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徽稻油两熟制不同种植方式下气候资源配置和演变 被引量:1
1
作者 金文俊 陈小飞 +4 位作者 陈金华 韦志 雷伟侠 孔令聪 杜祥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6-445,共10页
安徽沿江地区稻-油复种模式下茬口衔接紧密、光温资源紧张,季节间气候资源配置备受关注。移栽和直播是补充和调配气候资源的有效种植方式,而稻油两熟制中不同种植方式下不同作物生长季气候资源配置、演变特征以及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适应... 安徽沿江地区稻-油复种模式下茬口衔接紧密、光温资源紧张,季节间气候资源配置备受关注。移栽和直播是补充和调配气候资源的有效种植方式,而稻油两熟制中不同种植方式下不同作物生长季气候资源配置、演变特征以及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尚不清晰。本研究以安徽沿江地区27个气象站1992—2022年的气温、日照时数、总辐射和降水等气象资料为基础,分析了不同种植方式下稻-油复种季节间气候资源配置与演变特征以及光温生产潜力。结果表明,近30年稻-油复种模式下季节间总辐射量、日照时数和光合生产潜力均呈下降趋势,气温、降水量和光温生产潜力呈上升趋势。水稻季移栽和直播方式下总辐射量倾向率分别为-27.9 MJ·m^(-2)·(10a)^(-1)和-28.8MJ·m^(-2)·(10a)^(-1),油菜季分别为-40.5 MJ·m^(-2)·(10a)^(-1)和-26.6 MJ·m^(-2)·(10a)^(-1)。水稻季移栽和直播方式下平均日最高气温倾向率分别为0.30℃·(10a)^(-1)(P<0.05)和0.24℃·(10a)^(-1),最高达32.70℃(2022年,青阳)。油菜季移栽和直播方式下平均气温倾向率分别为0.36℃·(10a)^(-1)(P<0.01)和0.39℃·(10a)^(-1)(P<0.01),移栽方式下平均气温较直播方式高0.96~1.43℃。稻油两熟制两季均面临光资源持续下降和气温不断上升等问题,采用移栽方式可通过延长作物生育期优化光、温资源配置,提高光温生产潜力。同时,适当推迟移栽期将有利于应对油菜苗期和水稻花期的高温。直播方式下宜采用高光效品种和构建光资源高效利用作物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油复种 资源配置 气候变化 种植方式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小孢子培养试管苗的保存和壮苗技术 被引量:3
2
作者 雷伟侠 范志雄 杨光圣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81-83,共3页
以甘蓝型油菜小孢子培养再生植株为材料,研究多效唑在试管苗继代和移栽中的应用。试验发现多效唑能明显抑制油菜试管苗的株高。经0.325mg/l多效唑处理的试管苗壮苗作用最明显,后期移栽方便,成活率提高。在添加多效唑的斜面培养基中多次... 以甘蓝型油菜小孢子培养再生植株为材料,研究多效唑在试管苗继代和移栽中的应用。试验发现多效唑能明显抑制油菜试管苗的株高。经0.325mg/l多效唑处理的试管苗壮苗作用最明显,后期移栽方便,成活率提高。在添加多效唑的斜面培养基中多次添加液体培养基可免除继代工作,并且将试管苗保存时间延长到144d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小孢子培养 试管苗继代 多效唑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和性状相关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雷伟侠 范志雄 阮怀明 《湖北农业科学》 2019年第2期26-29,共4页
对95份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系)间的性状差异显著;甘蓝型油菜的生物学特性多样性丰富,存在广泛变异,14个性状表现不同程度的差... 对95份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系)间的性状差异显著;甘蓝型油菜的生物学特性多样性丰富,存在广泛变异,14个性状表现不同程度的差异,变异系数在6.66%~111.88%;对14个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均达极显著的有株高与有效分枝高度、主花序长度,全株角果数与有效分枝数、主花序角果数,有效分枝数与主花序长度,硫苷含量与芥酸含量,脂肪含量与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与芥酸含量,相关系数分别为0.76、0.38、0.52、0.50、-0.30、0.80、-0.63、0.33,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90、0.73、0.46、0.47、-0.56、0.85、-0.57、0.58;主花序长度和有效分枝高度相关系数不显著,但偏相关系数极显著(-0.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 种质资源 农艺性状 相关性
