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细胞癌患者免疫治疗相关大疱性类天疱疮1例并文献复习
1
作者 张萌 雷学芬 +3 位作者 袁李梅 陈纤 陈海霞 陈怡璇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636-638,共3页
1 病历摘要患者,男,47岁。于2022年7月被诊断为肝细胞癌,于2022年7月20日行肝叶部分切除术+胆囊切除术+门静脉切开取栓术,术后病理结果诊断:肝细胞癌、粗梁型、组织学分级Ⅲ级、伴有MVI评级M1、肿瘤属于微卫星稳定性(MSS)、门静脉癌栓... 1 病历摘要患者,男,47岁。于2022年7月被诊断为肝细胞癌,于2022年7月20日行肝叶部分切除术+胆囊切除术+门静脉切开取栓术,术后病理结果诊断:肝细胞癌、粗梁型、组织学分级Ⅲ级、伴有MVI评级M1、肿瘤属于微卫星稳定性(MSS)、门静脉癌栓为肝细胞癌成分。免疫组化:Her-2(-)、MLH1(+)、MSH2(+)、PMS-2(+)、MSH6(+)、Ki-67(80%)、Glypican-3(+)、CD34(毛细血管化)、CEA(-)、CD10(部分+)。本案CNLC分期(2022版):Ⅲa期;TNM分期(AJCC第8版):p T4N0M0ⅢB期。术后恢复良好。免疫治疗是一种新型的抗肿瘤治疗手段,其不仅通过增强抗肿瘤免疫应答,阻断肿瘤细胞的信号通路,而且利用被激活的免疫系统精准高效地抗击癌细胞,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目前免疫药物在治疗肝细胞癌患者中发挥着广泛的作用。例如,2020年3月PD-1抑制剂卡瑞利珠单抗被正式获批可用于接受过索拉菲尼和(或)含奥沙利铂系统化疗的晚期肝细胞癌患者的治疗,这是肝细胞癌免疫治疗领域向前跨出的一大步。继卡瑞利珠单抗之后,PD-1抑制剂替雷利珠单抗于2021年也被获批可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至少1种全身治疗的肝细胞癌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疱性类天疱疮 肝细胞癌 免疫治疗
下载PDF
综合医院肿瘤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工作实践与思考
2
作者 张萌 王家平 +5 位作者 张诗琴 杨云翔 王虹粤 陈怡璇 李亭葶 雷学芬 《黑龙江医学》 2024年第23期2893-2895,共3页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毕业后进入临床各科室实践学习的过程,是医学生医学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医学教育中承前启后的重要环节,是医学临床专家形成的关键所在。现如今,随着人口老龄化形势的加剧、生活压力及职业暴露等危险因素的...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毕业后进入临床各科室实践学习的过程,是医学生医学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医学教育中承前启后的重要环节,是医学临床专家形成的关键所在。现如今,随着人口老龄化形势的加剧、生活压力及职业暴露等危险因素的层层叠加,恶性肿瘤已经成为我国的常见病、高发病,导致肿瘤的防治工作压力日趋增大。文章梳理综合医院肿瘤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工作现状,阐明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以期适应医学发展需求和人类疾病谱变化的实际需要、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县级医院大力推进县级医院肿瘤防治中心建设要求,着力提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的临床素养、实践探索能力和岗位胜任能力,培养高素质的肿瘤专业化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学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 实践探索
下载PDF
腹水中性粒细胞比例联合血清炎性因子对肝硬化腹水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诊断价值研究
3
作者 孙亚贤 官依婷 +4 位作者 李自娟 赵旭 贺凤 雷学芬 林花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17期148-151,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联合腹水中性粒细胞比例(N%)对肝硬化腹水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3年8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66例肝硬化腹...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联合腹水中性粒细胞比例(N%)对肝硬化腹水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3年8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66例肝硬化腹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合并SBP分为试验组(36例)和对照组(30例),检测血清IL-6、PCT、hs-CRP和腹水N%,比较两组指标检测结果,制作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IL-6、PCT、hs-CRP和腹水N%对肝硬化腹水合并SBP的诊断价值,比较四项指标单项检测以及联合检测诊断效能。结果试验组血清IL-6、PCT、hs-CRP和腹水N%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分析显示,血清IL-6、PCT、hs-CRP和腹水N%的AUC分别为0.779、0.854、0.808、0.892;Cut-Off值分别为47.68、0.22、9.47、22.10;四项联合检测较血清IL-6、PCT、hs-CRP和腹水N%单项检测敏感度(88.90%vs.61.10%、80.60%、91.70%、83.30%)、特异度(100.00%vs.90.00%、76.60%、60.00%、83.30%)除hs-CRP外均显著升高。结论肝硬化腹水合并SBP患者血清IL-6、PCT、hs-CRP和腹水N%水平显著升高,四项指标联合检测对肝硬化腹水合并SBP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有利于SBP的早期诊断和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中性粒细胞比例 白细胞介素-6 降钙素原 超敏C反应蛋白
