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雌性大鼠尿道壁内横纹括约肌一氧化氮合酶分布的免疫组化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鞠彦合 邱志勇 +1 位作者 廖利民 叶云龙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7年第7期602-603,共2页
目的研究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在大鼠尿道壁内横纹肌的分布情况。方法雌性Wistar大鼠4只,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后,解剖膀胱和尿道全长标本,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2只做平行尿道长轴的纵行切片,2只做垂直尿道的横行切片,常规HE染... 目的研究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在大鼠尿道壁内横纹肌的分布情况。方法雌性Wistar大鼠4只,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后,解剖膀胱和尿道全长标本,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2只做平行尿道长轴的纵行切片,2只做垂直尿道的横行切片,常规HE染色、Mallory磷钨酸苏木素染色了解尿道的显微解剖。定位尿道横纹括约肌后局部进行nNOS免疫组化染色。结果雌性Wistar大鼠的尿道为一长约1.5~2.0cm的管状结构。其典型的组织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环行横纹肌纤维层、环行平滑肌纤维层、纵行平滑肌纤维层、致密结缔组织层和上皮层。全尿道标本纵切面显示,尿道壁内横纹括约肌并不分布于尿道全长,而是仅环绕尿道的中下段。横切面显示尿道壁内横纹括约肌呈封闭环形,约5~10层不等,但并不是均匀分布,后壁横纹肌层较前壁为厚,层数稍多。nNOS免疫活性在部分尿道壁内横纹肌内呈强阳性表达。结论nNOS在部分尿道壁内横纹肌内呈强阳性表达,提示其对尿道壁内横纹肌可能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横纹括约肌 一氧化氮合酶 尿道 大鼠
下载PDF
输尿管镜联合钬激光技术腔内治疗尿道狭窄30例 被引量:2
2
作者 付光 廖利民 +5 位作者 鞠彦合 李东 韩春生 熊宗胜 史文博 吴娟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8年第3期285-285,共1页
目的探讨输尿管镜联合钬激光技术治疗尿道狭窄的初步临床结果。方法观察输尿管镜联合钬激光技术治疗男性尿道狭窄患者30例的临床疗效。结果1次手术成功21例,2次手术4例,3次手术3例;其中2例转开放手术。术后9例失访,其余21例患者随访3~3... 目的探讨输尿管镜联合钬激光技术治疗尿道狭窄的初步临床结果。方法观察输尿管镜联合钬激光技术治疗男性尿道狭窄患者30例的临床疗效。结果1次手术成功21例,2次手术4例,3次手术3例;其中2例转开放手术。术后9例失访,其余21例患者随访3~37个月,13例排尿通畅,8例需要定期尿道扩张。结论钬激光联合输尿管镜技术为尿道狭窄与闭锁再通提供了一种低创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道狭窄 输尿管镜 钬激光
下载PDF
不同体位下盆底训练对男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底肌肌力的影响
3
作者 安迪 王建霞 +7 位作者 张帆 靖华芳 高轶 从惠玲 鞠彦合 胡春英 吴娟 廖利民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42-1044,共3页
前列腺术后尿失禁(post-prostatectomy incontinence,PPI)是根治性前列腺术后会立即出现的疾病[1]。由于术后多伴有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给广大老年男性带来了烦恼[1]。影响SUI机制有3个因素,分别是尿道功能。
关键词 压力性尿失禁 不同体位 前列腺术后 老年男性 盆底肌肌力 尿道功能 盆底训练
下载PDF
三种不同膀胱扩大术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鞠彦合 廖利民 +3 位作者 李东 梁文立 付光 熊宗胜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807-810,共4页
目的运用三种不同术式的膀胱扩大术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并观察疗效。方法10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接受膀胱扩大手术。其中7例(10侧)行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2例行自体膀胱扩大术,1例行输尿管膀胱扩大术。术后随访1~42月,经B超或磁共振尿... 目的运用三种不同术式的膀胱扩大术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并观察疗效。方法10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接受膀胱扩大手术。其中7例(10侧)行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2例行自体膀胱扩大术,1例行输尿管膀胱扩大术。术后随访1~42月,经B超或磁共振尿路造影(MRU)、肾功能及影像尿动力学检查评估疗效。结果与术前比较,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患者肾积水明显缓解或消失;4例血清肌酐明显下降;10侧膀胱输尿管返流均消失,膀胱容量和顺应性明显改善。