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然地理分区视角下的青藏高原细石叶技术遗存 被引量:1
1
作者 靳英帅 张晓凌 +4 位作者 何伟 杨紫衣 谭韵瑶 王社江 高星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61-971,共11页
青藏高原高寒缺氧给人类生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古人类在高原进驻和扩散的历史一直备受学界关注。细石叶技术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复杂打制石器技术,极具辨识度和代表性。目前该技术遗存几乎遍布整个高原,为探讨古代人群在该区域的迁... 青藏高原高寒缺氧给人类生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古人类在高原进驻和扩散的历史一直备受学界关注。细石叶技术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复杂打制石器技术,极具辨识度和代表性。目前该技术遗存几乎遍布整个高原,为探讨古代人群在该区域的迁徙和扩散过程提供了重要材料。青藏高原地域广大,包含多个地理区域,在气候与地貌环境上差异巨大,对于人类生存的影响不尽相同。本文借鉴青藏高原自然地理的研究成果,以自然分区视角观察不同细石叶技术遗存在高原的分布,进而分析细石叶技术人群在高原的适应过程,为探讨细石叶技术在高原的传播以及细石叶技术人群在高原的扩散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地理分区 青藏高原 细石叶技术 高海拔地区 人类迁徙
下载PDF
南亚次大陆打制石器的发现与研究综述
2
作者 杨紫衣 靳英帅 +1 位作者 王社江 张晓凌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98-411,共14页
南亚次大陆位于欧亚大陆南部,历来与东南亚和东亚关系密切,是东西方旧石器文化交流的枢纽之一。自旧石器时代早期开始,南亚次大陆就有古人类活动的踪迹,这一地区发现的打制石器遗存数量丰富、面貌多样;石核-石片技术具有本土特征,阿舍... 南亚次大陆位于欧亚大陆南部,历来与东南亚和东亚关系密切,是东西方旧石器文化交流的枢纽之一。自旧石器时代早期开始,南亚次大陆就有古人类活动的踪迹,这一地区发现的打制石器遗存数量丰富、面貌多样;石核-石片技术具有本土特征,阿舍利技术、莫斯特技术、石叶技术和几何形细石器技术与欧亚大陆西侧十分相似;细石叶技术可能受到东亚的影响。本文回顾了南亚次大陆打制石器的发现与研究简史,梳理其文化分期和石器工业技术面貌特点,希望能对东西方旧石器文化起源、交流与扩散课题的深入研究有所启发,并为中国以后的旧石器考古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石器时代 石制品 类型 技术 南亚次大陆
下载PDF
楔形石核概念内涵与细石核分类初探 被引量:10
3
作者 靳英帅 张晓凌 仪明洁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07-319,共13页
细石叶技术是晚更新世末-全新世早期在东北亚及北美地区流行的石制品生产技术,其中楔形石核技术的研究格外引人关注,在楔形石核的内涵和研究中,存在很大分歧。本文回顾楔形石核的研究历史,就目前楔形石核最为关键的分类标准和技术内涵问... 细石叶技术是晚更新世末-全新世早期在东北亚及北美地区流行的石制品生产技术,其中楔形石核技术的研究格外引人关注,在楔形石核的内涵和研究中,存在很大分歧。本文回顾楔形石核的研究历史,就目前楔形石核最为关键的分类标准和技术内涵问题,尝试运用操作链的理念,借鉴"概念型版"的思想,建立细石叶技术分类系统,揭示楔形石核技术的内涵。楔形石核与锥形石核、船形石核等的区别不仅仅是形态上的区别,而是整个制作理念上的区别,在此基础上,就细石叶技术在华北的扩散问题略作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楔形石核 概念型版 片状毛坯开发 细石叶技术
下载PDF
尼阿底遗址新的测年结果表明过去~45ka古人类间歇地占据青藏高原腹地 被引量:1
4
作者 葛俊逸 张晓凌 +9 位作者 王社江 李林辉 何伟 靳英帅 张佩琦 许冰 邓成龙 John WOLSEN 郭正堂 高星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50-572,共23页
