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尿液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对心脏外科术后患者严重液体超负荷的风险价值
1
作者 胡星 蒋炘纹 +1 位作者 蒋礼 雷迁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4年第3期283-288,共6页
目的分析尿液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对心脏外科术后患者严重液体超负荷(FO)的风险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3年3月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心脏外科手术的患者220例,根据术后24 h FO,将F... 目的分析尿液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对心脏外科术后患者严重液体超负荷(FO)的风险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3年3月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心脏外科手术的患者220例,根据术后24 h FO,将FO≥10%的患者记为A组,将FO<10%的患者记为B组。分析两组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尿液NGAL和IL-6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心脏外科术后24 h内患者发生严重FO的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分析尿液NGAL、IL-6对患者发生严重FO的风险价值。亚组分析不同原发病对FO的影响。结果A组男性ICU停留时间比例高于B组(P<0.05),术前白蛋白水平及术后当天尿量低于B组(P<0.05),两组体重指数、年龄、病程、手术时间、术中尿量、原发疾病类型、术前左室射血分数、肌酐水平、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机械通气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以及急性肾损伤、左心功能不全、高血压、心力衰竭、糖尿病占比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术后2 h、术后12 h尿液NGAL和IL-6水平均高于术前(P<0.05),术后12 h尿液NGAL和IL-6水平均高于术后2 h(P<0.05),且A组术前、术后2 h及术后12 h均高于B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术前尿液NGAL和IL-6水平高是心脏外科术后患者发生严重FO的危险因素(P<0.05);ROC结果显示,术前尿液NGAL和IL-6水平对心脏外科术后患者发生严重FO的最佳截断点分别为48.04 ng/mL和32.26 pg/mL,AUC分别为0.865和0.704,二者联合检测AUC为0.894。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亚组之间FO情况、ICU停留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术后当天尿量及术前NGAL和IL-6之间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心脏外科术后患者尿液NGAL和IL-6水平异常升高,术前尿液NGAL和IL-6水平是其发生严重FO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外科手术 液体超负荷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 白细胞介素-6
下载PDF
钛氧化物改性SiO负极在锂离子电池中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雷迁 王帅 +2 位作者 吴沁宇 马扬洲 宋广生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70-1183,共14页
SiO负极虽具有高比容量、合理的工作电压,但仍面临首次库仑效率低、体积膨胀大(~160%)及导电性差等硅基负极材料共性问题,使其在锂离子电池(LIBs)中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严重受阻。而在众多金属氧化物中,钛氧化物负极因在充放电过程中体... SiO负极虽具有高比容量、合理的工作电压,但仍面临首次库仑效率低、体积膨胀大(~160%)及导电性差等硅基负极材料共性问题,使其在锂离子电池(LIBs)中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严重受阻。而在众多金属氧化物中,钛氧化物负极因在充放电过程中体积变化小(<4%),锂化后兼具优异的锂存储能力和热稳定性等优势,近些年被多次报道用于改善SiO的电化学综合性能。首先,从SiO的微观结构与锂化机制出发,简要概括了SiO与众多金属氧化物复合改性案例;然后,重点综述了钛氧化物改性SiO负极的研究工作,着重从TiO_(2)与TiO_(2–x)改性SiO负极两方面进行归纳与分析;最后,总结了钛氧化物提高SiO电化学性能的机理及改性工艺与电化学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并对实现满足高能量密度SiO基负极商业化的目标进行展望:充分利用有关软件算法模拟具有最低化学复杂性体系,有利于深入分析反应过程与电化学机理;加强新型低成本钛氧化物(如Ti_(2)O_(3))用于改性SiO负极,有利于推动SiO基负极学术探究与商业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SiO负极 金属氧化物 钛氧化物 TiO_(2) TiO_(2–x)
下载PDF
兰尼碱受体2在心脏疾病中的研究现状
3
作者 丁宣尹 雷迁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4年第3期181-184,共4页
心肌细胞钙离子稳态失衡是导致心肌舒张收缩功能障碍的关键。兰尼碱受体2(ryanodine receptor2,RyR2)和1,4,5-三磷酸肌醇受体(inositol 1,4,5-trisphosphate receptors,IP3R)是心肌细胞肌质网上的两大钙离子释放通道,是兴奋收缩偶联的... 心肌细胞钙离子稳态失衡是导致心肌舒张收缩功能障碍的关键。兰尼碱受体2(ryanodine receptor2,RyR2)和1,4,5-三磷酸肌醇受体(inositol 1,4,5-trisphosphate receptors,IP3R)是心肌细胞肌质网上的两大钙离子释放通道,是兴奋收缩偶联的关键点。RyR2功能障碍会引起肌浆网Ca2+泄漏,导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功能障碍等。目前通过RyR2引起的钙离子浓度异常导致心律失常的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将综述RyR2功能障碍引起心律失常的可能机制,希望寻找心律失常更有效的治疗靶点,为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yR2钙离子通道 心律失常 发生机制
