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最小密度投影技术对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及其伴行微血管及软脑膜动脉评价的可行性研究
1
作者 沈宓 隋滨滨 +1 位作者 徐成 高培毅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34-343,共10页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HRMR-VWI)最小密度投影(MinIP)技术评价大脑中动脉(MCA)狭窄程度、狭窄或闭塞MCA周围伴行微血管以及MCA周围软脑膜动脉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从前期急性脑梗死责任斑块(CPAC)相关研究的入组患者中,回顾...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HRMR-VWI)最小密度投影(MinIP)技术评价大脑中动脉(MCA)狭窄程度、狭窄或闭塞MCA周围伴行微血管以及MCA周围软脑膜动脉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从前期急性脑梗死责任斑块(CPAC)相关研究的入组患者中,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3月至2017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0例,均为发病6个月内的MCA供血区梗死。所有患者完成头部CT血管成像(CTA)、三维时间飞跃法(3D-TOF)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以及HRMR-VWI。经过原始图像后处理,分别记录CTA、3D-TOF MRA以及HRMR-VWI MinIP对MCA狭窄程度、狭窄或闭塞MCA周围伴行微血管以及MCA周围软脑膜动脉的评估结果。以CTA为标准,采用Kappa分析分别检验3D-TOF MRA和HRMR-VWI MinIP与CTA的一致性。比较3D-TOF MRA与HRMR-VWI MinIP对狭窄或闭塞MCA周围伴行微血管以及MCA周围软脑膜动脉评价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的差异。结果(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共40段MCA。对40段MCA狭窄程度进行判读,CTA显示轻中度狭窄26段,重度狭窄12段,闭塞2段;3D-TOF MRA显示轻中度狭窄23段,重度狭窄13段,闭塞4段;HRMR-VWI MinIP显示轻中度狭窄26段,重度狭窄12段,闭塞2段。3D-TOF MRA与CTA评价MCA轻中度狭窄的一致性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appa=0.843,P<0.01);评价重度狭窄及闭塞的一致性一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appa值分别为0.709、0.643,均P<0.01)。HRMR-VWI MinIP与CTA评价MCA轻中度狭窄、重度狭窄、闭塞的一致性均较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Kappa值均为1.000,均P<0.01)。(2)对40段MCA周围伴行微血管进行判读,CTA显示有伴行微血管7段,无伴行微血管33段;3D-TOF MRA显示有伴行微血管2段,无伴行微血管38段;HRMR-VWI MinIP显示有伴行微血管10段,无伴行微血管30段。3D-TOF MRA与CTA对MCA周围伴行微血管判读的一致性较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appa=0.398,P=0.002);HRMR-VWI MinIP与CTA对MCA周围伴行微血管判读的一致性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appa=0.778,P<0.01)。(3)对40段MCA周围软脑膜动脉进行判读,CTA显示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M2区、M3区有软脑膜动脉均为39段,无软脑膜动脉均为1段;3D-TOF MRA显示ASPECTS M2区有软脑膜动脉为10段,无软脑膜动脉为30段,ASPECTS M3区有软脑膜动脉为4段,无软脑膜动脉为36段;HRMR-VWI MinIP显示ASPECTS M2区、M3区有软脑膜动脉均为39段,无软脑膜动脉均为1段。3D-TOF MRA与CTA对ASPECTS M2区、M3区软脑膜动脉判读的一致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RMR-VWI MinIP与CTA对ASPECTS M2区、M3区软脑膜动脉判读的一致性均较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Kappa值均为1.000,均P<0.01)。(4)HRMR-VWI MinIP诊断MCA周围伴行微血管的敏感度、NPV均高于3D-TOF MR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00.0%比28.6%,χ^(2)=7.778,P=0.005;100.0%比86.8%,χ^(2)=4.261,P=0.039);HRMR-VWI MinIP与3D-TOF MRA两种方法特异度和PPV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RMR-VWI MinIP诊断MCA周围ASPECTS M2区、M3区软脑膜动脉的敏感度、NPV均高于3D-TOF MR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2区:100.0%比25.6%,χ^(2)=46.163,100.0%比3.3%,χ^(2)=14.983;M3区:100.0%比10.3%,χ^(2)=63.488,100.0%比2.8%,χ^(2)=17.986;均P<0.01);HRMR-VWI MinIP与3D-TOF MRA诊断MCA周围ASPECTS M2区、M3区软脑膜动脉的特异度、PP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HRMR-VWI MinIP评价MCA狭窄程度、狭窄或闭塞MCA周围伴行微血管以及MCA周围ASPECTS M2~M3区软脑膜动脉与CTA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且优于3D-TOF MRA,HRMR-VWI MinIP可能成为评价大脑中动脉狭窄的影像学方法。本研究结果有待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磁共振管壁成像 最小密度投影 狭窄 伴行微血管 软脑膜动脉
