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沙尘暴农业防治途径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隋玉柱 袁汉民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65-569,共5页
经对比发现,我国春麦区与沙尘暴源区、路径区、多发区基本重合。针对沙尘暴发生的地质历史背景、形成机制、时空分布规律以及环境的暖干化趋势,在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历经10多年的田间种植试验和推广证实:在我国沙尘暴多发区的春麦区改... 经对比发现,我国春麦区与沙尘暴源区、路径区、多发区基本重合。针对沙尘暴发生的地质历史背景、形成机制、时空分布规律以及环境的暖干化趋势,在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历经10多年的田间种植试验和推广证实:在我国沙尘暴多发区的春麦区改、扩种冬小麦可以在沙尘暴多发期增加地面植被覆盖,有效消弱扬沙条件;并通过提高复种指数和光热利用率,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相互协调提高,推动西部大开发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 农业防治 形成机制 可持续发展 小麦
下载PDF
气候变暖条件下中国西北地区地理环境演变趋势初探 被引量:5
2
作者 隋玉柱 张建明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9年第2期142-144,共3页
在预测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因气温升高而引起的气候、植被、土壤、水文。
关键词 地理环境 演变趋势 气候变暖 中国 西北地区
下载PDF
黄土不同指标的古环境意义探讨 被引量:13
3
作者 隋玉柱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4-19,共6页
在确认“黄土也是古土壤”的前提下,对新近发现的位于黄土高原西北部沙漠黄土边界带的彭阳剖面进行了烧失量、色度、磁化率、粒度、CaCO3等环境变化代用指标的系统测试。通过建立土壤发育指数和红化指数,探讨了各指标与古土壤发育强度... 在确认“黄土也是古土壤”的前提下,对新近发现的位于黄土高原西北部沙漠黄土边界带的彭阳剖面进行了烧失量、色度、磁化率、粒度、CaCO3等环境变化代用指标的系统测试。通过建立土壤发育指数和红化指数,探讨了各指标与古土壤发育强度之间的关系。根据古土壤的发育强度,初步建立了800ka BP生态脆弱区的高分辨率环境图谱。此图谱与公认的海洋氧同位素曲线、洛川剖面可以进行良好的对比,并揭示出更多的环境变化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古土壤 环境变化 图谱 指标
下载PDF
生态脆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途径探讨——以宁夏改种冬麦的沙尘暴防治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隋玉柱 袁汉民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2004年第4期46-50,共5页
我国春麦区主要位于西北地区 ,并与沙尘暴源区、路径区、多发区基本重合。根据沙尘暴形成机制、时空分布规律以及环境的暖干化趋势 ,历经 1 0多年的田间种植试验和推广证实 :我国沙尘暴多发区的春麦区改、扩种冬小麦可以在沙尘暴多发期... 我国春麦区主要位于西北地区 ,并与沙尘暴源区、路径区、多发区基本重合。根据沙尘暴形成机制、时空分布规律以及环境的暖干化趋势 ,历经 1 0多年的田间种植试验和推广证实 :我国沙尘暴多发区的春麦区改、扩种冬小麦可以在沙尘暴多发期增加地面植被覆盖 ,有效遏制扬沙条件 ;同时可以提高复种指数和光热利用率 ,进而提高粮食产量 ;推动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农业 生态系统 宁夏 沙尘暴 防治方法
下载PDF
我国黄土土壤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2
5
作者 隋玉柱 《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CAS 2004年第2期19-23,29,共6页
为使土壤研究真正成为集经向、纬向、垂向、时序四维于一体的系统研究,运用土壤发生学理论,在确认"黄土也是土壤"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黄土土壤学研究在PAGES研究中的地位和存在问题,并对今后研究重点、研究方法进行了探讨,初... 为使土壤研究真正成为集经向、纬向、垂向、时序四维于一体的系统研究,运用土壤发生学理论,在确认"黄土也是土壤"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黄土土壤学研究在PAGES研究中的地位和存在问题,并对今后研究重点、研究方法进行了探讨,初步得出以下结论:黄土环境变化中的磁化率、粒度、CaCO3等常用指标仍在一定程度上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绝对测年和相对断代的精度难以满足谱分析需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定量化、标准化、国际化的黄土土壤系统分类体系,依据"黄土发育指数定年法"断代,通过黄土与现代土壤的生境比较和多学科、多指标的综合验证构建黄土环境图谱的系列研究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古土壤分类 环境变化 图谱
下载PDF
黄土古土壤发育指数的环境图谱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隋玉柱 《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CAS 2004年第3期69-73,共5页
