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鼠局灶脑缺血诱导巢蛋白的反应模式 被引量:11
1
作者 雷万龙 袁群芳 +1 位作者 董志宏 姚志彬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39-642,共4页
目的 :观察巢蛋白 (nestin)在局灶脑缺血区的反应模式 ,以探讨其在脑梗塞灶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局灶脑缺血模型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 ,探查 36只成年雄性SD大鼠的大脑不同区域的巢蛋白阳性细胞的形态、反应时程和分布形式。... 目的 :观察巢蛋白 (nestin)在局灶脑缺血区的反应模式 ,以探讨其在脑梗塞灶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局灶脑缺血模型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 ,探查 36只成年雄性SD大鼠的大脑不同区域的巢蛋白阳性细胞的形态、反应时程和分布形式。结果 :假手术大鼠的巢蛋白阳性反应存在小血管、微血管和室管膜上皮 ,在第三脑室底壁内有许多细的阳性纤维 ,胞体不明显。在脑缺血 3d组 ,大量巢蛋白阳性细胞分布于缺血侧大脑半球 ,以大脑皮质缺血区、视前区、尾壳核及第三脑室底部最为显著。缺血区周围的大脑皮质浅层和视前区皮质的阳性细胞呈纤维状 ,而皮质深层的阳性细胞则呈星状。巢蛋白阳性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变化在脑缺血 1周时最显著。阳性细胞显示高度的肥大和增生性变化 ,其数量亦明显增加 ,以大脑皮质缺血区和尾壳核区最显著。皮质缺血区和尾壳核区的巢蛋白阳性反应持续到脑缺血 6周。随后 ,其反应稍有减弱。结论 :局灶脑缺血诱导反应型星形胶质细胞重表达巢蛋白 ,提示其可能参与脑缺血性损伤的修复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灶脑缺血 反应模式 脑缺血 巢蛋白 修复功能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
下载PDF
慢性局灶脑缺血区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呈持续性反应 被引量:10
2
作者 雷万龙 袁群芳 +1 位作者 张怀波 姚志彬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95-298,共4页
目的 :观察小胶质细胞 /巨噬细胞对慢性局灶脑缺血的反应。方法 :运用局灶脑缺血模型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对 36只成年雄性SD大鼠的大脑皮质缺血区和尾壳核区的ED1和OX42阳性细胞的反应时程、分布形式和细胞形态变化进行了探查。结果 ... 目的 :观察小胶质细胞 /巨噬细胞对慢性局灶脑缺血的反应。方法 :运用局灶脑缺血模型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对 36只成年雄性SD大鼠的大脑皮质缺血区和尾壳核区的ED1和OX42阳性细胞的反应时程、分布形式和细胞形态变化进行了探查。结果 :在脑缺血 3d ,ED1阳性细胞呈圆形 ,大多数分布于大脑皮质缺血区周围和缺血侧的尾壳核 ,仅有少量ED1阳性细胞位于缺血区中央。阳性细胞明显多于对照组。脑缺血 2周 ,ED1阳性细胞数量最多 ,主要分布于大脑皮质缺血区中央和尾壳核外侧部。脑缺血 6周 ,其数量稍有下降 ,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脑缺血 3d时 ,OX42阳性细胞呈“星状” ,胞体肥大 ,数量增加 ,分布于皮质缺血区的外周和尾壳核。缺血中央区的阳性细胞数量少。脑缺血 2周 ,OX42阳性细胞胞体明显增大 ,分支增粗。在大脑皮质缺血区中央出现大量圆形的没有明显突起的OX42阳性细胞。此时 ,尾壳核外侧部的阳性细胞的数量和胞体明显增加。脑缺血 6周 ,阳性细胞的数量稍有下降。结论 :小胶质细胞 /巨噬细胞对局灶脑缺血发生持续性的反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局灶脑缺血 巨噬细胞 大鼠 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 持续性反应
下载PDF
局灶脑缺血区星形胶质细胞可塑性变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雷万龙 袁群芳 姚志彬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23-126,共4页