下载PDF
磁共振定量成像测量肝脏R^(∗)_(2)值一致性研究
2
作者 毕京凤 刘欣瑶 +2 位作者 隋滨滨 徐辉 杨正汉 《医学研究杂志》 2023年第5期39-43,共5页
目的探讨IDEAL-IQ序列与T^(∗)_(2)map序列定量测量肝脏R^(∗)_(2)值的一致性。方法选取2022年1~8月临床需要进行3.0T腹部磁共振检查的29例患者的磁共振资料进行研究。所有被检查者在常规腹部检查序列的基础上加扫最短TE时间为0.9ms和1.2m... 目的探讨IDEAL-IQ序列与T^(∗)_(2)map序列定量测量肝脏R^(∗)_(2)值的一致性。方法选取2022年1~8月临床需要进行3.0T腹部磁共振检查的29例患者的磁共振资料进行研究。所有被检查者在常规腹部检查序列的基础上加扫最短TE时间为0.9ms和1.2ms的两组T^(∗)_(2)map序列,常规腹部检查序列中包括IDEAL-IQ序列,在3组序列的R^(∗)_(2)图像上测量肝脏的R^(∗)_(2)值。3组序列得到的R^(∗)_(2)值的两两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R^(∗)_(2)值的一致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IDEAL-IQ序列、TE时间为0.9ms和1.2ms的T^(∗)_(2)map序列得到的R^(∗)_(2)值分别为52.65±19.47Hz、62.89±23.76Hz和68.14±24.05Hz,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图像得到的R^(∗)_(2)值两两之间呈正相关。结论IDEAL-IQ序列和T^(∗)_(2)map序列均可用于肝脏R^(∗)_(2)的定量诊断;在存在脂肪肝的患者中推荐使用IDEAL-IQ序列进行肝脏R^(∗)_(2)值的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铁沉积 T^(∗)_(2) MAP 序列 IDEAL-IQ序列
下载PDF
青年颅内动脉狭窄患者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的影像特征
3
作者 梁佳 康慧斌 +1 位作者 李葆青 隋滨滨 《中国卒中杂志》 2023年第11期1255-1261,共7页
目的探讨青年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狭窄的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HRMR-VWI)的影像表现,比较不同病因所致的青年MCA狭窄的临床危险因素及影像特征。方法... 目的探讨青年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狭窄的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HRMR-VWI)的影像表现,比较不同病因所致的青年MCA狭窄的临床危险因素及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2019年接受HRMR-VWI检查并符合入组标准的青年(16~45岁)患者76例。记录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HRMR-VWI影像表现。根据出院诊断将患者分为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组及非AS组,比较不同病因所致MCA狭窄的影像特征,比较≤35岁患者与>35~45岁患者的临床危险因素及影像特征。结果AS组49例[(35.76±5.29)岁,女5例],非AS组27例[(31.07±7.47)岁,女16例]。AS组女性比例低于非AS组(10.2%vs.59.3%,P<0.001),吸烟患者比例(83.7%vs.14.8%,P<0.001)、高脂血症患者比例(63.3%vs.18.5%,P<0.001)高于非A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MR-VWI显示AS组多为偏心性管壁增厚(44/49,89.8%),非AS组多为同心性管壁增厚(23/27,85.2%),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且两组间最大管壁厚度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35~45岁的患者高血压比例高于≤35岁患者(54.3%vs.29.3%,P=0.027)。结论AS仍为中国青年人群MCA狭窄的常见病因;非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青年女性比例更高。AS与非动脉粥样硬化性MCA狭窄的影像特征方面,管壁增厚方式及最大管壁厚度可以作为鉴别诊断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 大脑中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炎
下载PDF
应用磁共振4D flow成像对正常颅内前循环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定量评估的可重复性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隋滨滨 高培毅 +2 位作者 林燕 赵海清 宋立刚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7-162,共6页
目的探讨应用磁共振4D flow成像对正常颅内前循环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状态进行定量评估的可重复性。方法收集正常志愿者4例,对每名志愿者的颅内Willis环区域分别进行两次4D flow成像,应用4D flow图像后处理软件测量计算正常志愿者双侧颈内... 目的探讨应用磁共振4D flow成像对正常颅内前循环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状态进行定量评估的可重复性。方法收集正常志愿者4例,对每名志愿者的颅内Willis环区域分别进行两次4D flow成像,应用4D flow图像后处理软件测量计算正常志愿者双侧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入颅段、虹吸段、末端、双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起始部及近段、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ACA)起始部(每例取双侧共12个位置)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两次扫描的平均血管面积、平均及最大血流速度、平均及最大瞬时血流量。