;eNOS基因转染组移植静脉内膜和中膜厚度分别减少 33. 6 %、11. 6 % ,内膜厚度 /中膜厚度比值 (I/M)减少 5 3. 8%。结论 腺病毒载体介导的人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成功转染体外培养大隐静脉中并有效表达 ,eNOS基因具有防治体外培养大隐静脉内膜增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隐静脉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 体外培养 转染 内膜 ENOS基因 中膜厚度 RNA 表达 标记技术
下载PDF
人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基因转染桡动脉的表达 被引量:4
2
作者 陶登顺 王辉山 +2 位作者 汪曾炜 朱洪玉 姜志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8期3461-3464,共4页
目的:桡动脉作为血管桥材料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具有重要作用,但血管桥痉挛一直是困扰桡动脉移植的难题。实验通过腺病毒载体介导的人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基因(AdCMVeNOS)转染人桡动脉,体外培养后检测人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基因的... 目的:桡动脉作为血管桥材料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具有重要作用,但血管桥痉挛一直是困扰桡动脉移植的难题。实验通过腺病毒载体介导的人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基因(AdCMVeNOS)转染人桡动脉,体外培养后检测人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基因的表达,观察其对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①实验于2005-03/04在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完成。实验用Enos-Ad由该院麻醉科张铁铮主任惠赠。桡动脉来自15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患者剩余桡动脉。将桡动脉横切成5mm血管环,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空载腺病毒液感染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转染组,每组8份。空载腺病毒液感染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转染组桡动脉血管环分别置于空载腺病毒液和AdCMVeNOS溶液中1h,取出后体外培养14d。应用多聚寡核苷酸探针和高敏感标记技术检测外源性基因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蛋白的表达;苏木精-伊红染色及弹性纤维染色后,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检测桡动脉内膜、中膜增生情况。结果:①3组培养的桡动脉在14d后有新内膜形成和显著的中膜增厚,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转染组内膜厚度及内膜/中膜厚度比值低于对照组(P<0.01),空载腺病毒液感染组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培养14d后,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转染组内膜和中膜可检测到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和蛋白质表达,对照组及空载腺病毒液感染组未见明显表达。结论:腺病毒载体介导的人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基因成功转染体外培养桡动脉中并有效表达,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具有防治体外培养桡动脉内膜增生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 一氧化氮合酶 腺病毒科 组织构建
下载PDF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转染在兔颈静脉移植血管桥中的表达 被引量:5
3
作者 陶登顺 张仁福 +4 位作者 王辉山 汪曾炜 朱洪玉 谭丽丽 张铁铮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591-593,共3页
