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雍江堰 李燕 +2 位作者 谢国丽 易玉玲 葛一漫 《山东医药》 CAS 2018年第24期81-83,共3页
目的探讨慢性HBV感染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慢性HBV感染患者101例,其中乙肝37例(乙肝组),肝硬化32例(肝硬化组,Chlid-Pugh A级15例、B级14例、C级3例),肝细胞癌32例(肝癌组,BLCL A级13例、B级14例、C级5... 目的探讨慢性HBV感染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慢性HBV感染患者101例,其中乙肝37例(乙肝组),肝硬化32例(肝硬化组,Chlid-Pugh A级15例、B级14例、C级3例),肝细胞癌32例(肝癌组,BLCL A级13例、B级14例、C级5例);另选健康者16例为对照组。检测各组中性粒细胞CD64+细胞比例,血清CRP、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淋巴细胞百分比(Lym%),分析慢性HBV感染患者中性粒细胞CD64+细胞比例与血清CRP、Neu%、Lym%的相关性。结果 CD64+细胞比例:乙肝组、肝硬化组、肝癌组均高于对照组,肝硬化组、肝癌组均高于乙肝组;肝硬化组Chlid-Pugh C级患者高于A、B级;肝癌组BLCL B级患者高于A级;组间比较P均<0.05。CRP:乙肝组、肝癌组高于对照组,肝癌组高于乙肝组、肝硬化组;Neu%:肝癌组高于对照组、肝硬化组;Lym%:肝癌组低于对照组、乙肝组、肝硬化组;组间比较P均<0.05。慢性HBV感染患者中性粒细胞CD64+细胞比例与血清CRP呈正相关(r=0.220,P<0.05),与Lym%呈负相关(r=-0.215,P<0.05)。结论慢性HBV感染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细胞比例升高,其水平变化可反映患者病毒感染及病情的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慢性乙型肝炎 肝硬化 肝细胞癌 中性粒细胞CD64
下载PDF
基于H1R、PAR-2/TRPV1痒信号通路探讨马齿苋对急性湿疹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8
2
作者 葛一漫 胡一梅 +4 位作者 王毅 马韬 张灵玲 雍江堰 张朝明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10-213,共4页
目的:探讨马齿苋提取液对急性湿疹大鼠背部皮肤组胺受体1(H1R)、蛋白酶激活受体2(PAR-2)和瞬时感受器电位受体1(TRPV1)表达的影响及其对H1R、PAR-2/TRPV1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SD大鼠30只,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马齿苋组,各组10只。... 目的:探讨马齿苋提取液对急性湿疹大鼠背部皮肤组胺受体1(H1R)、蛋白酶激活受体2(PAR-2)和瞬时感受器电位受体1(TRPV1)表达的影响及其对H1R、PAR-2/TRPV1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SD大鼠30只,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马齿苋组,各组10只。采用二硝基氯苯(DNCB)建立急性湿疹模型,正常组除外。造模成功后,各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末次给药后对各组大鼠进行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EASI)评分。免疫组化法检测H1R、PAR-2和TRPV1的表达,流式细胞技术测定细胞内钙离子(Ca^(2+))浓度。结果:与正常组比,模型组大鼠EASI(P<0.01)、H1R(P<0.05)和PAR-2(P<0.01)的含量、Ca^(2+)浓度(P<0.01)显著增加,TRPV1增加差异不明显(P>0.05)。与模型组比,马齿苋组大鼠EASI(P<0.01)、H1R(P<0.01)和PAR-2(P<0.01)的含量及Ca^(2+)浓度(P<0.05)显著减少,TRPV1减少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马齿苋可减少H1R、PAR-2含量及降低Ca^(2+)浓度,发挥治疗急性湿疹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上游分子H1R、PAR-2含量,使其下游分子TRPV1失活,减少Ca^(2+)内流,达到抗瘙痒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齿苋提取液 急性湿疹 H1R PAR-2 TRPV1
下载PDF
急性湿疹大鼠皮肤屏障功能变化及机制 被引量:7
3
