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夏季庙岛群岛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
1
作者 张悦 于国旭 +3 位作者 徐勇 李新正 王金宝 隋吉星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96-110,共15页
根据2022年8月大潮期间庙岛群岛岛屿的潮间带和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的调查结果,对其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优势种、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本次潮间带定量调查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52种,其中甲壳动物最多(17种);定性... 根据2022年8月大潮期间庙岛群岛岛屿的潮间带和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的调查结果,对其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优势种、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本次潮间带定量调查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52种,其中甲壳动物最多(17种);定性调查共鉴定42种,软体动物最多(30种)。潮下带定量调查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39种,低于潮间带定量调查,其中软体动物最多(26种)。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为234个/m^(2),平均生物量为82.82 g/m^(2)。潮下带平均丰度为180.2个/m^(2),平均生物量为708.02 g/m^(2)。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D)和均匀度指数(J′)平均值分别为1.187、1.723和0.540;潮下带H′、D和J′平均值均高于潮间带,分别为1.301、2.204和0.669。在本次潮间带定量调查中,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为施氏玻璃钩虾(Hyale schmidti)、平背蜞(Gaetice depressus)、潮间海钩虾(Pontogeneia littorea)等。潮下带优势种与潮间带不同,为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东方缝栖蛤(Hiatella orientalis)、锈凹螺(Chlorostoma rustica)等。聚类分析和nMDS分析表明,在20%的相似性水平上,庙岛群岛潮间带和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分别可划分为4个和3个群落。与周边海域潮间带历史资料相比,调查区域的大型底栖动物在物种数量、平均丰度和平均生物量方面处于中等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庙岛群岛 大型底栖动物 生物多样性 群落结构
下载PDF
胶州湾中部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生态学初步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隋吉星 于子山 +1 位作者 曲方圆 刘卫霞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6,共6页
2006年8月~2007年10月分4个航次对胶州湾中部海域进行大型底栖生物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大型底栖生物总平均丰度和总平均生物量为1507个/m^2和35.88g/m^2。与历史资料做了对比,并初步分析了与以往调查结果不同的原因。调查海域大型底栖... 2006年8月~2007年10月分4个航次对胶州湾中部海域进行大型底栖生物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大型底栖生物总平均丰度和总平均生物量为1507个/m^2和35.88g/m^2。与历史资料做了对比,并初步分析了与以往调查结果不同的原因。调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和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显示,胶州湾中部海域底栖生物处于轻微扰动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湾 生物多样性 丰度 生物量 ABC曲线
下载PDF
石岛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特征 被引量:4
3
作者 隋吉星 李新正 +1 位作者 王洪法 张宝琳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7-21,共5页
2008年8月~2009年5月分4个航次对石岛海域进行大型底栖生物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生物164种,整个调查海域内大型底栖生物的优势种明显;调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279个/m^2和11.00g/m^2;调查海域大型底栖生... 2008年8月~2009年5月分4个航次对石岛海域进行大型底栖生物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生物164种,整个调查海域内大型底栖生物的优势种明显;调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279个/m^2和11.00g/m^2;调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初步分为近岸的粗砂底质群落和离岸较远的泥沙底质群落。本调查结果与其他海域调查资料做了对比,并初步分析了与其他调查海域结果不同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生物 群落特征 石岛
