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龙江林区野鼠中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核酸检测与序列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左双燕 唐琨 +3 位作者 郑元春 霍秋波 宋玉东 曾小敏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43-447,共5页
目的:了解黑龙江林区野鼠中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感染情况。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对黑龙江地区采集的啮齿动物标本扩增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外膜蛋白A(OmpA)基因。阳性标本送测序并应用Mega5.0软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共检测鼠标本... 目的:了解黑龙江林区野鼠中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感染情况。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对黑龙江地区采集的啮齿动物标本扩增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外膜蛋白A(OmpA)基因。阳性标本送测序并应用Mega5.0软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共检测鼠标本514份,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阳性率为9.3%(95%CI:7.1%~12.2%),牡丹江、绥芬河、同江和东宁四个地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阳性率分别为12.4%(39/314),5.3%(3/57),2.0%(1/51),5.4%(5/92),地区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23)。感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有仓鼠、大仓鼠、大林姬鼠、褐家鼠、黑线姬鼠、红背鼠平、鼠句黯、棕背鼠平、东方田鼠、明纹花松鼠10种,鼠种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02);棕背肝的阳性率最高,为22.1%(21/95)。测序结果显示鼠感染的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基因型是黑龙江立克次体基因型和一种新的未定种基因型。结论:黑龙江地区存在鼠感染黑龙江立克次体,同时可能存在未定种的新的斑点热群立克次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点热群立克次体 OmpA基因 序列分析
下载PDF
蜱传脑炎疑似患者中抗莱姆病螺旋体抗体的调查 被引量:5
2
作者 霍秋波 万康林 +2 位作者 张哲夫 尚振忠 朱桂凤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1996年第2期127-128,共2页
作者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对黑龙江省林区1206例蜱传脑炎疑似患者分别作了抗蜱传脑炎病毒抗体和抗莱姆病螺旋体抗体检查。阳性数前者为201例(16.67%),后者为102例(8.46%),两者均阳性的28例。表明临床... 作者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对黑龙江省林区1206例蜱传脑炎疑似患者分别作了抗蜱传脑炎病毒抗体和抗莱姆病螺旋体抗体检查。阳性数前者为201例(16.67%),后者为102例(8.46%),两者均阳性的28例。表明临床疑似蜱传脑炎患者中有相当数量为莱姆病,并从血清学上证实蜱传脑炎与莱姆病间存在同时或相继的双重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姆病 蜱传脑炎 间接免疫荧光法
下载PDF
牡丹江林区342例莱姆病疑似患者血清学检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耿震 霍秋波 +2 位作者 侯学霞 郝琴 万康林 《中国医药指南》 2010年第34期182-184,共3页
目的分析拟诊莱姆病患者血清学检查结果,明确莱姆病临床病症及区域分布情况,为有效诊治莱姆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9年在牡丹江林业中心医院就诊患者中进行调查,并采集血液标本,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进行人群血清莱姆病螺旋体抗体(I... 目的分析拟诊莱姆病患者血清学检查结果,明确莱姆病临床病症及区域分布情况,为有效诊治莱姆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9年在牡丹江林业中心医院就诊患者中进行调查,并采集血液标本,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进行人群血清莱姆病螺旋体抗体(IgG)检查,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了解莱姆病感染情况。