作者 葛一漫 胡一梅 +3 位作者 马韬 张灵玲 雍江堰 张朝明 《山东医药》 CAS 2019年第11期30-33,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湿疹大鼠皮肤屏障功能的变化及机制。方法选择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各10只。除正常组外,模型组采用二硝基氯苯(DNCB)在右背部皮肤建立急性湿疹模型。造模成功后,取大鼠右背部皮肤,采用HE染色法观察炎细胞浸润... 目的探讨急性湿疹大鼠皮肤屏障功能的变化及机制。方法选择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各10只。除正常组外,模型组采用二硝基氯苯(DNCB)在右背部皮肤建立急性湿疹模型。造模成功后,取大鼠右背部皮肤,采用HE染色法观察炎细胞浸润情况;采用皮肤表皮水分丧失测定仪测定经皮水分丢失量(TEWL);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蛋白酶激活受体2(PAR-2)蛋白表达;采用RT-PCR法测定皮肤人类中间丝聚合蛋白(FLG) mRNA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出现明显急性湿疹症状,皮肤TEWL、PAR-2含量增加,FLG mRNA表达降低(P均<0. 01)。结论急性湿疹的发生可能是通过降低FLG基因表达,增加PAR-2含量,增加TEWL,从而破坏皮肤屏障功能、诱发急性湿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湿疹 经皮水分丢失量 人类中间丝聚合蛋白 蛋白酶激活受体2
下载PDF
盐酸小檗碱对白色念珠菌菌态转换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易玉玲 宋瑱 +2 位作者 雍江堰 黄筱雪 李燕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3期51-57,共7页
为探讨盐酸小檗碱对白色念珠菌酵母相向菌丝相转换的抑制作用和分子机制,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盐酸小檗碱抑制白色念珠菌生长的MIC值,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菌丝动态形成过程;hochest染色法观察不同浓度盐酸小檗碱对菌丝形成的影响;RT-PCR检... 为探讨盐酸小檗碱对白色念珠菌酵母相向菌丝相转换的抑制作用和分子机制,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盐酸小檗碱抑制白色念珠菌生长的MIC值,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菌丝动态形成过程;hochest染色法观察不同浓度盐酸小檗碱对菌丝形成的影响;RT-PCR检测在不同浓度盐酸小檗碱作用下白色念珠菌菌丝形成关键基因EFG1、HWP1、ECE1、ALS1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盐酸小檗碱对白色念珠菌的MIC值为32μg/mL,同时白色念珠菌在4h芽管形成明显,8h转化为菌丝;hochest染色结果显示:128和32μg/mL的盐酸小檗碱可以通过抑制菌丝的形成以及降低细胞密度,从而达到抑制白色念珠菌发生菌态转换的目的,并且128μg/mL盐酸小檗碱的抑制作用明显优于32μg/mL盐酸小檗碱和4μg/mL氟康唑,而8μg/mL盐酸小檗碱抑制作用不明显;RT-PCR结果表明,128μg/mL盐酸小檗碱可以抑制白色念珠菌4h干预组菌丝形成关键基因HWP1和ECE1的表达、6h干预组HWP1、ECE1和ALS1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μg/mL盐酸小檗碱可以抑制白色念珠菌4h干预组菌丝形成关键基因EFG1和ALS1的表达,6h干预组EFG1、HWP1和ALS1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8μg/mL盐酸小檗碱无明显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盐酸小檗碱可以明显抑制白色念珠菌的菌态转换,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菌丝形成关键基因EFG1、HWP1、ECE1、ALS1的表达下调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色念珠菌 菌态转换 盐酸小檗碱
下载PDF
二氢丹参酮Ⅰ联合氨苄西林对生物膜阳性MRSE耐药基因表达的影响
5
作者 易玉玲 雍江堰 +1 位作者 祖瑞铃 李燕 《中药与临床》 2018年第2期52-56,共5页
目的:探讨二氢丹参酮Ⅰ联合氨苄西林对生物膜阳性的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ethicillin resistant S.epidermidis,MRSE)耐药基因mecA表达的影响。方法:筛选mecA阳性MRSE临床菌株,体外建立生物膜模型,使用抑制生物膜最小的联合用药部分... 目的:探讨二氢丹参酮Ⅰ联合氨苄西林对生物膜阳性的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ethicillin resistant S.epidermidis,MRSE)耐药基因mecA表达的影响。方法:筛选mecA阳性MRSE临床菌株,体外建立生物膜模型,使用抑制生物膜最小的联合用药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raction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ndex,FICI)药物组合、各单用药物以及阳性对照药物万古霉素进行干预,qRT-PCR检测mecA基因、ELISA检测青霉素结合蛋白2a(penicilin binding protein 2a,PBP2a)的表达。结果:2μg﹒mL^(-1)氨苄西林与2μg﹒mL^(-1)二氢丹参酮Ⅰ联用组抑制了SE21021菌株mecA、PBP2a的表达(P<0.05),且联用组PBP2a低于氨苄西林组、万古霉素组(P<0.05)。各组药物均促进了SE26508菌株mecA基因的表达(P<0.05),但是联用组mecA基因的表达相对低于氨苄西林单用组、二氢丹参酮Ⅰ单用组、万古霉素组(P<0.05);联用组能够抑制PBP2a的表达,但是效果不如氨苄西林单用组、二氢丹参酮Ⅰ单用组(P>0.05)。联用组同时抑制了SE30291菌株mecA和PBP2a蛋白的表达,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氢丹参酮Ⅰ和氨苄西林联用可能对生物膜阳性MRSE具有抑制作用,但需要加大菌株数量进一步深入研究求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 生物膜 二氢丹参酮Ⅰ 氨苄西林 mecA基因 青霉素结合蛋白2A
