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苏里格气田致密砂岩气藏多层分压开采面临的难题及对策 被引量:17
1
作者 李宪文 肖元相 +5 位作者 陈宝春 沈云波 问晓勇 周长静 史华 靳福广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66-73,共8页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发育二叠系山西组、石盒子组等多套含气层系,具有“一井多层、单层低产、横向非均质性强、渗透率低、压力低、丰度低”等特征,是典型的致密砂岩气藏。虽然历经多年的勘探开发,对该气田的地质认识不断深化,工艺技...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发育二叠系山西组、石盒子组等多套含气层系,具有“一井多层、单层低产、横向非均质性强、渗透率低、压力低、丰度低”等特征,是典型的致密砂岩气藏。虽然历经多年的勘探开发,对该气田的地质认识不断深化,工艺技术创新发展和技术思路不断完善推动了该气田的规模上产,但随着勘探开发工作的持续推进,储层条件更加复杂,对多层分压开采技术提效降本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在回顾总结苏里格气田多层连续分压开采技术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首先分析总结了攻关取得的认识与启示,认为目前已形成的机械封隔器分压和套管滑套分压两套主体分压技术是经济有效开发该气田的关键技术,压裂作业效率提高1倍以上,应用效果良好。进而把该气田开发面临的技术挑战归纳为“多层动用不充分、钻采工艺不满足气井全生命周期效益开发需要、分压工艺难以兼顾上古生界与下古生界气藏叠合开发需要”。最后结合苏里格气田的开发形势,探讨了解决上述难题的对策以及气藏多层分压开采技术的发展方向:①加强与井网匹配研究,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及最终采收率;②优选改造层位,优化分压技术,提升多层动用开发效益;③系统优化钻采工艺技术,建立全生命周期小井眼提效降本新模式;④攻关适应于上、下古生界储层分压合求技术,以满足上、下古生界气藏叠合开发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苏里格气田 套管滑套 连续油管 小井眼 井网优化 分压合求 多层开发 技术对策
下载PDF
新型气井智能针阀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靳福广 朱迅 《化工自动化及仪表》 CAS 2018年第10期779-783,共5页
针对苏里格气田在高压气井生产中不能远程开井的问题,研制了新型气井智能电动针阀,并将它无缝接入气井智能监控系统中。该针阀已完成13口井的安装调试,气井开井用时平均30min,大幅降低了人工工作量,阀门的调节精度由0.50%提高到0.05%,... 针对苏里格气田在高压气井生产中不能远程开井的问题,研制了新型气井智能电动针阀,并将它无缝接入气井智能监控系统中。该针阀已完成13口井的安装调试,气井开井用时平均30min,大幅降低了人工工作量,阀门的调节精度由0.50%提高到0.05%,开启和关闭扭矩降至0.6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气井智能针阀 电动执行机构 主控阀 风光互补发电 远程控制终端
下载PDF
苏里格气田苏120区块低渗致密砂岩储层微观特征精细描述 被引量:7
3
作者 郝骞 张志刚 +4 位作者 靳福广 孙卫峰 杜鹏 薛雯 马志欣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4年第3期5-9,1-2,共5页
通过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恒速压汞、核磁共振等测试数据详细分析,精细表征了苏里格气田苏120正块低渗致密砂岩储层微观特征。研究表明: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石英砂岩和石英砂岩,储集空间主要为岩屑溶孔和晶间... 通过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恒速压汞、核磁共振等测试数据详细分析,精细表征了苏里格气田苏120正块低渗致密砂岩储层微观特征。研究表明: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石英砂岩和石英砂岩,储集空间主要为岩屑溶孔和晶间孔。在孔隙半径相差较小的情况下,毛管半径分布相差很大,说明渗透率变化重点受喉道控制,喉道是低渗致密砂岩储层有效开发的关键因素。引起储层差异的原因是受沉积微相、成岩作用、构造因素及地层水的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特征 致密砂岩储层 精细描述 恒速压汞 核磁共振
下载PDF
苏里格气田东区下古生界马五_4~1储层综合评价 被引量:14
4
作者 李浮萍 卢涛 +3 位作者 唐铁柱 靳福广 赵忠军 蒋婷婷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2012年第7期32-38,5,共7页
利用岩心分析化验资料,综合储层岩电参数、有效储层厚度及试气生产情况,从沉积微相及成岩作用研究入手,结合古地貌恢复及现今构造刻画,分析储层的主控因素,对储层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Ⅰ类储层主要分布在潮上云坪及膏云坪中,位... 利用岩心分析化验资料,综合储层岩电参数、有效储层厚度及试气生产情况,从沉积微相及成岩作用研究入手,结合古地貌恢复及现今构造刻画,分析储层的主控因素,对储层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Ⅰ类储层主要分布在潮上云坪及膏云坪中,位于古岩溶斜坡或斜坡中的残丘边缘地带,发育裂缝和溶孔,占整个储层的24.6%;Ⅱ类储层主要分布在潮上云坪与泥云坪过渡带,位于古岩溶斜坡或残丘内,发育溶孔和晶间溶孔,占整个储层的42.5%;Ⅲ类储层沉积微相主要为潮上泥云坪,位于洼地或沟槽等地貌单元,孔隙类型以晶间孔为主,占整个储层的3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里格气田东区 储层综合评价 沉积微相 成岩作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