目的:研究腺病毒载体介导的人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基因在兔自体移植颈静脉中的表达,寻找预防移植血管再狭窄的方法.方法:建立兔颈外静脉颈总动脉旁路移植模型,18只兔随机等分为3组,A:对照组,B:空载腺病毒液感染组,c:eN0s基因转染组.在... 目的:研究腺病毒载体介导的人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基因在兔自体移植颈静脉中的表达,寻找预防移植血管再狭窄的方法.方法:建立兔颈外静脉颈总动脉旁路移植模型,18只兔随机等分为3组,A:对照组,B:空载腺病毒液感染组,c:eN0s基因转染组.在兔颈外静脉颈总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分别应用空载腺病毒液或AdcMveN0s血管桥内注入法感染移植静脉1 h.术后4wk,应用多聚寡核普酸探针原位检测方法检测外源性基因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eN0s蛋白的定位;HE及弹力纤维染色后,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检测移植静脉内膜、中膜增生情况.结果:人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基因在自体移植静脉中表达出相应的mRNA和蛋白质;术后4 wk,与对照组相比,空载腺病毒液感染组移植静脉内膜和中膜厚度无明显变化;eN0s基因转染组移植静脉内膜和中膜厚度分别减少42.3%,13.5%,内膜厚度冲膜厚度比值(l/M)减少34.6%.结论:腺病毒载体介导的人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基因成功转染兔自体移植颈静脉中并有效表达,eN0s基因具有防治移植静脉内膜增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狭窄 静脉移植 一氧化氮合酶 腺病毒载体
下载PDF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房颤动的治疗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陶登顺 王辉山 +3 位作者 汪曾炜 朱洪玉 张南滨 姜辉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820-821,共2页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心房颤动(AF)的治疗经验,分析AF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110例行CABG术的患者中共26例发生AF(AF组),对其进行药物复律及电复律治疗。对房颤组及未发生AF的其余84例患者(非AF组)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CABG...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心房颤动(AF)的治疗经验,分析AF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110例行CABG术的患者中共26例发生AF(AF组),对其进行药物复律及电复律治疗。对房颤组及未发生AF的其余84例患者(非AF组)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CABG术后发生AF的危险因素。结果CABG术后AF发生率为23·6%,应用可达龙治疗19例,转复为窦性心律17例(84·2%),应用艾司洛尔治疗4例,转复为窦性心律3例(75%),同步直流电复律转复为窦性心律3例(100%)。相关因素分析显示,CABG术后发生AF与年龄、左房大小、右冠状动脉近-中段病变及术前是否应用β受体阻滞剂相关(P<0·01),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高龄(年龄>65岁)、术前未应用β受体阻滞剂是AF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可达龙、艾司洛尔等药物复律及电复律是治疗CABG术后AF安全有效的方法。对于高龄、左房大及存在右冠状动脉近-中段病变的患者,CABG术前应用β受体阻滞剂是预防术后AF较好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分流术 心房颤动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兔颈静脉动脉化后血管的重塑机制 被引量:6
5
作者 陶登顺 王辉山 +4 位作者 汪曾炜 朱洪玉 高文根 王建生 杨丽君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6期1456-1458,共3页
目的:建立兔颈动脉静脉桥旁路移植模型,观察不同时期静脉桥病理改变及PCNA,α—actin表达和检测细胞凋亡,探讨移植静脉重塑机制.方法:家兔30只,将一侧颈总动脉与颈外静脉分别游离后,行颈总动脉与颈外静脉侧侧吻合,结扎颈外静... 目的:建立兔颈动脉静脉桥旁路移植模型,观察不同时期静脉桥病理改变及PCNA,α—actin表达和检测细胞凋亡,探讨移植静脉重塑机制.方法:家兔30只,将一侧颈总动脉与颈外静脉分别游离后,行颈总动脉与颈外静脉侧侧吻合,结扎颈外静脉两吻合口外侧及颈总动脉吻合口中部,使动脉血经颈外静脉桥通过,于术后不同时间段取静脉桥行HE及弹力纤维染色,定量分析血管壁内膜、中膜厚度,观察PCNA,α—actin表达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30只家兔全部存活,静脉桥全部保持通畅;病理所见静脉桥血管壁增厚、血管内膜及中膜均明显增生,术后2~4wk内膜增生达高峰,且厚度不均匀,中膜、内膜均有PCNA阳性表达,内膜出现d—actin阳性表达,术后1wk血管内膜及中膜开始出现凋亡细胞,术后4wk达高峰.结论:兔颈静脉动脉化后静脉血管管壁呈不均一性增厚,早期以血管内膜增生为主,中膜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并向内膜迁移,细胞凋亡可能参与血管桥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移植 细胞凋亡 模型 动物
下载PDF
兔胸部枪伤后血浆一氧化氮及β-内啡肽含量与早期心血管功能变化 被引量:2