为了探索星形胶质细胞在慢性局灶脑缺血区的分布以及形态和数量变化的时期 ,进而探讨其在脑缺血灶恢复中的作用 ,本研究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大鼠进行了研究。结果证明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星形胶质细胞在脑梗塞灶的周围发生肥大和... 为了探索星形胶质细胞在慢性局灶脑缺血区的分布以及形态和数量变化的时期 ,进而探讨其在脑缺血灶恢复中的作用 ,本研究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大鼠进行了研究。结果证明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星形胶质细胞在脑梗塞灶的周围发生肥大和增生性改变 ,其突起的变化尤为显著 ;粗大的突起呈纤维状 ,并相互交织呈密集的网 ,其末端向脑梗塞灶的中央延伸。其变化发生于脑缺血第 1周 ,脑缺血第 2周最显著 ,在 6周的脑缺血期间 ,显示持续性变化。 S- 10 0阳性星形胶质细胞在脑梗塞灶周围区的肥大和增生性变化 ,发生于脑缺血第 3d,并持续到脑缺血 4周 ,其形态学改变没有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星形胶质细胞显著。本研究提示慢性局灶脑缺血诱导星形胶质细胞发生形态学的可塑性变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灶脑缺血 星形胶质细胞 可塑性 修复 大鼠
下载PDF
脑缺血性半影区胶质细胞和神经元重组的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8
4
作者 雷万龙 袁群芳 +1 位作者 张怀波 姚志彬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9-32,I002,共5页
【目的】观察大脑皮质缺血性半影区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以及神经元的反应模式和时程以及相关蛋白表达概况 ,以探讨半影区胶质细胞之间以及与神经元之间及其与梗死灶修复之间的联系。【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和组化及免疫组... 【目的】观察大脑皮质缺血性半影区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以及神经元的反应模式和时程以及相关蛋白表达概况 ,以探讨半影区胶质细胞之间以及与神经元之间及其与梗死灶修复之间的联系。【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和组化及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探查 2 4只成年雄性SD大鼠 (分成假手术对照、缺血 3d和 2周组 ,每组 8只 )脑梗死灶半影区的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形态学变化及其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大脑皮质半影区的星形胶质细胞发生显著的形态学变化 :表现为胞体肥大、染色加深、突起增粗、变长 ,细胞的变化显示为明显的时间依赖性 ,脑缺血 3d时尤为显著。反应型星形胶质细胞的GFAP、巢蛋白 (nestin)和S10 0蛋白的反应性增强 ,在脑缺血 3d时尤为显著 (+++~ ++++)。半影区小胶质细胞也显示肥大和增生 ,在脑缺血 2周时更为显著 ,其补体 3型受体抗原和MHCⅡ类抗原呈渐进性高表达 ,脑缺血 2周时最显著 (+++~ ++++)。半影区神经元随缺血时间延长 ,由急性期损伤逐渐趋于稳定。脑缺血 3d时 ,半影区出现大量神经元死亡 ,神经纤维断裂 ,排列紊乱 ,密度下降 (+)。半影区神经元GAP43呈高表达 (++++)。脑缺血 2周时 ,半影区神经元的死亡减轻 ,神经纤维密度增加 (++) ,染色加深 ,GAP43表达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细胞 神经元 缺血性半影区 结构重组 脑缺血 形态学
下载PDF
大鼠脑缺血区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表达和LFA-1阳性细胞浸润的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雷万龙 刘勇 +2 位作者 姚志彬 袁群芳 凌凤东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91-195,共5页
