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教育评估试点的启示与建议
- 1
-
-
作者
雷凤桐
-
机构
上海工业大学
-
出处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37-40,共4页
-
文摘
自从《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公布以来,教育界对教育评估的研究与实践十分重视,上海高等教育部门受国家教委委托,根据国家教委(87)教高二字012号文件精神,对同济大学、上海城建学院、上海工业大学、上海机械学院四所隶属不同,任务要求不尽相同的院校进行了办学水平评估的试点工作。历时3年,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1.1985年6月~1986年6月,为思想准备、指标方案酝酿阶段。1985年6月,镜泊湖会议后,根据当时国家教委下发的(86)教高二字020号的通知精神,成立评估试点办公室,组织学习教育评估理论、评估原则、评估方法,统一认识。
-
关键词
高等教育
评估
高校
-
分类号
G449
[哲学宗教—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
-
题名适应经济调整和科技发展 积极慎重地改造专业
被引量:1
- 2
-
-
作者
雷凤桐
-
出处
《教育发展研究》
1981年第2期108-111,共4页
-
文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高教战线进行了大量的拔乱反正工作,批判了左倾思想,推翻了“四人帮”炮制的“两个估计”,调动了广大教师、干部的积极性,学校出现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教学工作也随之走上轨道,教学质量逐步提高。随着党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贯彻,经济战线正在进一步调整,高等工科院校面临着新的形势:一是在现有基础上培养出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二是使培养与使用对上口,建设起适应当前和发展需要的教育体制。这两方面的问题解决不好。
-
关键词
科技发展
经济调整
改造专业
专业改造
上海工业
专业设置
教学工作
培养与使用
培养人才
工业结构
-
分类号
G40
[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
-
题名高教改革的望远镜
- 3
-
-
作者
雷凤桐
-
出处
《教育发展研究》
1985年第1期19-20,共2页
-
文摘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我国迎接新技术革命、发展教育事业、培养人才的根本方针。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它是教育改革的望远镜。随着经济改革与发展,教育必须与之相适应。解放初期,我国提出教育要向工农开门,为人民服务;一九五八年,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
关键词
高教改革
望远镜
教育改革
新技术革命
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事业
现代教育思想
培养人才
相适应
历史发展
-
分类号
G40
[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
-
题名对上海地方高校改革的我见
- 4
-
-
作者
雷凤桐
-
出处
《教育发展研究》
1984年第3期103-104,共2页
-
文摘
上海要成为我国四化建设的重要基地,在科学技术现代化上成为开路先锋,高等学校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其中地方高校培养的学生约占高校向上海输送的科技人才总数的百分之七十左右,因此,地方高校的人才素质对于上海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一般说来,地方高校在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等等方面还不能适应客观需要,这种状况或多或少影响到近些年来上海在全国经济优势的逐渐削弱。改变这种状况需要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坚决而切实地进行教育改革,是提高地方高校人才素质的根本出路。
-
关键词
地方高校
人才素质
科学技术现代化
培养的
重要基地
客观需要
高等学校
经济优势
上海市
重点学科建设
-
分类号
G40
[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
-
题名改革工程教育的几点意见
- 5
-
-
作者
雷凤桐
-
出处
《教育发展研究》
1983年第1期113-114,共2页
-
文摘
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决定高教的培养目标。现代科学技术每十年或十五年会出现新的专业化领域,它会广泛深刻地影响到生产领域,使生产结构发生变化,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将会加速这一趋势。这就要求高等工程专家,不仅能掌握具体知识技能,而且能在掌握基础理论前提下获得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他们不仅是科学技术革命的参加者,而且应是科学技术革命的创新者。当前,对工程教育培养目标有不少争议。如何正确地确立培养目标是改革工程教育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很有分析讨论统一认识的必要。争议之一是通才教育还是专业教育?我认为三十二年的工程教育总的来说是成功的。
-
关键词
工程教育
教育培养目标
科学技术革命
专业教育
通才教育
九十年代
八十年代
分析讨论
改革
新知识
-
分类号
G40
[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
-
题名人才培养和人才分配的改革小议
- 6
-
-
作者
雷凤桐
-
出处
《教育发展研究》
1982年第4期107-108,共2页
-
文摘
邓小平同志指出,所谓落实廿年的发展规划,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第一位的就是落实科技队伍的管理使用问题。这个问题应当抓紧解决。我讲的两点意见中最迫切的是这个问题,应当尽快解决。现就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一些个人浅见。解决这个问题要综合治理,要建立起强有力的人才调配指挥系统,克服部门、地区的局限,把优秀人才集中于廿年发展规划的战略重点项目,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与此同时,对大学毕业的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的恰当分配,对口使用,也是一个重要侧面。两者结合才能构成人才多层次的梯队,保证实现国家建设的重点任务。
-
关键词
人才培养计划
人才需要
发展规划
社会发展
优秀人才
知识分子政策
战略重点
研究生
重点项目
综合治理
-
分类号
G40
[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