下载PDF
定向诱导基因组局部突变技术研究及应用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雷伟侠 黄安群 +5 位作者 范志雄 江莹芬 荣松柏 李强生 段晓丽 陈凤祥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45-449,共5页
定向诱导基因组局部突变(TILLING)技术是反向遗传学中研究功能基因的一种全新的方法。TILLING技术借助高通量检测手段,快速有效地从突变群体中鉴定出点突变。系统介绍了TILLING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路线,同时总结了TILLING技术本身有待... 定向诱导基因组局部突变(TILLING)技术是反向遗传学中研究功能基因的一种全新的方法。TILLING技术借助高通量检测手段,快速有效地从突变群体中鉴定出点突变。系统介绍了TILLING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路线,同时总结了TILLING技术本身有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向诱导基因组局部突变(TILLING)技术 反向遗传学 点突变 检测
下载PDF
不同产量水平大豆群体光合特性和产量构成差异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雷伟侠 韦志 +2 位作者 孔令聪 黄志平 杜祥备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74-779,共6页
为探讨不同产量水平大豆品种的产量构成因子、功能叶SPAD值、冠层叶面积指数(LAI)和光能截获率(LI)的差异,本研究以产量为依据,采用方差分析法将12份大豆品种划分为高产型、中产型和低产型,比较不同产量水平大豆产量构成因子、SPAD值、... 为探讨不同产量水平大豆品种的产量构成因子、功能叶SPAD值、冠层叶面积指数(LAI)和光能截获率(LI)的差异,本研究以产量为依据,采用方差分析法将12份大豆品种划分为高产型、中产型和低产型,比较不同产量水平大豆产量构成因子、SPAD值、LAI及LI的差异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产量水平大豆品种SPAD值、LI和LAI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呈单峰曲线,但生育后期SPAD值、LI、LAI下降速率不同,表现为高产型<中产型<低产型。全生育期平均SPAD值、LI、LAI均表现为高产型>中产型>低产型;(2)不同产量水平大豆品种百粒重和单株荚数无显著差异,而单株粒数表现为高产型>中产型>低产型;(3)高产大豆品种的产量构成因子和SPAD值、LAI、LI指标范围分别为:百粒重为20.9~25.8 g、单株荚数为30.1~35.7、单株粒数为58.9~70.1,全生育期平均SPAD值、LAI和LI分别为37.4~38.1、3.0~3.1和81.5%~91.2%。研究结果表明生育后期叶片衰老缓慢,SPAD值保持较高水平,群体LAI和LI较高,拥有较高光合物质生产能力是实现高产的主要生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产量水平 群体特征 光合特性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主要经济性状关系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雷伟侠 范志雄 阮怀明 《湖北农业科学》 2018年第13期13-16,共4页
为有效利用油菜种质资源为油菜遗传育种服务,对95份来源于不同国家(地区)的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种质资源品种(品系)的9个经济性状进行了逐步回归、通径分析和主成分分析。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均表明,在33.3万株/hm^2密度下... 为有效利用油菜种质资源为油菜遗传育种服务,对95份来源于不同国家(地区)的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种质资源品种(品系)的9个经济性状进行了逐步回归、通径分析和主成分分析。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均表明,在33.3万株/hm^2密度下,全株角果数、每果粒数、千粒重对单株产量的直接贡献大,三者和单株产量间均呈现极显著线性回归相关,其他性状对单株产量的贡献均不显著;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构成产量的主成分因子有全株角果数因子、株型因子、千粒重因子、有效分枝数因子、每果粒数因子,该5个主成分因子合计贡献率达86.39%。研究认为要提高甘蓝型油菜产量,在适当提高株高、保证合适株型和分枝数的基础上稳定提高全株角果数和千粒重,同时注意全株角果数、千粒重和每果粒数三者协调均衡才能获得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 种质资源 经济性状 产量