下载PDF
肢体远隔缺血预处理对胸腔镜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肺保护作用 被引量:15
4
作者 雷迁 曾庆诗 +5 位作者 罗沙 张晓慎 谢斌 朱平 罗智超 郭惠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754-1756,共3页
目的:探讨肢体远隔缺血预处理对胸腔镜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肺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胸腔镜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81例,ASAⅡ~Ⅲ级,随机分为试验组(给予肢体远隔缺血预处理,n=41)和对照组(不给予肢体远隔缺血预处理,n=40)。采集患者术... 目的:探讨肢体远隔缺血预处理对胸腔镜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肺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胸腔镜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81例,ASAⅡ~Ⅲ级,随机分为试验组(给予肢体远隔缺血预处理,n=41)和对照组(不给予肢体远隔缺血预处理,n=40)。采集患者术中及术后临床指标,分别在手术开始前、手术结束后6、24 h采集桡动脉血检测氧合指数(PaO2/FiO2)、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丙二醛(MDA)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试验组小于对照组,组内比较术后6、24 h血浆TNF-α、IL-6、MDA水平明显高于手术开始时的水平,术后6、24 h PaO2/FiO2明显低于手术开始时的水平;但是组间比较术后6、24 h血浆TNF-α、IL-6、MDA水平试验组低于对照组,术后6、24 h PaO2/FiO2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肢体远隔缺血预处理对胸腔镜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肺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肺保护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预处理 肺保护 心脏手术 微创手术
下载PDF
脓毒症心肌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5
作者 丁宣尹 雷迁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3年第6期182-185,共4页
脓毒症是机体对感染反应失调引起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脓毒症心肌病是继发于脓毒症的严重心脏并发症,由机体对感染反应失调引起免疫系统反应紊乱而导致心脏功能障碍、心肌损伤,能显著增加脓毒症的病死率。脓毒症心肌病的发... 脓毒症是机体对感染反应失调引起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脓毒症心肌病是继发于脓毒症的严重心脏并发症,由机体对感染反应失调引起免疫系统反应紊乱而导致心脏功能障碍、心肌损伤,能显著增加脓毒症的病死率。脓毒症心肌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已报道的研究指出脓毒症心肌病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异常的钙信号、线粒体功能障碍、心肌细胞炎症损伤、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氧化应激反应。本文将从以上几点对脓毒症心肌病发病机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心肌病 发病机制 钙信号 线粒体功能障碍
下载PDF
主动脉弓替换术后重症监护室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4
6
作者 雷迁 陈雷 +3 位作者 方能新 孙立忠 常谦 李立环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49-353,共5页
目的研究主动脉弓替换术后重症监护室(ICU)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6年12月行深低温停循环并顺行选择性脑灌注下主动脉弓替换术(除外一期次全或全主动脉弓替换术)的患者173例。ICU时间延长定义为术后ICU时间... 目的研究主动脉弓替换术后重症监护室(ICU)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6年12月行深低温停循环并顺行选择性脑灌注下主动脉弓替换术(除外一期次全或全主动脉弓替换术)的患者173例。ICU时间延长定义为术后ICU时间≥5d。采用单因素比较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围手术期变量与术后ICU时间延长的关系。结果患者平均年龄(45.4±10.6)岁,男性患者占76.3%。38例(22.0%)患者术后ICU时间延长。术后脑卒中和急性肾功能衰竭(定义为术后需要透析治疗)的发生率分别为6.4%和4.6%,住院死亡率为2.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体重指数、术前血清肌酐水平、急诊手术、是否行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体外循环时间、心肌阻断时间、是否发生术后脑卒中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与ICU时间延长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急诊手术、体外循环时间>180min、术后脑卒中和急性肾功能衰竭是ICU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主动脉弓替换术后ICU时间延长的发生率较高,临床上可根据危险因素预测主动脉弓替换术后ICU时间延长,加强围手术期脑保护和肾功能保护可能有助于缩短术后ICU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室 深低温停循环 主动脉弓替换术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高海拔低氧暴露与心律失常关系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邓静 雷迁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3年第1期163-165,共3页