在确认"黄土也是古土壤"的前提下,对新近发现的位于黄土高原西北部的宁夏彭阳剖面进行了磁化率、粒度、色度、CaCO3等环境变化代用指标的系统测试。通过设立土壤发育指数,构建了800kaBP沙漠黄土生态脆弱区的高分辨率环境图谱... 在确认"黄土也是古土壤"的前提下,对新近发现的位于黄土高原西北部的宁夏彭阳剖面进行了磁化率、粒度、色度、CaCO3等环境变化代用指标的系统测试。通过设立土壤发育指数,构建了800kaBP沙漠黄土生态脆弱区的高分辨率环境图谱。此图谱由8次较大规模的寒漠扩张,1~3次亚热带北迁所组成。这对丰富黄土古环境变化信息,加强区域对比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古土壤 环境变化 图谱
下载PDF
秸秆还田对黑土农田土壤甲螨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0
7
作者 连旭 隋玉柱 +3 位作者 武海涛 刘冬 郗敏 管强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4-142,共9页
为探讨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甲螨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14年6月和10月、2015年6月和10月采用改良的Tullgren漏斗法,采集东北黑土区秸秆还田4年(SR4)、秸秆还田10年(SR10)和无秸秆还田(CK)样地土壤,对土壤甲螨群落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 为探讨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甲螨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14年6月和10月、2015年6月和10月采用改良的Tullgren漏斗法,采集东北黑土区秸秆还田4年(SR4)、秸秆还田10年(SR10)和无秸秆还田(CK)样地土壤,对土壤甲螨群落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个采样时期共捕获土壤螨类11 366只,其中甲螨8373只,占74%;SR4、SR10和CK中,甲螨的分布密度分别为13 774、11946、5871 Ind·m-2,分别隶属于15、12属和7属;秸秆还田(F=81.954,P<0.001)、季节(F=56.649,P<0.001)、秸秆还田和季节交互作用(F=11.289,P<0.001)都对土壤甲螨个体数量有显著性影响,而对甲螨类群数影响不显著;秸秆还田能够显著影响甲螨群落的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和密度-类群指数;季节动态上,表现出秋季甲螨分布密度普遍高于夏季。聚类分析也表明,秸秆还田黑土农田系统中甲螨群落组成(SR4与SR10)与传统耕作(CK)显著不同,而SR4和SR10处理的差异不明显。以上研究表明,秸秆还田有利于提高土壤甲螨群落结构多样性和密度,对土壤甲螨具有重要的保育作用,有利于农田土壤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土壤肥力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土壤螨类 群落结构 聚类分析
下载PDF
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与环境变化 被引量:12
8
作者 高红山 潘保田 +1 位作者 李吉均 隋玉柱 《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CAS 2004年第4期40-47,共8页
根据近期研究成果 ,陆陆碰撞的初期发生在为 60~ 65Ma ,但此时青藏高原并未发生大幅度的隆升。而在此后的 3 7~ 3 .6Ma期间 ,青藏地区经过两次隆升与两次夷平 ,形成了目前高原及其周缘山地广泛分布的两级夷平面 (山顶面与主夷平面 )... 根据近期研究成果 ,陆陆碰撞的初期发生在为 60~ 65Ma ,但此时青藏高原并未发生大幅度的隆升。而在此后的 3 7~ 3 .6Ma期间 ,青藏地区经过两次隆升与两次夷平 ,形成了目前高原及其周缘山地广泛分布的两级夷平面 (山顶面与主夷平面 )。其中山顶面形成于渐新世 ;主夷平面形成于新第三纪 ,结束于 3 .6Ma ,当时海拔不超过 1 0 0 0m。所以青藏高原的形成是多期脉动性隆升的结果。综合新生代以来全球性重大的构造气候事件 ,可以发现它们与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具有良好的时间耦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隆升过程 环境变化 青藏高原 新生代
下载PDF
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碳库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9
作者 马小婷 隋玉柱 +2 位作者 朱振林 王勇 李新华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4-20,共7页
