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黏附分子及相关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姜霞 田凤石 +5 位作者 张秀泉 赵明 雒容 杨军 张宏 王金良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1年第10期615-617,共3页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 AMI)患者发病早期至 1周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1 ( s ICAM1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1 ( s VCAM 1 )、D 二聚体 ( D D)、血小板第 4因子 ( PF4 )的动态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测定 4 0例 AMI患者发...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 AMI)患者发病早期至 1周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1 ( s ICAM1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1 ( s VCAM 1 )、D 二聚体 ( D D)、血小板第 4因子 ( PF4 )的动态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测定 4 0例 AMI患者发病 2 4小时和 1周时的血清 s ICAM 1、s VCAM 1、D D、PF4并与健康对照组 3 0例比较。结果 :AMI患者于发病 2 4小时及 1周时 s ICAM 1、s VCAM 1、D D、PF4〔发病 2 4小时分别( 42 0 .97± 1 2 8.83 )μg/L ,( 51 .4 4± 1 4.83 )μg/L ,( 3 57.93± 1 47.0 9)μg/L和 ( 6.1 0± 1 .54 ) mg/L ;发病 1周时分别为 ( 40 4 .96± 1 1 5.2 2 ) μg/L,( 48.0 1± 1 7.2 4 ) μg/L,( 3 81 .1 2± 1 63 .0 0 ) μg/L和 ( 6.3 3± 2 .1 9) m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 ( 1 80 .70± 3 2 .0 7)μg/L,( 1 3 .3 1± 1 2 .81 )μg/L ,( 84 .0 0± 2 6.99)μg/L和 ( 3 .0 7± 1 .3 4) mg/L ,P均 <0 .0 1〕。AMI组于发病 2 4小时及 1周时 s ICAM 1与 s VCAM 1均具有正相关性 ( P均 <0 .0 1 ) ,PF4与 s ICAM 1、s VCAM 1、D D间亦具有正相关性 ( P均 <0 .0 1 ) ,而 D D与 s ICAM 1、s VCAM 1间均无相关性 ( P均 >0 .0 5)。结论 :AMI从发病早期至 1周内 s ICAM 1、s VCA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急性 细胞间黏附分子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D-二聚 血小板第4因子
下载PDF
ST_(V3)评估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泵功能的探讨
2
作者 姜霞 田凤石 +2 位作者 赵明 张秀全 雒容 《天津医药》 CAS 2000年第8期459-461,共3页
目的:寻找评估前壁或广泛前壁心肌梗死(AMI)时泵功能的无创、安全及客观方法。方法:应用12导联心电图机对64例首发前壁或广泛前壁AMI的患者,根据ST_(v3)抬高的形态分为凹陷割(Ⅰ型)、垂直型(Ⅱ型)和凸起型(Ⅲ型)3组。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 目的:寻找评估前壁或广泛前壁心肌梗死(AMI)时泵功能的无创、安全及客观方法。方法:应用12导联心电图机对64例首发前壁或广泛前壁AMI的患者,根据ST_(v3)抬高的形态分为凹陷割(Ⅰ型)、垂直型(Ⅱ型)和凸起型(Ⅲ型)3组。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与Killip分级,溶栓治疗和预后的关系,分别进行3组间对比研究结果:(1)3型患者在发病年龄、性别、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史、∑ST、比较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在梗死前发作心绞痛的比较,Ⅰ型与Ⅱ型,Ⅰ型与Ⅲ型,Ⅱ型与Ⅲ型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或P<0.05 (2)Killip分级:经秩和检验Ⅰ型与Ⅲ型、Ⅱ型与Ⅲ型之间的患病率方面差别有显著性(均P<0.01),Ⅰ型与Ⅱ型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3)溶栓治疗:冠脉再通率在3组间未显示有统计学上的差异。(4)Ⅲ型者病死率多于其它两组。结论:ST_(v3)抬高的形态(三种类型)是判断前壁或广泛前壁AMI泵功能的一种客观、安全、无创和科学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溶解疗法 急性心肌梗死 泵功能 STv3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