高海拔低氧急慢性暴露与心律失常存在相关性,可能增加心源性猝死的风险。目前关于高海拔低氧暴露与心律失常之间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未有定论。本文将从颈动脉体的改变、自主神经功能失衡以及心肌电位的改变三方面来阐述两者之间机制的研... 高海拔低氧急慢性暴露与心律失常存在相关性,可能增加心源性猝死的风险。目前关于高海拔低氧暴露与心律失常之间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未有定论。本文将从颈动脉体的改变、自主神经功能失衡以及心肌电位的改变三方面来阐述两者之间机制的研究进展,并结合其发病机制对高海拔暴露人群心电图重点监测参数给出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海拔 低氧 心律失常
下载PDF
肝素/血小板因子4抗体与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 被引量:19
8
作者 雷迁 陈雷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2期457-460,共4页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是肝素治疗引起的严重并发症,可导致血栓形成和栓塞。HIT的发病机制主要与肝素/血小板因子4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有关,IgG类是主要的致病抗体,能与肝素和血小板因子4结合形...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是肝素治疗引起的严重并发症,可导致血栓形成和栓塞。HIT的发病机制主要与肝素/血小板因子4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有关,IgG类是主要的致病抗体,能与肝素和血小板因子4结合形成复合物,引起血小板凝集和凝血反应增强,同时抗体还通过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和单核细胞参与HIT的形成。抗体相关的实验室检测包括功能性血小板试验和免疫学试验,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测有助于本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但是在检测方面目前尚没有理想的方法。本文就AHPF4抗体、HIT发病机制、临床实验室检测和免疫学试验检测等问题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 肝素 血小板因子4 抗原抗体复合物
下载PDF
胸腔镜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麻醉管理 被引量:13
9
作者 雷迁 曾庆诗 +5 位作者 罗沙 罗智超 张晓慎 朱平 谢斌 郭惠明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2年第6期601-603,622,共4页
目的总结胸腔镜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麻醉管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1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行胸腔镜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的麻醉及围术期处理的相关资料。结果2011年我院共行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或全胸腔镜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85... 目的总结胸腔镜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麻醉管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1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行胸腔镜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的麻醉及围术期处理的相关资料。结果2011年我院共行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或全胸腔镜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85例,其中男30例,女55例,年龄(42.5±15.2)岁。手术类型包括:房间隔缺损修补术20例,同期三尖瓣成形术15例;左心房黏液瘤摘除术7例;二尖瓣成形术8例;二尖瓣置换术50例,同期三尖瓣成形术19例、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5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2例及左心房血栓清除术1例。麻醉均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左侧双腔气管插管单肺通气,经皮上腔静脉插管、股动静脉插管建立外周体外循环,体外循环时间(151.8±63.6)min,心肌血运阻断时间(92.1±43.7)min。全组患者术后并发症8例(9.4%),死亡1例。结论良好的单肺隔离通气、充分的静脉引流以及完善的术中监测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和避免缺血、缺氧可以减少围术期并发症,是胸腔镜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麻醉管理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镜手术 心脏手术 全身麻醉 体外循环
下载PDF
超快通道麻醉在胸腔镜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0
作者 雷迁 曾庆诗 +5 位作者 钟执文 张晓慎 谢斌 黄焕雷 郭惠明 王晟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6年第2期170-173,共4页