下载PDF
多分枝甘蓝型油菜超稀植高产栽培初报
7
作者 雷伟侠 范志雄 阮怀明 《湖北农业科学》 2019年第8期16-19,共4页
研究多分枝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品系YF368-2栽培密度对产量、分枝数影响的规律,以期获得该油菜的高产栽培模式。结果表明,在栽培密度8 820~79 410株/hm^2范围内,一次有效分枝数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加依次降低,产量则随着密度的... 研究多分枝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品系YF368-2栽培密度对产量、分枝数影响的规律,以期获得该油菜的高产栽培模式。结果表明,在栽培密度8 820~79 410株/hm^2范围内,一次有效分枝数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加依次降低,产量则随着密度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下降,再增加。在中上等肥力稻茬田,采用8月底9月初育苗,四叶期喷施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50 g对水50 kg),10月上旬移栽,移栽密度以48 030株/hm^2左右为宜,产量可达4 350 kg/hm^2,能够达到或超过传统高产栽培技术的产量水平,且具有省种、省工、省时、高效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DH系 移栽 密度 高产栽培模式
下载PDF
旱作夏大豆单产221公斤的栽培措施 被引量:1
8
作者 雷伟侠 《大豆通报》 2001年第3期16-16,共1页
该文简述了采用良种、轮作、早播以及加强田间管理等措施 ,在陕西关中地区旱作夏大豆是可以获得 2 0 0kg/ 667m2 的产量。同时提供了相关的高产栽培技术。
关键词 旱作 秦豆八号 高产措施 夏大豆 栽培
下载PDF
夏繁大豆种子保纯丰产技术
9
作者 雷伟侠 《陕西农业科学》 2001年第9期40-41,共2页
关键词 保纯 大豆种子 丰产技术 夏繁 纯系 繁殖试验 鼓粒期 系数 作者 一般
下载PDF
中国油菜黑胫病害分布及病原菌鉴定 被引量:22
10
作者 李强生 荣松柏 +7 位作者 胡宝成 江莹芬 侯树敏 费维新 陈凤祥 吴新杰 范志雄 雷伟侠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15-423,共9页
2008-2012年间,对我国16个省(市、自治区)60个市(县)的冬、春油菜产区进行油菜茎基溃疡病/黑胫病的调查,从14个省的42个市(县)发现黑胫病存在,发病田块约占调查田块的10%,最重的田块发病率达92%,整株死亡率达5%。从病症表现判断,我国冬... 2008-2012年间,对我国16个省(市、自治区)60个市(县)的冬、春油菜产区进行油菜茎基溃疡病/黑胫病的调查,从14个省的42个市(县)发现黑胫病存在,发病田块约占调查田块的10%,最重的田块发病率达92%,整株死亡率达5%。从病症表现判断,我国冬、春性油菜茎部、基部黑胫病斑与欧洲、北美油菜黑胫病病斑相似。感染病株中,假囊壳成熟时释放子囊孢子,其形态特征符合文献中对Leptosphaeria biglobosa的描述。分离纯化菌株,在PDA培养基上产生黄色至黄棕色或红棕色色素,与对照L.biglobosa菌株相似。共分离纯化了550个病原菌株,对其中的384个纯化菌株和468份感病组织样品,分别提取病原菌DNA后,采用多重PCR鉴定病原菌种类,得到L.biglobosa特异的440bp产物。结果显示,这些病原菌均为L.biglobosa。采用子叶接种的方法,检测了11个省(市、自治区)的22个菌株的致病性,结果显示,强致病力菌株有14个,中等致病力菌株有8个,除来自内蒙古海拉尔的菌株CN-21外,所有试验的中国菌株均较来自波兰的中等致病力的L.biglobosa菌株PL-Lb致病力强。本研究表明,目前黑胫病在我国油菜产区普遍存在,且在局部地区已造成较严重的危害;尚未发现引起油菜茎基溃疡病的强侵染型致病菌L.maculans。提出了防止L.maculans入侵我国的监控措施和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黑胫病 分布 多重PCR 致病性