研究粘附分子和白细胞与脑缺血 /再灌流损伤的病理联系 ,运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技术对 36只 SD大鼠脑缺血区细胞间粘附分子 (ICAM- 1)表达和淋巴细胞机能相关抗原 (L FA- 1)阳性细胞浸润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 ,脑缺血区的毛细血管内皮... 研究粘附分子和白细胞与脑缺血 /再灌流损伤的病理联系 ,运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技术对 36只 SD大鼠脑缺血区细胞间粘附分子 (ICAM- 1)表达和淋巴细胞机能相关抗原 (L FA- 1)阳性细胞浸润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 ,脑缺血区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表达 ICAM- 1m RNA发生于脑缺血 1h,在脑缺血 1h/再灌流 8h达到高峰。而脑缺血区毛细血管 ICAM- 1蛋白质的表达则发生于脑缺血 1h/再灌流 2 h,高峰出现于脑缺血 1h/再灌流 16 h。 L FA- 1阳性细胞在脑缺血区的聚集发生在脑缺血 1h,并随再灌流时间延长 ,其聚集数量逐渐增加。结果提示 ,脑缺血 /再灌流能诱导缺血区的血管内皮细胞表达 ICAM-1m RNA和蛋白质 ,进而导致白细胞在脑缺血区的浸润 ,此可能是脑缺血 /再灌流损伤的病理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AM-1 LFA-1 脑缺血再灌流 大鼠 细胞间粘附分子 阳性细胞浸润
下载PDF
一种新型人体解剖学教学模式的实施和论证 被引量:10
6
作者 雷万龙 初国良 +3 位作者 曲怀刚 郭开华 徐杰 汪华侨 《解剖学研究》 CAS 2007年第6期468-470,共3页
目的我校本科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神经解剖学的"三段式"人体解剖学教学模式在近几年教学实践活动中得到充分的肯定。但我校目前新校区特殊情况需要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既能适应目前的特殊情况又能保障人体解剖学教学工作... 目的我校本科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神经解剖学的"三段式"人体解剖学教学模式在近几年教学实践活动中得到充分的肯定。但我校目前新校区特殊情况需要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既能适应目前的特殊情况又能保障人体解剖学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方法收集任课教师和学生对新教学模式的反馈意见,并在总结归纳之后得出结果。对实施新教学模式和"三段式"教学模式下参与教学实践活动的学生的专业成绩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新教学模式科学合理地将人体解剖学课程分成前期的系统解剖学和后期的局部解剖学两部分,并针对不同学制、专业的学生在课程安排和讲授内容上具有明显的区别性。而且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时间安排和讲授形式上充分吸收了现代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2)来自任课教师和学生的反馈意见和调查资料显示79%的学生对新教学模式非常满意,18%的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改进意见,3%的学生认为不满意。85%的任课教师对新教学模式感到非常满意。(3)统计结果显示实施新教学模式与"三段式"教学模式,学生的专业考试平均成绩和成绩分布形式方面没有显著区别。结论在我校目前特殊情况下所制定和实施的全新教学模式具有较好的效果,能够保障人体解剖学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解剖学 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
下载PDF
大鼠纹状体Patch和Matrix间区及其神经元形态学特征的观察 被引量:2
7
作者 雷万龙 刘冰冰 +2 位作者 穆淑花 李可一 朱亚西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1-125,136,共6页
