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宛梆看河南濒危剧种的生存和发展 被引量:4
1
作者 靳义增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3年第4期83-86,共4页
宛梆是明末清初由陕西东路秦腔传入南阳后,结合当地的山梆等剧种和民风民俗而发展起来的一个稀有剧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宛梆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面对市场经济的新形势,稀有剧种面临生存危机,内乡宛梆剧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可为... 宛梆是明末清初由陕西东路秦腔传入南阳后,结合当地的山梆等剧种和民风民俗而发展起来的一个稀有剧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宛梆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面对市场经济的新形势,稀有剧种面临生存危机,内乡宛梆剧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可为河南稀有剧种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宛梆 剧种 审美特征 河南 发展 中国 传统戏曲
下载PDF
西方文论是建构中国当代文论的主要障碍 被引量:2
2
作者 靳义增 高歌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13年第5期44-47,共4页
西方文论是建构中国当代文论的主要障碍,这种障碍表现在:西方文论预设了中国文论的思维方式,西方文论置换了中国文论的概念范畴,西方文论限制了中国文论的表达方式。在文论领域"西强我弱"的背景下,要建构中国当代文论,必须破... 西方文论是建构中国当代文论的主要障碍,这种障碍表现在:西方文论预设了中国文论的思维方式,西方文论置换了中国文论的概念范畴,西方文论限制了中国文论的表达方式。在文论领域"西强我弱"的背景下,要建构中国当代文论,必须破除西方文论的障碍,摆脱西方文论在思维方式、概念范畴和表达方式上的制约与钳制,必须看到中西方文论的异质性,坚持中国固有的文化规则,在与西方文论的交流对话中,"以我为主"地实现"西方文论中国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文论 中国文论 障碍
下载PDF
从变异学视角看文学理论“中国化”的基本路径 被引量:5
3
作者 靳义增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5-50,共6页
变异学重在研究跨文明交流中原创理论的文明成果在接受国文明中的变异情况。这种变异表现出两种态势:他国化与中国化。结合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历程和当代文论话语重建实践,从“他国化”到“中国化”的基本路径有四条:一是异质文化交融,激... 变异学重在研究跨文明交流中原创理论的文明成果在接受国文明中的变异情况。这种变异表现出两种态势:他国化与中国化。结合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历程和当代文论话语重建实践,从“他国化”到“中国化”的基本路径有四条:一是异质文化交融,激发文论新质;二是异域文论相似,互相启发阐释;三是创造性误读异质文论;四是适应需要,促进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异学 中国化 基本路径
下载PDF
阿多诺的“反艺术”与庄子的“法天贵真” 被引量:4
4
作者 靳义增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29-32,共4页
阿多诺与庄子所具有的“反艺术”倾向与他们的哲学思想及对社会现实和意识形态的看法密切相关。通过否定现存艺术从而实现理想艺术是他们共同的艺术诉求。凌乱破碎的图景与虚静物化的状态是他们达到理想艺术的途径。
关键词 阿多诺 反艺术 理想艺术 法天贵真
下载PDF
论“元和体”的文学思想 被引量:3
5
作者 靳义增 《江西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7-49,共3页
“元和体”是指唐代元和、长庆时期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用通俗的语言所写的以唱和为主的长篇律诗和以言情为主的“小碎篇章”。“元和体”创作所体现的文学思想是:诗歌内容由普适性向感受性转移,诗歌功能由讽谕教化向审美娱乐转移,... “元和体”是指唐代元和、长庆时期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用通俗的语言所写的以唱和为主的长篇律诗和以言情为主的“小碎篇章”。“元和体”创作所体现的文学思想是:诗歌内容由普适性向感受性转移,诗歌功能由讽谕教化向审美娱乐转移,诗歌书写由歌唱向描摹转移,诗歌语言由典雅向通俗转移。“元和体”文学思想的形成是元和时期“尚怪”的世风、文人仕途的坎坷以及言情文学传统“合力”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和体 文学思想 形成
下载PDF
河南传媒业区域化发展对策 被引量:3
6
作者 靳义增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1期88-91,共4页
河南传媒业发展应实施区域化发展战略,以区域市场为主体目标市场,以区域文化特征为传媒定位依托,以区域传媒资源整合构建良性竞争的传媒生态环境,走区域化发展之路,从而实现河南传媒业新一轮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 河南传媒业 区域化 发展对策
下载PDF
“虚静”: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思维方式之一 被引量:2
7
作者 靳义增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28-130,共3页
虚静是中国文论特有的一种创作思维方式。虚静以其空明的心境状态、凝神观照的专注态度而达到物我不分的境界;虚静思维具有非逻辑性和非理性的特征,是一种直觉思维;虚静思维体现了艺术创造活动的无功利性和自由性,在游心自适中使创造活... 虚静是中国文论特有的一种创作思维方式。虚静以其空明的心境状态、凝神观照的专注态度而达到物我不分的境界;虚静思维具有非逻辑性和非理性的特征,是一种直觉思维;虚静思维体现了艺术创造活动的无功利性和自由性,在游心自适中使创造活动达到“宛如神助”的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静 物我融合 直觉思维 无功利性
下载PDF
论文学理论“中国化”的基本途径 被引量:2
8
作者 靳义增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0-73,共4页