下载PDF
根肿菌生理小种鉴定与甘蓝型油菜品种资源的抗性评价 被引量:21
11
作者 费维新 HWANG Sheau-fang +9 位作者 王淑芬 吴晓芸 高智谋 李强生 侯树敏 荣松柏 江莹芬 雷伟侠 郝仲萍 胡宝成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26-639,共14页
为了鉴定评价油菜根肿病菌致病性的分化与甘蓝型油菜品种资源的抗性,利用Williams鉴别寄主系统鉴定了分离自安徽等6个省病区的16个根肿病菌菌株的生理小种(致病型),并利用温室人工接种技术鉴定评价了12份油菜抗性材料的差异、病圃鉴定了... 为了鉴定评价油菜根肿病菌致病性的分化与甘蓝型油菜品种资源的抗性,利用Williams鉴别寄主系统鉴定了分离自安徽等6个省病区的16个根肿病菌菌株的生理小种(致病型),并利用温室人工接种技术鉴定评价了12份油菜抗性材料的差异、病圃鉴定了176份油菜品种资源的抗性。结果表明,来自安徽(休宁、黟县、广德)、湖北(沙阳、当阳)、四川(广汉、眉县、邛崃)和贵州金沙的油菜根肿病菌菌株为4号小种,安徽宁国、云南楚雄、湖南桃江、辽宁沈阳和黑龙江阿城的菌株为2号小种,安徽绩溪的菌株为5号小种,湖北黄陂的菌株为7号小种。在温室人工接种条件下,12份抗性资源对2号、4号和5号小种等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性,其中抗性材料CR5对来自安徽休宁、黟县、广德和四川广汉的4号小种、安徽宁国2号小种和安徽绩溪5号小种均表现出完全的免疫抗性。田间病圃鉴定结果表明种都油998和蓉油9号两个品种表现抗病(R),富油杂118等11个品种表现中抗(M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根肿菌 生理小种 抗病性 种质资源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一个代表性核心种质的遴选 被引量:12
12
作者 任丽平 倪西源 +3 位作者 黄吉祥 雷伟侠 曹明富 赵坚义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3521-3531,共11页
【目的】分析甘蓝型油菜的遗传多样性,遴选核心种质。【方法】将来自欧洲、亚洲、加拿大、澳大利亚和中国几个不同地区的甘蓝型油菜500余份,按照其品质特点、地理位置、生长习性分组并按比例取样,建立由87个品种组成的预选核心种质。采... 【目的】分析甘蓝型油菜的遗传多样性,遴选核心种质。【方法】将来自欧洲、亚洲、加拿大、澳大利亚和中国几个不同地区的甘蓝型油菜500余份,按照其品质特点、地理位置、生长习性分组并按比例取样,建立由87个品种组成的预选核心种质。采用EST-STS标记和SSR标记对其进行分析,剔除遗传冗余,选出代表该500余份资源的核心种质并进行分子标记多样性评价和表型特征分析。【结果】在相同的选择背景下,EST-STS和SSR标记的多态性检出率相仿(39%~40%),每对EST引物与SSR引物产生的多态性条带相近。聚类分析在遗传相似系数0.65处把87个品种分成中国和国外油菜两个类群,进一步在约0.70处类群Ⅰ和类群Ⅱ又分别产生中国"双低"、中国"双高"以及欧洲冬油菜和欧洲春油菜各两个亚组。根据遗传多样性分析,剔除遗传相似系数大于或等于0.85的遗传冗余,获得78个品种的核心种质。【结论】EST-STS是一种经济、有效具有功能信息的分子标记,功效与普通SSR标记相仿;遗传多样性和聚类分析结果为甘蓝型油菜4个组的划分提供了依据;78个品种组成的核心种质保留了预选核心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和结构,可作为本研究中500余份品种资源的核心种质加以利用和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EST标记 遗传多样性 核心种质
下载PDF
夏繁大豆种子保纯丰产技术
13
作者 雷伟侠 《大豆通报》 2003年第3期18-18,共1页
为保证夏繁大豆种子的产量和品质 ,必须选用原种作为繁殖用种。其繁殖用地应选肥力中等以上 ,且经多年轮作的地块。在大豆苗期、花期和收获前要根据原品种的特征、特性 ,进行多次田间拔杂去劣。繁殖田的栽培、管理水平 。
关键词 大豆 夏播繁殖 种子保纯技术 种子丰产技术 播种 田间管理 制种技术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高油酸材料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费维新 吴新杰 +8 位作者 李强生 陈凤祥 侯树敏 范志雄 江莹芬 雷伟侠 荣松柏 段晓莉 胡宝成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2年第1期176-180,共5页
