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分子模拟技术的豨莶通栓制剂调脂作用机制及剂型选择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雒银珍 赵博文 +2 位作者 陈茜 谷宇 张燕玲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436-1441,共6页
动脉粥样硬化是脑卒中发生的主要原因,而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该文利用8个关键降脂靶点有效成分辨识模型NPC1L1,HMG-CoA还原酶,SQS,MTP,CETP抑制剂及PPARα,LXRα,LXRβ激动剂药效团和分子对接模型,对豨莶通栓制剂1... 动脉粥样硬化是脑卒中发生的主要原因,而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该文利用8个关键降脂靶点有效成分辨识模型NPC1L1,HMG-CoA还原酶,SQS,MTP,CETP抑制剂及PPARα,LXRα,LXRβ激动剂药效团和分子对接模型,对豨莶通栓制剂13味中药化学成分构成的中药小分子数据库进行虚拟筛选。筛选结果提示,该制剂通过桃仁中的prupersin A与天麻中的牡丹苷A、川芎中的柠檬黄素-β-D-葡萄糖苷、半夏中的2′-(2,3-二羟基苯甲酰)-獐牙菜苷与三七中的槲皮苷、天麻中的4-叔丁基-2-[(5-叔丁基-2-羟基-苯基)甲氧基甲基]-6(羟甲基)苯酚4组潜在活性化合物分别作用于靶点NPC1L1,HMG-CoA还原酶,LXRβ及SQS发挥调脂作用,且大部分潜在活性化合物的性质及提取工艺与豨莶通栓胶囊的制备工艺相吻合,表明在豨莶通栓制剂现有的2种剂型中,胶囊剂较丸剂更具优势。该研究分析了豨莶通栓胶囊调脂治疗脑卒中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为其进一步研发与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血脂异常 豨莶通栓制剂 剂型 药效团 分子对接
原文传递
基于分子模拟技术的豨莶通栓制剂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赵博文 张小华 +4 位作者 谷宇 赵帅 陈茜 雒银珍 张燕玲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882-1888,共7页
血栓是血流在心血管系统血管内面剥落处或修补处的表面所形成的小块,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并发症和致死原因,而血栓的治疗主要从抗凝血、抗血小板聚集和溶栓3个方面进行。该研究收集豨莶通栓制剂中7味活血化瘀中药的化学成分构建成分数据... 血栓是血流在心血管系统血管内面剥落处或修补处的表面所形成的小块,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并发症和致死原因,而血栓的治疗主要从抗凝血、抗血小板聚集和溶栓3个方面进行。该研究收集豨莶通栓制剂中7味活血化瘀中药的化学成分构建成分数据库,利用药效团和分子对接的方法,对成分数据库进行虚拟筛选,以阐释豨莶通栓制剂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发挥抗血栓活性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首先,选择P2Y12,GPⅡb/Ⅲa和PAR1为研究载体,分别构建其抑制剂的药效团模型,通过对药效团模型的验证和评价,获得P2Y12,GPⅡb/Ⅲa和PAR1的最优药效团模型。随后,利用PAR1,P2Y12和GPⅡb/Ⅲa的最优药效团模型筛选成分数据库以得到主要成分,包括三七总皂苷、水蛭素和红花黄色素类化合物。最后,利用分子对接方法进一步精简筛选结果,保留打分值高于原配体打分值,且与原配体-受体相互作用模式相似的化合物为高活性成分。最终筛选得到桃皮素为PAR1的高活性抑制剂,亚叶酸为GPⅡb/Ⅲa的高活性抑制剂,说明豨莶通栓制剂发挥抗血小板聚集功效可能是三七总皂苷和亚叶酸抑制GPⅡb/Ⅲa的表达;水蛭素和红花黄色素类化合物抑制P2Y12的表达;桃皮素抑制PAR1的表达共同发挥作用,进一步抑制血小板聚集。豨莶通栓制剂抗血小板聚集功效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的阐释,为该药物的临床使用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能够为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研发提供先导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豨莶通栓制剂 药效团 分子对接 虚拟筛选 抗血小板聚集