下载PDF
病理阴性的嗜酸性粒细胞性腹膜炎1例
4
作者 贺凤 赵旭 +4 位作者 孙亚贤 李自娟 官依婷 雷学芬 林花 《现代医药卫生》 2024年第24期4315-4317,共3页
嗜酸性粒细胞性腹膜炎(EP)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胃肠道变态反应炎症疾病,目前其诊断还缺乏明确、统一的诊断标准,但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可知目前较为接受和使用的是Talley标准。该标准以组织病理活检为主要检查方法,观察胃肠道组织是否有嗜酸... 嗜酸性粒细胞性腹膜炎(EP)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胃肠道变态反应炎症疾病,目前其诊断还缺乏明确、统一的诊断标准,但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可知目前较为接受和使用的是Talley标准。该标准以组织病理活检为主要检查方法,观察胃肠道组织是否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来诊断疾病,但该检查也有出现阴性的情况,容易造成漏诊或误诊。现报道1例病理阴性的EP患者的诊疗过程,希望以此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并为该疾病的诊治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性粒细胞性腹膜炎 腹水细胞学检查 病理阴性 病例报告
下载PDF
阿帕替尼联合替莫唑安序贯全脑放疗二线治疗小细胞肺癌脑转移 被引量:15
5
作者 张智显 顾后 +5 位作者 林劼 雷学芬 江利锋 李楠 路欣妍 余佳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8期97-101,共5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阿帕替尼(Apatinib)联合替莫唑安(TMZ)序贯全脑放疗二线治疗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 年10 月至2018 年12 月6 a间41 例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均病理证实为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方案均为... 目的回顾性分析阿帕替尼(Apatinib)联合替莫唑安(TMZ)序贯全脑放疗二线治疗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 年10 月至2018 年12 月6 a间41 例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均病理证实为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方案均为EP(依托泊苷+顺铂)或者IP(伊立替康+顺铂)标准化疗方案6~8 疗程,胸部放疗采用适形调强放疗技术(IMRT),常规分割1.8~2.5 Gy/次,病灶PGTV 50.4~66 Gy,出现脑转移后判定为一线治疗失败。二线治疗对照组(拓扑替康单药) 20 例:拓扑替康(1.3~1.5) mg/m2 D1~5,3 周一疗程;实验组(阿帕替尼+替莫唑安) 21 例:阿帕替尼500~625 mg/d,替莫唑安(150~200) mg/m2D1~5,3 周一疗程,直至病情进展或无法耐受。2 组病例均序贯全脑放疗PCTV 30~36 Gy,转移灶PGTV 54~66Gy,常规分割1.8~2.5 Gy/次。比较2 组临床疗效、T细胞亚群、肿瘤标记物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6 个月客观有效率(ORR)分别为40.0%和71.4%,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25.0%和57.1%,2 组无疾病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5.6±1.1)个月和(3.3±2.8)个月,总生存时间(OS)分别为(7.5±3.2)个月和(10.2±3.9)个月;2 组ORR、DCR、PFS、OS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CD4、CD8 及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2 组肿瘤标记物(NSE)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实验组高血压、出血、口腔黏膜炎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副反应差异不大。结论阿帕替尼联合替莫唑安序贯全脑放疗二线治疗小细胞肺癌脑转移较单药拓扑替康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帕替尼 替莫唑安 拓扑替康 小细胞肺癌脑转移 全脑放疗
下载PDF
阿帕替尼联合雷替曲塞治疗常规治疗失败的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疗效 被引量:14
6
