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口服纳米胶束跨膜转运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陶小妹 赵雪 +2 位作者 隋航烁 王淑梅 马英杰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1年第2期129-133,共5页
目的:对聚乙二醇-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PEG-DSPE)胶束在单层上皮细胞的转运过程进行研究。方法: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包载荧光探针香豆素6的PEG-DSPE胶束,建立测定香豆素6含量的荧光分析法,考察马丁达比犬肾单层上皮细胞(Madin Darby can... 目的:对聚乙二醇-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PEG-DSPE)胶束在单层上皮细胞的转运过程进行研究。方法: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包载荧光探针香豆素6的PEG-DSPE胶束,建立测定香豆素6含量的荧光分析法,考察马丁达比犬肾单层上皮细胞(Madin Darby canine kindey,MDCK)对香豆素6胶束的摄取和吸附作用,考察温度、不同内吞抑制剂对胶束在单层MDCK细胞跨膜转运的影响。结果:香豆素6 PEG-DSPE胶束可以很快被细胞吸附和摄取,随时间增加,吸附和摄取达动态平衡。胶束在单层细胞上的跨膜转运受温度的影响,4℃下,跨膜转运受到明显抑制;甲基-β-环糊精、高渗蔗糖、氯丙嗪及制霉菌素对胶束的内吞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中甲基-β-环糊精的抑制率高达88%。阿米洛利对胶束的内吞无影响。结论:胶束在MDCK单层细胞上的跨膜转运是主动的、能量依赖性的过程,跨膜转运机制是多因素的,包括了小窝蛋白介导的内吞过程和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束 香豆素6 上皮细胞 跨膜转运
下载PDF
急性感染性腹泻血清IL-1β、IL-17、TNF-α水平与肠道菌群相关性
2
作者 隋航烁 刘伟 +2 位作者 鲁文靖 李伟男 张丽萍 《医学动物防制》 2024年第3期252-257,共6页
目的 探究急性感染性腹泻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148例急性感染性腹泻患者作为... 目的 探究急性感染性腹泻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148例急性感染性腹泻患者作为研究组,14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血清IL-1β、IL-17、TNF-α水平,并比较研究组不同血清IL-1β、IL-17、TNF-α水平下的肠道菌群,采用Pearson分析研究组血清IL-1β、IL-17、TNF-α水平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血清IL-1β、IL-17、TNF-α水平诊断急性感染性腹泻的价值。结果 研究组的血清IL-1β、IL-17、TNF-α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405、11.562、11.390,P<0.05);血清IL-1β、IL-17和TNF-α联合诊断急性感染性腹泻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为0.876,大于各指标单一诊断;急性感染性腹泻患者血清IL-1β、IL-17、TNF-α水平与双歧杆菌、乳酸菌呈负相关(r=-0.527、-0.613、-0.594、-0.536、-0.621、-0.589,P<0.05),与肠杆菌呈正相关(r=0.074、0.082、0.089,P<0.05)。结论 急性感染性腹泻患者的血清IL-1β、IL-17、TNF-α水平升高,与患者肠道菌群含量存在密切相关性,且在急性感染性腹泻诊断方面有一定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感染性腹泻 白细胞介素-1β 白细胞介素-17 肿瘤坏死因子 感染标志物 肠道菌群
原文传递
早期肠内营养与低分子量肝素联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对病情控制、微循环障碍及并发症的影响
3
作者 隋航烁 符皓 +2 位作者 韩雪 刘巧丽 杜金龙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CAS 2023年第3期190-195,共6页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与低分子量肝素联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临床疗效,并分析该治疗方案对病情控制、微循环障碍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SAP患者9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一组和联合组,每组49例。2组均...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与低分子量肝素联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临床疗效,并分析该治疗方案对病情控制、微循环障碍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SAP患者9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一组和联合组,每组49例。2组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单一组采取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联合组采取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联合低分子量肝素。比较2组临床疗效、康复进程、治疗前后病情控制情况[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价系统Ⅱ(APACHEⅡ)、CT严重程度指数(CTSI)评分],微循环障碍指标[胰腺血流量(BF)、血流容积(BV)、灌注达峰时间(TTP)],炎性因子[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联合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单一组(P<0.05);联合组腹痛缓解、腹胀缓解、肠鸣音恢复、血清淀粉酶恢复时间和住院天数短于单一组(P<0.05);治疗1周后2组APACHEⅡ、CTSI评分低于治疗前,联合组低于单一组(P<0.05);治疗1周后2组胰脏BF、BV高于治疗前,联合组高于单一组,TTP短于治疗前,联合组短于单一组(P<0.05);2组治疗1周后血清CRP、IL-6、TNF-α水平低于治疗前,联合组低于单一组(P<0.05);联合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单一组(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SAP能显著提高疗效,加快病情控制,缩短康复进程,改善胰腺微循环障碍,减轻炎症反应,还可降低并发症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急性胰腺炎 早期肠内营养 低分子量肝素 病情控制 微循环障碍 炎症反应 并发症
原文传递
急性胰腺炎患者在不同时期实施肠内营养对肠源性感染的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王海珠 王旭明 +2 位作者 隋航烁 张丽萍 鲁文静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4476-4478,共3页
目的研究急性胰腺炎(SAP)患者在不同时期实施肠内营养(EN)对肠源性感染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医院2012年12月-2015年12月诊治68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将其分为A、B、C组,A组23例患者在入院第2天开始实施肠内营养,B组2... 目的研究急性胰腺炎(SAP)患者在不同时期实施肠内营养(EN)对肠源性感染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医院2012年12月-2015年12月诊治68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将其分为A、B、C组,A组23例患者在入院第2天开始实施肠内营养,B组23例患者在入院第4天开始实施肠内营养,C组22例患者在入院第6天开始实施肠内营养,比较3组患者各时期生理指标变化、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肠源性感染率。结果A组患者入院第5天后白细胞、C-反应蛋白以及内毒素含量明显降低,在第9天时下降至(10.3±1.2)×109/L、(55.0±14.0)mg/L及(0.4±0.2)EU/L,下降程度明显比B和C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中有1例出现肠源性感染,感染率为4.4%,B组中有2例出现肠源性感染,感染率为8.7%,C组中有4例出现肠源性感染,感染率为18.2%;3组患者中均有2例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胰腺炎患者在入院第2天开始实施肠内营养能够很好的降低炎症反应,对肠源性感染的发生发展起到预防作用,属于一种可靠、高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时期肠内营养 急性胰腺炎 肠源性感染 影响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