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山东城子崖遗址岳石先民的生计策略
1
作者 葛利花 朱超 靳桂云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3,共9页
城子崖遗址自龙山时期即为鲁北区域中心城址,岳石时期承继了龙山时期粟、黍、稻、小麦、稗组合,并继续利用黍亚科、早熟禾亚科等资源,延续了农业与采集业并存发展的生业经济模式,以及对农作物实施精细化管理和加工流程。相较于龙山时期... 城子崖遗址自龙山时期即为鲁北区域中心城址,岳石时期承继了龙山时期粟、黍、稻、小麦、稗组合,并继续利用黍亚科、早熟禾亚科等资源,延续了农业与采集业并存发展的生业经济模式,以及对农作物实施精细化管理和加工流程。相较于龙山时期,岳石时期城子崖以粟、黍、稻为代表的农作结构和野生植物利用种类等调控程度不一,反映出先民在自然和社会大环境变迁中生计策略的能动性调整,这当是城子崖所在鲁北,乃至海岱地区社会文化持续发展之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子崖遗址 岳石时期 生业经济
下载PDF
联营汉墓遗址出土植物遗存的鉴定与分析
2
作者 王晓静 李则斌 +2 位作者 夏晶 李亚萍 靳桂云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0-38,共9页
2017年至2019年,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联合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仪征市博物馆对联营区域家族墓地进行了考古勘探与发掘。共发掘汉代墓葬121座,祭祀坑19座,出土陶器、铜器、玉器、漆木器等各类文物2300余件。初步确定该区域为西汉家族... 2017年至2019年,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联合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仪征市博物馆对联营区域家族墓地进行了考古勘探与发掘。共发掘汉代墓葬121座,祭祀坑19座,出土陶器、铜器、玉器、漆木器等各类文物2300余件。初步确定该区域为西汉家族墓地,有自己家族的规划埋葬区域,时代由西汉早期延续至西汉晚期。本文分析的植物材料来自本次发掘过程中的M77,时代为西汉早中期,绝对年代为公元前130年左右。经过采样、提取和鉴定工作,发现植物大遗存种类主要为水稻、粟、黍、大麻、豆科等,另绝大多数植物遗存仍然鲜亮,表明汉代联营地区墓中随葬农作物符合当时葬仪的最高规格,同时使用八种不同的农作物,即黍、粟、麦、粱、稻、麻、大豆和小豆,为研究联营汉墓随葬粮食种类及方式、认识汉代丧葬观念和社会生活等问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营汉墓 汉代 植物遗存 丧葬习俗
下载PDF
青海化隆沙隆卡遗址炭化植物遗存的考古学研究
3
作者 郭荣臻 肖永明 +4 位作者 靳桂云 梁官锦 卢悦 蔡林海 张占仓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0-128,共9页
沙隆卡遗址2016年度发掘的浮选结果表明,细石器时期居民对植物资源的利用以野生物种为主;仰韶文化时期,粟、黍在当时生业模式中的重要性有所提升;齐家文化时期,作物种类有粟、黍、小麦、大麦、燕麦、大豆等,农业生产呈现出以粟类作物为... 沙隆卡遗址2016年度发掘的浮选结果表明,细石器时期居民对植物资源的利用以野生物种为主;仰韶文化时期,粟、黍在当时生业模式中的重要性有所提升;齐家文化时期,作物种类有粟、黍、小麦、大麦、燕麦、大豆等,农业生产呈现出以粟类作物为主的多种旱地作物种植特点;卡约文化时期,作物仅见粟、黍、大麦,仍以粟作为主。粟、黍等本土作物,与小麦、大麦等西来作物在该聚落的交汇可能是史前中西文化交流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隆卡遗址 炭化植物 齐家文化 生业模式
下载PDF
山东日照两城镇龙山文化(4600~4000aB·P.)遗址出土木材的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24
4
作者 靳桂云 于海广 +3 位作者 栾丰实 王春燕 A.P.Underhill 腰希申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71-579,共9页
通过分析考古遗址中出土木材样品的树种,能够获得龙山文化前时期区域气候与植被环境的信息。文章采用体视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山东日照两城镇遗址出土的部分木材样品进行树种鉴定。分析与研究的结果表明:龙山文化前期,两城镇聚落... 通过分析考古遗址中出土木材样品的树种,能够获得龙山文化前时期区域气候与植被环境的信息。文章采用体视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山东日照两城镇遗址出土的部分木材样品进行树种鉴定。分析与研究的结果表明:龙山文化前期,两城镇聚落周围生长着麻栎、辽东桤木、杜梨和刚竹等树种,反映了比现在温暖湿润的气候状况,龙山文化的繁荣发展,可能与这种适宜的气候环境有关。研究结果还标志着,在我国东部地区,利用考古遗址中出土的木材等植物遗存,研究全新世时期高分辨率的气候演化过程及其与人类文化的关系,具有广泛的学术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照两城镇 龙山文化遗址 木材样品 植被环境 古气候
下载PDF
海岱地区龙山时代稻作农业研究的进展与问题 被引量:18
5
作者 靳桂云 栾丰实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6-55,共10页