下载PDF
蛰龙介亚目分类学与系统发育研究概况
4
作者 隋吉星 李新正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3-118,共6页
蛰龙介亚目(Terebellomorpha)营管栖生活,其形态和栖息环境多样,从海滨至深海均有分布,尤其在潮间带和近岸环境蛰龙介种类异常繁多,地域性分布明显,是海洋底栖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因系统演化的复杂性和分类系统的混乱造成大量属的... 蛰龙介亚目(Terebellomorpha)营管栖生活,其形态和栖息环境多样,从海滨至深海均有分布,尤其在潮间带和近岸环境蛰龙介种类异常繁多,地域性分布明显,是海洋底栖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因系统演化的复杂性和分类系统的混乱造成大量属的并系和多系现象,使得蛰龙介亚目成为多毛类研究中难度较大的类群。中国海域蛰龙介亚目尚缺乏系统分类学研究,在渤、黄、东、南各海区的分布和区系特点鲜为人知。因此,有必要进行全面系统的分类学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分子生物学和形态学证据相互支持的、更加接近自然演化历史的分类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类 分子数据 形态数据 系统发育 修订
下载PDF
双栉虫科和蛰龙介科(环节动物门,多毛纲)分类学研究
5
作者 隋吉星 李新正 《广西科学》 CAS 2015年第5期558-563,共6页
双栉虫科和蛰龙介科是环节动物多毛纲蛰龙介目中两个大科,种类多,形态和生活习性变化大,多样性高,全为海生,从海滨至深海均有分布,尤其在潮间带和近岸环境种类异常繁多,地区性特点显著,是重要的底栖环节动物,也是海洋底栖生态系的重要... 双栉虫科和蛰龙介科是环节动物多毛纲蛰龙介目中两个大科,种类多,形态和生活习性变化大,多样性高,全为海生,从海滨至深海均有分布,尤其在潮间带和近岸环境种类异常繁多,地区性特点显著,是重要的底栖环节动物,也是海洋底栖生态系的重要生物组成成分,具有重要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价值。由于其系统演化的复杂性和分类系统的混乱,造成大量属存在并系、多系现象,分类困难,系统发育关系不清,因此,对其生物多样性和动物地理学研究将十分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栉虫科 蛰龙介科 生物多样性 动物地理学 中国海域
下载PDF
丰度生物量比较法应用局限性 被引量:26
6
作者 曲方圆 于子山 +2 位作者 隋吉星 刘卫霞 张志南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8-121,共4页
关键词 丰度生物量比较法 应用 海洋环境污染 生物群落结构 污染监测 统计计算 底栖生物 C方法
下载PDF
辽东湾西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次级生产力初探 被引量:11
7
作者 纪莹璐 赵宁 +5 位作者 杨传平 季相星 王振钟 隋吉星 曲方圆 于子山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3-58,共6页
为了解辽东湾西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的情况,于2009年5、8、10和12月分4个航次在辽东湾西部海域15个站位采集大型底栖动物样品,并用2种Brey的经验公式对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进行了研究计算。该调查海域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188... 为了解辽东湾西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的情况,于2009年5、8、10和12月分4个航次在辽东湾西部海域15个站位采集大型底栖动物样品,并用2种Brey的经验公式对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进行了研究计算。该调查海域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188种,其中多毛类81种,甲壳类70种,软体动物29种,棘皮动物4种,其他动物4种。研究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丰度为1 943.28ind/m2,年平均生物量(去灰分干重,AFDW)为2.95g/m2。Brey模型估算研究海域年平均次级生产力(AFDW)为3.82g/(m2·a),P/B值为1.30;Brey模型估算研究海域年平均次级生产力(AFDW)为4.17g/(m2·a),P/B值为1.41。结果表明,辽东湾西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次级生产力呈由西部近岸区域向东部远岸区域逐级递增的趋势,通过与其他海域次级生产力比较,发现辽东湾西部次级生产力高于东海和长江口而低于渤海和厦门海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湾 大型底栖动物 次级生产力 Brey模型
下载PDF
北黄海春季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 被引量:12
8
作者 曲方圆 于子山 +2 位作者 刘卫霞 隋吉星 张志南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109-114,共6页