6
作者 陶登顺 刘维永 +4 位作者 蔡建辉 李宏 李同勋 郭建军 安书杰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86-488,共3页
目的 探讨胸部枪伤后血浆一氧化氮 (NO)、β-内啡肽 (β- EP)含量变化及其与心血管功能变化关系 .方法 用家兔 12只预扎肋间血管致胸部火器伤实验模型 ,连续监测动脉压、左室内压、左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 ,观察胸部枪伤后血浆 N... 目的 探讨胸部枪伤后血浆一氧化氮 (NO)、β-内啡肽 (β- EP)含量变化及其与心血管功能变化关系 .方法 用家兔 12只预扎肋间血管致胸部火器伤实验模型 ,连续监测动脉压、左室内压、左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 ,观察胸部枪伤后血浆 NO、β- EP含量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结果 枪伤瞬间血压即刻呈单波峰升高 ,达伤前的 (1.47± 0 .0 9)倍 ,随后迅速下降至伤前的 (0 .45± 0 .0 7)倍 ,1min后回升至伤前的(0 .84± 0 .10 )倍 ,而后又逐渐下降并趋稳定 .左室内压及左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在致伤瞬间 1~ 2个心搏后开始迅速下降 ,5 min降到最低点 ,分别为伤前的 (0 .6 5± 0 .0 9)倍 ,(0 .71± 0 .10 )倍和 (0 .73± 0 .14)倍 ,恢复缓慢 ,30~ 6 0 m in达伤前 70 %~ 80 % .胸部枪伤后血浆 NO即刻升高达到峰值 ,为伤前的 (6 .5± 1.6 )倍 ,而后逐渐恢复到伤前水平 ,与枪伤瞬时的血液动力指标呈显著负相关 (P<0 .0 1) .β- EP含量伤后15 min开始升高 ,30 m in达到峰值 ,2 h仍高于伤前水平 .结论  NO参与了胸部枪伤早期心血管效应的病理过程 ,β-EP含量升高可能在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枪击 胸部损伤 心脏功能试验 一氧化氮 内啡肽 血液检测
下载PDF
兔胸部枪伤瞬时及早期心功能的变化 被引量:3
7
作者 陶登顺 刘维永 +4 位作者 蔡建辉 李宏 李同勋 郭建军 安书杰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0年第5期536-539,共4页
目的 探讨家兔胸部枪伤瞬时及早期心功能变化及其机制 .方法 家兔 18只 ,随机平分为 3组 ,A:胸部穿透伤组 ,B:预扎肋间血管致伤组 ,C:人工气胸后致伤组 ,B,C为对照组 .各组分别用小口径步枪致伤 ,连续监测心率 ,动脉压 ,静脉压 ,左室... 目的 探讨家兔胸部枪伤瞬时及早期心功能变化及其机制 .方法 家兔 18只 ,随机平分为 3组 ,A:胸部穿透伤组 ,B:预扎肋间血管致伤组 ,C:人工气胸后致伤组 ,B,C为对照组 .各组分别用小口径步枪致伤 ,连续监测心率 ,动脉压 ,静脉压 ,左室内压 ,左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 .结果  A组枪伤瞬间血压即刻呈单波峰升高 ,达伤前的 ( 1.6± 0 .1)倍 ,而后迅速下降 ,1min后回升至伤前的 ( 0 .8± 0 .1)倍 ,然后又逐渐下降 .静脉压瞬时上升 ( 10 .9± 1.6 )倍 ,并随即下降 ,心率瞬时下降而后很快恢复 ,左室内压及左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在致伤瞬间 1~ 2个心搏后降低 ,而后逐渐恢复 ,并持续于伤前 70 %~ 80 % .B组动脉压为单峰波型 ,C组动脉压为双峰波型 .结论 胸部枪伤枪击瞬间动静脉压升高而左室内压和左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无明显变化可能为枪弹冲击波直接引起 .伤后数秒内血压立即下降并出现心动过缓 ,心肌功能受抑制 ,而中心静脉压尚正常征象 ,提示与迷走反射有关 .A组于伤后 2 h血压再度下降则可能由于胸内失血和肺损伤所致 .预扎肋间血管及临时造成人工气胸可防止和减轻肋间动脉出血及肺实质损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部枪伤 心功能变化 实验研究
下载PDF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血管桥再狭窄的机制及防治现状 被引量:6
8
作者 陶登顺 王辉山 《心脏杂志》 CAS 2006年第5期585-587,共3页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血管桥再狭窄的发生,主要机制为手术创伤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引起血管内皮损伤,导致局部血栓形成,血管内膜肥厚及晚期的血管粥样硬化改变。其中内膜肥厚是导致再狭窄的主要原因,而内膜肥厚的核心机制为血管平滑...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血管桥再狭窄的发生,主要机制为手术创伤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引起血管内皮损伤,导致局部血栓形成,血管内膜肥厚及晚期的血管粥样硬化改变。其中内膜肥厚是导致再狭窄的主要原因,而内膜肥厚的核心机制为血管平滑肌细胞(SMC)增殖及迁移。血管再狭窄的防治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基因治疗、放射治疗及其他一些方法。目前的研究显示,单一的治疗方法往往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多种方法的联合应用则是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静脉移植 再狭窄 防治