目的总结胸腔镜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实施超快通道麻醉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广东省人民医院胸腔镜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实施超快通道麻醉患者的围术期资料。结果 2011年至2014年我院共行胸腔镜体外循环心脏手术1 031例... 目的总结胸腔镜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实施超快通道麻醉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广东省人民医院胸腔镜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实施超快通道麻醉患者的围术期资料。结果 2011年至2014年我院共行胸腔镜体外循环心脏手术1 031例,重症监护室床位周转困难时,选择35例患者实施超快通道麻醉,其中33例(94.3%)在手术室内拔除气管插管。手术类型包括房间隔缺损修补术28例,同期三尖瓣成形术12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例;二尖瓣置换术4例,同期三尖瓣成形术3例。成功实施超快通道麻醉的患者术后重症监护室滞留时间(3.9±1.8)h、住院时间(4.5±1.9)d。1例患者术后再次气管插管行胸腔镜下止血,其余患者无需再次气管插管。未能在手术室拔除气管插管的2例患者分别为苏醒延迟和咽后壁活动性出血。全组患者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胸腔镜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能够安全地实施超快通道麻醉,该技术有助于节约医疗资源、加快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快通道麻醉 体外循环 胸腔镜手术 心脏手术
下载PDF
外科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麻醉管理 被引量:3
11
作者 雷迁 曾庆诗 +5 位作者 王文贤 罗沙 谢斌 张晓慎 罗智超 郭惠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3373-3375,共3页
目的:总结外科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麻醉管理经验。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外科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23例,术前应用β受体阻滞剂,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外科切除室间隔心肌疏通左心室流出道,二尖瓣结构功能异常者行二尖瓣成... 目的:总结外科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麻醉管理经验。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外科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23例,术前应用β受体阻滞剂,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外科切除室间隔心肌疏通左心室流出道,二尖瓣结构功能异常者行二尖瓣成形或置换术。术中采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监测指导麻醉管理和外科治疗。结果:全组患者麻醉过程中血流动力学平稳,TEE监测提示左心室流出道疏通满意。同期行二尖瓣成形术6例,其中2例TEE监测提示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向运动、二尖瓣中大量返流改行二尖瓣置换术。共行二尖瓣置换术8例,TEE监测提示人工二尖瓣功能良好。术后并发症包括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7例,Ⅲ°房室传导阻滞、室间隔穿孔、活动性出血、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各1例。术后死亡2例,死亡原因均为脑卒中。结论:应用β受体阻滞剂、维持足够的麻醉深度有助于减轻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术中TEE监测对血流动力学管理和手术策略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心脏手术 麻醉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下载PDF
丙泊酚与咪哒唑仑复合氯胺酮用于小儿心导管术麻醉的比较 被引量:8
12
作者 雷迁 罗沙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2567-2568,共2页
目的比较丙泊酚与咪哒唑仑复合氯胺酮用于小儿心导管术麻醉的优缺点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12岁先天性心脏病行心导管术患儿60例,随机分为两组,入室时静脉注射氯胺酮2 mg/kg行基础麻醉,P组采用丙泊酚6 mg/(kg.h)复合氯胺酮3 mg/(kg.h)维... 目的比较丙泊酚与咪哒唑仑复合氯胺酮用于小儿心导管术麻醉的优缺点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12岁先天性心脏病行心导管术患儿60例,随机分为两组,入室时静脉注射氯胺酮2 mg/kg行基础麻醉,P组采用丙泊酚6 mg/(kg.h)复合氯胺酮3 mg/(kg.h)维持,M组采用咪哒唑仑0.15 mg/(kg.h)复合氯胺酮3 mg/(kg.h)维持。结果两组患儿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状况、呼吸支持及体动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组清醒时间(15.9±5.4)min短于M组[(21.2±5.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与咪哒唑仑复合氯胺酮均能安全有效地进行小儿心导管术的麻醉,而丙泊酚复合氯胺酮麻醉患儿苏醒更加迅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 先天性心脏病 心导管术 麻醉
下载PDF
心脏手术围术期危险因素的术前评估 被引量:3
13
作者 雷迁 于钦军 陈雷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1期953-955,共3页
关键词 非心脏手术 术前评估 围术期 危险因素 美国心脏病学会 不良心血管事件 评估系统 美国心脏协会
下载PDF
胸腔镜下再次心脏房室瓣手术的麻醉处理 被引量:2
14
作者 雷迁 曾庆诗 +5 位作者 钟执文 张晓慎 谢斌 黄焕雷 郭惠明 王晟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6年第1期13-16,共4页
