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膝关节前外侧韧带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戴祝 雷运亮 +2 位作者 黎洲 罗韬 符得红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16-720,共5页
临床研究发现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部分患者仍存在膝关节旋转不稳定,可能与膝关节前外侧韧带损伤有关,使得膝关节前外侧韧带成为了研究热点。虽然对于前外侧韧带的解剖仍存在一定的争议,但是研究发现其具有限制胫骨内旋的作用,同时... 临床研究发现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部分患者仍存在膝关节旋转不稳定,可能与膝关节前外侧韧带损伤有关,使得膝关节前外侧韧带成为了研究热点。虽然对于前外侧韧带的解剖仍存在一定的争议,但是研究发现其具有限制胫骨内旋的作用,同时可以影响膝关节轴移。尽管应用于前外侧韧带重建的方式较多,但膝关节前外侧韧带的手术指征仍尚未统一。目前移植物包括自体肌腱、异体肌腱及合成材料聚酯带。因缺乏长期术后随访,重建后的临床疗效仍不明确。膝关节前外侧韧带的诊疗及临床疗效仍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前外侧韧带 重建 临床疗效
下载PDF
成年关节软骨碎块化后MT1-MMP表达与软骨细胞迁移的关系
2
作者 戴祝 彭嘉斌 +3 位作者 廖瑛 符得红 雷运亮 黎洲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8期4457-4462,共6页
背景:许多课题研究已基本证实,关节软骨碎块化处理后,软骨损伤区域的修复效应增强,但对于其具体机制仍不清楚。目的:研究成年关节软骨经碎块化处理后,MT1-MMP表达与软骨细胞迁移的关系,进一步探讨软骨经碎块化后,修复效应增强的机制。方... 背景:许多课题研究已基本证实,关节软骨碎块化处理后,软骨损伤区域的修复效应增强,但对于其具体机制仍不清楚。目的:研究成年关节软骨经碎块化处理后,MT1-MMP表达与软骨细胞迁移的关系,进一步探讨软骨经碎块化后,修复效应增强的机制。方法:通过无菌操作从78只成年家兔双后腿膝关节(156膝)获取碎块关节软骨颗粒(约1 mm×1 mm×1 mm)和块状软骨(直径约5 mm,厚度约2 mm),复合明胶海绵碎屑及纤维蛋白胶制作体外培养模型。分组:碎块组和整块组均采用普通细胞培养液进行培养;MT1-MMP抑制剂组:采用添加外源性MT1-MMP抑制剂进行干预培养;各组经体外培养2,4,6周进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迁移,苏木精-伊红染色切片并进行组织半定量评分、碎块组与整块组标本进行MT1-MMP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并计算MT1-MMP阳性细胞百分率。结果与结论:(1)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见碎块组、整块组经体外培养2,4周均可见软骨细胞边集现象,碎块组显著,且4,6周时可见大量软骨细胞释放;MT1-MMP抑制剂组在各时间观察点均未见边集及细胞释放;(2)组织半定量评分与MT1-MMP阳性细胞表达率在碎块组、整块组中随体外培养时间延长而增长,相同培养时间,碎块组得分及MT1-MMP阳性细胞百分率高于整块组;MT1-MMP抑制剂组均未见细胞边缘聚集及碎块愈合现象;(3)结果表明,成年家兔关节软骨经碎块化处理后其修复效应增强;同时成年家兔关节软骨经碎块处理后,MT1-MMP表达增高,软骨细胞迁移能力增强;抑制MT1-MMP功能,能有效抑制软骨细胞迁移及阻碍碎块愈合,在一定程度上可推测,MT1-MMP的表达增强是碎块化软骨损伤修复效应增强的可能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 软骨细胞 细胞运动 基质金属蛋白酶类 组织工程 关节软骨 软骨碎块 细胞迁移 MT1-MMP:组织构建
下载PDF
腘半月板纤维束损伤诊治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戴祝 黎洲 +1 位作者 雷运亮 符得红 《中国骨伤》 CAS 2018年第12期1180-1182,共3页
腘半月板纤维束损伤在临床上相对少见,可以是单纯损伤,也可以合并前交叉韧带断裂、外侧半月板破裂等损伤。单纯腘半月板纤维束损伤常引起外侧半月板不稳定,由于其损伤缺乏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影像学改变细微,临床上容易漏诊与误诊,及时... 腘半月板纤维束损伤在临床上相对少见,可以是单纯损伤,也可以合并前交叉韧带断裂、外侧半月板破裂等损伤。单纯腘半月板纤维束损伤常引起外侧半月板不稳定,由于其损伤缺乏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影像学改变细微,临床上容易漏诊与误诊,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对于预防膝关节慢性疼痛和不稳至关重要。本文从腘半月板纤维束损伤的解剖特征、生物力学、损伤机制、诊断要点及手术治疗等方面进行总结,以指导临床工作中对腘半月板纤维束损伤的诊断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腘半月板纤维束 外侧半月板 膝关节 修复
下载PDF
包含胫骨结节下移的联合手术治疗合并高位髌骨的复发性髌骨脱位 被引量:4
4
作者 戴祝 雷运亮 +3 位作者 廖瑛 陈志伟 符得红 黎洲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12-317,共6页