结果对342人进行了调查,判定为莱姆病感染的为58例,感染率为16.96%。除牡丹江市区人群感染率较低外,周边各县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P>0.05)。不同临床表现的阳性率分别是,神经系统疾患21.74%(20/92);关节炎30.77%(12/39);皮肤病变12.82%(10/78);发热者16.67%(6/36);心血管系统疾患10.34%(3/29);其他症状患者10.29%(7/68)。有蜱叮咬史者血清抗体(IgG)平均阳性率为67.95%,没有蜱叮咬史者血清抗体(IgG)平均阳性率为1.89%,有蜱叮咬史者抗体阳性率要明显高于没有蜱叮咬史者,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6.55,P<0.05)。结论牡丹江地区是莱姆病的疫区,人群确实存在莱姆病螺旋体散发感染,提示在牡丹江市地区开展莱姆病防治工作非常有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姆病 感染 血清 间接免疫荧光法
下载PDF
森林脑炎与莱姆病的血清学对比观察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慧英 霍秋波 +3 位作者 尚振忠 郑元春 王梦祥 赵桂晨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1992年第S1期4-5,共2页
莱姆病是林区近几年发现的蜱媒螺旋体病,可与森林脑炎同时发生,近5年本院检查804份血清标本,森林脑炎抗体阳性133例,占16.4%,莱姆病抗体阳性96例,占11.94%。
关键词 森林脑炎 莱姆病 间接免疫荧光抗体
下载PDF
黑龙江省旅游区蜱伯氏疏螺旋体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复合感染的动态调查 被引量:4
5
作者 唐琨 左双燕 +7 位作者 李颖 郑元春 霍秋波 于季红 张圆 倪雪冰 姚囡囡 谭红专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13-516,共4页
目的了解黑龙江省旅游区蜱伯氏疏螺旋体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复合感染的动态变化。方法运用PCR方法检测2010年捕获蜱中两种病原感染状况并测序进行序列分析。结果在威虎山和镜泊湖景区采集点捕获蜱标本共849只。两地优势蜱种分别为全沟硬... 目的了解黑龙江省旅游区蜱伯氏疏螺旋体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复合感染的动态变化。方法运用PCR方法检测2010年捕获蜱中两种病原感染状况并测序进行序列分析。结果在威虎山和镜泊湖景区采集点捕获蜱标本共849只。两地优势蜱种分别为全沟硬蜱和嗜群血蜱,其中伯氏疏螺旋体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感染率分别为26.15%、10.05%和0.00%、13.33%,提示全沟硬蜱复合感染。两地优势蜱种活动高峰分别出现在7月和6月上旬,蜱携带病原率因时间差异而不同。序列分析显示旅游区伯氏疏螺旋体有3种基因型,除B.garinii型、B.afzelii型外,首次在东北地区发现B.valaisiana-likegroup型。对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序列分析表明,所得两序列分别与Rickettsiasp.HL-93和Rickettsiasp.H820,其同源性为100%。结论两旅游区蜱中存在伯氏疏螺旋体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复合感染,且携带的基因类型存在多样性;动态调查显示蜱种、蜱密度的分布以及蜱携带病原状况因生境、时间和人群的不同而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氏疏螺旋体 斑点热群立克次体 复合感染 序列分析
原文传递
我国两株森林脑炎病毒的生物学性质及E蛋白基因核苷酸序列的比较 被引量:6
6
作者 司炳银 马新英 +2 位作者 李晓萸 霍秋波 祝庆余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59-261,285,共4页
目的 :比较我国 195 3年从患者脑组织分离的森张株和 2 0 0 1年从患者血清中分离的MDJ0 1株森林脑炎病毒 (TBE)的生物学特性及E蛋白基因核苷酸序列的变化 ,分析TBE病毒E蛋白基因的变化与功能的关系 ,从分子水平上探讨我国TBE的传播、流... 目的 :比较我国 195 3年从患者脑组织分离的森张株和 2 0 0 1年从患者血清中分离的MDJ0 1株森林脑炎病毒 (TBE)的生物学特性及E蛋白基因核苷酸序列的变化 ,分析TBE病毒E蛋白基因的变化与功能的关系 ,从分子水平上探讨我国TBE的传播、流行规律及致病机制。方法 :两株病毒同时接种乳鼠和BHK 2 1细胞 ,观察两株病毒对乳鼠和BHK 2 1细胞的致病性 ;从两株病毒感染的BHK 2 1细胞中提取病毒的RNA ,对E蛋白基因进行RT_PCR扩增 ,扩增产物纯化后与pGEM_T载体连接 ,分别进行克隆测序。