依据"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中北黄海海区大型底栖生物春季航次的采泥调查资料,对北黄海大型底栖生物群落进行了研究,共划分出3个底栖生物群落。其中群落Ⅰ位于山东半岛近岸以及辽东半岛长山群岛以北。种类组成以... 依据"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中北黄海海区大型底栖生物春季航次的采泥调查资料,对北黄海大型底栖生物群落进行了研究,共划分出3个底栖生物群落。其中群落Ⅰ位于山东半岛近岸以及辽东半岛长山群岛以北。种类组成以广温低盐种为主,不倒翁虫Sternaspis scutata、双唇索沙蚕Lumbrinreis cruzensis等为优势种。群落Ⅱ位于中央冷水团区,种类组成多为冷水性种,优势种为薄索足蛤Thyasira(Thyasira)tokunagai、浅水萨氏真蛇尾Ophiura sarsivadicola等。群落Ⅲ位于北黄海东部砂底区,种类少,蚕光稚虫Spiophanes bombyx、心形海胆Echinocardium cordatum等为优势种。与1958年的全国海洋综合调查等历史资料对比发现,沿岸性群落的优势类群发生了变化,多毛类动物取代了棘皮动物;冷水性群落的范围大约缩减了1个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生物 群落结构 北黄海
下载PDF
北黄海冬季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 被引量:7
9
作者 刘卫霞 于子山 +2 位作者 曲方圆 隋吉星 张志南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115-119,共5页
于2007年1月对北黄海78个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定量研究。在研究海域共采到大型底栖动物322种,其中多毛类147种,软体动物62种,甲壳动物82种,棘皮动物15种,其它动物16种。其总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 883 ind./m2和38.86 g.wwt/m2... 于2007年1月对北黄海78个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定量研究。在研究海域共采到大型底栖动物322种,其中多毛类147种,软体动物62种,甲壳动物82种,棘皮动物15种,其它动物16种。其总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 883 ind./m2和38.86 g.wwt/m2。北黄海冬季大型底栖动物的种数多于渤海,低于东海;丰度和生物量均大于东海和南黄海。北黄海冬季大型底栖动物的种数、丰度和生物量的分布,总体来说,近岸高于远岸。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度与沉积物的中值粒径、砂含量和粉砂含量分别呈显著正相关、显著负相关和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生物量与所测环境因子相关关系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北黄海 丰度 生物量 环境因子
下载PDF
中国海洋无脊椎动物分类学与系统演化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8
10
作者 李新正 寇琦 +11 位作者 王金宝 甘志彬 杨梅 龚琳 隋吉星 马林 曲寒雪 初雁凌 曾宥维 王伟娜 张祺 董栋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6-70,共45页
综述了我国海域无脊椎动物的分类学和系统演化研究的历史和概况,以及我国分类系统学工作者在海洋无脊椎动物分类学、区系与动物地理学、系统发育与分子系统学领域的主要工作,重点介绍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海洋无脊椎动物分类学工作... 综述了我国海域无脊椎动物的分类学和系统演化研究的历史和概况,以及我国分类系统学工作者在海洋无脊椎动物分类学、区系与动物地理学、系统发育与分子系统学领域的主要工作,重点介绍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海洋无脊椎动物分类学工作。涉及类群包括原生动物、海绵动物、刺胞动物、线虫、多毛类环节动物、星虫、螠虫、软体动物、节肢动物、苔藓动物、毛颚动物、棘皮动物、半索动物等主要的无脊椎动物门类。涉及海域以我国管辖海域,特别是中国近海为主,也涉及了西太平洋、西南印度洋等深海环境的无脊椎动物类群的分类学报道。本文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对于在我国在海洋无脊椎动物分类与系统演化研究领域成就基础上,发现薄弱环节,研讨今后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填补研究空白,赶超本领域国际前沿,都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类学 系统发育 无脊椎动物 海洋 中国
下载PDF
深海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及中国现状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新正 董栋 +3 位作者 寇琦 杨梅 龚琳 隋吉星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69-181,共13页
综述了国内外深海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生态学领域的研究进展情况,重点论述了中国在深海热液、冷泉、海山、深渊及鲸尸等特殊环境的考察、研究进展情况,并对中国将来的研究趋势和发展方向做了梳理和展望。
关键词 深海 大型底栖生物 生物多样性 中国
下载PDF
辽东湾西部海域秋季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5
12
作者 季相星 曲方圆 +3 位作者 隋吉星 王振钟 赵宁 于子山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7-13,共7页