农田土壤是十分活跃的有机碳库,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源和汇。秸秆是农业活动的必然产物,研究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碳库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对于增加土壤碳库、缓解全球变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固碳、土壤有机碳含... 农田土壤是十分活跃的有机碳库,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源和汇。秸秆是农业活动的必然产物,研究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碳库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对于增加土壤碳库、缓解全球变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固碳、土壤有机碳含量、CH_4和N_2O排放的影响,并从系统和经济的角度探究了其对全球综合增温潜势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农田土壤 碳库 温室气体排放 全球综合增温潜势 作物产量
下载PDF
城市垃圾问题及处理对策 被引量:17
10
作者 徐国华 隋玉柱 魏玉西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06年第3期29-31,共3页
中国的城市垃圾问题已经成为比较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目前的垃圾处理存在很多问题。以全过程控制思想为基础,在可持续发展和“三化”原则的指导下,运用环境管理的经济、法律、行政等方法,提出解决域市垃圾问题的城市垃圾管理对策和技术... 中国的城市垃圾问题已经成为比较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目前的垃圾处理存在很多问题。以全过程控制思想为基础,在可持续发展和“三化”原则的指导下,运用环境管理的经济、法律、行政等方法,提出解决域市垃圾问题的城市垃圾管理对策和技术对策,提出了城市生活垃圾多元化综合处理的设想,以求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垃圾管理体系和垃圾产业化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问题 全程控制 分类回收 产业化
下载PDF
辣椒油中苯并芘参考标准物质的制备与定值 被引量:5
11
作者 郭翠 王建华 +3 位作者 杜恒清 陈世山 昃向君 隋玉柱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94-197,共4页
为建立辣椒油中苯并芘标准物质的研制和定值方法,向辣椒油中添加一定量的苯并芘标准溶液,搅拌均匀后分装100瓶,随机抽取10瓶样品进行样品均匀性检验,在95%置信区间内,检验结果同时通过F检验和t检验。在恒温4℃冷藏和常温20℃条件下,在8... 为建立辣椒油中苯并芘标准物质的研制和定值方法,向辣椒油中添加一定量的苯并芘标准溶液,搅拌均匀后分装100瓶,随机抽取10瓶样品进行样品均匀性检验,在95%置信区间内,检验结果同时通过F检验和t检验。在恒温4℃冷藏和常温20℃条件下,在8周内进行样品的稳定性检验,检验结果通过t检验,在95%置信区间内。并通过分析标准物质制备过程中的不确定度来源,计算出不确定度分量、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及扩展不确定度。制备的辣椒油中苯并芘采用同位素稀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进行辣椒油中苯并芘定值,定值后的辣椒油样品中苯并芘含量为(9.98±0.914)μg/kg(k=2)。本标准物质对于植物油中苯并芘检测的方法验证和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安全 标准物质 苯并芘 辣椒油 质量保证
下载PDF
海湾水库蓄水初期的单次往复密度流 被引量:1
12
作者 高增文 薛青美 +1 位作者 李宇浩 隋玉柱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1-87,共7页
为了探讨海湾水库蓄水初期单次往复水平密度流的产生与效应,进行砂质斜坡沉积物与水体之间盐分交换的水槽实验。通过沉积物孔隙水与其上覆水的多剖面电导率动态监测,分析盐分的时空分布特征,并计算深水区、浅水区和中心区的边界层单位... 为了探讨海湾水库蓄水初期单次往复水平密度流的产生与效应,进行砂质斜坡沉积物与水体之间盐分交换的水槽实验。通过沉积物孔隙水与其上覆水的多剖面电导率动态监测,分析盐分的时空分布特征,并计算深水区、浅水区和中心区的边界层单位面积含盐总量。实验结果显示,进水在浅水区沉积物表面产生明显的渗入-溢出现象,浅水区沉积物孔隙水盐分浓度显著低于中心区与深水区同一高度的盐分浓度,深水区初始底边界层含盐量与初始边界层下边界盐分浓度均为最高;这表明进水过程在倾斜沉积物表面产生了前进密度流,水流携带的盐分在坡底累积。水槽进满水后深水区边界层含盐总量与边界层下边界盐分浓度快速降低,并且浅水区表层沉积物孔隙水与深水区同一深度水体之间的盐分快速达到平衡;这表明蓄水初期在两者之间形成了返回密度流,从浅水区表层沉积物冲刷出的盐分在密度流作用下再次进入沉积物。为避免再次进入沉积物的盐分在后期继续影响水库泛咸,建议在蓄水结束后尽快实施坡底咸水排除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湾水库 密度流 往复流 斜坡沉积物 咸化
下载PDF
城乡融合系统的SD动态国土规划初探 被引量:4
13
作者 隋玉柱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26-29,共4页
一、国土规划工作面临的问题 我国的国土规划工作作为国土资源调查和区划工作的继续以及国土开发与整治工作的中心环节,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正在向纵深发展,部分地区已进入规划实施阶段。
关键词 国土规划 城乡融合系统
下载PDF
胶州湾海岸湿地维管束植物的区系特征与保护 被引量:26
14
作者 张绪良 丰爱平 +1 位作者 隋玉柱 夏东兴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822-827,共6页