下载PDF
基于IL-17、IL-31/STAT3信号通路探讨马齿苋对急性湿疹大鼠炎症和瘙痒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葛一漫 张礼 +5 位作者 雍江堰 张灵玲 魏溱 陈禧月 王毅 胡一梅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25-1028,共4页
目的研究马齿苋对急性湿疹模型大鼠皮肤组织IL-17、IL-31表达的影响及其对IL-17、IL-31/STAT3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探讨其治疗急性湿疹可能机制。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马齿苋组,每组8只。对模型组和马齿苋组采用2,4-... 目的研究马齿苋对急性湿疹模型大鼠皮肤组织IL-17、IL-31表达的影响及其对IL-17、IL-31/STAT3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探讨其治疗急性湿疹可能机制。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马齿苋组,每组8只。对模型组和马齿苋组采用2,4-硝基氯苯(DNCB)建立急性湿疹动物模型。成功造模后,分别给予模型组无菌蒸馏水和马齿苋组予马齿苋液。待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后,断颈处死动物,剪去皮肤。对皮肤组织进行病理HE染色观察其病理改变,并做病理损伤评分,免疫组化染色检测IL-17、IL-31、STAT3的积分光密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皮肤组织IL-17、IL-31、STAT3蛋白含量明显升高,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马齿苋组IL-17和IL-31蛋白含量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TAT3蛋白含量有一定的下降趋势,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马齿苋可通过减少大鼠皮肤组织IL-17、IL-31的含量达到治疗急性湿疹的作用。急性湿疹的发病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炎症信号通路IL-17/STAT3和瘙痒信号IL-31/STAT3的活化。STAT3作为这两条信号通路的共同下游信号分子,可能是导致调控炎症和瘙痒反应的双重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齿苋液 急性湿疹 IL-17 IL-31 STAT3
原文传递
马齿苋提取液对急性湿疹大鼠皮肤屏障功能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10
7
作者 胡一梅 葛一漫 +1 位作者 雍江堰 王毅 《重庆医学》 CAS 2019年第10期1639-1641,1645,共4页
目的探讨马齿苋提取液对皮肤屏障功能的调控作用及其治疗急性湿疹大鼠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SD大鼠30只,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马齿苋组,各10只。采用二硝基氯苯(DNCB)建立急性湿疹模型,正常组除外。造模成功后,各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 目的探讨马齿苋提取液对皮肤屏障功能的调控作用及其治疗急性湿疹大鼠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SD大鼠30只,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马齿苋组,各10只。采用二硝基氯苯(DNCB)建立急性湿疹模型,正常组除外。造模成功后,各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用药后,采用皮肤表皮水分丧失测定仪测定各实验组大鼠经皮水分丢失量(TEWL);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染色蛋白酶激活受体2(PAR-2),并采用病理图像分析系统半定量检测其水平;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皮肤人类中间丝聚合蛋白(FLG)基因表达。结果用药后,马齿苋组急性湿疹症状减轻,大鼠皮肤TEWL(3.25±0.47)g·h^(-1)·m^(-2)、PAR-2(0.154 1±0.006 8)μm^2,较模型组显著减少(P<0.05);FLG基因表达值为4.34±1.21,较模型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马齿苋治疗急性湿疹的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增加FLG基因表达,降低PAR-2水平,减少TEWL,恢复皮肤屏障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齿苋 湿疹 经皮水分丢失量 染色蛋白酶激活受体2 皮肤人类中间丝聚合蛋白