早期人类占据高海拔青藏高原环境的时间和机制,是人类演化与环境的关系研究领域备受关注的重要科学问题.本文对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海拔4600m的尼阿底(Nwya Devu)旧石器遗址进行了重新调查,在遗址区的低湖岸阶地上新发现了一套细石叶技术制... 早期人类占据高海拔青藏高原环境的时间和机制,是人类演化与环境的关系研究领域备受关注的重要科学问题.本文对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海拔4600m的尼阿底(Nwya Devu)旧石器遗址进行了重新调查,在遗址区的低湖岸阶地上新发现了一套细石叶技术制品,迥异于之前所报道的以石叶技术为主的石器技术工业.利用石英光释光和淡水螺壳加速器质谱14C测年手段,结合贝叶斯模拟,获得上述两种不同类型的石制品加工技术在该区的出现年代分别为(45.6±2.6)ka和(10.3±0.5)ka,代表了青藏高原腹地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存和细石器遗存,意味着狩猎-采集者在过去45ka曾多次间歇性地活动于高原腹地的高海拔地区.研究也表明,相对稳定的沉积环境和较温暖的气候环境有利于早期人类多次占据该遗址区.在50~40ka期间,青藏高原和欧亚大陆大部分地区同时出现旧石器时代晚期初段流行的石叶技术,指示着早期现代人迅速、大规模地向全球扩散,从而对早期人类的地理分布产生了深远影响.结合新的考古证据和前人的藏族人群古遗传学研究,认为在过去45ka青藏高原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狩猎-采集人群提供了相对稳定的栖息地,从而形成现今藏族人群复杂的多源基因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旧石器时代 尼阿底 高海拔适应 细石器工业 旧石器时代晚期初段 光释测年光 AMS 14C测年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腹地发现最早细石叶技术遗址
5
作者 靳英帅 张晓凌 +7 位作者 王社江 葛俊逸 何伟 达娃 谭韵瑶 杨紫衣 Christopher MORGAN 高星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88-1601,共14页
细石叶技术产品是青藏高原发现最丰富的史前人类文化遗物,代表了早期人类在高原的大规模迁徙.然而,经过系统发掘、具有可靠年代数据的细石叶技术遗址在青藏高原发现较少,高原腹地更为缺乏,这对理解细石叶技术人群在高原大规模迁徙扩散... 细石叶技术产品是青藏高原发现最丰富的史前人类文化遗物,代表了早期人类在高原的大规模迁徙.然而,经过系统发掘、具有可靠年代数据的细石叶技术遗址在青藏高原发现较少,高原腹地更为缺乏,这对理解细石叶技术人群在高原大规模迁徙扩散的时间和过程带来了诸多障碍.本文研究报道了青藏高原腹地海拔4600m处新发现的细石叶技术遗址——尼阿底遗址第3地点.技术-类型学分析结果显示,尼阿底遗址第3地点细石叶的生产主要包括楔形石核和半锥形石核两种技术,与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华北地区的细石叶技术特征接近.光释光测年(OSL)和碳十四测年(^(14)C)的结果表明,尼阿底遗址第3地点的年代为11000~10000a BP.尼阿底遗址第3地点作为目前青藏高原腹地发现的最早的细石叶技术遗址,为了解拥有细石叶技术的狩猎采集者到达高原腹地的时间及其可能的扩散路线提供了重要信息.另外,通过对整个高原细石叶技术发展的分析,结合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对比显示,细石叶技术人群迁移进入高原可能与人类对高原的长期占领以及现代藏族人的形成有密切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腹地 尼阿底遗址第3地点 细石叶技术 早全新世 高海拔适应
原文传递
早期现代人向青藏高原腹地的扩散之路 被引量:2
6
作者 张佩琪 张晓凌 +7 位作者 李林辉 何伟 达瓦 靳英帅 葛俊逸 Nicolas Zwyns 王社江 高星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23期2411-2415,M0004,共6页
人类扩散至青藏高原腹地的时间可追溯至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晚期,目前我们对该历史过程知之甚少,西藏尼阿底遗址为探讨古代人群向高原扩散的行为模式提供了重要线索.石器技术分析与文化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尼阿底独特的石叶遗存为典型旧石... 人类扩散至青藏高原腹地的时间可追溯至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晚期,目前我们对该历史过程知之甚少,西藏尼阿底遗址为探讨古代人群向高原扩散的行为模式提供了重要线索.石器技术分析与文化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尼阿底独特的石叶遗存为典型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叶技术,由于高原上缺少更早或同时期的相关遗址,其来源指向低海拔地区.现有考古学证据表明,尼阿底与中国宁夏水洞沟和亚洲北部的考古遗址具有密切联系,是早期现代人迁徙和文化互动的结果.GIS最低成本路径分析提示,高原腹地与平原地区石叶技术人群的交流存在两条可能性较大的路线:一是西伯利亚和蒙古国北部横穿戈壁,经水洞沟连接高原腹地;二是北亚地区绕戈壁边缘经中国东北连通水洞沟及青藏高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洞沟 旧石器时代晚期 青藏高原腹地 亚洲北部 石器技术 考古遗址 石叶技术 尼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