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不同重现期洪水的影响——以奉化江皎口水库流域为例 被引量:16
1
作者 雷超桂 许有鹏 +2 位作者 张倩玉 王跃峰 李广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5017-5026,共10页
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洪水过程产生显著影响,并导致设计洪水发生变化。为进一步指导流域防洪及水库洪水设计,以浙东沿海奉化江皎口水库流域为例,应用HEC-HMS水文模型模拟分析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对不同重现期暴雨洪水事件的影响。结... 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洪水过程产生显著影响,并导致设计洪水发生变化。为进一步指导流域防洪及水库洪水设计,以浙东沿海奉化江皎口水库流域为例,应用HEC-HMS水文模型模拟分析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对不同重现期暴雨洪水事件的影响。结果表明,流域内1985—2003年土地利用变化引起不同重现期洪水过程与洪水量级发生改变,其中,洪量和洪峰均增加,洪量较洪峰变化明显。LUCC对小洪水过程影响更明显,5年一遇以上洪水的洪峰和洪量分别平均增加3%和7.6%,而小于2年一遇洪水的洪峰和洪量分别平均增加5.41%和11.91%。同时,LUCC使100年、50年和25年一遇洪水重现期分别提前了15、6a和2a,即其对量级最高的特大洪水的重现期影响最大。此外,不同的土地利用转变方式对洪水的影响程度不一,其中,林地向裸地转变对洪水影响最大,林地向灌草地转变次之,林地向耕地变化对洪水影响最小,且这种差异性在低重现期洪水表现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 HEC-HMS模型 降雨径流 洪水重现期
下载PDF
东南沿海水库下游地区基于动态模拟的洪涝风险评估 被引量:8
2
作者 张倩玉 许有鹏 +2 位作者 雷超桂 王跃峰 韩龙飞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68-874,共7页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大多为一些中小流域,这些流域上游多建有水库工程,下游则为人口稠密的平原区,流域调蓄能力小,汇流时间短.同时,随着近年来城镇化快速发展,洪涝风险不断加大.因此,迫切需要开展水库下游不同暴雨重现期下的洪涝风险评估研...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大多为一些中小流域,这些流域上游多建有水库工程,下游则为人口稠密的平原区,流域调蓄能力小,汇流时间短.同时,随着近年来城镇化快速发展,洪涝风险不断加大.因此,迫切需要开展水库下游不同暴雨重现期下的洪涝风险评估研究,以便为防洪决策提供技术支撑.为此,本文利用遥感、GIS、水文水动力学模型等相关技术方法,建立洪涝动态模拟模型来评估洪涝危险性;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因子叠加法,从洪涝危险性和洪涝易损性两方面开展洪涝风险综合评估分析.研究表明,通过多学科与多技术手段相结合方法,来模拟预测不同暴雨重现期洪水动态淹没过程,再结合相关社会经济属性,可以有效地评估研究区洪涝灾害的风险,从而为水库调度及流域防洪减灾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下游 洪涝 动态模拟 风险评估 鄞东南平原
下载PDF
蓄水影响下三峡库区小流域径流变化情势分析
3
作者 尹思危 胡慧灵 +1 位作者 王跃峰 雷超桂 《人民珠江》 2023年第9期69-78,共10页
水文变化是三峡工程带来的重要问题之一,关乎三峡库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现有研究多侧重蓄水对长江干流的径流影响,鲜有研究关注库区小流域径流变化问题。基于库区3个典型小流域(大宁河、澎溪河和磨刀溪)2003-2017年逐日... 水文变化是三峡工程带来的重要问题之一,关乎三峡库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现有研究多侧重蓄水对长江干流的径流影响,鲜有研究关注库区小流域径流变化问题。基于库区3个典型小流域(大宁河、澎溪河和磨刀溪)2003-2017年逐日水文资料,运用趋势分析、集中度和集中期等方法,从径流量和离散程度方面分析了径流多时间尺度变化特点,揭示了175 m蓄水前后(2003-2008、2009-2017年)的径流特征,探讨了径流变化情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大宁河和澎溪河流域年均径流量呈下降趋势,磨刀溪流域无明显变化,而月均径流量的变化差异较大,大宁河与澎溪河在汛期(7月)明显下降,磨刀溪在非汛期(2月)明显上升,径流极值主要表现为不显著下降;②各小流域的集中度和集中期分别呈不显著的下降和上升趋势;③蓄水后,各小流域径流集中期明显滞后于降水,径流年内分配趋于均匀,降水-径流相关性下降,月均径流相关系数下降了2%~6%,而年极值相关系数下降了3%~12%。研究成果可为三峡库区小流域水文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 蓄水 小流域 三峡库区
下载PDF
高度城镇化背景下水系演变及其响应 被引量:10
4
作者 杨柳 许有鹏 +3 位作者 田亚平 陆建伟 雷超桂 徐羽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6-174,共9页
针对长江三角洲地区高度城镇化对水系剧烈影响的事实,以该区太湖平原苏州市为例,选取河网密度、水面率、分形维数和支流发育系数作为水系变化指标,运用GIS分析近50年来河网的时空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研究水系变化对于城镇化及降水变化... 针对长江三角洲地区高度城镇化对水系剧烈影响的事实,以该区太湖平原苏州市为例,选取河网密度、水面率、分形维数和支流发育系数作为水系变化指标,运用GIS分析近50年来河网的时空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研究水系变化对于城镇化及降水变化的定量响应,分析高度城镇化下水系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①近50年来研究区水系呈衰减趋势,河网密度、水面率、分形维数和支流发育系数分别下降5.6%、19%、1.2%和3%;区内水系禀赋差异大。②近50年来水系衰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城镇化,气候变化对其影响相对较弱;在水系变化中,城镇化的贡献率在67%以上。③随着城镇化率增加,研究区河网密度、分形维数、支流发育系数呈现先增长后衰减的"倒U型"曲线特征;苏州的高度城镇化与其水系表现出"先松弛,后紧密"的关系,二者的发展目前处于曲线右侧;未来将过渡到"高水平适应阶段"。本研究的结果丰富了城镇化与水系发展关系研究,可为其他地区水系系统的健康、绿色发展和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水系变化 归因分析 “倒U型”曲线特征 苏州市