作者 张智显 顾后 +4 位作者 林劼 雷学芬 江利锋 李楠 路欣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2期123-127,共5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阿帕替尼(Apatinib)联合雷替曲塞(Retitrexed)治疗常规治疗失败的结直肠癌肝转移(m CRC)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8月至2018年8月6年间54例常规治疗失败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均病理证实为结直肠癌肝... 目的回顾性分析阿帕替尼(Apatinib)联合雷替曲塞(Retitrexed)治疗常规治疗失败的结直肠癌肝转移(m CRC)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8月至2018年8月6年间54例常规治疗失败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均病理证实为结直肠癌肝转移,常规方案治疗后病情进展判定为常规治疗失败.对照组(贝伐单抗+替吉奥) 26例:贝伐单抗5 mg/kg,替吉奥40~60 mg/m2D1~14,3周1疗程;实验组(阿帕替尼+雷替曲塞) 28例:阿帕替尼500 mg/d直至病情进展或无法耐受,雷替曲塞3 mg/m2,3周1疗程.比较2组临床疗效、T细胞亚群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2组客观有效率(ORR)分别为65.4%和82.1%,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34.6%和53.6%,2组无疾病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15.2±7.1)个月和(22.2±6.8)个月,总生存时间(OS)分别为(17.2±7.1)个月和(24.2±6.9)个月;2组ORR、DCR、PFS、OS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5);实验组CD3、CD4、CD8及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高血压、出血、口腔黏膜炎发生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 <0.05),其他副反应差异不大。结论阿帕替尼联合雷替曲塞在常规治疗失败的结直肠癌肝转移(m CRC)三线化疗中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帕替尼 雷替曲塞 贝伐单抗 替吉奥 结直肠癌肝转移
下载PDF
适形调强放疗序贯替莫唑安联合阿帕替尼治疗术后高级别脑胶质瘤的疗效 被引量:15
7
作者 张智显 顾后 +5 位作者 俸新荣 林劼 雷学芬 李楠 李瑞智 余佳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5期70-74,共5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适形调强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 therapy,IMRT)序贯替莫唑安(temozolomide,TMZ)联合阿帕替尼(Apatinib)治疗术后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3年6月至2019年6月41例术后高级别脑胶质瘤临床病例,... 目的回顾性分析适形调强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 therapy,IMRT)序贯替莫唑安(temozolomide,TMZ)联合阿帕替尼(Apatinib)治疗术后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3年6月至2019年6月41例术后高级别脑胶质瘤临床病例,术后均病理证实为高级别恶性脑胶质瘤(WHO III^IV级)。两组病例术后均予适形调强放疗(IMRT),PGTV 56~66 Gy,PCTV 50.4~54 Gy,常规分割1.8~2.5 Gy/次,同步TMZ 75 mg/m^2D1~42化疗,随机分组对照组(IMRT+TMZ)20例:序贯替莫唑安150~200 mg/m^2 D1~5,4周一疗程,6~8疗程;实验组(IMRT+TMZ+Apatinib)21例:序贯替莫唑安150~200 mg/m^2 D1~5,4周一疗程,6~8疗程,每天服用阿帕替尼500~725 mg直至病情进展或出现无法耐受的毒副反应。治疗周期结束后观察两组近期及远期临床疗效、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及毒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临床数据中对照组和实验组6个月客观有效率(ORR)分别为40.0%和71.4%,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25.0%和57.1%,无疾病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5.6±1.1)个月和(3.3±2.8)个月,总生存时间(OS)分别为(7.5±3.2)个月和(10.2±3.9)个月,两组数据ORR、DCR、PFS、OS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CD4、CD8及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中高血压、出血、蛋白尿及黏膜炎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毒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适形调强放疗序贯替莫唑安联合阿帕替尼治疗术后高级别脑胶质瘤较适形调强放疗序贯单药替莫唑安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可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形调强放疗 阿帕替尼 替莫唑安 术后高级别脑胶质瘤
下载PDF
阿帕替尼联合伊立替康二线治疗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7
8
作者 张智显 顾后 +5 位作者 林劼 雷学芬 江利锋 李楠 路欣妍 李瑞智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7期111-115,共5页