关键词 稻作农业 农业研究 海岱地区 传播路线 中国大陆 栽培作物 发展历史 文化发展 农业历史 考古学
下载PDF
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气候与环境 被引量:11
6
作者 靳桂云 王传明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55-363,共9页
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序列已经基本建立,重建该地区新石器时代气候与环境演化过程,是深入理解人类文化发展背景和人类与环境关系的重要前提。现有的考古学和古环境科学研究成果显示,距今7000—6000年前后,山东西南部的汶泗流域... 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序列已经基本建立,重建该地区新石器时代气候与环境演化过程,是深入理解人类文化发展背景和人类与环境关系的重要前提。现有的考古学和古环境科学研究成果显示,距今7000—6000年前后,山东西南部的汶泗流域生长着现今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扬子鳄;距今5000—4000年前后,山东东南部的日照一带生长着刚竹,而现代的刚竹自然生长区域是在江淮之间;辽东半岛和华北平原第四纪沉积物中的孢粉等记录了全新世早期的温暖湿润气候和全新世中期气候逐渐冷干的变化过程。这些研究成果说明,在整个新石器时代海岱地区的气候都比现在温暖湿润,相当于现代的江淮地区。目前关于该地区古气候和古环境的研究,取得的认识远少于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研究成果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低;(2)年代学问题需要深入研究;(3)海岸线变迁问题有待深入;(4)对人类活动影响环境的问题关注不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岱地区 新石器时代 气候 环境
下载PDF
中国早期小麦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被引量:61
7
作者 靳桂云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1-20,共10页
关键词 中国北方地区 考古发现 小麦 早期 粮食作物 旱地高产 古代文明 环境关系
下载PDF
龙山文化居民食物结构研究 被引量:23
8
作者 靳桂云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9-111,167,共13页
龙山文化对中华文明作出过重要贡献,龙山文化居民食物结构的研究是龙山文化社会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龙山文化居民的植物性食物以农作物为主,野生植物所占比例很低,农作物包括稻、粟、黍、小麦和大麦,可能还有大豆。其中稻和粟占主要地... 龙山文化对中华文明作出过重要贡献,龙山文化居民食物结构的研究是龙山文化社会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龙山文化居民的植物性食物以农作物为主,野生植物所占比例很低,农作物包括稻、粟、黍、小麦和大麦,可能还有大豆。其中稻和粟占主要地位,其次是黍,小麦、大麦和大豆数量都很少。野生植物包括紫苏、黍亚科的某些种、藜科、葫芦科等;动物性食物包括家畜猪和狗、野生的陆生动物如鹿类和水生的各类鱼、蚌等。龙山文化居民植物性食物结构存在区域差异,泰沂山以南地区稻占主要地位,东南沿海尤甚,而泰沂山以北地区粟和黍代替稻成为主要粮食,这种情况从沿海向内地逐渐加强,这可能与自然环境以及文化传统有关,胶东半岛地区的情况则不甚明了。与大汶口文化、北辛文化相比,龙山文化居民食物结构中新出现了小麦、大麦和绵羊,这可能与公元前第三千纪欧亚大陆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山文化 食物结构 植物性食物 动物性食物 欧亚大陆文化交流
下载PDF
中国新石器时代祭祀遗迹 被引量:14
9
作者 靳桂云 《东南文化》 CSSCI 1993年第2期50-61,共12页
一、引言 新石器时代祭祀遗迹是指那些当时人们祭神祀祖、祈求生存发展等活动留下的考古学遗迹。和其它考古学遗迹相比;祭祀遗迹有其独有的特征。 祭祀本身是沟通人神的活动,它的意图在于让神灵享用人们的供品而赐人以福佑。祭祀活动... 一、引言 新石器时代祭祀遗迹是指那些当时人们祭神祀祖、祈求生存发展等活动留下的考古学遗迹。和其它考古学遗迹相比;祭祀遗迹有其独有的特征。 祭祀本身是沟通人神的活动,它的意图在于让神灵享用人们的供品而赐人以福佑。祭祀活动是原始先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新石器时代祭祀遗迹的考察,我们可以了解到原始人类复杂的社会生活,帮助我们研究当时人类的宗教文化和社会历史。正是基于此,笔者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此文,试图对新石器时代祭祀遗迹的内容和所反映的社会思想意识及社会背景等问题作一初步探讨,敬请各位专家不各赐教。 二、现有的考古资料 考察中国新石器时代诸考古学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祭祀遗迹 遗址 中国新石器时代 祭坛 墓地 地母神 文物 发掘简报 灰坑 牛河梁
下载PDF
土壤微形态分析及其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0
作者 靳桂云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97-200,共4页