下载PDF
应用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转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血管桥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陶登顺 汪曾炜 王辉山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05年第2期163-166,共4页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血管桥再狭窄一直困扰着冠状动脉外科的发展,许多研究表明血管桥再狭窄的发生与一氧化氮的功能异常相关,用转基因方法转移重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重建内源性一氧化氮功能,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血管桥再狭窄...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血管桥再狭窄一直困扰着冠状动脉外科的发展,许多研究表明血管桥再狭窄的发生与一氧化氮的功能异常相关,用转基因方法转移重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重建内源性一氧化氮功能,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血管桥再狭窄治疗的新策略,本文就血管桥转基因一氧化氮合酶同工酶的选择、靶细胞的选择、转基因载体、就转基因的检测及应用等国内外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桥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 再狭窄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术后 转染 治疗 转基因方法 靶细胞
下载PDF
高速投射物伤瞬时及早期心血管效应 被引量:2
10
作者 陶登顺 刘维永 《医学争鸣》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S1期108-109,共2页
关键词 胸部枪伤 心功能变化
下载PDF
切断迷走神经和减压神经对胸部火器伤心血管功能效应
11
作者 陶登顺 刘维永 +4 位作者 蔡建辉 李宏 李同勋 郭建军 安书杰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86-188,共3页
目的 :探讨胸部火器伤瞬时及早期心血管效应的神经机制 .方法 :1 8只家兔随机平分为 3组 ,A组 :模型组 ;B组 :迷走神经切断组 ;C组 :减压神经切断组 .分别用小口径步枪致伤 ,连续监测枪伤瞬间及早期心血管反应 .结果 :A组家兔枪伤瞬间... 目的 :探讨胸部火器伤瞬时及早期心血管效应的神经机制 .方法 :1 8只家兔随机平分为 3组 ,A组 :模型组 ;B组 :迷走神经切断组 ;C组 :减压神经切断组 .分别用小口径步枪致伤 ,连续监测枪伤瞬间及早期心血管反应 .结果 :A组家兔枪伤瞬间血压即刻均呈单波峰升高 ,达伤前的 1 .4 7± 0 .0 9倍 ,而后迅速降低至伤前的 0 .4 8± 0 .0 6倍 ,1min后回升至伤前的 0 .80± 0 .0 7倍 ,并逐渐稳定 .心率、左室内压和±dp/dtmax出现瞬时下降且恢复缓慢 .B组枪伤瞬间血压变化幅度较小 ,恢复较快 .心率无瞬时下降 .C组枪击瞬间出现血压降低 ,幅度较A组小 ,心率变化与B组相似 .结论 :胸部枪伤后数秒内血压下降、心动过缓 ,心肌受抑制和左室内压下降与迷走神经反射有关 .切断迷走神经和减压神经可以阻断或减轻上述变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枪击 胸部损伤 心血管生理学 迷走神经 减压神经
下载PDF
胸部火器伤犬阻闭迷走神经对瞬时及早期心血管效应的影响
12
作者 陶登顺 刘维永 +4 位作者 蔡建辉 李宏 李同勋 郭建军 安书杰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30-332,共3页
目的 探讨阻闭迷走神经对犬胸部火器伤瞬时及早期心血管效应的影响 .方法 犬 1 2只随机平分为 2组 ,A组 :模型组 ,B组 :迷走神经封闭组 .各组分别用小口径步枪致伤 ,连续监测动脉压、静脉压、心率、肺动脉压、肺毛细血管嵌压、心电图 ... 目的 探讨阻闭迷走神经对犬胸部火器伤瞬时及早期心血管效应的影响 .方法 犬 1 2只随机平分为 2组 ,A组 :模型组 ,B组 :迷走神经封闭组 .各组分别用小口径步枪致伤 ,连续监测动脉压、静脉压、心率、肺动脉压、肺毛细血管嵌压、心电图 ,按时测心排血量 ,计算体循环血管阻力和肺血管阻力 .结果 两组犬枪伤瞬间血压均即刻呈单波峰升高 ,达伤前的 (1 .2± 0 .1 )倍 (P<0 .0 5) ,而后缓慢下降 ;肺动脉压、肺嵌压亦出现相应变化 ,枪伤早期心排量减少 (1 .4± 0 .2 ) L·min-1 (P<0 .0 1 ) ,每搏量减少 (9.0± 1 .1 ) L· beat-1 (P<0 .0 1 ) ,同时体循环血管阻力增加 (64.9± 1 2 .1 ) k Pa· L-1 ·min-1 (P<0 .0 1 )和肺血管阻力增加 (1 4 .9± 3.1 ) k Pa· L-1 ·min-1 (P<0 .0 1 ) ,1 5 min左右达到顶点 ,而后逐渐恢复 .枪伤瞬间心率减慢 ,但很快恢复并逐渐加快 .B组犬枪伤瞬间上升单峰波仍然存在 ,但随后血压变化幅度较小 ,恢复亦较快 ,心率无瞬时下降 .心排量及血管阻力变化较 A组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部枪伤 心血管效应 迷走神经