生成血流矢量图、流线图及粒子追踪图显示颅内前循环大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状态。结果 4名正常志愿者两次颅内Willis环血流参数比较显示,ICA虹吸段左侧最大血流速度及右侧各项血流动力学参数两次扫描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CA入颅段、MCA及ACA起始部双侧及MCA近段右侧最大血流速度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CA近段双侧平均血管面积、ACA起始部左侧平均血管面积及平均血流速度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一名志愿者的心率两次之间有较大变化,两次的最大血流速度之间存在明显区别。另外,在针对不同部位的分析中发现,颈动脉虹吸段位置两次测量的最大血流速度之间存在较明显区别。结论应用磁共振4D flow成像对颅内动脉血流速度的评估的可重复性较好,对于不同心率状态下以及血流状态复杂部位的血流动力学评估,4D flow成像测量的可重复性可能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颅内动脉 血流动力学 4D血流成像 可重复性
下载PDF
4D血流MR成像评估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状态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隋滨滨 高培毅 +5 位作者 林燕 赵海清 荆利娜 沈宓 宋立刚 邓一鸣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17年第6期641-646,共6页
目的旨在应用4D血流MR成像研究正常志愿者及大脑中动脉(MCA)狭窄病人的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状态,并比较正常和狭窄颅内动脉的双侧血流动力学参数差异。方法纳入正常志愿者5名和MCA狭窄病人3例。应用3 T MR设备进行检查,采用3D时间飞跃法(... 目的旨在应用4D血流MR成像研究正常志愿者及大脑中动脉(MCA)狭窄病人的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状态,并比较正常和狭窄颅内动脉的双侧血流动力学参数差异。方法纳入正常志愿者5名和MCA狭窄病人3例。应用3 T MR设备进行检查,采用3D时间飞跃法(TOF)MRA及高分辨3D-T1WI-SPACE序列显示及分析Willis环结构特点。应用4D血流MR成像获取血流数据,分析双侧颈内动脉(ICA)颅内段、MCA及大脑前动脉(ACA)的血流动力学状态,计算心动周期不同时相的平均血管面积、平均及最大血流速度、平均瞬时血流率,生成血流矢量图、流线图及粒子追踪图。分析颅内Willis环的结构特征及血流动力学状态。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正常志愿者及MCA狭窄病人双侧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差异。结果正常志愿者中,4名显示对称Willis环结构,1名右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双侧ICA、MCA和ACA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平均血管面积、平均血流速度、最大血流速度和平均瞬时血流率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流矢量图、流线图及粒子追踪图显示,ICA可见高速血流,收缩晚期及舒张期显示血流速度下降,血流分布欠均匀。1名右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志愿者双侧血流动力学参数明显不对称,除右侧ACA最大血流速度低于左侧,其余颅内血管段的平均血管面积、平均和最大血流速度以及平均瞬时血流率右侧均明显高于左侧。3例MCA狭窄病人的ICA、MCA及ACA双侧血流动力学参数之间的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3例狭窄侧平均瞬时血流率均低于对侧。2例局部平均血流速度及相对压力梯度较对侧降低;另1例则明显较对侧增大。血流矢量图、流线图及粒子追踪图显示狭窄局部血流矢量明显偏离血管主轴方向,血流分布明显不规则。结论应用4D血流MR成像可以提供对颅内动脉复杂血流动力学状态的综合评估,包括对血流参数进行定量评价。颅内Willis环的结构与其血流动力学状态及分布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颅内动脉 血流动力学 4D血流成像
下载PDF
CT灌注成像评估Moyamoya病再灌注术后脑血流灌注状态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隋滨滨 高培毅 +2 位作者 林燕 荆利娜 薛静 《医学研究杂志》 2015年第9期26-30,共5页
目的评价CT灌注成像在Moyamoya病再灌注术后脑血流灌注状态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2例Moy—amoya病患者,年龄8~46岁,平均年龄31.4±11.0岁;男性19例,女性13例。应用16层螺旋CT于颞浅一大脑中动脉再灌注手术前后分别行C... 目的评价CT灌注成像在Moyamoya病再灌注术后脑血流灌注状态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2例Moy—amoya病患者,年龄8~46岁,平均年龄31.4±11.0岁;男性19例,女性13例。应用16层螺旋CT于颞浅一大脑中动脉再灌注手术前后分别行CT灌注扫描(CT perfusion,CTP)、重建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平均通过时间(meantransittime,MTT)及达峰值时间(timetopeak,TTP)灌注伪彩图。对术前、术后及复查灌注参数图进行比较;对于17例患者比较术后CTP图像与DSA结果。结果32例Moyamoya病患者术前CTP检查显示,30例存在双侧额颞叶及基底节区不同程度的CBF降低,CBV增加,MTT及TTP延长区域,伴局部无灌注区;术后CTP检查显示30例术前显示低灌注患者中,16例显示低灌注区域缩小或消失,10例未见明显变化,4例局部可发现血流高灌注征象;17例CTP与DSA结果比较显示,5例结果符合度不佳。2例术前检查显示正常患者,1例较术前无变化,1例显示轻度高灌注征象。8例患者进行了随访CTP检查,其中4例较术后好转,3例与术后比较未见明显变化,1例可见新发低灌注改变。结论cT灌注成像检查可对烟雾病患者的脑血流灌注状态进行有效评估。对烟雾病患者术后血流状态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灌注检查 计算机断层扫描 烟雾病 脑血流灌注
