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端的开端——笛卡尔与非根据的双重复现
1
作者 雷思温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6-93,共8页
哲学的开端问题,伴随着笛卡尔我思的建立,成为近现代哲学的重要主题,而其分歧也大多能追溯到笛卡尔哲学中的多种开端。在《指导天赋的规则》中,笛卡尔曾以心灵的直观活动作为开端。《指导天赋的规则》的失败使笛卡尔提出了超越理性秩序... 哲学的开端问题,伴随着笛卡尔我思的建立,成为近现代哲学的重要主题,而其分歧也大多能追溯到笛卡尔哲学中的多种开端。在《指导天赋的规则》中,笛卡尔曾以心灵的直观活动作为开端。《指导天赋的规则》的失败使笛卡尔提出了超越理性秩序的离基性上帝作为新的开端,并随后将心灵改造为我思,它通过离基性的自我证成制约和平衡了上帝的离基性,从而成为第一哲学的真正开端。不过我思和上帝都应有先于两者分化的非根据状态,正是这一无分别且绝对自由的原始状态,通过意志的决断将自身双重复现为我思与上帝,并形成了两者的对生关系,从而成为一种“无端的开端”。笛卡尔在为近代形而上学进行奠基的同时,也揭示了这一奠基的限度,预示了它的终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端 开端 离基 奠基 非根据
下载PDF
邓·司各脱论原因秩序与上帝超越性——对现代动力世界根源的一个考察 被引量:5
2
作者 雷思温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1-34,共14页
诸多早期现代哲学家们着力于利用动力因果关系对现代人与现代世界进行规划。为了理解现代动力世界观的兴起,我们不仅需要注意自然科学的发展,也需要注意这一变化背后隐蔽而更为根本的神学考虑:上帝的超越性问题。在司各脱对于原因秩序... 诸多早期现代哲学家们着力于利用动力因果关系对现代人与现代世界进行规划。为了理解现代动力世界观的兴起,我们不仅需要注意自然科学的发展,也需要注意这一变化背后隐蔽而更为根本的神学考虑:上帝的超越性问题。在司各脱对于原因秩序的规划之中,在托马斯等人那里的受造物与上帝之间的范式因果关系被动力关系所取代,上帝作为第一目的因主要体现为爱。这使得动力因果关系在受造物与上帝的因果关系中的作用大大增强,同时上帝在因果系统之中的超越性通过爱而得以以非形而上学的方式得到保证。这一方面迎合了77禁令对于神学与哲学关系的重新规定;另一方面通过奥卡姆等后继者的继续发展,为早期现代哲学对动力关系的倚重铺平了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各脱 动力因 范式因 原因秩序 上帝超越性
下载PDF
笛卡尔普遍怀疑中的上帝、数学与恶魔 被引量:2
3
作者 雷思温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4-23,111,共10页
笛卡尔在《第一哲学沉思集》的第一个沉思中做出了著名的普遍怀疑,它为第二个沉思中我思的发现及确立提供了前提。理解笛卡尔第一哲学的建构及其困难,必须以理解这一怀疑活动为基础。围绕其中上帝与数学的关系,恶魔假设的性质、功能以... 笛卡尔在《第一哲学沉思集》的第一个沉思中做出了著名的普遍怀疑,它为第二个沉思中我思的发现及确立提供了前提。理解笛卡尔第一哲学的建构及其困难,必须以理解这一怀疑活动为基础。围绕其中上帝与数学的关系,恶魔假设的性质、功能以及范围产生了诸多不同意见。本文通过回顾相关文献认为,对感官性东西的怀疑通过恶魔假设之前的怀疑活动就已经完成,而恶魔假设只是加强了这一怀疑,并没有怀疑数学和上帝。在恶魔假设出现之前笛卡尔对于上帝与数学的讨论,才是第一个沉思最为困难的部分,在其中,数学和上帝虽然没有遭到怀疑,但却并不具有确定性。这一看似矛盾的两难关系突出反映了建立我思的前提与困难。同时,笛卡尔对上帝、数学与恶魔的复杂处理也构成了他对早期思想的自我批判,因而具有枢纽性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笛卡尔 恶魔 数学 上帝 我思 怀疑 确定
下载PDF
邓·司各脱论一与多的敉平化 被引量:1
4
作者 雷思温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8-39,共12页