2009年10月在辽东湾西部海域进行了14个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99种,其中多毛类44种,软体动物13种,甲壳动物39种,其他类群3种。调查海域内IRI指数排名前十位的种中,多毛类和甲壳动物各占60%和40%,其中前三位的是日... 2009年10月在辽东湾西部海域进行了14个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99种,其中多毛类44种,软体动物13种,甲壳动物39种,其他类群3种。调查海域内IRI指数排名前十位的种中,多毛类和甲壳动物各占60%和40%,其中前三位的是日本双边帽虫(Amphictene japonica)、二齿半尖额涟虫(Hemileucon bidentatus)和滩拟猛钩虾(Harpiniopsis vadiculus)。调查海域内大型底栖动物的总平均丰度为2387.1个/m2,总平均生物量为11.16 g/m2,整个调查海域内大型底栖动物呈现出高丰度低生物量的现状。调查海域内大型底栖动物的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为0.8881~4.626,平均值为3.556;丰富度指数为1.197~5.474,平均值为3.426;均匀度指数为0.213~0.9248,平均值为0.7714。以40%的相似性尺度,取样站可被划分为5个大型底栖动物站组。通过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分析,本文认为该海域的底栖生态状况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湾西部海域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多样性
下载PDF
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划分及变化 被引量:7
13
作者 徐勇 隋吉星 +3 位作者 李新正 王洪法 张宝琳 帅莲梅 《广西科学》 CAS 2016年第4期339-345,共7页
【目的】深入了解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为南黄海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2012年6月、8月和10月3个航次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的调查资料,采用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CLUSTER)、非参数多维标度排序(Non-metric... 【目的】深入了解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为南黄海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2012年6月、8月和10月3个航次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的调查资料,采用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CLUSTER)、非参数多维标度排序(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nMDS)、单因素相似性分析(One-way analysis of similarity,One-way ANOSIM)以及相似性百分比分析(Similarity percentages,SIMPER)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CLUSTER和nMDS排序发现在20%的相似性水平上,不同月份的大型底栖动物可划分为4~5个群落。One-way ANOSIM分析表明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月份间差异显著。SIMPER分析表明不同群落的贡献种不同,黄海冷水团群落贡献种为棘皮动物和软体动物,其他群落的贡献种以多毛类动物居多。【结论】通过与历史资料对比,发现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在过去半个世纪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仍主要以黄海冷水团群落、混合群落和广温性群落为主。棘皮动物浅水萨氏真蛇尾(Ophiura sarsii vadicola)取代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成为黄海冷水团群落最主要的优势类群,多毛类动物取代棘皮动物和软体动物,成为混合群落和广温性群落的主要优势类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划分 南黄海
下载PDF
辽东湾六股河口邻近海域冬季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特征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少月 隋吉星 +3 位作者 曲方圆 王振钟 赵宁 于子山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5-105,共11页
2009-12对辽东湾西部海域进行5条断面15个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69种,其中纽形动物1种,多毛类31种,软体动物11种,甲壳类25种,棘皮动物1种。优势种有长尾亮钩虾(Photis longicaudata)、日本浪漂水虱(Cirolana jap... 2009-12对辽东湾西部海域进行5条断面15个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69种,其中纽形动物1种,多毛类31种,软体动物11种,甲壳类25种,棘皮动物1种。优势种有长尾亮钩虾(Photis longicaudata)、日本浪漂水虱(Cirolana japonensis)和长吻沙蚕(Glycera chirori)等。调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为955个/m^2,平均生物量为14.0g/m^2。丰度和生物量分布整体呈现离河口越远越高的趋势。在25%相似度尺度上,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可划分为4个群落,各群落受到不同程度扰动。检验得出,底层水环境因子不足以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湾西部 大型底栖动物 多样性 群落结构 ABC曲线 W值