目的探讨阿帕替尼(Apatinib)联合伊立替康(Irinotecan)二线治疗小细胞肺癌(SCLC)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2年8月至2018年12月间42例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资料,均病理证实为小细胞肺癌,一线均使用EP(依托泊... 目的探讨阿帕替尼(Apatinib)联合伊立替康(Irinotecan)二线治疗小细胞肺癌(SCLC)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2年8月至2018年12月间42例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资料,均病理证实为小细胞肺癌,一线均使用EP(依托泊苷+顺铂)方案6疗程,病情进展判定为一线治疗失败。二线治疗分为对照组(拓扑替康)20例:口服拓扑替康1.4mg/m^2d1~5,3周一疗程;实验组(阿帕替尼+伊立替康)22例:口服阿帕替尼500~625mg/d直至病情进展或无法耐受,伊立替康150~180mg/m^2ivgttd1,3周一疗程。比较2组临床疗效、T细胞亚群水平、肿瘤标记物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2组6个月客观有效率(ORR)分别为40.0%和72.7%,6个月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15.0%和45.5%,2组无疾病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9.2±3.1)个月和(12.6±6.8)个月,总生存时间(OS)分别为(6.2±5.1)个月和(10.2±6.9)个月;2组ORR、DCR、PFS、OS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高血压、出血、口腔黏膜炎、腹泻和胆碱能综合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它副反应差异不大。结论阿帕替尼联合伊立替康在二线治疗小细胞肺癌中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帕替尼 伊立替康 拓扑替康 小细胞肺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下载PDF
伽马刀联合贝伐单抗对比替莫唑胺治疗术后恶性脑胶质瘤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6
9
作者 张智显 顾后 +3 位作者 林劼 曹洪明 雷学芬 江利锋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10期33-37,共5页
目的对伽马刀联合贝伐单抗对比伽马刀联合替莫唑胺治疗术后恶性脑胶质瘤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科40例恶性胶质瘤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40例均经病理... 目的对伽马刀联合贝伐单抗对比伽马刀联合替莫唑胺治疗术后恶性脑胶质瘤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科40例恶性胶质瘤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40例均经病理证实为Ⅳ级恶性胶质瘤。对照组(伽马刀+替莫唑胺)20例:伽玛刀治疗后第一个疗程为150 mg/(m2.d),第二个疗程为200 mg/(m2.d),D1~5,4周1疗程,6程后换用替莫唑胺剂量密度方案:150 mg/(m2.d),D1~7,D15~22(隔周给药/停药),4周1疗程;实验组(伽马刀+贝伐单抗)20例:贝伐单抗静脉滴注5 mg/kg,3周一疗程。2组伽玛刀治疗无显着性差异。中心剂量为30~45 Gy,平均剂量为(40±4.6)Gy,周边剂量为15~25 Gy,平均剂量为(21±3.8)Gy。治疗后每4周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记录6个月无进展生存率和12个月总生存率。结果 2组客观有效率(ORR)分别为90%和60%,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55%和25%,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6个月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0%(14/20)和60%(12/20), 1 a生存率分别为40%(8/20)和25%(20/20);2组进展中位生存期(PFSS)分别为(7.8±2.4)个月和(6.3±1.8)个月,中位总生存期分别为(16.8±2.5)个月和(14.6±2.8)个月;2组间PFS、OS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主要不良反应为1级胃肠道反应和骨髓抑制(P>0.05)。结论伽马刀联合贝伐单抗治疗恶性胶质瘤的近期和远期疗效优于伽马刀联合替莫唑胺,该方法安全可靠,可作为术后治疗恶性胶质瘤的首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胶质瘤 伽马刀 贝伐单抗 替莫唑胺
下载PDF
微课程为载体的PBL教学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0
作者 雷学芬 史润娇 +3 位作者 张智显 顾后 王琳 柯阳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6期156-160,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微课程为载体的PBL教学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方法将2019年临床专业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45名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其中22名采用PBL教学,作为对照组;另外23名采用微课程为载体的PBL教学模式,作为研究组... 目的探讨基于微课程为载体的PBL教学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方法将2019年临床专业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45名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其中22名采用PBL教学,作为对照组;另外23名采用微课程为载体的PBL教学模式,作为研究组。比较两组培训后考核成绩。结果研究组培训后临床思维、实践能力及主动性等方面优于单独的对照组(P <0.05)。结论微课程为载体的PBL教学模式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中有良好作用,其教学效果优于单独的PBL教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课 PBL教学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下载PDF