一与多是贯穿哲学史的主要问题之一。在基督教引入上帝超越性的维度之后,一与多的问题在上帝与受造物的关系中遇到了新的挑战。阿奎那等人试图通过改造亚里士多德的存在类比学说来平衡上帝与受造物在一与多问题中的张力关系。然而司各... 一与多是贯穿哲学史的主要问题之一。在基督教引入上帝超越性的维度之后,一与多的问题在上帝与受造物的关系中遇到了新的挑战。阿奎那等人试图通过改造亚里士多德的存在类比学说来平衡上帝与受造物在一与多问题中的张力关系。然而司各脱率先指出了这一努力的内在问题,并通过其敉平化的单义存在概念给予一与多以更为松散、更为平等的处理。这一敉平化的一与多关系,通过奥卡姆的唯名论革命,成为近代以来以斯宾诺莎、黑格尔等人为代表的和解无限性与有限性的张力关系,并由此构建了存在与一整体性的先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与多 存在 敉平
下载PDF
是拉辛,还是莎士比亚? 被引量:1
5
作者 雷思温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06-107,共2页
当代最负盛名,也许也是最不合时宜的文学批评大师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在出版了以莎士比亚为西方文学核心的经典《西方正典》后.自觉其中对莎士比亚的分析过于单薄。
关键词 莎士比亚 拉辛 西方文学 文学批评 不合时宜 布鲁姆 自觉 正典
下载PDF
失去弹性的“之间”:埃克哈特与存在的离基
6
作者 雷思温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1-120,共10页
在亚里士多德主义经院哲学与基督教神学的融合过程中,神与存在的关系成为焦点之一。对于这一问题,埃克哈特一方面发展了托马斯主义,认为存在就是上帝,并由此建构了创造论的形而上学;另一方面提升了上帝超越性,揭示出神深处的神性,并将... 在亚里士多德主义经院哲学与基督教神学的融合过程中,神与存在的关系成为焦点之一。对于这一问题,埃克哈特一方面发展了托马斯主义,认为存在就是上帝,并由此建构了创造论的形而上学;另一方面提升了上帝超越性,揭示出神深处的神性,并将神性理解为寂静虚无的离基深渊。神性与神的差异,又以两者作为纯粹的一为前提。然而埃克哈特因为固守永恒视角,遵循多明我会的理智主义传统,取消了新柏拉图主义的层级结构,遵循更为直接性的思想取向,从而有意去除了神性与神、存在与无之间转变的弹性,造成了“失去弹性的‘之间’”状态。这种直接性的同一性及其遗留下来的问题,为后世德意志神秘主义思想与德国绝对唯心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动力。而他对存在与离基关系的揭示,又与海德格尔哲学产生了内在的亲缘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基 存在 弹性 之间
下载PDF
上帝的超越性与近代动力世界的形成
7
作者 雷思温 《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7-47,共11页
在数学与自然科学革命的带动下,诸多近代哲学家对人的本性、自然世界的运动机制、受造物与上帝的因果关系等规划上多倚重动力关系,传统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形式因和目的因,被吸纳入动力因之中。我们可以把这样一种新的人性、世界与上帝的... 在数学与自然科学革命的带动下,诸多近代哲学家对人的本性、自然世界的运动机制、受造物与上帝的因果关系等规划上多倚重动力关系,传统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形式因和目的因,被吸纳入动力因之中。我们可以把这样一种新的人性、世界与上帝的规划称为近代动力世界。对于这一近代动力世界产生的根源,除了常见的数学与物理学革命的思路之外,还必须注意到自然科学革命背后的神学与哲学根源,其中与此最为相关的就是上帝的超越性问题。按此思路,这一革命性的发展过程可以简略地分为四个步骤:首先,阿奎那建立起受造物与上帝的形式相似性;其次,司各脱将形式因吸纳入动力因;再次,奥卡姆进一步在自然世界中排除了目的论;最后,笛卡尔与霍布斯在此基础上建构起了近代动力世界。中世纪神学与哲学的发展以及对上帝的超越性的持续捍卫为近代哲学家们最终完成近代动力世界的建构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动力世界 上帝的超越性 形式因 目的论
下载PDF
邓·司各脱论偶性的独立化 被引量:1
8
作者 雷思温 《哲学评论》 2019年第2期169-185,共17页