为探索甘蓝型油菜突变自交系高油酸性状的遗传模式,以应用于油菜高油酸育种工作。本研究以低油酸亲本‘扬6026’(P1)和甘蓝型油菜高油酸突变自交系‘HO05’(P2)为材料,通过气相色谱单粒法分析对该组合的杂交后代F1、RF1、B1、RB1、B2、... 为探索甘蓝型油菜突变自交系高油酸性状的遗传模式,以应用于油菜高油酸育种工作。本研究以低油酸亲本‘扬6026’(P1)和甘蓝型油菜高油酸突变自交系‘HO05’(P2)为材料,通过气相色谱单粒法分析对该组合的杂交后代F1、RF1、B1、RB1、B2、RB2、F2和RF2的高油酸性状的进行数量性状遗传分析。试验分析结果表明:亲本的油酸含量比较稳定,为加性-显性遗传模式,并且加性主效基因作用明显,是由于基因遗传差异作用的,高油酸性状由2对主效基因控制高油酸性状,狭义遗传力hN2为63.16%,另外的36.84%是由环境的变化引起的;低油酸亲本(P1)和高油酸亲本(P2)正反交试验表明,高油酸的遗传没有细胞质遗传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高油酸 遗传分析 单粒法
下载PDF
不同来源甘蓝型油菜小孢子培养后代脂肪酸组成 被引量:2
15
作者 范志雄 魏泽兰 +2 位作者 雷伟侠 杨立勇 杨光圣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18,共4页
利用气相色谱技术测定4个不同来源的零芥酸DH系群体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脂肪酸组成呈偏态分布,不同群体各脂肪酸含量有差异;同一脂肪酸成分在不同群体中变异程度不同;具有相同脂肪酸含量的两个亲本杂交,后代(DH系)脂肪酸含量变异程... 利用气相色谱技术测定4个不同来源的零芥酸DH系群体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脂肪酸组成呈偏态分布,不同群体各脂肪酸含量有差异;同一脂肪酸成分在不同群体中变异程度不同;具有相同脂肪酸含量的两个亲本杂交,后代(DH系)脂肪酸含量变异程度最大。小孢子培养有利于油酸偏高、亚油酸和亚麻酸偏低的基因型成胚,并且从DH系中选择出脂肪酸组成发生较大变化的单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小孢子培养 脂肪酸分析
下载PDF
油菜抗冻性分子遗传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范志雄 雷伟侠 +1 位作者 陈凤祥 王汉中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42-445,共4页
冻害是威胁油菜生产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抗冻性影响油菜品种区域布局。目前对油菜的抗冻性遗传研究相对较少,抗冻性分子机理研究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与近缘模式生物拟南芥相比,研究还相对滞后。介绍了油菜抗冻性分子遗传的研究概况,并... 冻害是威胁油菜生产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抗冻性影响油菜品种区域布局。目前对油菜的抗冻性遗传研究相对较少,抗冻性分子机理研究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与近缘模式生物拟南芥相比,研究还相对滞后。介绍了油菜抗冻性分子遗传的研究概况,并针对前人研究的部分结果阐述了一些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抗冻性 分子遗传
下载PDF
冬油菜套种蒜苗不同模式产量及一次有效分枝数试验初报
17
作者 许兴旺 李振华 雷伟侠 《园艺与种苗》 CAS 2020年第7期44-45,60,共3页
[目的]探索安徽省油菜高产栽培模式。[方法]设立三因素(品系、套种与否、密度)处理,形成不同的栽培方式,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对油菜产量及其一次有效分枝数的影响。[结果]在合适的油菜密度下套种蒜苗能够增加油菜的产量,而对蒜苗产量影响... [目的]探索安徽省油菜高产栽培模式。[方法]设立三因素(品系、套种与否、密度)处理,形成不同的栽培方式,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对油菜产量及其一次有效分枝数的影响。[结果]在合适的油菜密度下套种蒜苗能够增加油菜的产量,而对蒜苗产量影响不大。[结论]结果为油菜套种蒜苗立体栽培模式的大面积示范推广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套种 密度 产量 一次有效分枝 栽培模式
下载PDF
纯油定标法确定核磁共振仪标准曲线的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竹云 雷伟侠 郭彩侠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 CAS 2001年第2期122-126,共5页