目的总结胸腔镜再次心脏房室瓣手术的麻醉处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行胸腔镜再次心脏房室瓣手术患者的麻醉及围术期资料。所有患者采用静吸复合双腔支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经皮上腔静脉插管联合股动静脉插管建... 目的总结胸腔镜再次心脏房室瓣手术的麻醉处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行胸腔镜再次心脏房室瓣手术患者的麻醉及围术期资料。所有患者采用静吸复合双腔支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经皮上腔静脉插管联合股动静脉插管建立外周体外循环,不阻断升主动脉,在胸腔镜下完成手术。结果本组患者25例,其中2例为第3次心脏手术。再次二尖瓣置换术11例、同期三尖瓣成形术2例及左房血栓清除术1例;再次三尖瓣置换术10例;再次三尖瓣成形术4例。手术时间(3.3±1.6)h,体外循环时间(96.5±26.9)min,最低体温(32.4±1.5)℃。20例患者心脏跳动下完成手术,5例患者室颤下完成手术,心脏切口缝合完毕后仍室颤者体外电除颤复跳。术后机械通气时间(55.9±114.0)h,重症监护室滞留时间(105.3±158.6)h,住院时间(9.5±6.3)d。全组患者发生围术期并发症6例(24.0%),术后院内死亡3例(12.0%)。结论胸腔镜下再次房室瓣手术能够避免正中开胸的风险,麻醉处理的重点包括术前评估、单肺通气、建立外周体外循环、注意心肌保护、避免体循环进气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体外循环 微创外科 再次心脏手术
下载PDF
星状神经节阻滞对兔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雷迁 吕娟娟 +2 位作者 梁杰贤 周成斌 王晟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6年第1期83-88,共6页
目的探索左侧星状神经节阻滞(left stellate ganglion block,LSGB)、右侧星状神经节阻滞(right stellate ganglion block,RSGB)对兔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影响及其差异。方法以日本大耳白兔作为研究对象,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心肌... 目的探索左侧星状神经节阻滞(left stellate ganglion block,LSGB)、右侧星状神经节阻滞(right stellate ganglion block,RSGB)对兔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影响及其差异。方法以日本大耳白兔作为研究对象,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动物模型,按简单随机法分为对照组、LSGB组以及RSGB组。对照组不做处理,后两组分别在左、右侧星状神经节处置管并每日给予0.25%罗哌卡因0.5 mL阻滞。检测并比较术前、术后1 d及术后2周血清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 MB,CKMB)及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浓度。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术前及术后2周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eft ventrieular end-diastolic intemal dimension,LVIDd)、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internal dimension,LVIDs)、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和短轴缩短率(fractional shortening,FS)。结果兔心肌梗死动物模型建立效果确切,星状神经节阻滞后同侧霍纳综合征明显。术后1 d血清CK、CKMB及cTnI浓度较术前及术后2周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动物术后2周与术前相比,LVIDd、LVIDs明显增加、LVEF、FS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SGB组和RSGB组术后2周LVEF、FS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LSGB组和RSGB组术后2周LVEF、F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SGB、RSGB对心肌梗死后心功能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两种处理方式的效果差异并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动物模型 星状神经节 超声心动图
下载PDF
心肌梗死后交感神经重构防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雷迁 周成斌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2年第6期645-647,共3页
心肌梗死后交感神经重构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防治心肌梗死后交感神经重构是近年研究的热点。根据交感神经重构的机制,从不同靶点水平进行药物或神经阻滞干预,有助于改善心肌梗死后交感神经重构,从而减少恶性室... 心肌梗死后交感神经重构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防治心肌梗死后交感神经重构是近年研究的热点。根据交感神经重构的机制,从不同靶点水平进行药物或神经阻滞干预,有助于改善心肌梗死后交感神经重构,从而减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交感神经 电重构
下载PDF
再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麻醉及围术期处理
17
作者 雷迁 陈雷 +1 位作者 于钦军 李立环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8期677-678,共2页
关键词 再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围术期处理 麻醉 术后冠状动脉再狭窄 ARTERY 桥血管堵塞 CABG 再次手术
下载PDF
七氟烷缺血后处理对离体大鼠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4
18
作者 方能新 李立环 +2 位作者 雷迁 常昕 薛庆华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97-600,共4页
