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课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1
作者 蒋授荣 雷兰林 《实验教学与仪器》 2023年第10期100-101,共2页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引入实验微课,有利于实验的准确呈现和细致观察,且不受环境限制,还可为课堂的延伸提供支撑。微课在教学中的嵌入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化和补充,可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提升化学实验教学的整体效果。介绍了微课在化学实...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引入实验微课,有利于实验的准确呈现和细致观察,且不受环境限制,还可为课堂的延伸提供支撑。微课在教学中的嵌入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化和补充,可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提升化学实验教学的整体效果。介绍了微课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微课的实例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课 化学实验教学 氯气 制备
下载PDF
联苯甲酰桥联β-环糊精吸附U(Ⅵ)的动力学和热力学(英文) 被引量:1
2
作者 荆鹏飞 刘慧君 +3 位作者 张勤 胡胜勇 雷兰林 冯志远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933-1940,共8页
β-环糊精与对甲苯磺酰氯在低温碱性溶液中反应合成6-对甲苯磺酰酯-β-环糊精,并利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对其进行表征;联苯甲酰与6-对甲苯磺酰酯-β-环糊精以摩尔比为1:2反应合成一种新型的联苯甲酰桥联β-环糊精(BBβ-CD)材料,并... β-环糊精与对甲苯磺酰氯在低温碱性溶液中反应合成6-对甲苯磺酰酯-β-环糊精,并利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对其进行表征;联苯甲酰与6-对甲苯磺酰酯-β-环糊精以摩尔比为1:2反应合成一种新型的联苯甲酰桥联β-环糊精(BBβ-CD)材料,并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其合成机理以及BBβ-CD和联苯甲酰对U(Ⅵ)的吸附行为进行研究;同时采用扫描电镜对材料吸附U(Ⅵ)前后的外貌形态进行表征。通过间歇吸附法考察p H、反应时间、温度以及干扰离子等因素对吸附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联苯甲酰,BBβ-CD能更有效地吸附U(Ⅵ),在p H=4.5,反应时间为60 min条件下,最大吸附量为12.16 mg?g^(-1),吸附率高达91.2%。动力学和热力学拟合结果表明,吸附过程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速率方程,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比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更适合模拟吸附过程,且吸附是自发吸热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苯甲酰桥联β-环糊精 铀(VI)吸附 动力学 平衡 热力学
下载PDF
1,3-二甲氨基苯桥联β-环糊精的合成及其对苯酚的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胡胜勇 刘慧君 +3 位作者 荆鹏飞 雷兰林 冯志远 齐彩霞 《山东化工》 CAS 2016年第10期5-8,共4页
在碱性条件下,以β-环糊精、对甲苯磺酰氯为原料,制备了6位碳伯羟基单对甲苯磺酰β-环糊精酯(6-OTs-β-CD)。在氮气保护下,将此中间体与1,3-二甲氨基苯反应合成1,3-二甲氨基苯桥联β-环糊精。并用对产物进行了表征。考察了不同p H值、... 在碱性条件下,以β-环糊精、对甲苯磺酰氯为原料,制备了6位碳伯羟基单对甲苯磺酰β-环糊精酯(6-OTs-β-CD)。在氮气保护下,将此中间体与1,3-二甲氨基苯反应合成1,3-二甲氨基苯桥联β-环糊精。并用对产物进行了表征。考察了不同p H值、温度、时间以及苯酚初始浓度等单因素条件对此环糊精衍生物吸附苯酚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 H值=7条件下,苯酚初始浓度为50 mg/L时,振荡90 min,吸附量能达到6.675 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3-二甲氨基苯 苯酚 Β-环糊精 桥联 吸附
下载PDF
β-环糊精准聚轮烷对钍的吸附性能研究
4
作者 雷兰林 刘慧君 +2 位作者 冯志远 邓珊霞 齐彩霞 《山东化工》 CAS 2017年第7期3-6,共4页
以β-环糊精和聚醚胺(β-CD-PPG-NH2)为原料合成β-环糊精准聚轮烷,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热重分析对合成材料进行了表征,验证了材料合成的可靠性。并用可见分光光度法探究吸附反应时间、p H值、吸附剂用量对吸附钍离子的影响。... 以β-环糊精和聚醚胺(β-CD-PPG-NH2)为原料合成β-环糊精准聚轮烷,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热重分析对合成材料进行了表征,验证了材料合成的可靠性。并用可见分光光度法探究吸附反应时间、p H值、吸附剂用量对吸附钍离子的影响。结果表明,β-环糊精准聚轮烷对钍的吸附效果好,探索出吸附的最佳条件为:p H值=3.5,震荡时间80min,吸附剂用量20 mg时,吸附容量可达11.13 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环糊精准聚轮烷 聚醚胺 吸附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改性β-环糊精聚轮烷对Th(IV)的动态吸附
5
作者 冯志远 刘慧君 +2 位作者 齐彩霞 雷兰林 邓珊霞 《山东化工》 CAS 2017年第6期9-15,共7页
通过使用响应面分析法(RSM)的Box-behnken设计来优化聚轮烷对Th(IV)的吸附过程,考察pH、吸附时间、初始浓度和吸附剂用量等因素对吸附过程的影响;同时对各种相互影响因素建模和拟合,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实验结果表明:各独立因素均为T... 通过使用响应面分析法(RSM)的Box-behnken设计来优化聚轮烷对Th(IV)的吸附过程,考察pH、吸附时间、初始浓度和吸附剂用量等因素对吸附过程的影响;同时对各种相互影响因素建模和拟合,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实验结果表明:各独立因素均为Th(IV)吸附过程的显著因素,通过相关系数和方差分析发现预测值和实验值基本一致,在pH值=3.72,吸附时间为35.4 min,钍离子初始浓度为22.8 mg/L,吸附剂用量为30 mg时,Th(IV)的最大吸附量为13.62 mg/g。Langmuir,Freundlich和Dubinin-Radusckevich(D-R)的等温吸附模型表明,吸附过程更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且为自发吸附过程。综上可知,聚轮烷在水相低浓度Th(IV)吸附方面是一种优良的吸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β-环糊精聚轮烷 钍(IV)吸附 响应面分析法 等温吸附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