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锥形束CT评判安氏Ⅲ类错上前牙骨开裂与骨开窗的准确性分析 被引量:21
1
作者 徐筱 徐莉 +3 位作者 江久汇 吴佳琪 李小彤 靖无迪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4-109,共6页
目的:探讨通过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评判上颌前牙骨开裂和骨开窗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方法:纳入18例安氏Ⅲ类错行骨皮质切开术的患者,平均年龄23.6岁(18~30岁),其中男3例,女15例,观察108颗上颌前牙。以翻瓣术... 目的:探讨通过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评判上颌前牙骨开裂和骨开窗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方法:纳入18例安氏Ⅲ类错行骨皮质切开术的患者,平均年龄23.6岁(18~30岁),其中男3例,女15例,观察108颗上颌前牙。以翻瓣术中所见的骨开裂和骨开窗作为判定金标准,评价CBCT判断骨开裂和骨开窗的灵敏度(sensitivity)、特异度(specificity)、约登指数(Youden index)、阳性似然比(positive likelihood ratio)、阴性似然比(negative likelihood ratio)、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和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并将CBCT判定与翻瓣直视判定相比较。结果:上颌前牙骨开裂和骨开窗的发生率分别为10.19%和13.89%,主要见于侧切牙和尖牙。骨开裂长度中位数为5 mm,宽度中位数为4 mm;骨开窗常位于根中部至根尖部,长度中位数为3 mm,宽度中位数为2 mm。骨开裂CBCT判定与临床判定之间有较好的一致性(P<0.05),CBCT判定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0.7。骨开窗CBCT判定与临床判定之间一致性一般(P<0.05),灵敏度为0.93,特异度为0.52。结论:CBCT评判上前牙骨开裂与临床情况的一致性较好,判定骨开窗与临床情况的一致性一般。CBCT判定骨开裂与骨开窗在临床中有一定应用价值,但存在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牙合] 安氏Ⅲ类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牙槽骨质丢失 敏感性与特异性
下载PDF
菌斑染色对牙周炎患者口腔卫生和基础治疗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晓巍 王威 +3 位作者 靖无迪 晏桐 汤有佳 李加尧 《中西医结合护理》 2022年第11期11-16,共6页
目的评估菌斑染色辅助常规口腔卫生宣教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40例拟行牙周基础治疗的成年牙周炎患者,随机分入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首诊均接受系统牙周检查,记录和计算菌斑、牙石百分比、探诊深度和探诊后出血并实施常规口腔卫... 目的评估菌斑染色辅助常规口腔卫生宣教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40例拟行牙周基础治疗的成年牙周炎患者,随机分入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首诊均接受系统牙周检查,记录和计算菌斑、牙石百分比、探诊深度和探诊后出血并实施常规口腔卫生宣教。试验组额外应用菌斑染色并接受个性化口腔卫生指导。两组均于首诊完成龈上洁治和抛光,1周后分区段完成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6周后进行再评估,记录并对比口腔卫生情况和牙周临床指标。结果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菌斑百分比较治疗前分别降低(56.21±14.64)%和(43.82±11.01)%;牙石百分比较治疗前分别降低(33.60±11.01)%和(21.28±11.96)%,两组菌斑和牙石百分比治疗前后的差异和两组间降低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两组探诊深度较治疗前分别降低(1.61±0.96)mm和(0.86±0.69)mm;两组探诊后出血百分比较治疗前分别降低(49.51±14.67)%和(36.70±15.40)%,两组探诊深度和探诊后出血百分比治疗前后的差异和两组间降低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辅助应用菌斑染色有助于改善牙周炎患者的口腔卫生状况和牙周基础治疗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炎 牙周基础治疗 口腔卫生宣教 菌斑染色
下载PDF
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牙唇侧牙槽嵴顶位置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5