【目的】纹状体Patch和Matrix间区被证实与神经精神活动和躯体运动有关。本实验旨在探测Patch和Matrix间区及其神经元的形态学特征,为研究纹状体-Patch和-Matrix神经元的通路联系提供资料。【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分别按照常规和电镜要... 【目的】纹状体Patch和Matrix间区被证实与神经精神活动和躯体运动有关。本实验旨在探测Patch和Matrix间区及其神经元的形态学特征,为研究纹状体-Patch和-Matrix神经元的通路联系提供资料。【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分别按照常规和电镜要求灌注固定、取脑和后固定;半导体或振动切片之后进行免疫组化PAP方法单标记和双标记;光镜下分别用Photoshop软件测量Patch和Matrix间区的面积并计算百分比;光镜和电镜下观察阳性神经元的结构;实验数据用SPSS软件统计处理。【结果】①Mor阳性的Patch间区呈不规则形的斑块状散在分布于纹状体,在胼胝体深方存在一条恒定的阳性带状区。Patch间区占纹状体面积的9%,其面积在纹状体的头侧明显大于尾侧(P<0.05)。阳性结构呈细丝或絮状,阳性胞体不明显。②Calb阳性的Matrix间区在纹状体内侧区染色较深,可见明显不规则的淡染色区,其形状与相邻片的Patch间区一致。Matrix间区的面积明显大于Patch间区(P<0.05)。可见阳性树突和树突棘,但阳性胞体不明显。③电镜下分别可见Mor和Calb阳性树突和树突棘,其大多数接受兴奋性突触连接,而与阳性树突形成的突触多为穿孔型。抑制性突触少见,阳性胞体不明显。【结论】头侧纹状体密集分布的Patch间区、内侧纹状体Calb强烈反应,和阳性标记的树突、树突棘以及兴奋性突触为主的形态学特征,提示Mor和Calb阳性神经元分别具有特异性的神经通路连接和生理机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纹状体 Patch间区 Matrix间区 MOR CALB
下载PDF
大鼠脑缺血区非特异性酯酶阳性细胞的分布和定量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雷万龙 刘勇 +2 位作者 姚志彬 袁群芳 凌凤东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19-321,I008,共4页
目的 探查非特异性酯酶阳性细胞的变化和与脑缺血的病理联系。 方法 用酶组织化学方法对40只SD大鼠脑局部缺血/再灌流损伤区非特异性酯酶阳性细胞的分布和数量进行了观查。 结果 脑缺血区非特异性酯酶阳性细胞的数量增加发生... 目的 探查非特异性酯酶阳性细胞的变化和与脑缺血的病理联系。 方法 用酶组织化学方法对40只SD大鼠脑局部缺血/再灌流损伤区非特异性酯酶阳性细胞的分布和数量进行了观查。 结果 脑缺血区非特异性酯酶阳性细胞的数量增加发生于脑缺血1h 再灌流2h,随后逐渐增加,在脑缺血1h 再灌流16h 达到高峰。阳性细胞的增加显示明显的时间依赖关系。阳性细胞主要位于小血管和微血管的壁内及其周围。在缺血侧基底节区非特异性酯酶阳性细胞比皮质缺血区多。 结论 非特异性酯酶阳性细胞对脑缺血刺激反应敏感,在缺血侧基底节区,其反应更为强烈,此因素可能是基底节区易发生中风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特异性酯酶 脑缺血 酶组织化学 阳性细胞
下载PDF
白介素-1βmRNA在缺血侧大脑半球不同区域表达的比较 被引量:2
9
作者 雷万龙 刘勇 +1 位作者 袁群芳 姚志彬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33-337,共5页
目的 :比较缺血侧大脑半球尾壳核、视前区和顶叶皮质白介素 - 1β m RNA表达的差异 ,探讨脑不同区域对缺血敏感性的病理机制。方法 :运用原位杂交技术对 30只 SD大鼠进行了研究。结果 :缺血侧大脑半球尾壳核、视前区和顶叶皮质微血管内... 目的 :比较缺血侧大脑半球尾壳核、视前区和顶叶皮质白介素 - 1β m RNA表达的差异 ,探讨脑不同区域对缺血敏感性的病理机制。方法 :运用原位杂交技术对 30只 SD大鼠进行了研究。结果 :缺血侧大脑半球尾壳核、视前区和顶叶皮质微血管内皮细胞和单核 /巨噬细胞显示白介素 - 1β m RNA的强杂交信号 ,尾壳核杂交信号较视前区和顶叶皮质出现早而强。顶叶皮质的白介素 - 1β m RNA阳性信号的高峰也明显迟于尾壳核。结论 :白介素 - 1β m RNA在尾壳核的早期以及高表达 ,提示白介素 - 1可能与尾壳核对脑缺血反应敏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壳核 脑缺血 原位杂交 白细胞介素1Β MRNA
下载PDF
环孢素A对实验大鼠脑缺血治疗作用的组织化学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雷万龙 袁群芳 姚志彬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60-63,共4页