伽玛刀联合阿帕替尼及替莫唑胺治疗肺癌脑转移的疗效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智显 顾后 +5 位作者 林劼 雷学芬 江利锋 李楠 路欣妍 李亭葶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12期65-68,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伽马刀联合阿帕替尼(Apatinib)及替莫唑胺(TMZ)在常规治疗失败的肺癌脑转移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5月至2017年5月间50例肺癌脑转移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均病理证实为肺癌脑转移。对照组(伽马刀+替莫唑胺) 25例:TMZ... 目的回顾性分析伽马刀联合阿帕替尼(Apatinib)及替莫唑胺(TMZ)在常规治疗失败的肺癌脑转移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5月至2017年5月间50例肺癌脑转移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均病理证实为肺癌脑转移。对照组(伽马刀+替莫唑胺) 25例:TMZ 200 mg/(m2·d),D1~5,4周1疗程,共6程;实验组(伽马刀+阿帕替尼+替莫唑胺) 25例:阿帕替尼500 mg/d直至病情进展,TMZ 200 mg/(m2·d),D1~5,4周1疗程,共6程。2组伽玛刀治疗无显著性差异,比较2组临床疗效、T细胞亚群及不良反应情况。主要研究终点为无疾病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时间(OS)和剂量限制性毒性,次要研究终点为客观有效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结果 2组ORR分别为64%和84%,DCR分别为40%和52%,2组PFS分别为(7.8±1.2)个月和(9.6±1.8)个月,OS分别为(10.8±1.6)个月和(13.6±1.9)个月;2组ORR、DCR、PFS、OS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5);实验组CD3、CD4、CD8及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高血压、出血、蛋白尿、皮肤黏膜炎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其他副反应差异不大。结论伽马刀联合阿帕替尼对比替莫唑胺在常规治疗失败的肺癌脑转移患者中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马刀 阿帕替尼 替莫唑胺 肺癌 脑转移
下载PDF
立体定向适形放射治疗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5
12
作者 雷学芬 王琳 +3 位作者 柯阳 江利锋 吕丽 林劼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3064-3066,共3页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适形放射治疗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OPEN式KLF-A型全身立体定向适形放射治疗对52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进行分次治疗,用50%~70%的等剂量曲线覆盖计划靶体积(PTV),给予计划靶体积周边单次剂量350~45...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适形放射治疗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OPEN式KLF-A型全身立体定向适形放射治疗对52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进行分次治疗,用50%~70%的等剂量曲线覆盖计划靶体积(PTV),给予计划靶体积周边单次剂量350~450 c GY,分8~12次进行治疗,每天1次,总剂量3 500~4 500 c GY,平均4 170 c GY。结果:(1)病灶小于5 cm者20例,其中15例CR、2例PR、2例SD、1例PD;病灶5~10 cm者25例,其中8例CR、13例PR、3例SD、1例PD;病灶大于10~15 cm者7例,其中1例CR、5例PR、1例SD、没有PD。(2)有临床症状者26例,其中临床症状消失21例,减轻3例,无效2例。结论:立体定向伽玛刀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是安全有效的方法,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不良反应小,患者耐受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海绵状血管瘤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分次治疗
下载PDF