3
作者 毛铭馨 徐莉 +4 位作者 靖无迪 徐筱 侯建霞 李小彤 王晓霞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7-82,共6页
目的:直视下评估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牙唇侧牙槽嵴顶位置,即釉牙骨质界(cemento-enamel junction,CEJ)到牙槽嵴顶(aleolar crest,AC)距离,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方法:纳入46名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需牙周手术骨增量的患者... 目的:直视下评估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牙唇侧牙槽嵴顶位置,即釉牙骨质界(cemento-enamel junction,CEJ)到牙槽嵴顶(aleolar crest,AC)距离,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方法:纳入46名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需牙周手术骨增量的患者,平均年龄23.65岁,男10例、女36例,67个颌位(27个上颌、40个下颌),共400颗牙,其中161颗上前牙(切牙、侧切牙、尖牙各54、53、54颗)和239颗下前牙(切牙、侧切牙、尖牙各79、80、80颗)。术中用Williams牙周探针直视下测量CEJ到AC距离(CEJ-AC),每颗牙测量近中、中央、远中三个位点,并进行多元回归及分析。结果:前牙唇侧CEJ-AC平均为(2.21±1.48)mm;下前牙CEJ-AC平均为(2.54±1.60)mm,大于上前牙(1.72±1.1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尖牙CEJ-AC平均为(2.42±1.78)mm,大于中切牙(2.06±1.27)mm或侧切牙(2.16±1.3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CEJ-AC平均为(3.04±2.01)mm,大于近中(1.79±0.86)mm或远中(1.81±0.8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CEJ-AC>2 mm的位点的前牙为233颗,占总数58.25%;存在骨开裂的前牙为117颗,占总数29.25%。多元回归显示,年龄、颌位、牙位、位点与牙槽嵴顶位置相关。结论:行唇侧骨增量的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牙牙槽嵴顶位置低于一般人群,去代偿正畸过程中存在牙周风险,年龄大、下颌、尖牙及唇侧中央位点风险尤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牙合] 安氏Ⅲ类 釉牙骨质界 牙槽嵴顶
下载PDF
牙周组织再生结合骨皮质切开术对骨性Ⅲ类错[牙合]牙龈厚度影响的数字化评估 被引量:19
4
作者 韩烨 苗莉莉 +4 位作者 靖无迪 李小彤 赵一姣 徐莉 侯建霞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3-79,共7页
目的通过口内扫描技术初步探索并建立一种评价软组织改变的方法,评估牙周组织再生结合骨皮质切开术对骨性Ⅲ类错[牙合]骨嵴顶冠方牙龈厚度的影响。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正畸科和口腔颌面外... 目的通过口内扫描技术初步探索并建立一种评价软组织改变的方法,评估牙周组织再生结合骨皮质切开术对骨性Ⅲ类错[牙合]骨嵴顶冠方牙龈厚度的影响。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正畸科和口腔颌面外科转诊至牙周科、全身和牙周健康、需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22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18例,年龄(24.0±4.5)岁(19~35岁);观测前牙共112颗,其中上颌前牙46颗,下颌前牙66颗。在前牙去代偿正畸移动前行牙周组织再生结合骨皮质切开术,观察探诊深度、出血指数、角化龈宽度,比较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差异。术前与术后6个月通过口内扫描技术直接获取患者上下颌前牙区数字化模型,在分析软件中构建软组织形态测量模型,并定量分析牙冠正中测量矢状面上龈缘根方1和2 mm处牙龈厚度的变化。结果22例患者手术前后探诊深度、出血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角化龈宽度从术前的(4.22±1.43)mm显著增加至(5.18±2.32)mm(P<0.05)。术后6个月上颌、下颌前牙龈缘根方1和2 mm处牙龈厚度与术前相比均显著增加(P<0.05);其中上颌前牙龈缘根方1和2 mm处牙龈厚度增加量分别为(0.68±0.56)和(1.00±0.69)mm;下颌前牙龈缘根方1和2 mm处牙龈厚度增加量分别为(0.38±0.42)和(0.58±0.45)mm;且上颌牙龈厚度增加量均显著大于下颌(P<0.01)。结论基于口内扫描技术进行软组织形态变化的定量评价方法切实可行。在骨性Ⅲ类错[牙合]正畸-正颌联合治疗中牙周组织再生结合骨皮质切开术不但能增加角化龈宽度,而且可增加骨嵴顶冠方牙龈组织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导组织再生 牙周 错[牙合] 安氏Ⅲ类 骨皮质切开术 口内扫描