自体膀胱扩大中的1例脊膜膨出患者,术后1月膀胱容量增加了13mL,但顺应性改善不明显;另1例脊髓损伤患者的自主神经过反射症状得到部分缓解。接受输尿管膀胱扩大术的1例隐性骶裂患者,术后膀胱容量增加显著,肾积水状况改善,血清肌酐下降。本组9例患者术后均能掌握并坚持自行间歇导尿术。结论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仍然是目前神经源性小容量低顺应性膀胱治疗的金标准。有返流性巨输尿管的患者(尤其小儿)可选择输尿管膀胱扩大术。自体膀胱扩大术的选择要慎重,相对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来说其容量扩大有限,疗效尚待大样本长期的随访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源性膀胱 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 自体膀胱扩大术 输尿管膀胱扩大术 膀胱扩大术
下载PDF
脊髓损伤后并发肾积水患者的影像尿动力学特点与处理 被引量:7
5
作者 鞠彦合 廖利民 +4 位作者 李东 付光 熊宗胜 韩春生 吴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646-649,共4页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发生肾积水患者的影像尿动力学特点与处理原则,为脊髓损伤后并发肾积水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2002年12月至2008年6月我科对1393例脊髓损伤患者进行肾脏B超检查,发现肾积水患者169例,男157例,女12例。对这些患者进行...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发生肾积水患者的影像尿动力学特点与处理原则,为脊髓损伤后并发肾积水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2002年12月至2008年6月我科对1393例脊髓损伤患者进行肾脏B超检查,发现肾积水患者169例,男157例,女12例。对这些患者进行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分析其特点,并按其特点选择相应的处理方法。结果:肾积水占本组脊髓损伤患者的12%。5例因输尿管结石梗阻引起肾积水,影像尿动力学表现为逼尿肌过度活动伴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经碎石治疗后积水消失。164例因膀胱尿道功能障碍引起肾积水,其中57例有膀胱输尿管返流,107例无返流(52例为低顺应性膀胱,52例过早出现或持续逼尿肌收缩型明显协同失调,3例为输尿管壁段梗阻)。47例返流性肾积水者采用经膀胱引流处理(留置尿管或膀胱造瘘,括约肌注射肉毒毒素或括约肌切断),75例非返流性积水采用经膀胱储尿(口服抗胆碱能制剂,膀胱壁注射肉毒毒素,膀胱扩大加输尿管抗返流再植术)配合间歇导尿,肾积水均得到缓解或消失。10例有返流患者因个人意愿选择膀胱储尿配合间歇导尿,32例无返流患者因不接受间歇导尿选择膀胱引流处理,肾积水也均缓解或消失。结论:脊髓损伤后发生肾积水的患者影像尿动力学特点不尽相同,依据引起肾积水的不同机制特点进行处理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肾积水 影像尿动力学 治疗
下载PDF
脑卒中导致的下尿路功能障碍 被引量:7
6
作者 鞠彦合 廖利民 张通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5年第11期888-889,共2页
关键词 脑卒中 下尿路功能障碍 综述 神经系统功能
下载PDF
脊柱裂患者的影像尿动力学特点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鞠彦合 廖利民 +4 位作者 付光 熊宗胜 韩春生 王卓 刘丽岩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5年第11期892-893,共2页
目的分析脊柱裂患者的影像尿动力学特点,探讨其发生上尿路损害的尿动力学危险因素。方法33例脊柱裂患者采用非完全同步影像尿动力学方法评估患者的膀胱尿道功能,了解膀胱的感觉、稳定性、顺应性、相对安全容量、逼尿肌漏尿点压力、有无... 目的分析脊柱裂患者的影像尿动力学特点,探讨其发生上尿路损害的尿动力学危险因素。方法33例脊柱裂患者采用非完全同步影像尿动力学方法评估患者的膀胱尿道功能,了解膀胱的感觉、稳定性、顺应性、相对安全容量、逼尿肌漏尿点压力、有无膀胱输尿管返流等储尿功能参数,以及排尿期逼尿肌压力、有无逼尿肌内外括约肌协同失调(DSD)等排尿功能参数。将患者按照有无肾积水或返流、肾功能损害分为上尿路损害组和非损害组,统计比较各组中尿动力学参数的差异。结果脊柱裂患者上尿路损害的发生率约为51%(17/33),其中膀胱输尿管返流发生率为33%(11/33),无返流性肾积水发生率为18%(6/33)。在肾积水患者中,64.7%具有膀胱输尿管返流。上尿路损害组的膀胱顺应性和相对安全容量等参数与非损害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脊柱裂患者具有较高的上尿路损害发生率,其中膀胱输尿管返流占较大比例。膀胱顺应性下降及相对安全容量小可能是患者发生上尿路损害的主要尿动力学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裂 上尿路功能 影像尿动力学 影像特点
下载PDF
单纯间歇导尿改善神经源性膀胱并发上尿路扩张积水12例报道 被引量:7
8
作者 鞠彦合 廖利民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12-615,共4页