他国文学理论在中国的流变表现出两种态势:“化中国”与“中国化”。结合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历程和当代文论话语重建实践,从“化中国”到“中国化”的基本途径有四条:一是异质文化交融,激发文论新质;二是异域文论相似,互相启发阐释;三是... 他国文学理论在中国的流变表现出两种态势:“化中国”与“中国化”。结合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历程和当代文论话语重建实践,从“化中国”到“中国化”的基本途径有四条:一是异质文化交融,激发文论新质;二是异域文论相似,互相启发阐释;三是创造性“变异”他国文论;四是适应需要,促进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理论 中国化 基本途径
下载PDF
从变异学视角看文学理论“中国化”的基本条件 被引量:2
9
作者 靳义增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7年第7期55-58,共4页
变异学重在研究跨文明交流中原创理论的文明成果在接受国文明中的变异情况。就他国文论在中国的传播而言,这种变异表现出两种态势:中国他国化与他国中国化。结合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历程和当代文论话语重建实践,实现从"中国他国化&qu... 变异学重在研究跨文明交流中原创理论的文明成果在接受国文明中的变异情况。就他国文论在中国的传播而言,这种变异表现出两种态势:中国他国化与他国中国化。结合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历程和当代文论话语重建实践,实现从"中国他国化"到"他国中国化"转变的基本条件有三:一是文化适应性;二是文论适应性;三是需要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异学 文学理论 他国中国化 基本条件
下载PDF
文化经典阅读与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被引量:3
10
作者 靳义增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7期113-116,共4页
文明的冲突与差异是当今学术前沿问题,也是教育的核心问题。当代文化建设正面临从"中国西方化"到"西方中国化"的重要转折,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存在着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与传统文化缺失的严重矛盾,建构新闻传播学人... 文明的冲突与差异是当今学术前沿问题,也是教育的核心问题。当代文化建设正面临从"中国西方化"到"西方中国化"的重要转折,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存在着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与传统文化缺失的严重矛盾,建构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模式应当加强对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与学习,阅读中华文化经典是重建民族文化之"根",诵读文化经典是有效的教育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经典 新闻传播:培养模式
下载PDF
跨文明文论的异质性与变异性 被引量:1
11
作者 靳义增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17-220,共4页
跨文明文论的异质性与变异性是异质文论交流、对话的基础和催生新文论话语的动力。利用"文论的他国化规律"实现"西方文论的中国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即文化的适应性和需要的适应性。西方文论"中国化"至少... 跨文明文论的异质性与变异性是异质文论交流、对话的基础和催生新文论话语的动力。利用"文论的他国化规律"实现"西方文论的中国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即文化的适应性和需要的适应性。西方文论"中国化"至少有两条可行的途径:一是异质文论相似,互相启发阐释;二是对异质文论的创造性"误读"。异质文论的对话能够相互激活与启发,从而促使文论新质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明 文论 异质性 变异性
下载PDF
异质性与通约性:法国古典主义文论与中国复古主义文论比较 被引量:1
12
作者 靳义增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0-83,共4页
法国古典主义文论与中国复古主义文论是在异质文化传统中所生成的异质文论。其异质性表现在:法国古典主义以唯理主义哲学为基础,表现出对历史题材的偏爱,具有规范化的创作要求;中国复古主义文论以儒家文化为思想基础,表现出对经典的偏爱... 法国古典主义文论与中国复古主义文论是在异质文化传统中所生成的异质文论。其异质性表现在:法国古典主义以唯理主义哲学为基础,表现出对历史题材的偏爱,具有规范化的创作要求;中国复古主义文论以儒家文化为思想基础,表现出对经典的偏爱,没有严格规范的创作要求。在生成条件上的可通约性表现在:悠久的文化传统中固有复古的文化基因,最高统治者为稳固政权的需要而有意识的倡导与推动。在理论形态上的共同性在于:理论色彩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理论发展呈现出在复古中创新、与反复古同行的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质性 通约性 古典主义 复古主义
下载PDF
全球化进程中的本土文学与世界文学 被引量:1
13
作者 靳义增 《江西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38-40,共3页
文章在对本土文学和世界文学界定的基础上,论述本土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辩证互动关系。认为:本土文学是世界文学发展的基础,世界文学是本土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从本土文学到世界文学必然要经历文学的疼痛,反抗与融合是疼痛的历程与归宿。
关键词 全球化 本土文学 世界文学
下载PDF
论跨文明文学理论的变异性——以《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靳义增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17年第4期49-52,共4页