在传统亚里士多德主义形而上学中,偶性依存于作为主体的实体,并通过存在的类比结构将实体作为存在的核心意义。邓·司各脱改造了这一形而上学结构。在圣餐问题的驱使下,司各脱认为偶性也可以像实体一样获得独立的个体化,而实体与偶... 在传统亚里士多德主义形而上学中,偶性依存于作为主体的实体,并通过存在的类比结构将实体作为存在的核心意义。邓·司各脱改造了这一形而上学结构。在圣餐问题的驱使下,司各脱认为偶性也可以像实体一样获得独立的个体化,而实体与偶性的因果关系是外在的、偶然的。由此,司各脱赋予了偶性以独立性,并使得实体与偶性的关系变得更为松散。这在某种意义上为近代物理学革命通过数学式的量化方式把握自然世界预备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偶性 实体 个体化 因果关系
下载PDF
经验与概念——面向中国思想的实情本身
9
作者 雷思温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20-122,125,共4页
在西方哲学引入中国之后,对中国传统经典及其义理思想的诠释获得新的语境与范式。与立足于传统西方形而上学的范畴和概念体系来构造中国哲学义理系统的做法相比,陈少明先生的一系列论著特别突出了思想产生的经验性和处境性。这些围绕着... 在西方哲学引入中国之后,对中国传统经典及其义理思想的诠释获得新的语境与范式。与立足于传统西方形而上学的范畴和概念体系来构造中国哲学义理系统的做法相比,陈少明先生的一系列论著特别突出了思想产生的经验性和处境性。这些围绕着具体的人、事、物所展开的日常经验,成为哲学概念的源头活水,而非相反:“哲学研究不只是研究哲学文献,而是面对生活经验。它所要解释的对象,以及解释赖以成立的基础,都在生活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形而上学 日常经验 西方哲学 陈少明 哲学概念 概念体系 具体的人 源头活水
下载PDF
经典文献
10
作者 雷思温 《社会工作》 2007年第4期1-1,共1页
严格说来,费孝通先生这一本新译为中文的著作应取名为《中国乡绅与城乡问题》。费先生研究中国乡绅问题也并不仅仅是出于知识社会学的兴趣,而是力图以中国乡绅为出发点来探讨中国的城乡问题。
关键词 费先生 知识社会学 经典文献 一本 费孝通先生 政治手腕 中国传统政治 城市化运动 皇权与绅权 最高权力机构
下载PDF
谢林与黑格尔论笛卡尔--以《近代哲学史》和《哲学史讲演录》为例
11
作者 雷思温 《哲学评论》 CSSCI 2017年第2期31-51,共21页
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谢林与黑格尔对笛卡尔做出了相互联系但并不相同的解读,这归因于两人各自哲学体系的联系与差异。他们都将笛卡尔的我思视作近代哲学的革命性开端,但却对笛卡尔所遗留的自我意识统一性、神与主客体的统一性、自然... 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谢林与黑格尔对笛卡尔做出了相互联系但并不相同的解读,这归因于两人各自哲学体系的联系与差异。他们都将笛卡尔的我思视作近代哲学的革命性开端,但却对笛卡尔所遗留的自我意识统一性、神与主客体的统一性、自然与精神的撕裂等问题做出了不同的克服与超越。本文通过梳理谢林《近代哲学史》与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中对笛卡尔的不同解读,归纳出他们对笛卡尔的肯定与多角度批评,在此基础上揭示出他们的笛卡尔解释与各自哲学立场的内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思 本体论证明 自然
下载PDF
《无约束的日本》
12
作者 雷思温 《21世纪商业评论》 2005年第7期152-152,共1页
随着中日关系的进一步升温和中国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中日外交研究和日本文化特质研究的书籍成为了热点。而与此相应的是,不少国人对日本的印象仍然局限在日本启蒙思想家所提出的“脱亚人欧”的自强意识以及所谓“菊”与“刀”两极相... 随着中日关系的进一步升温和中国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中日外交研究和日本文化特质研究的书籍成为了热点。而与此相应的是,不少国人对日本的印象仍然局限在日本启蒙思想家所提出的“脱亚人欧”的自强意识以及所谓“菊”与“刀”两极相反的文化特质上。与这些书籍相反,《无约束的日本》相当敏锐地捕提了日本精英层与普通民众强烈的本土意识和寻根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民族主义情绪 文化特质 启蒙思想家 中日关系 自强意识 寻根意识 本土意识 普通民众 书籍 外交