下载PDF
重症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围手术期IABP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0
13
作者 张南滨 汪曾炜 +4 位作者 王辉山 朱洪玉 姜辉 韩宏光 陶登顺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06年第4期242-243,共2页
关键词 围手术期应用 旁路移植手术 IABP 冠状动脉 临床应用 重症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介入性导管技术
下载PDF
急诊体外循环动脉灌注管位置对心肺复苏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宏 陶登顺 +2 位作者 易定华 蔡建辉 李同勋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626-627,共2页
目的 探讨急诊体外循环 (ECPB)动脉灌注管位置对肺门部火器伤后心脏骤停犬心肺复苏 (CPR)的影响。方法 杂种犬 14只随机均分为两组 ,麻醉后用小口径步枪射击犬右肺门区 ,心脏骤停后 10min开始复苏。A、B两组分别采用股动脉、颈动脉插... 目的 探讨急诊体外循环 (ECPB)动脉灌注管位置对肺门部火器伤后心脏骤停犬心肺复苏 (CPR)的影响。方法 杂种犬 14只随机均分为两组 ,麻醉后用小口径步枪射击犬右肺门区 ,心脏骤停后 10min开始复苏。A、B两组分别采用股动脉、颈动脉插管建立ECPB ,同时给予人工呼吸、胸内心脏按压、静注肾上腺素治疗。观察动物CPR情况。结果 A、B两组动物均全部复苏成功 ,B组恢复自主循环时间明显短于A组 (P <0 0 5 ) ;复苏 1min时B组平均动脉压 (MAP)显著高于A组 (P<0 0 5 ) ,PaO2 显著高于A组 (P <0 0 1) ,PaCO2 显著低于A组 (P <0 0 5 ) ;复苏 3min时B组PaO2 显著高于A组 (P <0 0 5 ) ,Pa CO2 显著低于A组 (P <0 0 5 )。自主循环恢复后 10min两组间MAP、PaO2 、PaCO2 均无统计学差异。辅助循环停止后 ,两组动物自主循环基本保持稳定。结论 ECPB能有效地应用于心脏骤停的CPR ,动脉灌注管靠近升主动脉根部有助于提高急诊体外循环心肺复苏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 体外循环 心肺复苏 动脉灌注插管 ECPB
下载PDF
老年患者二尖瓣置换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辉山 汪曾炜 +5 位作者 朱洪玉 张南滨 宋恒昌 姜辉 陶登顺 王镇龙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08年第3期222-224,共3页
目的总结老年二尖瓣疾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心瓣膜置换术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经验,以提高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7月至2004年7月我科共30例老年二尖瓣疾病患者二尖瓣置换术同期行CABG。年龄66.0±9.1岁(60~73岁),4例为风湿... 目的总结老年二尖瓣疾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心瓣膜置换术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经验,以提高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7月至2004年7月我科共30例老年二尖瓣疾病患者二尖瓣置换术同期行CABG。年龄66.0±9.1岁(60~73岁),4例为风湿性瓣膜病变,26例为二尖瓣瓣膜退行性病变。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级3例,级5例,级17例,级5例。共移植旁路血管71支,使用左侧乳内动脉24例,其余均为大隐静脉。置换机械瓣27例,置换生物瓣3例;行三尖瓣DeVega成形术17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例(3.3%)。随访29例,平均随访时间13个月,心功能均有明显改善,级18例,级10例,级1例,可从事简单的运动及正常家务劳动,生活质量满意。结论老年二尖瓣疾病患者二尖瓣置换术同期行CABG的危险性较大,充分的术前准备,正确的手术方案,术中良好的心肌保护及严密的术后处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手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老年
下载PDF