分化型甲状腺癌中KRAS、BRAF^(V600E)基因突变与^(131)I放射治疗耐受的关系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怡 杨雷 +2 位作者 雷学芬 李洪勋 王丽娟 《肿瘤药学》 CAS 2022年第1期69-76,共8页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中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KRAS)、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基因同源体B(BRAF)基因突变与^(131)I放射治疗耐受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3月—2015年6月于我院接受甲状腺全切除术及术后行^(131)I放射治疗的...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中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KRAS)、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基因同源体B(BRAF)基因突变与^(131)I放射治疗耐受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3月—2015年6月于我院接受甲状腺全切除术及术后行^(131)I放射治疗的219例DTC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组织样本,根据患者对^(131)I放射治疗的耐受情况分为耐受组和敏感组,检测病理组织样本中KRAS和BRAF^(V600E)基因的突变情况。结果耐受组年龄≥45岁、甲状腺滤泡状癌(FTC)、远处转移及转移灶≥1 cm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敏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RAS基因突变在FTC中发生率较高,BRAF^(V600E)基因突变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发生率较高;此外,KRAS和BRAF^(V600E)基因突变均与原发肿瘤最大直径、AJCC 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腺外侵犯、远处转移及转移灶大小有关(P<0.05)。耐受组KRAS和BRAF^(V600E)基因突变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敏感组(P<0.05)。年龄≥45岁、转移灶≥1 cm、KRAS和BRAF^(V600E)基因突变是DTC患者^(131)I放射治疗耐受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耐受组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敏感组,KRAS突变型患者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野生型患者,BRAF^(V600E)突变型患者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野生型患者,耐受组KRAS、BRAF^(V600E)突变型患者5年生存率均显著低于野生型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RAS基因和BRAF^(V600E)基因突变是导致DTC患者^(131)I放射治疗耐受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对患者的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化型甲状腺癌 KRAS BRAF^(V600E) 基因突变 ^(131)I放射治疗耐受
下载PDF
索拉非尼治疗肝细胞癌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4
作者 雷学芬 柯阳 +2 位作者 鲍天昊 林劼 王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3期3851-3853,共3页
肝细胞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起病隐匿、恶性程度高、发展速度快等特点,大多数患者一经诊断已无法手术切除。因此,非手术治疗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及蛋白质组学的进展,分子靶向治疗已广泛应用... 肝细胞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起病隐匿、恶性程度高、发展速度快等特点,大多数患者一经诊断已无法手术切除。因此,非手术治疗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及蛋白质组学的进展,分子靶向治疗已广泛应用于肿瘤领域,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被寄予"根治肿瘤"的厚望。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是多基因、多事件异常累积的结果。由于多种生物及理化因素引起肝细胞损害,导致肝细胞死亡和再生后纤维变性,引起基因突变、缺失或扩增等遗传学改变和血管生成延长。原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缺失或突变均可引起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紊乱,细胞的分化及凋亡失控,促使肿瘤的发生,这正是肝细胞癌分子靶向治疗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索拉非尼 靶向药物
下载PDF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中晚期胰腺癌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5