《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是宇文所安教授对中国古代文论的解读,由于"前理解"的不同,这种"解读"必然是对中国古代文论的变异。知识谱系上,零散性的文论被系统化地规整;概念范畴上,模糊性的文论被明晰化地界定;表达... 《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是宇文所安教授对中国古代文论的解读,由于"前理解"的不同,这种"解读"必然是对中国古代文论的变异。知识谱系上,零散性的文论被系统化地规整;概念范畴上,模糊性的文论被明晰化地界定;表达方式上,评点式批评被科学化解读。从而为跨文明文学理论交流的变异性提供了一个典型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 古代文论 变异性
下载PDF
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提升河南文化软实力路径探讨 被引量:1
15
作者 靳义增 汪洋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12年第2期136-138,共3页
传统文化的大众化、国际化和现代意识传播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传统文化的大众化传播是以平民立场和现代视觉来解读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国际化传播是本土文化资源的全球化共享,传统文化的现代意识传播是对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换。
关键词 传统文化 现代传播 文化软实力
下载PDF
文化传统与文论“失语”:兼评新传统说 被引量:1
16
作者 靳义增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09年第3期56-59,共4页
在文论"失语症"的讨论中,有人认为:我们已有现代文论新传统的"话语",所以,不存在"失语"问题。这一说法是难以立足的。第一,现代文论新传统所谓的"话语"与文论"失语症"所说的"失... 在文论"失语症"的讨论中,有人认为:我们已有现代文论新传统的"话语",所以,不存在"失语"问题。这一说法是难以立足的。第一,现代文论新传统所谓的"话语"与文论"失语症"所说的"失语"有着本质的不同。第二,五四以来是否形成了现代文论"新传统"是值得怀疑的。第三,真正的传统只有一个,新传统还是旧传统的延续,不可能以"新传统"作为重建的出发点。第四,用"新传统"来掩盖中西大传统的矛盾,只能起一种误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传统 新传统 失语症
下载PDF
文学人生:“入世”与“遁世”的价值和困惑 被引量:2
17
作者 靳义增 《许昌师专学报》 2002年第6期59-62,共4页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人生和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人生分别奠定了入世与遁世的文学人生理论 ,各自体现了“士”积极参与社会建构的实用人生理想和“士”与社会保持距离的审美人生理想。中国古代作家入世与遁世的人生模式 ,分别体现了“兼济...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人生和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人生分别奠定了入世与遁世的文学人生理论 ,各自体现了“士”积极参与社会建构的实用人生理想和“士”与社会保持距离的审美人生理想。中国古代作家入世与遁世的人生模式 ,分别体现了“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的人生价值 ,儒道互补的人生选择是调整入世与遁世人生价值冲突的有效手段。入世与遁世都存在着诸多困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遁世 入世 大学作品 人生 中国
下载PDF
论宛梆艺木兴盛的原因及特征 被引量:1
18
作者 靳义增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第4期71-73,共3页
宛梆艺术能够在南阳长期流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民俗民风的滋养;题材剧目的选择;语言体式的承载;乐器配合的效果和行当声腔的独特。宛梆艺术的特征是:崇高的艺术风格;强烈的情感投入;凸现的主体意识。
关键词 宛梆艺术 兴盛原因 特征 地方戏曲剧
下载PDF
文学人生:“入世”与“遁世”的价值和困惑
19
作者 靳义增 《中州学刊》 CSSCI 2002年第5期68-71,共4页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学人生和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文学人生分别奠定了入世与遁世的文学人生理论 ,各自体现了“士”积极参与社会建构的实用人生理想和“士”与社会保持距离的审美人生理想。中国古代作家入世与遁世的人生模式 ,分别体现...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学人生和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文学人生分别奠定了入世与遁世的文学人生理论 ,各自体现了“士”积极参与社会建构的实用人生理想和“士”与社会保持距离的审美人生理想。中国古代作家入世与遁世的人生模式 ,分别体现了“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的人生价值 ,儒道互补的人生选择是调整入世与遁世人生价值冲突的有效手段。入世与遁世都存在着诸多困惑。整合多元文化精华是升华和超越文学人生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世" "遁世" 文学人生理论 人生价值 人生模式 人生选择
下载PDF
屈原阐释的发展历程及其对中国当代文论的启示
20
作者 靳义增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19-222,共4页
古代文论对屈原的阐释体现出不同的文化语境与话语言说方式。汉初阐释屈原是道家文化语境与消解性话语模式;扬雄等人阐释屈原立足于儒家文化语境,是一种“解经”话语方式;刘勰虽仍“依经立义”,但三教合流后玄学思想影响下的“经”、“... 古代文论对屈原的阐释体现出不同的文化语境与话语言说方式。汉初阐释屈原是道家文化语境与消解性话语模式;扬雄等人阐释屈原立足于儒家文化语境,是一种“解经”话语方式;刘勰虽仍“依经立义”,但三教合流后玄学思想影响下的“经”、“义”均有了新变;王国维在中西文化汇通的语境下,运用审美话语模式阐释屈原。历史上屈原阐释的突破启示我们:全球化语境下建构中国文学理论的关键在于生成新的文化语境和话语运用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阐释屈原 文化语境 话语方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