下载PDF
应用弓上CTA成像评估缺血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隋滨滨 高培毅 +3 位作者 林燕 荆利娜 薛静 顾卫彬 《医学研究杂志》 2013年第12期42-46,共5页
目的评价缺血性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TA成像特点以及CTA成像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7例存在颈动脉斑块的缺血症状患者,年龄48~86岁,平均年龄64.4±8.6岁;男性30例,女性7例。CT血管成像(CTangiography,CTA)应用... 目的评价缺血性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TA成像特点以及CTA成像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7例存在颈动脉斑块的缺血症状患者,年龄48~86岁,平均年龄64.4±8.6岁;男性30例,女性7例。CT血管成像(CTangiography,CTA)应用宝石能谱CT,所得原始图像应用三维重建技术分析。测量血管狭窄率、斑块CT密度,评估斑块钙化程度和表面形态。结果37例患者共有67支血管于颈动脉分叉部发现斑块,斑块平均密度CT值约为53.4±19.4HU,最大密度平均值约为69.7±20.2HU,最小密度平均值约为41.4±22.5HU。斑块无钙化者9支,I级钙化26支,Ⅱ级钙化23支,Ⅲ级钙化9支。斑块表面形态呈光滑型37支,表面不规则型20支,表面溃疡型10支。责任侧与非责任侧血管组比较,血管狭窄率(P=0.039)、斑块平均密度值(P=0.040)及斑块最小密度值(P=0.037)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斑块钙化分级存在统计学差异(P=0.033),斑块表面形态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125)。结论CT血管成像在检测和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方面存在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缺血责任侧血管与非责任侧血管之间的狭窄率、斑块性质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 CT血管成像 颈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下载PDF
三维可变翻转角快速自旋回波成像技术在颈动脉高分辨磁共振成像中的应用 被引量:5
8
作者 隋滨滨 高培毅 +2 位作者 林燕 荆利娜 秦海强 《中国卒中杂志》 2014年第11期911-916,共6页
目的探讨三维T2可变翻转角加权快速自旋回波成像技术(three dimensional-T2 weighted imagingsampling perfection with application optimized contrasts using different flip angle evolutions,3D-T2WISPACE)序列在颈动脉高分辨率磁... 目的探讨三维T2可变翻转角加权快速自旋回波成像技术(three dimensional-T2 weighted imagingsampling perfection with application optimized contrasts using different flip angle evolutions,3D-T2WISPACE)序列在颈动脉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临床怀疑颈动脉病变患者30例,进行高分辨多对比颈动脉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行冠状位3D-T2WI-SPACE序列并应用3D后处理软件进行斜矢状位和轴位重建。比较3D-T2WI-SPACE序列和横轴位黑血T2WI序列的信噪比及图像质量,并对图像成像范围、对病变诊断信息提供的充分程度进行比较。结果 60支颈动脉中,正常13支,病变47支。其中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44支,颈动脉夹层1支,不明原因的特发性狭窄2支。30例病例图像质量评价中,3D-T2WI-SPACE序列图像质量2级5例,3级25例;T2WI序列图像质量2级4例,3级26例。3D-T2WI-SPACE序列对诊断信息提供的充分程度略优于高分辨T2WI。3D-T2WI-SPACE序列与高分辨率T2WI图像的覆盖范围分别为(114.7±22.4)mm和46 mm。3D-T2WI-SPACE序列图像与高分辨T2WI的信噪比平均值分别为15.7±3.5及22.7±14.7,差异无显著性(P=0.163)。结论 3D-T2WI-SPACE技术可作为颈动脉高分辨成像序列中的必要辅助序列。应用3D-T2WI-SPACE序列结合重建技术,可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多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 磁共振成像 高分辨磁共振斑块成像 三维重建
下载PDF
脑血管病影像教学中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初探 被引量:5
9
作者 隋滨滨 高培毅 +2 位作者 林燕 孙胜军 薛静 《中国卒中杂志》 2015年第5期447-449,共3页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影像教学中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放射科及神经内科研究生、住院医师及进修医师进行脑血管病影像学授课及临床实践过程中,应用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进行理论培训及实习指导。教...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影像教学中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放射科及神经内科研究生、住院医师及进修医师进行脑血管病影像学授课及临床实践过程中,应用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进行理论培训及实习指导。教学结束后进行考核及结果评价。结果所有研究对象为脑血管病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考核全部通过。影像报告书写较好。对相关理论及实践知识、病例诊断思路和鉴别诊断知识掌握良好。结论应用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进行脑血管病影像教学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病 影像学 多元立体化教学