作者 雷学芬 林劼 +2 位作者 江利锋 罗富源 田兴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8期103-106,共4页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中晚期胰腺癌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采用OPEN式KLF-A型全身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对268例中晚期胰腺癌患者进行分次治疗,用50%~70%的等剂量曲线覆盖计划靶体积(PTV),给予PTV周边单次剂量250 c GY^450 c GY,总剂量3...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中晚期胰腺癌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采用OPEN式KLF-A型全身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对268例中晚期胰腺癌患者进行分次治疗,用50%~70%的等剂量曲线覆盖计划靶体积(PTV),给予PTV周边单次剂量250 c GY^450 c GY,总剂量3 000 c GY^4 500 c GY,分8~14次进行治疗,每日治疗一次.结果 268例中晚期胰腺癌患者经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系统治疗后,局部止痛有效率:89.2%;黄疸消退率:77.6%;经影像学(CT/MRI)复查的223例:CR 28例,PR 157例,SD 13例,PD 25例,即客观有效率(CR+PR+SD):88.8%.治疗后1 a生存率66.8%,2 a生存率30.0%,3 a生存率9.7%,中位生存期约15个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系统治疗中晚期胰腺癌疗效满意,治疗反应小,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痛苦,提高生存质量,提高肿瘤的局控率,是治疗中晚期胰腺癌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定向 胰腺癌 疗效评价
下载PDF
无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诊治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婧 王琳 +4 位作者 康强 李越华 朱红 陈怡璇 雷学芬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7期47-51,共5页
目的探讨手术切除对无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nonfunctioning 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neoplasms,NF-pNENs)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45例经术后病理确诊为NF-pNENs... 目的探讨手术切除对无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nonfunctioning 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neoplasms,NF-pNENs)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45例经术后病理确诊为NF-pNENs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随访时间为6~11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7个月,获得随访的患者有43例,术后有1例复发、2例远处转移,存活40例,死亡3例,1例分化良好的G2患者术后83个月因全身多发转移死亡,2例分化差的G3患者于术后6个月死亡。NF-pNENs患者术后5 a生存率为95.3%。结论手术作为目前唯一能治愈pNENs的手段,在专业的胰腺中心是可行的,术前明确WHO分级和淋巴结是否转移有利于手术方式的选择,术中需要进行规范的淋巴结清扫获得足够数目的淋巴结来明确转移情况,才能更好地指导预后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 手术 疗效
下载PDF
腹腔灌注化疗对昆明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雷学芬 王琳 +3 位作者 唐浩然 鲍天昊 史润娇 柯阳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6期1-4,共4页
目的探究腹腔灌注化疗对成年昆明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2只昆明小鼠随机分成四组,分别接受氟尿嘧啶、顺铂以及丝裂霉素腹腔灌注化疗以及不接受腹腔灌注化疗,每组18只。分别于腹腔灌注化疗后的3、6、9 d从每小组中随机抽取6只昆明... 目的探究腹腔灌注化疗对成年昆明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2只昆明小鼠随机分成四组,分别接受氟尿嘧啶、顺铂以及丝裂霉素腹腔灌注化疗以及不接受腹腔灌注化疗,每组18只。分别于腹腔灌注化疗后的3、6、9 d从每小组中随机抽取6只昆明小鼠进行跳台实验和避暗实验,比较各组昆明小鼠的潜伏期与错误次数。结果腹腔灌注化疗组与不接受腹腔灌注化疗组相比,潜伏期明显缩短,错误次数明显增加(P <0.05);而接受腹腔灌注化疗的三组之间潜伏期、错误次数没有显著差异(P> 0.05),不同天数之间潜伏期、错误次数没有显著差异(P> 0.05)。结论腹腔灌注化疗可造成昆明小鼠的认知功能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灌注化疗 昆明小鼠 认知功能
下载PDF
WWOX对胆囊癌细胞迁移、侵袭的调控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广 魏东 +4 位作者 苏琨 雷学芬 王滔 洪茂林 房立锐 《山东医药》 CAS 2021年第19期20-24,共5页