提出以纯油 (豆油或菜籽油 )制定标准曲线 (简称定标 )的方法 ,用于大豆和油菜种子中含油量的测定 .对测定结果的准确度、重现性、回收率等进行评价 ,并进一步与索氏抽提法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 :当ATT值取 2 2db ,纯油质量为 0 .6 0 0 0... 提出以纯油 (豆油或菜籽油 )制定标准曲线 (简称定标 )的方法 ,用于大豆和油菜种子中含油量的测定 .对测定结果的准确度、重现性、回收率等进行评价 ,并进一步与索氏抽提法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 :当ATT值取 2 2db ,纯油质量为 0 .6 0 0 0~ 0 .72 0 0 g时定标 ,可用于大豆种子含油量的测定 ;同时ATT值取 31db ,纯油质量为 1.30 0 0~2 .2 0 0 0 g时定标 ,可用于油菜种子含油量的测定 .该定标方法测定种子含油量与索氏抽提法测定的含油量比较 ,差异均不显著 ,且相关系数r在 0 .95 6 6以上 .试验证明该方法准确可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纯油 标准曲线 大豆 油菜种子 含油量测定 核磁共振仪 油料作物 选种 育种
下载PDF
安徽省历年油菜审定品种主要性状遗传改良 被引量:2
19
作者 雷伟侠 范志雄 +7 位作者 陈凤祥 胡宝成 李强生 吴新杰 江莹芬 候树敏 费维新 荣松柏 《作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6-20,共5页
通过对1983-2012年安徽省审定的70份油菜品种的品质和主要经济性状演变规律及其与产量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发现育成年代与生育期、一次有效分枝、单株角果数及产量间具有极显著线性回归关系,与株高、千粒重、硫苷和芥酸具有显著线性回归关... 通过对1983-2012年安徽省审定的70份油菜品种的品质和主要经济性状演变规律及其与产量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发现育成年代与生育期、一次有效分枝、单株角果数及产量间具有极显著线性回归关系,与株高、千粒重、硫苷和芥酸具有显著线性回归关系;进一步分析发现,经过30年的品种改良,产量、单株角果数、千粒重、生育期、株高和一次有效分枝数分别增加了81.22%、97.56%、11.90%、10.08%、10.03%和29.42%。而品种育成年代与每果粒数和含油量无显著线性关系,表明这些年育成品种在每角粒数与含油量方面未有明显改良。6个经济性状和产量的相关性研究表明单株角果数与一次有效分枝数、产量均表现极显著正偏相关,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5626和0.5190,千粒重和生育期表现显著正偏相关(0.2588)。数据分析暗示品种进一步改良有可能通过提高每果粒数和(或)含油量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品种 产量 性状 回归 遗传改良
原文传递
甘蓝型油菜隐性三系核不育上位基因Rf精细定位 被引量:2
20
作者 江莹芬 陈凤祥 +4 位作者 胡宝成 李强生 范志雄 吴新杰 雷伟侠 《作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0-44,共5页
甘蓝型油菜隐性三系核不育系因不育性稳定、不育基因易转育、恢复谱广、无胞质负效应、制种产量高等优点在生产上得到广泛应用。其不育性状受两对隐性重叠不育基因(ms1和ms2)与一对隐性上位抑制基因(rf)互作控制。ms1和ms2同时纯合(ms1m... 甘蓝型油菜隐性三系核不育系因不育性稳定、不育基因易转育、恢复谱广、无胞质负效应、制种产量高等优点在生产上得到广泛应用。其不育性状受两对隐性重叠不育基因(ms1和ms2)与一对隐性上位抑制基因(rf)互作控制。ms1和ms2同时纯合(ms1ms1ms2ms2)表现不育,但隐性纯合rf(rfrf)对ms1ms1ms2ms2的表达起抑制作用,又使其表现可育(临保系,ms1ms1ms2ms2rfrf)。本研究利用BSA群分法,通过AFLP分子标记和SRAP分子标记的筛选,利用Rf基因的BC1分离群体(ms1ms1ms2ms2Rfrf+ms1ms1ms2ms2rfrf)进行遗传连锁分析。结果表明,共筛选到4个与Rf基因均共分离的标记,这些标记在该基因不同遗传背景的BC1群体中均与Rf基因紧密连锁。标记测序序列BLASTn结果表明,其位于大白菜A7染色体Scaffold000017(3.3Mb)上。根据该Scaffold序列信息,开发了一系列SSR引物,多态性SSR引物在Rf基因的一个BC1群体中进行连锁分析,最终将该基因限定在245kb的一个范围内。其中SSR标记A7-10、A7-24与Rf基因共分离,A7-24为共显性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隐性三系核不育 上位 基因 精细定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