应用超声心动图预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房颤的多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金岩 王辉山 +3 位作者 于岩 张南滨 姜辉 陶登顺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6-129,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非体外循环下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房颤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113例单纯行非体外循环下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进行分析,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房颤分为房颤组和对照组,采集术前...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非体外循环下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房颤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113例单纯行非体外循环下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进行分析,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房颤分为房颤组和对照组,采集术前一般临床资料、超声心动图数据,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3l例f27.4%)患者发生术后房颤。单因素分析显示房颤组和对照组患者年龄、室壁运动积分(WMI)、二尖瓣E峰/A峰(E/A)、二尖瓣侧壁处收缩期峰速(s’)、E峰/二尖瓣侧壁处舒张早期峰速(E/E’)、肺动脉收缩压(rASP)、二尖瓣反流(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多凶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后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以相对危险度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MI程度、E/E’增高、年龄增加、PASP升高。44例术前有MI,其中房颤组18例,对照组26例,术后1周超声心动图发现房颤组有13例(72.2%)MI无变化,而对照绀仅6例(23.1%)MI无变化,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余2s例患者MI均减轻或消失。房颤组和对照组巾MI患者术前E/Elf苴分别为13.5±4.9和9.94-3.2,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05)。结论CABG术后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为MI、E/E’增高、年龄增加、PASP升高。二尖瓣功能性反流同时伴有左室舒张功能异常(E/E’≥8-10)的患者,应该考虑CABG同时行二尖瓣成形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非体外循环 超声心动描记术 多普勒 彩色
下载PDF
家兔右胸火器穿透伤的出血来源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同勋 刘维永 +2 位作者 蔡建辉 陶登顺 李宏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0年第5期533-535,共3页
目的 探讨胸部火器伤除心脏大血管损伤以外的胸腔内失血的来源 .方法 家兔 2 4只 ,按是否预扎伤区肋间动脉分为 A,B两组 ,每组又按肺实质浅表损伤 ( s)抑或深层损伤 ( d)各分成两个亚组 ,所以共分 4组 :As组 ( n=7)、Ad组 ( n= 5 )、B... 目的 探讨胸部火器伤除心脏大血管损伤以外的胸腔内失血的来源 .方法 家兔 2 4只 ,按是否预扎伤区肋间动脉分为 A,B两组 ,每组又按肺实质浅表损伤 ( s)抑或深层损伤 ( d)各分成两个亚组 ,所以共分 4组 :As组 ( n=7)、Ad组 ( n= 5 )、Bs组 ( n=7)、Bd组 ( n=5 ) .比较伤后各组死亡率、胸腔失血量、血压和心率变化 ,死后常规解剖 ,并测定断裂肋间动脉失血速度 .结果 与 Bs组 [( 2 1.7± 8.2 ) m L ]相比 ,As组胸腔失血量明显减少 [( 5 .0± 2 .3) m L ],死亡率 As组 ( 14% )比 Bs组 ( 43% )明显下降 .血压和心率伤后瞬即下降 ,在无明显失血兔于 30 s均恢复接近伤前水平 . 85 %的家兔有 2根以上肋间动脉断裂 ,单根肋间动脉失血速度在主动脉压为 10 .6k Pa时为 ( 4.9± 1.0 ) m L .min- 1 . Ad组和 Bd组的失血量较Bs组成倍增加 ( 41± 13.3) m L 和 ( 5 5 .7± 3.2 ) m L.结论 肋间动脉损伤是本组家兔伤后失血性休克和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预结扎肋间动脉可以明显减少失血量 ,降低死亡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器伤 胸部穿透伤 肋间动脉 失血性休克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室游离壁多孔破裂抢救成功一例 被引量:2
18
作者 梁振洋 王耿 +2 位作者 王辉山 陶登顺 韩雅玲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904-905,共2页