下载PDF
基于磁共振成像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血流动力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0
作者 隋滨滨 薛蕴菁 高培毅 《中国卒中杂志》 2014年第2期158-162,共5页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常发生于血流动力学状态复杂的区域,显示局部血流的流体力学特性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基于磁共振成像结合图像后处理技术,可对动脉血流动力学状态进行评估。既往研究已经对正常和狭窄颈动脉的血...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常发生于血流动力学状态复杂的区域,显示局部血流的流体力学特性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基于磁共振成像结合图像后处理技术,可对动脉血流动力学状态进行评估。既往研究已经对正常和狭窄颈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特征进行了分析;而血流动力学因素与斑块易损性之间的相关性也已经得到证实。包括管壁应力、压力等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综合作用是斑块发生发展变化中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 血流动力学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医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科研读写能力的培养 被引量:9
11
作者 隋滨滨 马军 +2 位作者 袁菁 张巍 汤劼 《西北医学教育》 2011年第6期1268-1270,共3页
科研论文的阅读与写作是医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专业英语学习,提高医学专业学生阅读专业文献,撰写英文专业文章的能力。科研论文与普通文章的结构和特点存在较大差别,其教学方法和教学侧重... 科研论文的阅读与写作是医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专业英语学习,提高医学专业学生阅读专业文献,撰写英文专业文章的能力。科研论文与普通文章的结构和特点存在较大差别,其教学方法和教学侧重点与普通英语教学也有所不同。本文基于本校七年制医学生英语教学中的现状和科研需求,阐述了英语科研论文的教学特点及其在医学生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建议性地提出了提高医学专业学生科研论文阅读及写作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研论文 医学英语 应用能力培养 七年制研究生
下载PDF
不同年龄组正常颈总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比较 被引量:1
12
作者 隋滨滨 高培毅 +4 位作者 林燕 刘龙 安靖 高兵 刘光锐 《中国卒中杂志》 2009年第9期726-729,共4页
目的应用磁共振技术结合图像后处理方法,探讨不同年龄组颈总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差别。方法收集22名志愿者,按年龄分为两组,青年组(20~30岁)12人,高龄组(55~76岁)10人。应用3.0T磁共振扫描仪及颈部表面线圈对志愿者双侧颈总动脉进行... 目的应用磁共振技术结合图像后处理方法,探讨不同年龄组颈总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差别。方法收集22名志愿者,按年龄分为两组,青年组(20~30岁)12人,高龄组(55~76岁)10人。应用3.0T磁共振扫描仪及颈部表面线圈对志愿者双侧颈总动脉进行扫描。应用三维抛物面拟合方法对局部血流速度进行拟合,计算血管壁切应力及其他血流动力学参数,对两组各参数进行比较。结果青年组及高龄组平均血管壁切应力值分别为0.861±0.209N/m2和0.628±0.179N/m2;两组平均血管壁切应力值、收缩峰值期血管壁切应力值和舒张末期血管壁切应力值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两组平均血管横截面积、平均血流速度、最大血流速度及血流率之间的差异也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0.05);最小血管壁切应力值(P=0.226)及最大血管壁切应力时间梯度在两组之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156)。结论颈总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随增龄出现生理性结构和功能性的差别;对正常高龄志愿者血管壁切应力参数的进一步研究可能为早期预测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提供重要的血流动力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动力学 颈动脉 磁共振成像 年龄因素
下载PDF
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原始图像评估脑微出血病灶的应用价值
13
作者 隋滨滨 高培毅 +4 位作者 林燕 薛静 沈宓 王辉 王琼 《中国卒中杂志》 2012年第6期466-471,共6页