下载PDF
夏季辽东湾西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智 曲方圆 +4 位作者 隋吉星 王振钟 季相星 赵宁 于子山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0-47,共8页
为了解夏季辽东湾西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作者于2009年8月对六股河口外海域15个站位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调查。整个研究海域共采到大型底栖动物124种,其总平均丰度为(2824±1537)个/m2,总平均生物量为(22.01±38.... 为了解夏季辽东湾西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作者于2009年8月对六股河口外海域15个站位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调查。整个研究海域共采到大型底栖动物124种,其总平均丰度为(2824±1537)个/m2,总平均生物量为(22.01±38.58)g/m2。利用相对重要性指数和优势度指数所确定的前三位优势种一致,分别为二齿半尖额涟虫(Hemileucon bidentatus)、深钩毛虫(Sigambra bassi)和独指虫(Aricidea fragilis),其余优势种存在细微差异。各站位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呈现河口和中部海域低,近岸和外围海域高的分布规律。在50%相似度水平上,可将研究海域划分为4个群落。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海域底栖环境整体清洁,底层水环境因子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湾西部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多样性 优势种
下载PDF
秋季山东南部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 被引量:6
16
作者 赵凡淇 刘卫霞 +5 位作者 隋吉星 曲方圆 涂梁莉 张蒙生 钟海霞 于子山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7-127,共11页
2007-10对山东南部近岸海域36个站位进行大型底栖动物的调查。样品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129种,其中多毛类69种、软体动物15种、甲壳类35种、棘皮动物3种,其它类群7种。研究海域内IRI指数排名前3位的是寡鳃齿吻沙蚕(Nephthys oligobranch... 2007-10对山东南部近岸海域36个站位进行大型底栖动物的调查。样品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129种,其中多毛类69种、软体动物15种、甲壳类35种、棘皮动物3种,其它类群7种。研究海域内IRI指数排名前3位的是寡鳃齿吻沙蚕(Nephthys oligobranchia)、独指虫(Aricideasp.)和背蚓虫(Notomastus latericeus)。研究海域内大型底栖动物的总平均丰度为932.3个/m^2,总平均生物量为8.2g/m^2。其中丰度的高值区分布于青岛-黄岛海域,低值区分布于日照及乳山湾南部海域,生物量的高值区分布于乳山湾南部-鳌山湾海域,生物量低值区分布于日照-胶南海域。在38%相似度水平上,取样站位可被划分为5个群落。BIOENV分析和RELATE检验结果显示,水深和有机碳质量分数是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南部近岸海域 大型底栖动物 丰度 生物量 多样性 群落结构
下载PDF
山东南部近海春季大型底栖动物丰度、生物量及群落结构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钟海霞 曲方圆 +4 位作者 隋吉星 张蒙生 涂梁莉 赵凡淇 于子山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8-96,共9页
于2007年4月对山东南部近海进行了32个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研究,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170种,其中多毛类87种,软体动物25种,甲壳类47种,棘皮动物7种,其他类群4种。排名前3位的优势种是背蚓虫(Notomastus latericeus)、东方缝栖蛤(Hiatella o... 于2007年4月对山东南部近海进行了32个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研究,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170种,其中多毛类87种,软体动物25种,甲壳类47种,棘皮动物7种,其他类群4种。排名前3位的优势种是背蚓虫(Notomastus latericeus)、东方缝栖蛤(Hiatella orientalia)和寡鳃齿吻沙蚕(Nephtys oligobranchia)。研究海域大型底栖动物总平均丰度为1494 ind/m^2,总平均生物量为13.88 g/m^2,生物多样性指数H′、J′和d的平均值分别为:3.856、0.805和4.004。在30%相似度水平上,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可划分为4个群落。综合H′和ABC曲线的结果,山东南部海域底栖生态环境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南部近海 大型底栖动物 丰度 生物量 多样性 群落结构
下载PDF
山东南部沿海夏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4