下载PDF
从“看不见的手”到“看得见的手”
13
作者 雷思温 《21世纪商业评论》 2006年第4期158-158,共1页
亚当·斯密能够成为现代经济学鼻祖,多半是由于他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这一理论几乎成为后世经济学和管理学最权威的金科玉律。但随着本世纪经济危机的出现和现代企业组织结构的日趋复杂,“看不见的手”逐渐... 亚当·斯密能够成为现代经济学鼻祖,多半是由于他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这一理论几乎成为后世经济学和管理学最权威的金科玉律。但随着本世纪经济危机的出现和现代企业组织结构的日趋复杂,“看不见的手”逐渐被“看得见的手”所取代。这一只能看见的“手”就是指现代工商企业新型管理人员的兴起。现代工商企业在协调经济活动和分配资源方面已经取代了亚当·斯密的传统理论,这与传统家族小公司逐渐被现代化跨国大型企业所淘汰的发展历程直接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看不见的手” “看得见的手” 现代工商企业 现代经济学 市场经济理论 企业组织结构 传统理论 经济危机 管理人员 经济活动
下载PDF
资本主义的原动力:现代企业与民族传统
14
作者 雷思温 《21世纪商业评论》 2006年第4期142-143,共2页
十九世纪是现代企业发展史上转折性的关键时期。这一百年之中,大范围铁路系统的建立、生产与经销体系的改革和通讯手段的高速发展,使得传统企业的规模与范围无法再适应技术进步和消费需求了。一种新型的企业机构建立起来。这种新型企... 十九世纪是现代企业发展史上转折性的关键时期。这一百年之中,大范围铁路系统的建立、生产与经销体系的改革和通讯手段的高速发展,使得传统企业的规模与范围无法再适应技术进步和消费需求了。一种新型的企业机构建立起来。这种新型企业机构采取了聘任制的经理制度,使企业的管理权与所有权从此分开,形成了理性化的企业科层制。这成为现今几乎所有现代企业最基本的组建模式,这种新型的企业机构也因此被命名为管理企业制度。它为经济持续不断增长和改造提供了最核心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企业 民族传统 资本主义 原动力 企业机构 企业发展史 十九世纪 铁路系统 高速发展 通讯手段
下载PDF
将民主化管理进行到底
15
作者 雷思温 《21世纪商业评论》 2006年第5期142-143,共2页
任何一个现代政府都承认以人人平等为施政基础。正如托克维尔早在两百年前就观察到的那样,民主化浪潮在人类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内都追求平等。不过这里的平等只是指法律意义上的平等。民主理念的伟大先驱卢梭早已指出,人与人在实质上并... 任何一个现代政府都承认以人人平等为施政基础。正如托克维尔早在两百年前就观察到的那样,民主化浪潮在人类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内都追求平等。不过这里的平等只是指法律意义上的平等。民主理念的伟大先驱卢梭早已指出,人与人在实质上并不平等,每个人都拥有不同层次的能力与禀赋,然而正是这种不平等曾经造就了古代的贵族制度。历史证明,贵族制被民主制所推翻就在于后者建立在更多人的利益与权利基础之上。也就是说,人与人在法律上的平等完全可以取代人与人实质的不平等。然而现代企业管理却明确告诉我们,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在管理能力上并不相同,否则就没必要雇佣经理,培植管理人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主化管理 人人平等 现代企业管理 法律意义 贵族制度 管理能力 被管理者 人与人 现代政府 托克维尔
下载PDF
《金石之言·杜拉克谈现代管理》
16
作者 雷思温 《21世纪商业评论》 2005年第11期150-150,共1页