目的研究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three dimensional time of flight magnetic resonanceangiography,3D-TOF MRA)原始图像评估脑内微出血病灶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69例高血压、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或既往原发性脑出血病患... 目的研究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three dimensional time of flight magnetic resonanceangiography,3D-TOF MRA)原始图像评估脑内微出血病灶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69例高血压、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或既往原发性脑出血病患者。分别进行T_2~*加权梯度回波(T_2~* weighted gradient echo,T_2~*GRE)序列及3D TOF MRA序列扫描,评估T_2~*GRE图像及3D-TOF MgA原始轴位图像显示的微出血病灶数量、部位及分级。结果 75例患者脑实质内存在微出血病灶,排除9例不符合标准者,剩余66例。T_2~*GRE成像共发现微出血病灶338个,1级50例,2级10例,3级6例;3D-TOF MRA序列原始图像显示微出血病灶242个,0级11例,1级40例,2级12例,3级3例。两种序列发现微出血病灶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皮质和皮质下P=0.000、丘脑P=0.001、小脑P=0.039);对基底节(P=0.581)和脑干(P=0.211)发现的微出血病灶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3D-TOF MgA原始图像可显示脑微出血灶。在无T_2~*GRE图像的情况下,观察3D-TOF MRA原始图像有助于了解及初步观察脑微出血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时间飞跃法 磁共振血管成像 微出血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对上尿路梗阻性疾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3
14
作者 杨旗 张在人 +2 位作者 刘白鹭 王淑红 隋滨滨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56-259,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MSCTU)在上尿路梗阻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搜集经静脉肾盂造影(IVU)或其他影像学检查提示上尿路梗阻而原因不明的患者58例,均行MSCTU检查,在图像工作站对获得图像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MSCTU)在上尿路梗阻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搜集经静脉肾盂造影(IVU)或其他影像学检查提示上尿路梗阻而原因不明的患者58例,均行MSCTU检查,在图像工作站对获得图像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及容积再现(VRT)等三维后处理,获得泌尿系立体图像。结果58例中上尿路结石20例,先天性畸形14例,输尿管癌11例,输尿管炎性狭窄3例,输尿管息肉2例,副肾血管压迫肾盂输尿管交接处2例,邻近器官疾病导致上尿路梗阻2例,以上病例均经手术或输尿管镜检查证实。另有4例无法确诊,诊断准确率为93.10%。结论MSCTU通过MPR、MIP、VRT技术多角度观察能够更加清晰地显示出导致上尿路梗阻的病变及其形态,在上尿路梗阻病变诊断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尿路成像(MSCTU) 上尿路梗阻 三维重建
下载PDF
基于磁共振成像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局部血流动力学平台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荆利娜 高培毅 +4 位作者 林燕 隋滨滨 薛静 秦海强 王辉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4年第7期608-614,共7页
目的 建立颈动脉MRI和计算流体力学相结合的研究平台,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结构学和血流动力学改变,以探讨血流动力学因素在斑块稳定性评价中的价值.方法 共13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患者接受颈动脉MRI和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 目的 建立颈动脉MRI和计算流体力学相结合的研究平台,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结构学和血流动力学改变,以探讨血流动力学因素在斑块稳定性评价中的价值.方法 共13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患者接受颈动脉MRI和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根据斑块形态分析斑块周围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结果 共检出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5例次,Ⅳ~Ⅴ型5例次、Ⅵ型8例次、Ⅶ型l例次、Ⅷ型1例次.斑块周围血流动力学参数分别为管壁切应力(79.86± 57.83) Pa、静态压(-7586.81±9313.83) Pa、血流速度(2.76± 1.81) m/s,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斑块周围管壁切应力呈不均匀升高、静态压不均匀下降,斑块邻近血流为层流、呈喷射状,血流速度明显增加,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结论 颈动脉MRI与计算流体力学相结合可以实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结构学和血流动力学的综合分析,从而揭示了血流动力学因素可以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展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 动脉硬化 血流动力学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FLAIR血管高信号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5