目的探讨含WW域的氧化还原酶(WWOX)对胆囊癌细胞迁移、侵袭的调控作用及机制。方法培养胆囊癌细胞(GBC-SD),WWOX过表达的慢病毒质粒和包装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获得慢病毒颗粒。将GBC-SD细胞随机分为三组,分别加入等量的WWOX过表达的慢病... 目的探讨含WW域的氧化还原酶(WWOX)对胆囊癌细胞迁移、侵袭的调控作用及机制。方法培养胆囊癌细胞(GBC-SD),WWOX过表达的慢病毒质粒和包装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获得慢病毒颗粒。将GBC-SD细胞随机分为三组,分别加入等量的WWOX过表达的慢病毒(WWOX组)、阴性对照慢病毒(NEG组)、完全培养液(GBC-SD组)。用qRT-PCR检测细胞内WWOX、TGF-β_(1) mRNA表达,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内WWOX、TGF-β_(1)蛋白表达,用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用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用ELISA法检测GBC-SD细胞上清液中TGF-β_(1)。结果与NEG组、GBC-SD组比较,WWOX组细胞WWOX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较高(P均<0.05);NEG组、GBC-SD组细胞WWOX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NEG组、GBC-SD组比较,WWOX组细胞划痕愈合度低、细胞侵袭数少(P均<0.05),NEG组、GBC-SD组细胞划痕愈合度、细胞侵袭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NEG组、GBC-SD组比较,WWOX组细胞内TGF-β_(1) mRNA、蛋白相对表达量低,细胞上清液中TGF-β_(1)水平低(P均<0.05);NEG组、GBC-SD组细胞内TGF-β_(1) mRNA、蛋白相对表达量,细胞上清液中TGF-β_(1)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WWOX过表达可抑制GBC-SD细胞迁移、侵袭,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GF-β_(1)的表达及胞外分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癌 WW域的氧化还原酶 转化生长因子β_(1) 细胞迁移 细胞侵袭
下载PDF
自噬在肝细胞癌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9
作者 陈怡璇 王琳 +4 位作者 夏秀宏 彭在坤 丁奕 史润娇 雷学芬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4期159-164,共6页
肝细胞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恶性程度高、发展速度快等特点,大多数患者一经诊断已无法手术切除。因此,非手术治疗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尽管近年来随着药物的研发及放射治疗技术的革新,促进了肝细胞癌的疗效取得了较大... 肝细胞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恶性程度高、发展速度快等特点,大多数患者一经诊断已无法手术切除。因此,非手术治疗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尽管近年来随着药物的研发及放射治疗技术的革新,促进了肝细胞癌的疗效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由于其复发率高、常常出现治疗抵抗等情况使肝细胞癌患者的预后仍然不理想。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是多基因、多事件异常累积的结果,自噬调控过程的失调与肝癌的发生有关。自噬与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转移复发、治疗抵抗有着密切的关系。对自噬在肝细胞癌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为未来自噬的抗肿瘤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噬 肝细胞癌 研究进展
下载PDF
Twist1调控Bmi1对胆囊癌细胞侵袭迁移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徐冬杏 唐波 +3 位作者 朱国 雷学芬 王秋虹 魏东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3期28-33,共6页
目的 探讨Twist1对胆囊癌细胞侵袭转移的影响,以及对Bmi1、E-Cadherine、N-Cadherine的调控作用。方法 构建Twist1 shRNA慢病毒载体感染GBC-SD细胞做为实验组,空载慢病毒感染GBC-SD细胞为阴性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的GBC-SD细胞为空白对... 目的 探讨Twist1对胆囊癌细胞侵袭转移的影响,以及对Bmi1、E-Cadherine、N-Cadherine的调控作用。方法 构建Twist1 shRNA慢病毒载体感染GBC-SD细胞做为实验组,空载慢病毒感染GBC-SD细胞为阴性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的GBC-SD细胞为空白对照组。细胞划痕及Transwell侵袭小室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及侵袭能力,Western blot及RT-PCR检测Twist1、Bmi1、E-Cadherine及N-Cadherine的蛋白及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与阴性组、空白组相比,实验组细胞划痕愈合度低、侵袭数少(P <0.000 1),而阴性组及空白组间细胞迁移率、侵袭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阴性组及空白组的Twist1、Bmi1、NCadherine的蛋白及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实验组(P <0.001),而E-Cadherine蛋白及mRNA的相对表达量则明显低于实验组(P <0.000 1),阴性组及空白组组间各蛋白及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靶向沉默Twist1可以抑制胆囊癌细胞的迁移侵袭,其机制可能与抑制Bmi1的表达及抑制上皮间质转化过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肿瘤 TWIST1 BMI1 上皮间质转化 侵袭 转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