下载PDF
马齿苋提取液通过IL-4途径对急性湿疹大鼠皮肤屏障功能和免疫反应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11
8
作者 胡一梅 葛一漫 +1 位作者 雍江堰 王毅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793-1795,共3页
目的通过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 4,IL-4)对皮肤屏障功能和免疫反应的调控探讨马齿苋提取液治疗急性湿疹的可能机制。方法SD大鼠30只,分层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模型组和马齿苋组,各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采用二硝基氯苯(dinitroc... 目的通过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 4,IL-4)对皮肤屏障功能和免疫反应的调控探讨马齿苋提取液治疗急性湿疹的可能机制。方法SD大鼠30只,分层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模型组和马齿苋组,各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采用二硝基氯苯(dinitrochlorobenzene,DNCB)建立急性湿疹模型。造模成功后,模型组和马齿苋组分别外敷1ml无菌蒸馏水和马齿苋提取液,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用药后,采用皮肤表皮水分丧失测定仪测定各实验组大鼠经皮水分丢失量(transepidermal water loss,TEWL);ELISA技术检测大鼠血清中总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的含量;免疫组化法(SP法)染色IL-4和蛋白酶激活受体2(protease activated receptor-2,PAR-2)并采用病理图像分析系统半定量检测其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模型组大鼠IgE、IL-4、PAR-2和TEWL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马齿苋组大鼠IgE、IL-4、PAR-2和TEWL显著降低(P<0.05)。结论马齿苋提取液可通过抑制IL-4的分泌,降低IgE的释放,调节免疫反应,同时抑制PAR-2的表达,降低TEWL,恢复皮肤屏障功能,达到治疗急性湿疹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齿苋提取液 急性湿疹 IL-4 皮肤屏障功能 免疫反应
原文传递
盐酸小檗碱与氟康唑联用对耐药白色念珠菌钙稳态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雍江堰 王海 +1 位作者 黄筱雪 李燕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903-909,共7页
目的探讨盐酸小檗碱(berberine hydrochloride,BBH)与氟康唑(fluconazole,FLC)联用对氟康唑耐药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CA)的协同抑菌作用及其对细胞内Ca2+稳态的影响。方法棋盘稀释法筛选对白色念珠菌耐药株具有协同抑制作用的... 目的探讨盐酸小檗碱(berberine hydrochloride,BBH)与氟康唑(fluconazole,FLC)联用对氟康唑耐药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CA)的协同抑菌作用及其对细胞内Ca2+稳态的影响。方法棋盘稀释法筛选对白色念珠菌耐药株具有协同抑制作用的最低浓度盐酸小檗碱与氟康唑组合,XTT减低法测定动态抑菌效果。采用倒置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Ca2+内流情况,RT-qPCR技术检测Ca2+稳态关键基因的表达量,评价两药联用对耐药白色念珠菌Ca2+稳态的影响。试验设两组单用组及不加药(空白)组作对照。结果联合用药的部分抑菌浓度指数最小的药物浓度组合为盐酸小檗碱2μg/ml+氟康唑1μg/ml。两药联用组在0~48h内动态抑菌效果显著优于两药单用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两药联用具有协同作用(FICI<0.5)。联用组、盐酸小檗碱单用组处理后白色念珠菌细胞内Ca2+内流现象明显,且联用组细胞内Ca2+浓度均比盐酸小檗碱单用组和氟康唑单用组分别高1.07-2、1.17-8.39倍(P<0.05),但氟康唑单用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用组和盐酸小檗碱单用组液泡钙通道YVC1基因上调,氟康唑单用组YVC1基因下调,联用组YVC1基因表达量比盐酸小檗碱单用组和氟康唑单用组分别高1.62、6.47倍(P<0.05)。联用组和盐酸小檗碱单用组液泡钙泵PMC1基因下调,氟康唑单用组PMC1基因上调,联用组和盐酸小檗碱单用组PMC1基因的表达量比氟康唑单用组分别低80.86%和80.59%(P<0.05)。结论盐酸小檗碱与氟康唑联用对氟康唑耐药白色念珠菌具有协同抑菌作用,盐酸小檗碱可能通过影响白色念珠菌液泡膜上的钙离子调节器Pmc1p和Yvc1p促进质膜内Ca2+内流,破坏钙离子稳态,从而增加耐药株对氟康唑药物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色念珠菌 氟康唑耐药 盐酸小檗碱 联合用药 Ca^2+稳态