【目的】进一步证实免疫因素在脑缺血病理变化中的作用。【方法】将 6 0只局部脑缺血模型SD大鼠分为缺血 3d ,1周和 2周 3个缺血时间组 ,每组分为生理盐水对照和环孢素A治疗两个部分 ,进行TTC和HE组化染色实验 ,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处理 (... 【目的】进一步证实免疫因素在脑缺血病理变化中的作用。【方法】将 6 0只局部脑缺血模型SD大鼠分为缺血 3d ,1周和 2周 3个缺血时间组 ,每组分为生理盐水对照和环孢素A治疗两个部分 ,进行TTC和HE组化染色实验 ,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处理 (t检验 )。【结果】脑缺血 1周 ,环孢素处理组的组织病理学变化较生理盐水对照组明显减轻 ,脑梗塞体积和死亡的神经元数量在环孢素A处理组分别为 3 2 %和 15 8/ 0 0 6 2 5mm2 ,而生理盐水组则为 5 9%和 2 2 1/ 0 0 6 2 5mm2 ,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 (P <0 0 5 )。但在脑缺血 3d和 2周组 ,上述变化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环孢素A对实验大鼠的缺血性神经元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结果提示免疫因素的介入 ,加重了脑缺血性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孢菌素/治疗应用 脑缺血/药物疗法 神经元 大鼠
下载PDF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血管壁NOS和ICAM-1的表达 被引量:3
11
作者 雷万龙 刘勇 凌凤东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1期83-85,共3页
一氧化氮 (NO)和一氧化氮合酶 (NOS)与脑血管功能有重要关系 ,细胞间粘附分子 1 (ICAM- 1 )可由脑缺血/再灌注诱导产生并与脑组织损伤密切相关。本实验用免疫组织化学和 NADPH- d酶组织化学方法 ,观察了 SD大鼠实验性脑缺血再灌注内皮细... 一氧化氮 (NO)和一氧化氮合酶 (NOS)与脑血管功能有重要关系 ,细胞间粘附分子 1 (ICAM- 1 )可由脑缺血/再灌注诱导产生并与脑组织损伤密切相关。本实验用免疫组织化学和 NADPH- d酶组织化学方法 ,观察了 SD大鼠实验性脑缺血再灌注内皮细胞 ICAM- 1和 NOS的表达。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大鼠脑血管 ICAM- 1免疫组织化学显色为阴性或弱阳性反应。再灌流 2 h,ICAM- 1阳性反应明显增强 ,与对照组相比 ,P<0 .0 1。随再灌流至 1 6 h,ICAM- 1表达增加近一倍。脑缺血 1 h缺血侧脑血管壁开始出现 NOS的阳性表达 ,与对照组相比 ,P<0 .0 1 ,再灌注 2 h,NOS表达最多 ,随后逐渐下降。结果提示脑缺血再灌注与 ICAM- 1和 NOS表达升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脑缺血再灌注 血管壁 NOS ICAM-1 表达
下载PDF
大鼠脑缺血区局部炎症反应的实验探查 被引量:1
12
作者 雷万龙 刘勇 +2 位作者 袁群芳 姚志彬 凌凤东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71-274,共4页
目的 :研究脑缺血区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 1(VCAM - 1)表达和单核 /巨噬细胞浸润与脑缺血的病理联系。方法 :运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和局部脑缺血 /再灌流模型探查 40只SD大鼠脑缺血区VCAM - 1阳性血管和单核 /巨噬细胞的数量变化及其变化... 目的 :研究脑缺血区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 1(VCAM - 1)表达和单核 /巨噬细胞浸润与脑缺血的病理联系。方法 :运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和局部脑缺血 /再灌流模型探查 40只SD大鼠脑缺血区VCAM - 1阳性血管和单核 /巨噬细胞的数量变化及其变化发生的时程。结果 :大鼠脑缺血区微血管内皮细胞VCAM - 1表达发生在脑缺血 1h ,并在 16h的再灌流期间 ,其表达逐渐增加 ,显示明显的时间依赖性变化。单核 /巨噬细胞在脑缺血区的浸润发生在脑缺血 1h/再灌流 2h ,并随再灌流时间的延长 ,其数量逐渐增加 ,在再灌流 16h ,其数量最多 ,其浸润也显示明显的时间依赖性变化。脑缺血区血管内皮细胞VCAM - 1表达的时相与单核 /巨噬细胞浸润的时相基本一致。结论 :脑缺血诱导缺血性血管内皮细胞表达VCAM - 1和诱导单核 /巨噬细胞在脑缺血区浸润。此结果提示VCAM - 1和单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 巨噬细胞 局部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VCAM-1 大鼠