胶州湾海岸湿地植被分4个主要植被型、15个主要植物群落,作为湿地植被建群种、优势种和主要伴生种的维管束植物共有35科61属75种,分盐生植物、水生植物、湿生植物和沙生植物4大生态类群。其中禾本科、黎科、蓼科等7个较大科的种子植物... 胶州湾海岸湿地植被分4个主要植被型、15个主要植物群落,作为湿地植被建群种、优势种和主要伴生种的维管束植物共有35科61属75种,分盐生植物、水生植物、湿生植物和沙生植物4大生态类群。其中禾本科、黎科、蓼科等7个较大科的种子植物构成了胶州湾海岸湿地维管束植物区系的主体。从分布区类型构成看,胶州湾海岸湿地植物区系成分中世界分布属最多,达24属,占总属数的39.3%,这反映了湿地植被的隐域性特征。温带分布区成分和热带分布区成分作为区系成分的主体占总属数的52.4%。针对胶州湾海岸湿地发生的退化现象,提出了保护胶州湾海岸湿地维管束植物的初步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湿地 维管束植物 区系特征 胶州湾
下载PDF
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维管束植物的区系特征及保护 被引量:11
15
作者 张绪良 谷东起 +1 位作者 陈东景 隋玉柱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6-92,共7页
在2003~2005年多次实地调查并参照相关资料基础上,对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进行了植被类型划分和湿地维管束植物生态类群划分,利用统计方法分析了研究区湿地维管束植物区系较大科、属的构成,蕨类植物种的地理分布区类型、种子植物属的... 在2003~2005年多次实地调查并参照相关资料基础上,对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进行了植被类型划分和湿地维管束植物生态类群划分,利用统计方法分析了研究区湿地维管束植物区系较大科、属的构成,蕨类植物种的地理分布区类型、种子植物属的地理分布区类型,维管束植物区系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表明,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植被分4个植被型、25个植物群落,由48科129属197种维管束植物构成,这些维管束植物分盐生植物,水生植物,湿生植物和中生、旱生植物4大生态类群。维管束植物区系的主体为菊科、禾本科、莎草科等含5种及5种以上的13个较大科,从维管束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构成来看,种子植物中世界分布属最多,达40属,占种子植物总属数的32%,这反映了湿地植被的隐域性特征;温带和热带分布区成分作为区系成分的主体共80属,占种子植物总属数的64%。盐田、养殖池、道路建设,海岸侵蚀,地下咸、卤水人侵,气候干旱,河流断流等自然、人为原因导致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退化,植被发生退化演替,区系中一些珍稀濒危植物受到日益严重的威胁。提出了对退化湿地进行生态恢复与重建,推广生态旅游、生态养殖等可持续的滨海湿地利用方式,建设湿地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等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维管束植物区系保护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南岸 滨海湿地 维管束植物 区系特征
下载PDF
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的氮、磷循环过程及调控对策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绪良 谷东起 +1 位作者 丰爱平 隋玉柱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5期1127-1133,共7页
在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N、P元素主要来源于通过河流输入的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农田地表径流、灌溉余水和海水养殖池养殖废水,通过潮上带、潮间带湿地最终被输送到潮下带近海湿地,引起潮下带近海湿地水体N... 在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N、P元素主要来源于通过河流输入的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农田地表径流、灌溉余水和海水养殖池养殖废水,通过潮上带、潮间带湿地最终被输送到潮下带近海湿地,引起潮下带近海湿地水体N、P含量的不断升高,2000年通过河流输入到莱州湾南岸的N总量为46 271.1 t,P总量为2 092.1 t。潮上带、潮间带自然湿地的底质、土壤和植物对N、P元素有显著的吸收、净化作用。以2000年为例,若不考虑自然湿地的吸收、净化作用,仅靠水体交换、扩散稀释,输送到潮下带近海湿地的N、P在海水中的含量为6.74 mg.L-1、0.299 mg.L-1,而当年潮下带近海湿地水体N、P含量实测值分别为0.086 mg.L-1、0.029 mg.L-1,计算值分别是实测值的78.4倍、10.3倍;说明自然湿地对输入的N、P有明显的吸收净化效应。为降低莱州湾南岸潮下带近海湿地海水中的N、P含量,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减小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的N、P输入通量,对自然湿地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生态恢复,建设人工湿地、提高湿地的环境净化功能等调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氮 磷吸收湿地调控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