下载PDF
太湖平原区河网结构变化对调蓄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37
5
作者 王跃峰 许有鹏 +5 位作者 张倩玉 李广 雷超桂 杨柳 韩龙飞 邓晓军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49-458,共10页
城镇化快速发展导致河网水系萎缩,连通性受阻,河网调蓄能力降低,加大了区域洪灾风险和洪涝损失。基于1960s、1980s、2010s的1:5万地形图水系及三个控制站的水位数据,选取河网密度(Rd)、水面率(WP)、盒维数(D)、水位Hurst指数(H),分析了... 城镇化快速发展导致河网水系萎缩,连通性受阻,河网调蓄能力降低,加大了区域洪灾风险和洪涝损失。基于1960s、1980s、2010s的1:5万地形图水系及三个控制站的水位数据,选取河网密度(Rd)、水面率(WP)、盒维数(D)、水位Hurst指数(H),分析了近50年来太湖流域武澄锡虞地区的水系演变与河网调蓄能力变化;并借助代表性单元流域概念,以水位Hurst指数来表征河网调蓄能力,从河网调蓄的物理机理出发,探讨了河网调蓄与河网结构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1受快速城镇化影响,1960s-2010s武澄锡虞地区河网密度、水面率及盒维数分别下降了18.87%、24.59%、7.60%,且1980s至2010s各水系指标的衰减率均高于1960s-1980s;2 1960-2010年,研究区年均及汛期的水位Hurst指数呈下降趋势,其所反映的河网调蓄能力与该地区河网水系各指标变化同步,这表明城镇化引起的河流水系衰减导致河网调蓄能力发生明显下降,非汛期水位Hurst指数先增加后降低,表现出一定的不确定性;3基于REW概念与水位Hurst指数值,初步构建了河网结构参数与调蓄能力的关系式,并对关系式进行了验证,基本可行,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城镇化下水系变化对河网调蓄能力的影响,从而为评价平原水网区河网调蓄能力提供了一种相对简便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网结构 调蓄能力 REW概念 城市化 太湖流域
原文传递
长沙地区不同水体稳定同位素特征及其水循环指示意义 被引量:29
6
作者 李广 章新平 +4 位作者 张立峰 王跃峰 邓晓军 杨柳 雷超桂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094-2101,共8页
分析不同水体中的环境同位素变化特征是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进行区域水循环研究的必要基础.根据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对长沙地区大气降水、地表水(河水)及地下水(泉水、井水)的跟踪取样,分析了不同水体中δD、δ18O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分析不同水体中的环境同位素变化特征是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进行区域水循环研究的必要基础.根据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对长沙地区大气降水、地表水(河水)及地下水(泉水、井水)的跟踪取样,分析了不同水体中δD、δ18O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由于水汽来源的季节差异,长沙地区降水中D、18O的组成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降水中δ18O变化与气温、降水量等气象要素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当地大气水线(LMWL)特征揭示了长沙地区湿润多雨的气候;地表水中δD、δ18O的波动小于降水,其稳定同位素值的季节变化相对于降水存在延迟特征,冬夏半年河水线(RWL)的差异表明地表水在不同季节的主要补给源有所不同;地下水中δD、δ18O的波动幅度最小,并且泉水、井水中δD与δ18O的变化范围以及平均值都非常接近,说明这两种水体间存在较密切的水力联系,干旱月份地下水δD、δ18O持续偏低,可能与树根对地下水的吸取加强有一定的关系.研究结果对于合理利用本地区水资源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不同水体 水循环 大气水线 长沙地区
原文传递
德国农业低地流域土地利用格局的空间解释变量的定量识别分析(英文) 被引量:2
7
作者 雷超桂 Paul D.WAGNER Nicola FOHRER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9年第11期1788-1806,共19页
Land use patterns arise from interactive processes between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and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While land use patterns and the associated explanatory variables have often been analyzed on the large s... Land use patterns arise from interactive processes between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and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While land use patterns and the associated explanatory variables have often been analyzed on the large scale,this study aims to determine the most important variables for explaining land use patterns in the 50 km^2 catchment of the Kielstau,Germany,which is dominated by agricultural land use.A set of spatially distributed variables including topography,soil properties,socioeconomic variables,and landscape indices are exploited to set up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s for the land use map of 2017 with detailed agricultural classes.Spatial validation indicates a reasonable performance as the relative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 