下载PDF
慢性局灶脑缺血区血管周细胞的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1
13
作者 雷万龙 袁群芳 +1 位作者 董志宏 姚志彬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73-376,T064,共5页
为了深入研究血管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在脑缺血病理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规律 ,对不同缺血时间的大鼠大脑皮质缺血区和尾壳核区的血管周细胞的变化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探查。结果显示 :(1)在脑缺血早期 (3 d,1周 ) ,ED2阳性反应的血管周... 为了深入研究血管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在脑缺血病理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规律 ,对不同缺血时间的大鼠大脑皮质缺血区和尾壳核区的血管周细胞的变化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探查。结果显示 :(1)在脑缺血早期 (3 d,1周 ) ,ED2阳性反应的血管周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 ,无明显的突起。数量增加的阳性细胞主要位于大脑皮质缺血灶外围的血管周围 ,并随血管走行而分布 ,缺血灶中央区的阳性细胞数量少。在缺血侧尾壳核 ,阳性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加 ,呈卵圆形或杆状 ,阳性细胞大多数位于尾壳核的实质内 ,少数位于血管壁内 ;(2 )在脑缺血后期 (4周 ,6周 ) ,大脑皮质缺血灶外周的 ED2阳性细胞的数量、形态和分布形式与脑缺血早期相比 ,也无明显变化 ;但在脑缺血灶的中央区有大量的 ED2阳性反应细胞 ,呈圆形 ,无明显突起 ;脑缺血后期 ED2阳性细胞主要位于尾壳核外侧区 ,其数量与缺血早期无明显的变化 ,但细胞形态变化显著 ,大多数细胞胞体肥大并有 2~ 3个明显的突起。脑缺血后期 ,在侧脑室脉络丛出现大量 ED2阳性反应的细胞 ,其胞体肥大 ,并有多个突起。结果表明 :慢性局灶脑缺血导致大脑皮质缺血区和尾壳核区的血管周细胞发生特征性的形态学改变。提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局灶脑缺血 血管周细胞 大脑皮质 尾壳核 大鼠 形态学
下载PDF
大鼠脑梗塞灶周围区GAP-43免疫组化反应的观察 被引量:5
14
作者 雷万龙 袁群芳 姚志彬 《解剖学研究》 CAS 1999年第1期22-24,共3页
目的 探查脑梗塞灶周围区GAP-43表达的结构和时间.方法 运用电凝阻断大脑中动脉脑局部缺血模型和免疫组化(ABC)染色方法,对38只SD大鼠进行了研究.结果 GAP-43阳性反应发生于脑梗塞灶周围区的神经元的胞体和突起.其表达高峰在脑梗塞3~7d... 目的 探查脑梗塞灶周围区GAP-43表达的结构和时间.方法 运用电凝阻断大脑中动脉脑局部缺血模型和免疫组化(ABC)染色方法,对38只SD大鼠进行了研究.结果 GAP-43阳性反应发生于脑梗塞灶周围区的神经元的胞体和突起.其表达高峰在脑梗塞3~7d,随后逐渐减弱.神经元突起的阳性反应显示不同的形式和时相,其反应部位邻近梗塞区,在脑缺血2~3w,其显示强反应,没有发现胶质细胞的阳性反应.结论 局灶性脑缺血诱导GA-43蛋白质在梗塞灶周围区神经元表达,提示缺血区周边皮质神经元有生长和修复反应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GAP-43 免疫组化
下载PDF
SHR和SD鼠脑梗塞后外侧皮质细胞的代谢变化 被引量:1
15
作者 雷万龙 刘勇 +2 位作者 赵根然 周敬德 房台生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1996年第1期26-30,125,共6页