作为现代管理学之父的美国当代管理大师杜拉克终身著述不辍,其管理学思想以实用性、系统性和前瞻性闻名,不仅对现代企业的管理者影响深远,而且影响了现代商业活动的许多具体规则形成。无论在管理、组织、策略,还是在领导发展、激励... 作为现代管理学之父的美国当代管理大师杜拉克终身著述不辍,其管理学思想以实用性、系统性和前瞻性闻名,不仅对现代企业的管理者影响深远,而且影响了现代商业活动的许多具体规则形成。无论在管理、组织、策略,还是在领导发展、激励员工等方面.杜拉克的洞察皆睿智犀利,成一家之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管理学 杜拉克 金石 管理学思想 管理大师 现代企业 商业活动 领导发展 激励员工 系统性
下载PDF
分权与集权的博弈
17
作者 雷思温 《21世纪商业评论》 2005年第12期154-154,共1页
用不着再重复比尔盖茨和德鲁克对这本管理经典连篇累牍的赞美,通用汽车的辉煌业绩就足以说明斯隆管理思想的不朽。这本出版于斯隆逝世前两年的回忆录既没有冗满人情味的回眸,也没有淡泊明志的晚年心境,只有长篇累牍的分析和研究。从... 用不着再重复比尔盖茨和德鲁克对这本管理经典连篇累牍的赞美,通用汽车的辉煌业绩就足以说明斯隆管理思想的不朽。这本出版于斯隆逝世前两年的回忆录既没有冗满人情味的回眸,也没有淡泊明志的晚年心境,只有长篇累牍的分析和研究。从通用汽车的创始人杜兰特开始,斯隆直写到了他逝世的六十年代,这本回忆录也因而囊括了斯隆生所有重要的管理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弈 集权 分权 管理思想 通用汽车 比尔盖茨 六十年代 回忆录 斯隆 德鲁克
下载PDF
《潜智》
18
作者 雷思温 《21世纪商业评论》 2005年第11期151-151,共1页
任何运作成功的企业,都有一些经验丰富、专业技术高超的重量级管理人员,他们决定着企业的整体走向和战略制定。这些人的高明之处并非因为他们智商过人,而在于他们拥有一般人所不具备的潜智。作者这样定义潜智:一种以经验为基础的智... 任何运作成功的企业,都有一些经验丰富、专业技术高超的重量级管理人员,他们决定着企业的整体走向和战略制定。这些人的高明之处并非因为他们智商过人,而在于他们拥有一般人所不具备的潜智。作者这样定义潜智:一种以经验为基础的智慧的潜在形式,从经验性知识中提炼出来的深刻见解。这种智慧使企业运转更为稳健,也使管理者更加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商 管理人员 专业技术 企业 重量级 经验性 管理者 成功 智慧 运作
下载PDF
王选的选择
19
作者 雷思温 《21世纪商业评论》 2006年第3期160-160,共1页
1974年8月,经周总理批准,我国开始了一项被命名为“748工程”的科研,分三个子项目:汉字通信、汉字情报检索和汉字精密照排。当时37岁的王选因长期科研劳累而抱病休息在家。听到这一消息,王选立刻意识到了这项工程的分量,尤其看到... 1974年8月,经周总理批准,我国开始了一项被命名为“748工程”的科研,分三个子项目:汉字通信、汉字情报检索和汉字精密照排。当时37岁的王选因长期科研劳累而抱病休息在家。听到这一消息,王选立刻意识到了这项工程的分量,尤其看到了汉字精密照排技术的重大意义,王选也因此做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选 情报检索 照排技术 汉字 周总理 科研 工程 精密 项目
下载PDF
美国文明与现实:斗争与妥协的平衡
20
作者 雷思温 《21世纪商业评论》 2006年第3期144-145,共2页
1831年,一位刚经历过法国大革命洗礼并在革命中失去亲人的法国贵族踏上了遥远的美利坚。他不准备在这里定居和淘金,只是想对美国做一番细致的社会学考察。这番考察使他对美国爱恨交加。他在那里看到了欧洲乃至全世界的未来,这个未来... 1831年,一位刚经历过法国大革命洗礼并在革命中失去亲人的法国贵族踏上了遥远的美利坚。他不准备在这里定居和淘金,只是想对美国做一番细致的社会学考察。这番考察使他对美国爱恨交加。他在那里看到了欧洲乃至全世界的未来,这个未来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无止境地追求着民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文明 法国大革命 平衡 妥协 社会学考察 人类生活 全世界 亲人 定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