18
作者 涂梁莉 刘卫霞 +5 位作者 隋吉星 曲方圆 赵凡淇 钟海霞 张蒙生 于子山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7-36,共10页
2006年8月在山东南部沿岸海域32个站位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研究,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182种,其中,多毛类92种,甲壳类42种,软体动物29种,棘皮动物9种,其他类群10种。研究海域大型底栖动物总平均丰度为2001 ind./m^2,总平均生物量为15.92 g/... 2006年8月在山东南部沿岸海域32个站位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研究,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182种,其中,多毛类92种,甲壳类42种,软体动物29种,棘皮动物9种,其他类群10种。研究海域大型底栖动物总平均丰度为2001 ind./m^2,总平均生物量为15.92 g/m^2。根据IRI指数,优势种前4种分别是寡鳃齿吻沙蚕(Nephtys oligobranchia)、中蚓虫(Mediomastus sp.)、独指虫(Aricidea fragilis)和巴氏钩毛虫(Sigambra bassi)。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2.20~4.59,平均值为3.92;Margalef丰富度指数(d)为0.99~5.39,平均值为3.98;Pielou均匀度指数(J)为0.61~0.89,平均值为0.80。根据CLUSTER分析结果,在36%的相似性水平上可将研究站位划分为2个群落。多样性分析表明,研究海域底栖生态环境总体为清洁。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大型底栖动物丰度和水深呈显著负相关(r=-0.38,P<0.05)。BIOENV分析表明,与群落结构关系最密切的环境因子组合是粉砂+水深+有机碳(r=0.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南部沿海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多样性 BIOENV
下载PDF
山东半岛南部近海冬季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蒙生 曲方圆 +4 位作者 隋吉星 钟海霞 赵凡淇 涂梁莉 于子山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S1期58-66,共9页
于2006年12月对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进行了37个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调查海域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266种,大型底栖动物的总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 373ind./m^2和10.42g/m^2,丰度呈北部高、南部低的分布规律,生物量呈沿岸高、外围... 于2006年12月对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进行了37个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调查海域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266种,大型底栖动物的总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 373ind./m^2和10.42g/m^2,丰度呈北部高、南部低的分布规律,生物量呈沿岸高、外围海域低的分布规律;调查海域IRI指数居于前10位的种中,多毛类8种,软体动物2种,显示了多毛类在调查海域的优势地位;多样性指数H’表明,调查海域除个别站位外底栖生态环境整体清洁;在23%相似性水平上,调查海域可划分为4个群落,群落呈明显地域性分布;沉积物类型显著影响调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丰度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半岛南部近岸 大型底栖动物 多样性 沉积物类型 群落结构
下载PDF
黄东海多毛类动物种类组成与优势种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桂芳 隋吉星 李新正 《广西科学》 CAS 2016年第4期331-338,共8页
【目的】探明黄东海区域多毛类Polychaeta物种组成状况。【方法】用0.1 m2 Gray-O’Hara箱式采泥器重复采样2次,对获得的多毛类样品进行准确的分类鉴定,采用优势度计算公式:Y=(ni/N)fi统计得出优势种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状况。【结果】本... 【目的】探明黄东海区域多毛类Polychaeta物种组成状况。【方法】用0.1 m2 Gray-O’Hara箱式采泥器重复采样2次,对获得的多毛类样品进行准确的分类鉴定,采用优势度计算公式:Y=(ni/N)fi统计得出优势种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状况。【结果】本次调查黄东海共鉴定出多毛类32个科90种,优势种为背蚓虫Notomastus latericeus Sars,1857和掌鳃索沙蚕Ninoe palmata Moore,1903,其分布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结论】黄东海多毛类种类丰富,优势种随时间变化而改变,而分类学研究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毛类 多样性 优势种 黄东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