ranges between 0.73 and 0.97 for all land use classes except for corn (ROC = 0.68).The robustness of the models in time is confirmed by the temporal validation for which the ROC values are on the same level (maximum deviation 0.1).Non-agricultural land use is generally better explained than agricultural land use.The most important variables are the share of drained area,distance to protected areas,population density,and patch fractal dimension.These variables can either be linked to agriculture or the river course of the Kielsta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use pattern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rural LOWLAND CATCHMENT GERMANY
原文传递
长江三角洲水系退化研究(英文) 被引量:2
8
作者 韩龙飞 许有鹏 +4 位作者 雷超桂 杨柳 邓晓军 胡春生 徐光来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6年第6期694-706,共13页
Evolution of river system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uman activities has been a heated topic among geographers and hydrologists.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of river systems during the 1960s-2010s in the Yangtze Ri... Evolution of river system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uman activities has been a heated topic among geographers and hydrologists.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of river systems during the 1960s-2010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YRD) were investigated based on streams derived from the topographic maps in the 1960s, 1980s and 2010s. A list of indi- ces, drainage density (Dd), water surface ratio (WSR), ratio of area to length of main streams (R), evolution coefficient of tributaries (K) and box dimension (D), were classified into three types (quantitative, structural, and complex indices) and used to quantify the variations of stream structure. Results showed that: (1) quantitative indices (Dd, WSR) presented de- creasing trend in the past 50 years, and Dd in Wuchengxiyu, Hangjiahu and Yindongnan have decreased most, about 20%. Structurally, the Qinhuai River basin was characterized by sig- nificant upward R, and K value in Hangjiahu went down dramatically by 46.8% during the 1960s-2010s. Decreasing tendency in D was found dominating across the YRD, and de- creasing magnitude in Wuchengxiyu and Hangjiahu peaks for 7.8% and 6.5%, respectively in the YRD. (2) Urbanization affected the spatial pattern of river system, and areas with high level of urbanization exhibited least Dd (2.18 km/km2), WSR (6.52%), K (2.64) and D (1.42), compared to moderate and low levels of urbanization. (3) Urbanization also affected the evo- lution of stream system. In the past 50 years, areas with high level of urbanization showed compelling decreasing tendency in quantitative (27.2% and 19.3%) and complex indices (4.9%) and trend of enlarging of main rivers (4.5% and 7.9% in periods of the 1960s-1980s and the 1980s-2010s). In the recent 30 years, areas with low level of urbanization were detected with significant downward trend in Dd and K. (4) Expanding of urban land, construction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and irrigation and water conservancy activities were the main means which degraded the river system in the YR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eam structure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nge URBANIZATION Yangtze River Delt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