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液病患者 HLA Ⅰ类抗体筛查预测血小板输注治疗的疗效 被引量:1
1
作者 周明 蒋光明 +11 位作者 廖艳秋 王慧茹 完晓菊 陈洋 曹媛 李寅坤 李娟 雍家慧 韩丹丹 张媛媛 刘磊 刘会兰 《安徽医学》 2023年第8期895-899,共5页
目的分析血液病患者HLAⅠ类抗体微珠反应的平均荧光强度(MFI)与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收治的68例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血小板输注前HLAⅠ类抗体MFI... 目的分析血液病患者HLAⅠ类抗体微珠反应的平均荧光强度(MFI)与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收治的68例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血小板输注前HLAⅠ类抗体MFI情况。依据血小板输注后24 h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判定血小板输注疗效,并将患者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根据AUC计算约登指数和其最大值,采用ROC曲线分析HLAⅠ类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预测作用。结果68例患者HLA抗体检测后输注血小板128次,其中有效输注98次,输注有效率76.56%,血小板无效输注30次,PTR发生率23.44%。单因素分析显示有效组和无效组在性别构成、HLAⅠ类抗体阳性占比、HLAⅡ类抗体阳性占比输注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HLAⅠ类抗体阳性为PTR危险因素(OR=9.64,95%CI:2.73~34.08,P<0.001);Pearson相关性检验得出HLAⅠ类抗体MFI与24 h CCI呈负相关(r=-0.369,P<0.01);根据所建立的预测模型绘制ROC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759(95%CI:0.619~0.898)。通过AUC计算约登指数最大值并得出最大截断值为MFI=531.6,灵敏度为75.00%,特异度为81.25%。结论HLAⅠ类抗体MFI作为预测血小板输注疗效的重要指标,可为临床选择合适血小板输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LAⅠ类抗体 血小板输注无效
下载PDF
交叉配型血小板在血液病患者移植后血小板输注无效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完晓菊 陈洋 +10 位作者 曹媛 李寅坤 李娟 雍家慧 韩丹丹 张媛媛 王慧茹 周明 蒋光明 廖艳秋 刘会兰 《安徽医学》 2023年第8期891-894,共4页
目的 探讨血小板抗体筛查及交叉匹配血小板对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8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接受过allo-HSCT后发生免疫性PTR患者16... 目的 探讨血小板抗体筛查及交叉匹配血小板对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8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接受过allo-HSCT后发生免疫性PTR患者16例,共输注单采血小板253次。根据血小板输注前交叉配型试验结果进行分组,结果阴性为配合性输注组(37次),阳性为非配合性输注组(216次);其中13例HLA-I类抗体阳性患者,根据输注前血小板交叉配型结果,分为HLA-I类抗体阳性配合性输注组(28次),HLA-I类抗体阳性非配合性输注组(158次)。以血小板输注后24小时血小板校正后增高指数(CCI)为衡量指标,分析不同输注策略对allo-HSCT后PTR患者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结果 16例PTR患者,其中HLA-I类抗体阳性13例,HPA抗体阳性3例。配合性输注组血小板输注24 h-CCI和有效率分别为7.188(1.035,11.9)和62.16%,高于非配合性输注组0(0,3.546)和22.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HLA-I类抗体阳性的PTR患者配合性输注组24h-CCI及有效率为7.722(2.118,13.41)、71.43%,明显高于非配合性输注组[0(-0.648,4.522)和25.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交叉匹配的血小板输注可以明显提高alloHSCT后免疫性PTR患者血小板输注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白细胞抗原 血小板输注无效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交叉匹配 血小板输注
下载PDF
基因检测指导中晚期宫颈癌个体化治疗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3
作者 雍家慧 陈象逊 +5 位作者 罗薇薇 杨明威 钱雯川 张冬娟 吕银 杨林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419-1424,共6页
目的探讨 MDR1 (G26677T/A)、 GSTP1 (Ile105Val A/G)、 CDA (A79C)三个基因对中晚期宫颈癌患者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选取46例确诊为中晚期宫颈癌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23例,对照组23例。通过检测实验组患者外周... 目的探讨 MDR1 (G26677T/A)、 GSTP1 (Ile105Val A/G)、 CDA (A79C)三个基因对中晚期宫颈癌患者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选取46例确诊为中晚期宫颈癌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23例,对照组23例。通过检测实验组患者外周血中 MDR1 (G26677T/A)、 GSTP1 (Ile105Val A/G)、 CDA (A79C)多态性位点基因型,根据体外检测结果对实验组患者选用敏感度高的药物进行化疗,对照组统一选用紫杉醇联合顺铂化疗,同时两组均进行放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65%,对照组为73.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在不良反应方面,两组患者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损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同时,实验组中药物敏感组与不敏感组基因型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MDR1 (G26677T/A)、 GSTP1 (Ile105Val A/G)、 CDA (A79C)基因的表达情况与中晚期宫颈癌综合治疗疗效有密切联系,有可能成为指导中晚期宫颈癌选择化疗方案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基因检测 MDR1 (G26677T/A) GSTP1 (Ile105Val A/G) CDA (A79C)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