土壤微形态分析的任务是将显微镜下观察、描述的土壤微形态特征及变化用来说明土壤生成、发育的演变规律,它有助于了解一般自然力量或人为因素对土壤形成过程的影响。土壤微形态分析在考古学中的优势主要有:分析区域环境演化与考古遗... 土壤微形态分析的任务是将显微镜下观察、描述的土壤微形态特征及变化用来说明土壤生成、发育的演变规律,它有助于了解一般自然力量或人为因素对土壤形成过程的影响。土壤微形态分析在考古学中的优势主要有:分析区域环境演化与考古遗址形成及考古学文化发展的关系;分析考古遗址内各类遗存的特征及其反映的人类活动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形态 环境考古 区域环境演化 古环境
下载PDF
山东地区植物考古的新发现和新进展 被引量:5
11
作者 靳桂云 王春燕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5-61,共7页
进入21世纪,山东地区的植物考古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在新石器时代农业研究中,目前已经确认在龙山文化时期,稻、粟、黍、麦已经成为基本的作物种类;在日照等地区发现了水稻种植和收割、加工的一些证据;海岱地区的稻作农业开始于... 进入21世纪,山东地区的植物考古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在新石器时代农业研究中,目前已经确认在龙山文化时期,稻、粟、黍、麦已经成为基本的作物种类;在日照等地区发现了水稻种植和收割、加工的一些证据;海岱地区的稻作农业开始于北辛文化时期,分布范围只限于南部的少数地区;大汶口文化时期,稻作农业分布的区域向北推进;龙山文化时期,稻作扩散到了包括鲁北和胶东半岛在内的整个海岱地区,并且可能完成了向朝鲜半岛和日本的传播;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日照等东部地区稻作农业占比较重要地位,而茌平等西部地区可能以粟和黍等旱作农业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地区 植物考古 古代农业 植被环境与人类关系
下载PDF
海岱地区史前稻作农业初步研究 被引量:14
12
作者 靳桂云 《农业考古》 2001年第3期91-96,共6页
关键词 海岱地区 稻作农业 水稻 栽培 生产 发展
下载PDF
中国北方史前遗址稻作遗存的植物硅酸体判别标准 被引量:6
13
作者 靳桂云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2年第1期1-9,共9页
利用植物硅酸体方法鉴定考古遗址中的栽培稻遗存,关键之一就是确立鉴定标准。通过对野生稻生长的环境背景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在中国北方地区,在全新世时期,特别是仰韶时代和龙山时代,不具备野生稻生长的气候条件;在考古遗址中发现的稻属... 利用植物硅酸体方法鉴定考古遗址中的栽培稻遗存,关键之一就是确立鉴定标准。通过对野生稻生长的环境背景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在中国北方地区,在全新世时期,特别是仰韶时代和龙山时代,不具备野生稻生长的气候条件;在考古遗址中发现的稻属植物硅酸体可以被看成是栽培稻的遗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地区 史前遗址 稻作遗存 硅酸体 判别标准
下载PDF
史前考古遗址中一种重要的古气候信息载体: 软体动物贝壳 被引量:3
14
作者 靳桂云 《东南文化》 CSSCI 1999年第1期68-71,共4页
史前考古遗址中出土的软体动物贝壳中的氧碳同位素值是生长时期气候变化的良好指示器,对有比较确切考古学年代的贝壳的分析,有助于建立史前气候变化的序列。
关键词 史前考古遗址 古气候 贝壳 氧碳同位素
下载PDF
有关环境考古学的一些方法 被引量:1
15
作者 靳桂云 《文物世界》 1998年第1期88-97,共10页
有关环境考古学的一些方法ColinRenfrewandPaulBahn著靳桂云译(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环境考古是已经得到充分发展的一门学科,它将人类视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并与生态系统中的其它物种相互影响。环境影响着人类... 有关环境考古学的一些方法ColinRenfrewandPaulBahn著靳桂云译(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环境考古是已经得到充分发展的一门学科,它将人类视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并与生态系统中的其它物种相互影响。环境影响着人类生活:不同的纬度和海拔高度、地形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环境考古学 树木年轮 氧同位素 古气候 考古学家 阿拉斯加 海平面 气候变化 遗址
下载PDF
地质学方法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靳桂云 《文物世界》 1998年第4期82-86,共5页
19世纪,在对灭绝动物的骨骼进行研究的同时,对与之密切相关的人类遗骸及人工制品也进行了调查,这标志着地质学与考古学结合的开始①。尽管这种结合还很不成熟,但也为这两个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大量有用的资料。到了19世纪末20世... 19世纪,在对灭绝动物的骨骼进行研究的同时,对与之密切相关的人类遗骸及人工制品也进行了调查,这标志着地质学与考古学结合的开始①。尽管这种结合还很不成熟,但也为这两个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大量有用的资料。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种学科间的合作曾一度停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家 植物硅酸体 考古学研究 第四纪地质学 环境考古学 考古遗址 水稻硅酸体 人类活动 新石器时代遗址 古土壤