原文传递
牙周组织再生结合骨皮质切开术辅助骨性Ⅲ类错[牙合]正畸-正颌治疗一例 被引量:7
5
作者 徐筱 靖无迪 +3 位作者 侯建霞 周彦秋 王晓霞 徐莉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686-690,共5页
牙周组织再生结合骨皮质切开术是以牙周组织再生手术为核心,结合骨皮质切开术,实现牙周软硬组织增量,以有效规避正畸-正颌治疗的牙周软硬组织缺陷风险的手术方法。现报道1例通过牙周组织再生结合骨皮质切开术辅助骨性Ⅲ类错[牙合]正畸-... 牙周组织再生结合骨皮质切开术是以牙周组织再生手术为核心,结合骨皮质切开术,实现牙周软硬组织增量,以有效规避正畸-正颌治疗的牙周软硬组织缺陷风险的手术方法。现报道1例通过牙周组织再生结合骨皮质切开术辅助骨性Ⅲ类错[牙合]正畸-正颌治疗的病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皮质切开术 牙周组织再生 正颌治疗 正畸 牙周软硬组织 骨性Ⅲ类错[牙合] 手术方法
原文传递
甘氨酸龈下喷砂治疗早期种植体周围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1
6
作者 靖无迪 王宪娥 +2 位作者 谢也斯 韩劼 徐莉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480-485,共6页
目的 对比甘氨酸龈下喷砂与超声洁治联合氯己定冲洗治疗早期种植体周围病患者后牙周临床指标的变化,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本研究为随机、双盲、对照研究.纳入2014年12月至2016年3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183;口腔医院牙周科就诊的22... 目的 对比甘氨酸龈下喷砂与超声洁治联合氯己定冲洗治疗早期种植体周围病患者后牙周临床指标的变化,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本研究为随机、双盲、对照研究.纳入2014年12月至2016年3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183;口腔医院牙周科就诊的22例无系统性疾病的早期种植体周围病患者的42颗种植体,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试验组(11例)和对照组(11例).试验组采用甘氨酸颗粒龈下喷砂,对照组采用碳纤维头超声洁治+氯己定冲洗进行治疗.分别记录和对比基线和治疗后2个月的探诊深度、出血指数、菌斑指数和附着丧失的变化.结果 天然牙方面,治疗后试验组(284颗,1704个位点)探诊深度改善(M)为0.48 mm,对照组(279颗,1674个位点)为0.22 mm;试验组出血指数改善(M)为1.00,对照组为-0.13;试验组菌斑指数改善(M)为0.38,对照组为0.50;试验组附着丧失治疗后改善(M)为0.48 mm,对照组为0.22 mm.治疗后2个月两组间各项指标的改善除附着丧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其余指标的改善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体方面,治疗前两组间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试验组(18颗,108个位点)和对照组(24颗,144个位点)探诊深度降低(M)分别为0.67和0.33 mm,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出血指数改善不明显,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出血指数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在安全性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 甘氨酸颗粒龈下喷砂对早期种植体周围病的治疗与超声洁治联合氯己定冲洗疗效相近,且在改善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炎症方面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氨酸 种植体周围黏膜炎 种植体周围炎 龈下喷砂
原文传递
光动力疗法在牙周炎和种植体周围炎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7
作者 靖无迪 赵继志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CAS 2020年第12期705-708,共4页
光动力疗法因具有抗微生物作用被应用于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在口腔领域特别是牙周病的治疗方面,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就光动力疗法的机制及其在牙周炎和种植体周围炎治疗中的应用做一阐述。
关键词 光动力疗法 抗菌治疗 牙周炎 种植体周围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