目的观察七氟烷缺血后处理对离体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2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对照组(A组)和七氟烷缺血后处理组(B组),每组10例。两组离体鼠心均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模型,以改良Kreb-Henseleit液灌流平衡20min后,停... 目的观察七氟烷缺血后处理对离体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2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对照组(A组)和七氟烷缺血后处理组(B组),每组10例。两组离体鼠心均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模型,以改良Kreb-Henseleit液灌流平衡20min后,停灌40min,再灌注60min。B组在复灌时以平衡有1.0Mac的七氟烷灌注液灌注15min。以Powerlab Chart 5软件动态监测左室展压(LVDP)、左室压力变化最大速率(±dp/dtmax),心率(HR)。计量平衡20min、复灌15min和复灌60min的冠状动脉灌注流量(CF)。以2,3,5-氯三苯四唑染色(TTC)染色心肌切片,并以Image J 1.37软件计算心肌梗死面积。TUNEL法检测染色凋亡细胞,尼康高倍光学显微镜(Nikon Eclipse,E400,日本)视野拍照并存档,以Leica Qwin Plus V3软件分析,计算凋亡指数(AI)。结果和A组比,B组复灌后的LVDP、±dp/dtmax、CF和HR均明显升高(P<0.05);B组复灌后心梗面积明显减小且AI明显降低(P<0.05)。和基础值比,复灌15min以及复灌60min的LVDP、±dp/dtmax、CF和HR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七氟烷缺血后处理抑制离体大鼠心肌的细胞凋亡,提示对缺血再灌注(I/R)心肌具有心肌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氟烷 缺血后处理 细胞凋亡 心肌保护
下载PDF
高频超声心动图评价心梗小鼠左室整体功能和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静 谭伟江 +6 位作者 李想 张贵平 黄家园 陈小红 雷迁 杨丰华 黄韧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014-1021,共8页
目的通过建立小鼠心梗模型,探讨应用超高分辨率超声系统评价心梗小鼠心脏结构及心功能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25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2组,即开胸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梗模型组(n=15)和仅在相同结扎位置穿针,不结扎的方法建立... 目的通过建立小鼠心梗模型,探讨应用超高分辨率超声系统评价心梗小鼠心脏结构及心功能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25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2组,即开胸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梗模型组(n=15)和仅在相同结扎位置穿针,不结扎的方法建立假手术组(n=10)。术前3 d和术后1周采用二维、M型、脉冲多普勒(PWD)、组织多普勒(TDI)和EKVTM超声技术对心梗小鼠心脏形态结构、室壁运动以及心功能进行评价。术后1周,取小鼠心脏进行HE染色并观察心肌组织结构。结果二维超声与HE色染均显示,心梗模型组心肌有明显的梗死区;心梗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心室明显扩大,室壁明显变薄,心室收缩功能与舒张功能均显著下降(P<0.05);局部室壁运动受阻严重,心室发生重构。结论采用2D超声心动图联合M型、PWD、TDI以及EKVTM超声心动图观察小鼠心梗模型能够更精准敏感地判断心肌梗死位置和梗死程度,为临床心肌梗死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了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超声心动图 心梗模型 左室收缩功能 左室舒张功能 局部室壁运动指数
下载PDF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与脓毒症休克的相关性 被引量:12
20
作者 柴云飞 雷黎明 +1 位作者 李鹏 雷迁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5期2529-2532,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与脓毒症休克的相关性和可能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6年1-12月入住ICU的感染患者72例,按是否合并脓毒症休克分为两组。A组(34例):有明确感染灶但未合并脓毒症休克患者;B组(38例):脓毒症休克患者。分别于入ICU时(...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与脓毒症休克的相关性和可能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6年1-12月入住ICU的感染患者72例,按是否合并脓毒症休克分为两组。A组(34例):有明确感染灶但未合并脓毒症休克患者;B组(38例):脓毒症休克患者。分别于入ICU时(T0)及入ICU后24 h时(T1),测定两组患者CEC数量、血浆v WF以及血浆NO含量等指标,同时记录患者血压变化情况。结果与A组比较,B组患者T0及T1时点的CEC数量及血浆v WF含量均高于A组(P<0.01),而血浆NO浓度则低于A组(P<0.05)。与T0比较,B组T1时点的CEC数量及血浆v WF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血浆NO浓度则显著降低(P<0.05),而A组相应指标均未见明显变化(P>0.05)。B组治疗过程中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全部使用了较大剂量的血管活性药;A组患者生命体征基本平稳,仅5例患者短暂使用了小剂量的血管活性药(多巴胺3~5μg/kg)。各时点的平均动脉压(MAP)B组均明显低于A组(P<0.05)。住院期间死亡率:B组18%vs.A组0%(P<0.05)。结论脓毒症休克患者存在明显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损伤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具有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休克 血管内皮细胞 一氧化氮 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