下载PDF
梁思永先生与龙山文化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靳桂云 《管子学刊》 1992年第1期65-68,共4页
梁思永先生是著名的中国第一代考古学家之一,他为我国的考古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梁先生早年在国外研究考古学和人类学,1930年回国之后,参加了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的工作。他竭毕生精力于我国的考古事业,在1930—1937年... 梁思永先生是著名的中国第一代考古学家之一,他为我国的考古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梁先生早年在国外研究考古学和人类学,1930年回国之后,参加了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的工作。他竭毕生精力于我国的考古事业,在1930—1937年间创造性地运用近代考古学方法,给中国的田野考古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仅如此,在整理考古资料、编写发掘报告、学术研究等方面,梁先生也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山文化 文化研究 城子崖 中国考古学 遗址 发掘报告 考古发掘 考古工作 近代考古学 考古学家
下载PDF
东周齐国贵族埋葬制度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靳桂云 《管子学刊》 1994年第3期59-63,共5页
东周齐国贵族埋葬制度研究靳桂云进入70年代以来,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深入开展,发现和发掘的齐国贵族大墓不断增多,这对我们研究齐国贵族的埋葬制度及认识东周齐国的社会和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根据考古发掘资料和文献记... 东周齐国贵族埋葬制度研究靳桂云进入70年代以来,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深入开展,发现和发掘的齐国贵族大墓不断增多,这对我们研究齐国贵族的埋葬制度及认识东周齐国的社会和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根据考古发掘资料和文献记载对东周齐国贵族的埋葬制度特点及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葬制度 随葬品 齐国 二层台 贵族 青铜礼器 陪葬墓 器物坑 厚葬之风 东周时期
下载PDF
齐国乐舞文化的考古发现 被引量:3
19
作者 靳桂云 《管子学刊》 1995年第2期92-94,共3页
齐国乐舞文化的考古发现靳桂云齐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时期,齐文化在当时处于领先地位,乐舞文化也是一个重要方面。齐国乐舞文化素称发达,管仲作歌以驱疲劳;孔子闻韶... 齐国乐舞文化的考古发现靳桂云齐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时期,齐文化在当时处于领先地位,乐舞文化也是一个重要方面。齐国乐舞文化素称发达,管仲作歌以驱疲劳;孔子闻韶于齐,三月不知肉味;晏婴、邹忌以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墓 海阳嘴子前 齐国 编钟 考古发现 文物考古 齐文化 战国时期 东周墓 文化发展
下载PDF
纪念发掘城子崖遗址六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述要
20
作者 靳桂云 《管子学刊》 1992年第2期74-76,共3页
1928年春天,曾任前齐鲁大学文学院院长的吴金鼎先生在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县龙山镇(原属历城县)发现了城子崖遗址,随后,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与山东省政府于1930—1931年对城子崖遗址进行了发掘,并出版了第一部由中国学者自己... 1928年春天,曾任前齐鲁大学文学院院长的吴金鼎先生在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县龙山镇(原属历城县)发现了城子崖遗址,随后,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与山东省政府于1930—1931年对城子崖遗址进行了发掘,并出版了第一部由中国学者自己编著的中国田野考古报告——《城子崖》,同时,确认了在黄河下游存在着一种与中原地区的彩陶文化有别,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古代文化——龙山文化。龙山文化的发现和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山文化 城子崖 考古学文化 国际学术讨论会 文物考古 中原地区 遗址 山东省 黄河下游 文明起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