患者男性,62岁。因“突发胸痛4小时”于2015-07-08 21:50到我院胸痛中心就诊。无陈旧性心肌梗死史;高血压病史10余年,血压最高180/110mmHg(1mmHg=0.133kPa).规律服用“氨氯地平”.血压控制在140/80mmHg左有;吸烟40年.每日2... 患者男性,62岁。因“突发胸痛4小时”于2015-07-08 21:50到我院胸痛中心就诊。无陈旧性心肌梗死史;高血压病史10余年,血压最高180/110mmHg(1mmHg=0.133kPa).规律服用“氨氯地平”.血压控制在140/80mmHg左有;吸烟40年.每日20-30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游离壁 陈旧性心肌梗死 高血压病史 抢救 破裂 多孔 心室
下载PDF
高血压对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前后左心室舒张功能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金岩 王辉山 +2 位作者 姜辉 陶登顺 于岩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568-1571,共4页
目的探讨对伴有高血压的冠心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前后的左心室舒张功能变化特点。方法 93例接受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患者根据是否合并高血压病,分为高血压组(HP组,38例)和血压正常组(NBP组,55例),术前、术后分... 目的探讨对伴有高血压的冠心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前后的左心室舒张功能变化特点。方法 93例接受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患者根据是否合并高血压病,分为高血压组(HP组,38例)和血压正常组(NBP组,55例),术前、术后分别采集过二尖瓣的舒张早期(E)和舒张晚期(A)峰速及二尖瓣侧壁瓣环的收缩期(Sm)、舒张早期(Em)和舒张晚期(Am)峰速。结果 HP组术前室壁运动积分(WMI)及肺动脉收缩压低于NBP组(P<0.05);NBP组患者的术前E/A和E/Em值显著高于HP组(P<0.05),术后1个月E/Em值即可降至接近正常范围,而HP组患者的E/Em值术后3个月才接近正常;两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术前均降低,术后1个月恢复正常。HP组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分级较集中于1级和2级,共33例(33/38,86.84%),而NBP组患者各级所占比重较分散,最多为3级,20例(20/55,36.36%),其次为2级,17例(17/55,30.91%)。结论 NBP组患者的左心室舒张功能受损程度较HP组严重;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恢复较慢,长期、稳定降压治疗是改善冠状动脉搭桥术预后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功能障碍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高血压
下载PDF
高龄CABG患者常规切开与内窥镜法采集大隐静脉下肢并发症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葛玉光 韩宏光 +4 位作者 王辉山 吴海波 姜辉 陶登顺 李晓密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6年第8期727-731,共5页
目的 对比高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常规切开与内窥镜法采集大隐静脉下肢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评价内窥镜下采集大隐静脉用于高龄CABG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于我院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高龄患者196例,... 目的 对比高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常规切开与内窥镜法采集大隐静脉下肢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评价内窥镜下采集大隐静脉用于高龄CABG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于我院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高龄患者196例,分为内窥镜静脉采集组(EVH组,98例)和常规切开静脉采集组(CVH组,98例),比较两种静脉采集方法的术后下肢并发症情况.结果 与CVH组相比,EVH组的切口长度、术后疼痛评分、术后并发症和住院时间均小于CVH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采集的大隐静脉质量、总手术时间及住院费用等方面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应用内窥镜采集大隐静脉能够明显降低高龄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下肢并发症的发生率,早期效果满意.内窥镜采集大隐静作为一种微创取血管的方法,对于高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是安全和值得推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内窥镜 大隐静脉 并发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