16
作者 荆利娜 高培毅 +2 位作者 林燕 隋滨滨 陈丽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17年第6期647-650,655,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血管高信号(FHV)与临床预后是否有关。方法前瞻性纳入北京天坛医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绿色通道病人39例,男25例,女14例,平均年龄(59.79±12.99)岁。...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血管高信号(FHV)与临床预后是否有关。方法前瞻性纳入北京天坛医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绿色通道病人39例,男25例,女14例,平均年龄(59.79±12.99)岁。病人均接受了基线MRI检查,包括扩散加权成像(DWI)、MR血管成像(MRA)和FLAIR,36例病人进行了7 d MRI随访,38例进行了90 d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估。病人根据7 d MRA表现分为血管再通组与血管未再通组,根据90 d m RS评分分为结局良好组和结局不良组。评价基线FHV的分布范围及7 d复查FHV是否消失,采用Fisher精确检验分析比较7 d血管再通组与血管未再通组之间FHV消失的情况,结局良好组与结局不良组FHV分布范围。结果共评价36例病人7 d随访结果 ,其中血管再通组24例,血管未再通组12例。18例FHV消失,其中17例发生在血管再通组(17/24例,70.83%);1例发生在血管未再通组(1/12例,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共评价38例病人90 d m RS,其中结局良好组29例,结局不良组9例。2组间FHV分布层面、FHV ASPECT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线FHV的分布范围不能预测90 d临床预后是否良好,但是FHV消失意味着血管再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液体衰减反转恢复 磁共振成像 血管高信号 侧支循环
下载PDF
脊髓室管膜下瘤与星形细胞瘤的MRI对照 被引量:3
17
作者 荆利娜 高培毅 +4 位作者 周剑 林燕 隋滨滨 薛静 沈宓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304-1307,共4页
目的对比观察脊髓室管膜下瘤与星形细胞瘤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脊髓室管膜下瘤和30例星形细胞瘤的平扫和增强MRI表现及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二者发病年龄、性别分布、病变部位、病变纵轴长度、椎体数目、生长方式、T1WI信号、T2W... 目的对比观察脊髓室管膜下瘤与星形细胞瘤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脊髓室管膜下瘤和30例星形细胞瘤的平扫和增强MRI表现及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二者发病年龄、性别分布、病变部位、病变纵轴长度、椎体数目、生长方式、T1WI信号、T2WI信号、有无强化、边界是否清楚、是否有囊变、是否有脊髓空洞、是否有瘤周水肿的差异。结果脊髓室管膜下瘤与星形细胞瘤发病年龄、性别分布、病变部位、T1WI信号、T2WI信号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脊髓室管膜下瘤纵轴长度大于星形细胞瘤(t=3.21,P<0.05),椎体数目亦多于星形细胞瘤(t=2.58,P<0.05);脊髓室管膜下瘤多无强化、呈偏心生长、边界清、无囊变及瘤周水肿,与星形细胞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43、10.63、15.42、4.67、13.67,P均<0.05)。两种肿瘤脊髓空洞均少见。结论肿瘤生长方式、边界及瘤周水肿等MRI表现有助于鉴别脊髓室管膜下瘤与星形细胞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管膜下瘤 星形细胞瘤 脊髓肿瘤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MR FLAIR序列在鉴别高级别胶质瘤与脑单发转移瘤中的价值 被引量:3
18
作者 马丽 高培毅 +2 位作者 林燕 隋滨滨 薛静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150-1154,共5页
目的探讨MR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图像上强化边缘外邻近皮层异常信号在鉴别高级别胶质瘤和单发转移瘤中的作用和价值;评价此征象对高、中、低3个年资的神经放射科医师诊断胶质瘤的作用和价值。资料与方法对42例高级别胶质瘤和1... 目的探讨MR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图像上强化边缘外邻近皮层异常信号在鉴别高级别胶质瘤和单发转移瘤中的作用和价值;评价此征象对高、中、低3个年资的神经放射科医师诊断胶质瘤的作用和价值。资料与方法对42例高级别胶质瘤和12例脑单发转移瘤患者做MRI时加扫FLAIR序列。42例高级别胶质瘤中,男28例,女14例,年龄15~76岁,平均48.8岁。13例单发转移瘤中,男7例,女6例,年龄37—73岁,平均57.6岁。分析上述病例的FLAIR及T2WI图像上强化边缘外邻近皮层异常信号征象,进行X。检验,并在高、中、低3个年资各两名神经放射科医师前后两次读片后进行接受者操作特性(ROC)曲线分析,并应用Z检验对前、后两次ROC曲线下面积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29例的FLAIR图像上存在强化边缘外邻近皮层异常信号,胶质瘤27例,转移瘤2例,这一征象在高级别胶质瘤组和单发转移瘤组显示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5)。T2WI强化边缘外邻近皮层异常信号征象在胶质瘤组和转移瘤组显示的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5)。前后两次阅片的总体ROC曲线、每一年资及每位医师前后两次阅片的ROC曲线下面积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五名医师的胶质瘤诊断准确率均有所提高,以低年资为著。结论FLAIR强化边缘外邻近皮层异常信号有助于高级别胶质瘤和转移瘤的鉴别诊断。在无FLAIR图像的情况下,T2WI可作为显示此征象的替代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胶质瘤 转移瘤 磁共振成像 鉴别诊断