原文传递
二氢丹参酮Ⅰ协同氨苄西林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雍江堰 祖瑞铃 +1 位作者 易玉玲 李燕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966-970,982,共6页
目的探讨丹参酮单体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联用对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SE)早期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半定量黏附实验检测SE生物膜基质含量、XTT实验检测膜内菌代谢活性,以及qRT-PCR检测生物膜形... 目的探讨丹参酮单体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联用对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SE)早期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半定量黏附实验检测SE生物膜基质含量、XTT实验检测膜内菌代谢活性,以及qRT-PCR检测生物膜形成关键基因,来验证丹参酮单体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联用的药效作用及可能的机制。结果 2μg/ml的二氢丹参酮Ⅰ和2μg/ml的氨苄西林联用对SE生物膜具有协同抑制作用(FICI<0.5);两药联用可明显抑制SE黏附(6h)、聚集阶段(24h)基质形成,影响生物膜内细菌代谢活性并杀死细菌,且联用组优于2μg/ml二氢丹参酮Ⅰ、2μg/ml氨苄西林单药组;联用组降低了黏附阶段SE生物膜形成关键基因icaA、atlE、aap和stk的表达量,但并不能抑制聚集阶段上述基因的表达。结论二氢丹参酮Ⅰ和氨苄西林联用对SE生物膜形成早期具有协同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影响基质形成、细胞代谢活性以及生物膜形成关键基因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葡萄球菌 生物膜 二氢丹参酮Ⅰ 氨苄西林 联合用药
原文传递
盐酸小檗碱对白假丝酵母生物膜形成抑制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黄筱雪 宋瑱 +2 位作者 易玉玲 雍江堰 李燕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3394-3400,共7页
目的探讨盐酸小檗碱对白假丝酵母生物膜表型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甲基四氮盐(XTT)减低法、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实时定量PCR(RT-qPCR)分别检测不同浓度盐酸小檗碱作用下白假丝酵母生物膜膜内细胞代谢活性、微观形态结构、厚度和... 目的探讨盐酸小檗碱对白假丝酵母生物膜表型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甲基四氮盐(XTT)减低法、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实时定量PCR(RT-qPCR)分别检测不同浓度盐酸小檗碱作用下白假丝酵母生物膜膜内细胞代谢活性、微观形态结构、厚度和生物膜形成关键基因efg1、hwp1、ece1、als1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128μg/ml和32μg/ml盐酸小檗碱对白假丝酵母标准菌株ATCC 10231生物膜膜内细胞活性的抑制率分别为:88.4%和34.3%(4 h),96.3%和47.6%(6 h),对白假丝酵母临床菌株CA 2119的抑制率分别为:77.2%和29.8%(4 h),72.8%和43.2%(6 h);对ATCC 10231生物膜厚度的抑制率分别为:61.4%和41.03%(4 h),53.49%和39.53%(6 h),对CA 2119的抑制率分别为:45.45%和27.27%(4 h),45%和25%(6 h);而8μg/ml盐酸小檗碱抑制效果较差。128μg/ml盐酸小檗碱抑制作用优于4μg/ml氟康唑(P<0.05),但对CA 2119生物膜的抑制效果不及ATCC 10231;RT-qPCR结果表明高浓度和中浓度盐酸小檗碱均能明显抑制ATCC 10231生物膜形成关键基因efg1、hwp1、ece1、als1的表达(P<0.05),但对CA 2119生物膜形成关键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较差。结论盐酸小檗碱通过杀死生物膜中的细胞并破坏其结构来抑制白假丝酵母ATCC 10231和CA 2119早期生物膜的形成,其抑制作用与浓度呈正相关;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菌丝形成关键基因efg1、hwp1、ece1、als1的表达,从而延缓白假丝酵母的形态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小檗碱 白假丝酵母 生物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