原文传递
基于神经保护探讨豨莶通栓制剂抗脑缺血损伤的多靶点作用机制 被引量:4
3
作者 谷宇 赵博文 +2 位作者 陈茜 雒银珍 张燕玲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353-2358,共6页
脑缺血再灌注是脑损伤和慢性神经病变的重要原因,过程主要涉及神经元损伤,包括酸中毒、谷氨酸兴奋性中毒、氧自由基释放和氧化应激反应以及细胞凋亡和炎症损伤过程,是一个快速级联反应过程,是多重机制共同参与的结果,仅针对某一靶点或... 脑缺血再灌注是脑损伤和慢性神经病变的重要原因,过程主要涉及神经元损伤,包括酸中毒、谷氨酸兴奋性中毒、氧自由基释放和氧化应激反应以及细胞凋亡和炎症损伤过程,是一个快速级联反应过程,是多重机制共同参与的结果,仅针对某一靶点或某一环节进行干预具有局限性,因此应从多途径多环节进行预防与治疗。该文以豨莶通栓制剂为研究载体,收集方中13味中药的全部化学成分,通过反向找靶技术得到豨莶通栓制剂发挥神经保护药效的关键靶点,其中包含5个谷氨酸受体以及TGFR-1和VEGFR-2,利用分子对接技术筛选上述靶点的潜在活性成分并分析其作用机制,发现豨莶通栓制剂中新红花苷、新沙苑子苷等单一成分可同时作用于不同靶点,方中川芎、当归、红花、三七中的化学成分可同时作用于不同的与神经保护相关的靶点,体现了豨莶通栓制剂通过多成分作用于多靶点发挥保护神经元抗脑缺血损伤的作用,从分子层次阐释了豨莶通栓制剂在神经保护方面抗脑缺血损伤的多靶点作用机制,为豨莶通栓制剂的临床应用以及实验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豨莶通栓制剂 神经保护 分子对接 虚拟筛选
原文传递
基于分子模拟技术探讨豨莶通栓制剂的抗炎作用机制 被引量:9
4
作者 谷宇 雒银珍 +1 位作者 赵博文 张燕玲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572-2579,共8页
炎症反应是由外源性和内源性刺激导致机体产生非特异性的抵抗反应。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发生后,局部缺血区白细胞浸润聚集、黏附。所释放的炎症因子引发损伤级联反应,导致脑组织细胞损害加重,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加重,妨碍脑神经元的修复及神... 炎症反应是由外源性和内源性刺激导致机体产生非特异性的抵抗反应。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发生后,局部缺血区白细胞浸润聚集、黏附。所释放的炎症因子引发损伤级联反应,导致脑组织细胞损害加重,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加重,妨碍脑神经元的修复及神经功能的康复。该文以炎症重要通路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靶标为研究对象,构建了s PLA2-ⅡA及COX-2抑制剂的Hiphop药效团模型。结合前期已构建的5-LOX及LTA4H靶标抑制剂药效团模型,初步筛选了豨莶通栓制剂中全部13味中药的成分数据库,选择匹配值大于0. 6成分进行分子对接研究,将对接CDOCKER打分值大于原配体打分值的80%的成分作为靶标的潜在活性抑制剂。综合考虑药效团匹配值、分子对接打分值和成分与靶标之间的相互作用,选择了1个川芎成分及1个红花成分作为s PLA2-ⅡA的潜在抑制剂;2个川芎成分、2个三七成分、1个红花成分、1个当归成分、1个豨莶草成分作为COX-2的潜在抑制剂;2个秦艽成分、1个红花成分、1个豨莶草成分、1个三七成分以及1个当归成分作为5-LOX的潜在抑制剂;2个秦艽成分、2个川芎成分、2个红花成分作为LTA4H的潜在抑制剂。该研究快速高效筛选了豨莶通栓制剂中的s PLA2-ⅡA,COX-2,5-LOX,LTA4H靶标的潜在抑制剂,阐释了豨莶通栓制剂同时作用于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中的LOX通路以及COX通路从而发挥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引起的炎症反应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豨莶通栓制剂 抗炎 药效团 分子对接 虚拟筛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