下载PDF
卵圆孔未闭相关缺血性卒中的临床和神经影像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19
作者 穆利英 付强 +7 位作者 南京 孟帅 隋滨滨 李子孝 杜丽娟 鞠奕 赵性泉 金泽宁 《中国卒中杂志》 2020年第5期544-549,共6页
目的探讨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相关缺血性卒中的临床和神经影像学特征,并根据不同的PFO解剖特点,确定其缺血性病变类型是否存在差异。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入选2015年5月-2019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 目的探讨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相关缺血性卒中的临床和神经影像学特征,并根据不同的PFO解剖特点,确定其缺血性病变类型是否存在差异。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入选2015年5月-2019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心血管内科连续住院接受PFO介入封堵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颅脑MRI检查,并通过TCD确定右向左分流(right-to-leftshunt,RLS)量,经食道超声检查确定PFO诊断及其解剖结构。总结PFO相关缺血性卒中的影像学特征,并根据不同的PFO解剖特点,确定其缺血性病变类型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共入组108例患者,平均年龄46±11岁,其中男性78例(72.2%)。PFO直径(静息状态)平均1.5±1.1 mm,雨帘状RLS75例(69.4%),原发隔活瓣长度平均9.5±3.7 mm,长隧道型PFO37例(34.3%),PFO伴过间隔血流76例(70.4%)。PFO相关缺血性卒中患者MRI显示梗死血管累及前循环42例(38.9%)(单侧前循环29例+双侧前循环13例),后循环39例(36.1%),皮层梗死22例(20.4%),皮层下梗死7例(6.5%),深部梗死44例(40.7%),皮层、皮层下梗死+深部梗死35例(32.4%);单一梗死31例(28.7%),多发梗死77例(71.3%)。不同的RLS量、PFO大小之间比较,脑梗死分布、梗死部位和梗死数量方面未发现影像学差异。长隧道组和非长隧道组的梗死部位(P=0.037)和梗死数量(P=0.0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长隧道组更多见皮层梗死(35.1%vs 12.7%)和单一梗死(43.2%vs 21.1%)。有过间隔血流组和无过间隔血流组在梗死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有过间隔血流组后循环梗死发生率更高(43.4%vs 18.8%)。结论 PFO相关缺血性卒中患者影像学上梗死血管累及前循环和后循环的比率相似,梗死部位以深部梗死和多发梗死为主。长隧道型PFO与非长隧道型相比,皮层梗死和单一梗死更多见。伴有过间隔血流的PFO多发生后循环梗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圆孔未闭 缺血性卒中 神经影像学
下载PDF
MR血管壁成像对大脑中动脉深穿支梗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沈宓 高培毅 +5 位作者 林燕 隋滨滨 陈硕 周剑 薛静 荆利娜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17年第6期656-660,共5页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深穿支梗死灶位置及数目与MCA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前瞻性收集2014年3月—2017年6月期间北京天坛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收治的急性脑梗死病人。经DWI证实,存在MCA深穿支供血区急性梗死灶的病人49例,其中男45...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深穿支梗死灶位置及数目与MCA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前瞻性收集2014年3月—2017年6月期间北京天坛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收治的急性脑梗死病人。经DWI证实,存在MCA深穿支供血区急性梗死灶的病人49例,其中男45例,女4例,年龄28~73岁,平均(55.5±10.6)岁。所有病人均于发病2周内行颅内大动脉3D高分辨MRI(HR-MRI)检查,即血管壁成像(VWI)。按照HR-MRI所示MCA有无斑块,将所有病人分为2组。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χ~2检验分别比较2组之间脑梗死病灶位置和数目的差异。结果 2组间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R-MRI显示MCA有斑块病人30例(61.2%),MCA无斑块病人19例(38.8%)。MCA有斑块组梗死灶最低层面为第2.5(1.0,3.3)层,MCA无斑块组梗死灶最低层面为第3.0(2.0,4.0)层,2组间梗死灶最低层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84,P=0.037)。MCA有斑块组中,深穿支单发病灶者19例(63.3%),多发病灶者11例(36.7%);MCA斑无块组中,19例均为单发病灶(100%)。2组间单发病灶数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CA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其深穿支供血区梗死灶的位置和数目有关,有助于进一步探讨深穿支区梗死的发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大脑中动脉 深穿支梗死 血管壁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