运用酶组织化学方法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和正常血压的SD大鼠在大脑中动脉迅速阻断之后皮质细胞的代谢变化进行了比较观察。实验结果显示在缺血15min,皮质细胞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CCO)和乳酸... 运用酶组织化学方法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和正常血压的SD大鼠在大脑中动脉迅速阻断之后皮质细胞的代谢变化进行了比较观察。实验结果显示在缺血15min,皮质细胞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CCO)和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即已发生变化,而且随缺血时间的延长而更加明显,SHR酶活性的变化更为显著,提示SHR皮质细胞对缺血缺氧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色素C氧化酶 乳酸脱氢酶 脑缺血
下载PDF
TNF-〆调节局部脑缺血区ICAM-1 mRNA的表达 被引量:1
16
作者 雷万龙 刘勇 +1 位作者 袁群芳 姚志彬 《解剖科学进展》 CAS 2000年第3期240-243,共4页
目的 :为了证实 TNF- α对局部脑缺血 /再灌流区 ICAM- 1m RNA表达的影响 ;方法 :运用原位杂交技术对 6 0只雄性 SD大鼠进行了研究。结果 :局部脑缺血 /再灌流诱导脑微血管和毛细血管以及局部炎症细胞 ICAM- 1m RNA的表达 ,其表达发生... 目的 :为了证实 TNF- α对局部脑缺血 /再灌流区 ICAM- 1m RNA表达的影响 ;方法 :运用原位杂交技术对 6 0只雄性 SD大鼠进行了研究。结果 :局部脑缺血 /再灌流诱导脑微血管和毛细血管以及局部炎症细胞 ICAM- 1m RNA的表达 ,其表达发生于脑缺血 1h/再灌流 2 h,再灌流 8h达到高峰。TNF- α明显的加强脑缺血区 ICAM- 1m RNA的表达 ,其作用在脑缺血 1h/再灌流 2 h至 8h均较明显。再灌流 4h,TNF- α的诱导作用最显著。结论 :局部脑缺血 /再灌流诱导 ICAM- 1m RNA 表达 ,TNF- α对其表达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提示TNF- α通过调节 ICAM- 1m RNA的表达参与脑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ICAM-1 MRAN TNF-Α 再灌注损伤
下载PDF
粘附分子表达和巨噬细胞浸润在缺血皮质和基底节区分布的比较 被引量:2
17
作者 雷万龙 袁群芳 +1 位作者 张怀波 姚志彬 《广东解剖学通报》 1998年第2期9-12,共4页
目的:比较大脑基底节区和皮质区对大脑局部缺血/再灌流损伤反应的敏感性。方法:运用免疫组化和酶组化方法对36只SD大鼠局部脑缺血区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VCAM-1的表达和单核/巨噬细胞的浸润概况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大脑皮质缺血区血... 目的:比较大脑基底节区和皮质区对大脑局部缺血/再灌流损伤反应的敏感性。方法:运用免疫组化和酶组化方法对36只SD大鼠局部脑缺血区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VCAM-1的表达和单核/巨噬细胞的浸润概况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大脑皮质缺血区血管内皮细胞VCAM-1的表达发生于脑缺血1h,表达高峰发生于脑缺血1h/再灌流16h;而在缺血侧基底节区,其表达高峰则发生在脑缺血1h/再灌流4h。单核/巨噬细胞的浸润,在皮质缺血区发生在脑缺血1h/再灌流8h,再灌流16h达到高峰;在缺血侧基底节区,其浸润发生在脑缺血1h,浸润高峰则在脑缺血1h/再灌流8h。结论:大脑基底节区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和单核/巨噬细胞的浸润均较皮质区显著。提示基底节区对脑缺血的反应比皮质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节 巨噬细胞 脑缺血 皮质区 粘附分子
下载PDF
大鼠脑梗塞血管壁的酶组织化学研究
18
作者 雷万龙 刘勇 +2 位作者 赵根然 周敬德 房台生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203-205,共3页