结果 :森张株对乳鼠和BHK 2 1的致病性均比MDJ0 1株明显 ;两株病毒E蛋白基因长为 14 88nt,编码 4 96个氨基酸 ,核苷酸的变异为 33个 ,导致了 2个氨基酸的变化 ,第一个氨基酸的变异发生在 113位 (MDJ0 1株由I变成V) ,第二个氨基酸的变异发生在 16 3位 (MDJ0 1由P变成A) ,两株病毒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为 97.8% ,推测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 99.6 %。与国外远东株比较 ,森张株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稍高于MDJ0 1株 ,与欧洲株、西伯利亚株的同源性基本一致。结论 :新分离株MDJ0 1对细胞和乳鼠的致病性稍低于 195 3年分离的森张株 ,E蛋白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分析表明两株病毒同属于远东亚型 ,推测MDJ0 1株可能是由森张株在自然界长期演变而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脑炎病毒 E蛋白 核苷酸序列 生物学特性
原文传递
黑龙江林区野鼠伯氏疏螺旋体核酸检测与序列分析
7
作者 左双燕 唐琨 +7 位作者 李颖 于季红 张圆 倪雪冰 郑元春 霍秋波 宋玉东 曾小敏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43-644,共2页
伯氏疏螺旋体共有13个基因种,国内分离到的菌株包括5个基因种,本研究对黑龙江地区啮齿动物中伯氏疏螺旋体进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
关键词 伯氏疏螺旋体 序列分析
原文传递
巢式PCR用于疑似莱姆病患者血清标本检测的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张刘丽 侯学霞 +4 位作者 耿震 霍秋波 郝琴 万康林 楼永良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2013年第1期8-10,共3页
目的研究rr(f5S)~rr(l23S)rRNA基因间隔区巢式PCR用于疑似莱姆病患者血清标本的检测效果。方法收集疑似莱姆病患者血清标本及其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提取DNA进行巢式PCR、普通PCR检测。结果共收集102份疑似莱姆病患者血清,巢式PCR检测阳... 目的研究rr(f5S)~rr(l23S)rRNA基因间隔区巢式PCR用于疑似莱姆病患者血清标本的检测效果。方法收集疑似莱姆病患者血清标本及其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提取DNA进行巢式PCR、普通PCR检测。结果共收集102份疑似莱姆病患者血清,巢式PCR检测阳性39例,阳性率为38.23%,其中蜱叮咬时间在2个月内的为33例,占84.62%;普通PCR只有1份阳性,阳性率为0.98%,远低于巢式PCR(38.23%)。结论 rr(f5S)~rr(l23S)rRNA基因间隔区巢式PCR可用于疑似莱姆病患者血清标本检测,从病原学角度支持莱姆病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姆病 巢式PCR rr(f5S)~rr(l23S)rRNA基因间隔区
原文传递
IFA、ELISA和WB用于莱姆病血清学诊断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刘志云 侯学霞 +4 位作者 霍秋波 耿震 刘劼 万康林 郝琴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3期236-238,共3页
目的比较研究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蛋白免疫印迹试验(WB)3种检测方法对莱姆病血清学的诊断效果。方法收集临床疑似莱姆病患者血清标本及其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分别采用IFA、ELISA和WB进行血清抗伯氏疏螺旋... 目的比较研究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蛋白免疫印迹试验(WB)3种检测方法对莱姆病血清学的诊断效果。方法收集临床疑似莱姆病患者血清标本及其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分别采用IFA、ELISA和WB进行血清抗伯氏疏螺旋体抗体(IgM和IgG)检测,结合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实验共检测莱姆病疑似患者血清398份,ELISA阳性86例,阳性率21.61%,其中IgM阳性27例,IgG阳性59例;IFA阳性82例,阳性率20.60%,其中IgM阳性26例,IgG阳性56例;WB阳性83例,阳性率20.85%,其中IgM阳性31例,IgG阳性52例;并且实验表明,在对于游走性红斑病例的诊断上,WB法阳性率明显高于ELISA和IFA(χ2=6.34,P<0.05)。结论在莱姆病的实验室诊断中,IFA、ELISA和WB3种方法结合运用,可提高诊断的灵敏性和特异性;WB在排除ELISA和IFA的假阳性结果中有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姆病 伯氏疏螺旋体抗体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蛋白免疫印迹试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