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南地区东部夏季旱涝的西太平洋副高特征 被引量:13
1
作者 李永华 青吉铭 +1 位作者 李强 向波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6-116,共11页
利用1959-2006年西南地区东部20个测站逐日降水量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环流特征量资料,分析了西南地区东部夏季旱涝年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特征.结果表明: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旱涝)及西太平洋副高... 利用1959-2006年西南地区东部20个测站逐日降水量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环流特征量资料,分析了西南地区东部夏季旱涝年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特征.结果表明: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旱涝)及西太平洋副高变化均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夏季西太平洋副高面积指数和强度指数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副高的面积指数、强度指数均与西伸脊点指数呈显著的负相关,当夏季西太平洋副高面积越大强度越强时,西伸就更明显,反之位置偏东.夏季西太平洋副高的脊线位置和北界指数也存在明显的正相关.西南地区东部夏季旱涝与夏季副高南北位置的变化关系非常密切,而与副高面积、强度以及副高的东西位置的相关不显著.一般而言,当副高脊线偏北时,西南地区东部夏季容易出现干旱,反之,则出现洪涝的可能性大.当夏季西太平洋副高脊线位置偏北(偏南)时,有利于出现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偏少(偏多)的环流形势,并且西南地区东部夏季水汽输送减弱(增强),水汽辐合上升运动也减弱(增强),同时北方冷空气的影响也比较弱(强),因此该地区夏季降水容易偏少(偏多),出现干旱(洪涝)的可能性大.夏季西太平洋副高对西南地区东部夏季旱涝有重要影响,但西南地区东部夏季旱涝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东部 夏季旱涝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特征
下载PDF
Penman-Monteith公式中冠层阻抗的合成方法 被引量:9
2
作者 储长树 卢显富 青吉铭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5年第4期494-499,共6页
根据有关学者提出的几种植冠阻抗参数化的代表性理论,由单叶气孔阻抗实测值,结合叶面积垂直分布资料,提出了3种计算冠层阻抗的合成方法。利用由P-M公式反推出的冠层阻抗及由波文比仪测算出的麦田蒸散值对各合成方法进行了效果分析。
关键词 P-M公式 冠层阻抗 农田蒸散 合成法
下载PDF
夏季南亚高压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对西南地区东部旱涝的影响 被引量:19
3
作者 李永华 青吉铭 +1 位作者 李强 罗文莉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71-81,共11页
利用1959-2006年西南地区东部20个测站逐日降水量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环流特征量资料,分析了夏季南亚高压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对西南地区东部夏季旱涝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季南亚高压具有明显的年... 利用1959-2006年西南地区东部20个测站逐日降水量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环流特征量资料,分析了夏季南亚高压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对西南地区东部夏季旱涝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季南亚高压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南亚高压存在青藏高压和伊朗高压两个模态,夏季平均状况下南亚高压的青藏高压模态出现频率高于伊朗高压模态;夏季南亚高压的面积越大,其主中心强度就越强,东伸越明显,反之亦然;南亚高压主中心偏东时往往同时偏北,偏西时则容易出现同时偏南的情况;南亚高压脊线位置和它的主中心纬度位置变化一致;夏季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高变化有密切的联系,其平均脊线位置与西太平洋副高的脊线位置变化基本一致,它们同时偏北或同时偏南.当夏季南亚高压脊线位置偏北(偏南)时,有利于出现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偏少(偏多)的环流形势,同时西南地区东部夏季水汽输送减弱(增强),水汽辐合上升运动也减弱(增强),同时北方冷空气的影响也比较弱(强),因此该地区夏季降水容易偏少(偏多),出现干旱(洪涝)的可能性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高压 西南地区东部 夏季旱涝 联系
下载PDF
一次致洪大暴雨对长江两个子流域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青吉铭 何军 李强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5-113,共9页
利用高空、地面观测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8月3日-5日发生在长江两个子流域(嘉陵江和綦江流域)的一次致洪大暴雨的降水时空分布、环流背景、水汽输送及对流域水文条件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环流背景是高空槽耦合... 利用高空、地面观测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8月3日-5日发生在长江两个子流域(嘉陵江和綦江流域)的一次致洪大暴雨的降水时空分布、环流背景、水汽输送及对流域水文条件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环流背景是高空槽耦合了"天鹅"台风阻塞的西南低涡,南侵冷空气和西南急流输送的暖湿水汽交汇,导致不断有中小尺度对流系统的生成、发展;暴雨第一阶段降水是纬向和经向水汽输送的共同作用,第二阶段以纬向输送为主;两个子流域暴雨期间700hPa比湿值一直在10g/kg以上,最强降水均产生在水汽通量大值区,同时也是水汽通量散度梯度最大处,产生时间则为低层散度值变化最大梯度期间;綦江流域降水比嘉陵江流域降水持续时间短,但其流域面积小,面雨量反而更大,造成其先达到最高水位,超保证水位,嘉陵江未超警戒水位,本次致洪暴雨造成两流域及长江上游均达到一年中最高水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洪大暴雨 嘉陵江流域 綦江流域 水汽输送 保证水位
下载PDF
1961—2011年渝东南地区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杨宝钢 青吉铭 +2 位作者 张天宇 谢世容 马文杰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4年第3期46-51,共6页
利用1961—2011年渝东南地区6个气象站的降水资料,分析了该地区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1年渝东南地区年、春季和秋季降水为线性减少趋势,秋季减少趋势显著;夏季和冬季降水为线性增加趋势,但不显著。年和四季降水的周期变化... 利用1961—2011年渝东南地区6个气象站的降水资料,分析了该地区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1年渝东南地区年、春季和秋季降水为线性减少趋势,秋季减少趋势显著;夏季和冬季降水为线性增加趋势,但不显著。年和四季降水的周期变化不太一致,年代际周期夏季和冬季降水较显著。年雨日、小雨、中雨和大雨日数均呈线性减少趋势,中雨和大雨日数减少趋势较显著。暴雨日数整体上无明显变化。逐年代变化来看,雨日偏多最多的20世纪90年代表现为小雨和暴雨日数偏多,中雨和大雨日数偏少;雨日偏少最多的21世纪初期主要表现为小雨、大雨和暴雨日数偏少,中雨日数偏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渝东南 降水 气候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