目的探讨包含胫骨结节下移的联合手术治疗合并高位髌骨的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手术技术及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4月—2016年5月,采用包含胫骨结节下移的联合手术治疗14例合并高位髌骨的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男5例,女9例;年龄13~26岁,平均18.... 目的探讨包含胫骨结节下移的联合手术治疗合并高位髌骨的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手术技术及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4月—2016年5月,采用包含胫骨结节下移的联合手术治疗14例合并高位髌骨的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男5例,女9例;年龄13~26岁,平均18.5岁。左膝9例,右膝5例。髌骨脱位2~5次,平均3.3次;首次脱位至该次就诊时间为4~60个月,平均19.7个月。患者主要症状为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术前膝关节X线片、CT、MRI检查示骺板均已闭合;3例存在髌骨内缘撕脱性骨折,2例关节腔内有游离体。比较手术前后胫骨结节-股骨滑车沟(tibial tuberosity-trochlear groove,TT-TG)间距、髌骨滑车沟间距、Caton-Deschamps指数以及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Kujala评分、Tegner评分。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72个月,平均34.6个月。术后复查X线片及CT提示髌骨脱位均纠正;胫骨结节截骨移位处均愈合,愈合时间3~5个月,平均3.8个月。术后1 d及1年时TT-TG间距、髌骨滑车沟间距、Caton-Deschamps指数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及1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及2年时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评分、IKDC评分、Kujala评分、Tegner评分均优于术前(P<0.05);术后1年及2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包含胫骨结节下移的联合手术治疗合并高位髌骨的复发性髌骨脱位,安全可靠,近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髌骨脱位 高位髌骨 胫骨结节下移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TKA术中上移膝关节线获得膝屈伸间隙平衡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5
作者 符得红 戴祝 +3 位作者 黎洲 雷运亮 罗韬 刘全辉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9年第4期350-353,共4页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后交叉韧带切除后通过增加股骨远端截骨量上移膝关节线以获得屈伸间隙平衡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16-01完成的32例TKA手术,均置入后稳定型假体,术中发现后交叉韧带切除后屈曲间...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后交叉韧带切除后通过增加股骨远端截骨量上移膝关节线以获得屈伸间隙平衡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16-01完成的32例TKA手术,均置入后稳定型假体,术中发现后交叉韧带切除后屈曲间隙增加大于伸直间隙,通过增加股骨远端截骨、增加垫片厚度后重新达到屈伸间隙平衡。结果 3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9.3(24~35)个月。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疼痛明显减轻,膝关节内外翻畸形得到改善。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了屈伸间隙及内外侧间隙平衡,无屈膝中期不稳。术后下肢力线为(180±3)°,膝关节线均出现不同程度上移(上移均在4 mm以内),上移距离1.2~3.6(1.9±1.0)mm。末次随访时膝关节HSS评分、KSS功能评分、Oxford评分及疼痛V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TKA术中采用间隙平衡法在获得膝关节屈伸间隙及内外侧间隙平衡中优于测量截骨法,选用后稳定型假体需要切除后交叉韧带,会引起屈曲间隙增加大于伸直间隙,而术中通过增加股骨远端截骨量、增加垫片厚度上移关节线重新获得屈伸间隙平衡,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后稳定型假体 后交叉韧带 间隙平衡 屈伸间隙 膝关节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