用酶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和正常血压的SD大鼠在脑梗塞后缺血区的皮质微血管壁,以探讨大脑中动脉(middlecerebralartery,MCA)阻断后梗塞区脑血管壁的代谢情况,结果显示,缺血1... 用酶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和正常血压的SD大鼠在脑梗塞后缺血区的皮质微血管壁,以探讨大脑中动脉(middlecerebralartery,MCA)阻断后梗塞区脑血管壁的代谢情况,结果显示,缺血15min,脑梗塞区血管壁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CCO)和球肌蛋白ATP酶(myosinATPase)活性降低,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增强。随缺血时间延长,与SD大鼠相比较,SHR脑血管壁的上述变化更为明显,提示SHR脑血管壁对缺血具有高度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脱氢酶 肌球蛋白 ATP酶 细胞色素C 脑梗塞
下载PDF
尾壳核与大脑皮质缺血区炎症细胞反应的比较
19
作者 雷万龙 袁群芳 +1 位作者 田映红 姚志彬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09-513,共5页
目的 :观察尾壳核和大脑皮质缺血区炎症细胞的反应模式 ,探讨尾壳核对缺血反应敏感的病理机制。方法 :采用局灶脑缺血模型和组化、免疫组化染色方法 ,观察尾壳核和大脑皮质缺血区ED1、OX6和CD3阳性细胞的反应。结果 :HE染色显示缺血尾... 目的 :观察尾壳核和大脑皮质缺血区炎症细胞的反应模式 ,探讨尾壳核对缺血反应敏感的病理机制。方法 :采用局灶脑缺血模型和组化、免疫组化染色方法 ,观察尾壳核和大脑皮质缺血区ED1、OX6和CD3阳性细胞的反应。结果 :HE染色显示缺血尾壳核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呈明显的团块状坏死区 ,T淋巴细胞和单核 /巨噬细胞却显示明显的团块状排列。同时 ,缺血尾壳核小胶质细胞亦发生强烈的激活反应 ,并高表达免疫分子MHCⅡ类抗原。炎症细胞在尾壳核与在大脑皮质缺血区的反应形式不同。结论 :单核 /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和T淋巴细胞在缺血尾壳核的反应和分布特征与该区的组织病理学变化明显一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壳核 局灶脑缺血 巨噬细胞 小胶质细胞 T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下载PDF
大鼠慢性局灶脑缺血区CD8抗原表达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20
作者 雷万龙 袁群芳 姚志彬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69-372,T065,共5页
本文目的在于探查免疫分子 CD8抗原在脑缺血区表达的状况 ,进而探讨免疫因素与慢性局灶脑缺血的病理联系。采用大脑中动脉阻塞的局灶脑缺血模型和免疫组织化学 ABC方法观察 3 6只成年雄性 SD大鼠脑缺血区 CD8抗原表达的细胞种类、分布... 本文目的在于探查免疫分子 CD8抗原在脑缺血区表达的状况 ,进而探讨免疫因素与慢性局灶脑缺血的病理联系。采用大脑中动脉阻塞的局灶脑缺血模型和免疫组织化学 ABC方法观察 3 6只成年雄性 SD大鼠脑缺血区 CD8抗原表达的细胞种类、分布形式和表达时程。结果证明 :慢性局灶脑缺血诱导脑缺血区 CD8抗原表达 ,其阳性细胞呈无突起的圆形和分支状二类。圆形细胞在脑缺血 3 d时 ,其数量显著增加 (P<0 .0 5 ) ,位于大脑皮质梗塞灶的边缘 ,阳性细胞于脑缺血 1周达到高峰 (P<0 .0 1) ,此时 ,大部分阳性细胞已迁移到梗塞灶中央区并显示为大小和形状不同的无突起的细胞。分支状的 CD8阳性细胞出现在大脑皮质梗塞灶周围和缺血侧尾壳核 ,其数量在脑缺血 3 d显著增加 (P<0 .0 5 ) ,于脑缺血 1周 (尾壳核 )和 2周 (大脑皮质 )时达到高峰 (P<0 .0 1) ,随后缓慢下降 ,分支状的 CD8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大脑皮质梗塞灶的“半影区”和尾壳核的背外侧区。结果表明 :慢性局灶脑缺血诱导 CD8阳性 T淋巴细胞在脑缺血区浸润以及小胶质细胞的反应和激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8抗原 慢性局灶脑缺血 小胶质细胞 T淋巴细胞 大鼠 表达 免疫组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