目的探讨单纯间歇导尿改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上尿路扩张积水的影像尿动力学适应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6年6月采用单纯间歇导尿处理的12例神经源性膀胱并发上尿路扩张积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系统规律随访,本组患者肾积水... 目的探讨单纯间歇导尿改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上尿路扩张积水的影像尿动力学适应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6年6月采用单纯间歇导尿处理的12例神经源性膀胱并发上尿路扩张积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系统规律随访,本组患者肾积水均得到缓解或消失。其影像尿动力学共同特点为无逼尿肌过度活动,测压容积>300 ml,储尿期末逼尿肌压力<40cm H2O,无膀胱输尿管返流,排空差,腹压排尿,残余尿>150 ml。结论对于储尿功能尚可,主要表现为排尿障碍的神经源性膀胱并发上尿路扩张积水患者,建议首选间歇导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源性膀胱 肾积水 影像尿动力学 间歇导尿
下载PDF
硝酸甘油对脊髓损伤雌性大鼠离体尿道肌条张力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鞠彦合 廖利民 +1 位作者 叶云龙 吕振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8年第11期1005-1006,共2页
目的研究一氧化氮(NO)供体硝酸甘油对慢性期完全性脊髓损伤雌鼠离体尿道肌条张力的影响。方法3月龄健康雌性未育SD大鼠30只,手术横断胸10脊髓。饲养8周后,筛选出BBB评分≤5分的大鼠10只作为实验组,随机选取10只正常鼠作为对照组,测定组... 目的研究一氧化氮(NO)供体硝酸甘油对慢性期完全性脊髓损伤雌鼠离体尿道肌条张力的影响。方法3月龄健康雌性未育SD大鼠30只,手术横断胸10脊髓。饲养8周后,筛选出BBB评分≤5分的大鼠10只作为实验组,随机选取10只正常鼠作为对照组,测定组织浴槽中加入硝酸甘油0.5mg前后,尿道肌条近段平滑肌部分和远段外括约肌复合体部分张力的变化。结果组织浴槽中加入硝酸甘油0.5mg后,正常鼠尿道肌条远段张力值从(640.50±91.79)mg降低至(597.50±92.61)mg,实验鼠尿道肌条远段张力值从(485.50±68.94)mg降低至(459.90±69.51)mg。正常鼠尿道肌条近段、远段用药前后张力差分别为(222.30±12.14)mg和(42.00±7.86)mg;实验鼠尿道肌条近段、远段用药前后张力差分别为(223.00±15.78)mg和(25.60±5.17)mg。结论组织浴槽中加入硝酸甘油对尿道平滑肌和尿道外括约肌复合体均产生松弛效应,对正常鼠尿道外括约肌复合体产生的松弛效应大于脊髓损伤鼠,但对尿道平滑肌产生的松弛效应大致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尿道平滑肌 尿道外括约肌 硝酸甘油 一氧化氮 大鼠
下载PDF
下尿路NO信号通路及其在脊髓损伤中的意义 被引量:2
10
作者 鞠彦合 廖利民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0期792-794,共3页
关键词 脊髓损伤 信号通路 下尿路 信号分子 一氧化氮 器官系统 病理过程
下载PDF
钬激光外括约肌切开术治疗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7例报道 被引量:1
11
作者 鞠彦合 廖利民 +3 位作者 李东 付光 熊宗胜 史文博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7年第7期615-616,共2页
目的探讨钬激光外括约肌切开术治疗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DSD)的技术方法、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对7例接受钬激光外括约肌切开术的神经源性DSD男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中及术后无1例患者需要输血。7例患者术后在症状学、实验室、... 目的探讨钬激光外括约肌切开术治疗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DSD)的技术方法、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对7例接受钬激光外括约肌切开术的神经源性DSD男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中及术后无1例患者需要输血。7例患者术后在症状学、实验室、影像学和尿动力学指标等方面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1例术后勃起功能受影响。所有患者无需再次手术。结论钬激光外括约肌切开术治疗DSD具有出血少、安全、疗效确切的优点,对有适应症的、经选择的患者不失为一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钬激光 括约肌切开 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DSD)
下载PDF
糖尿病膀胱病变与下尿路症状 被引量:2
12
作者 鞠彦合 廖利民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5年第11期890-891,共2页
关键词 糖尿病 糖尿病膀胱病变 下尿路症状 并发症 综述
下载PDF
输尿管膀胱扩大治疗神经源性膀胱1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鞠彦合 廖利民 熊宗胜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8年第5期476-477,共2页
目的探讨输尿管膀胱扩大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适应症、手术技术和疗效。方法报道1例采用输尿管膀胱扩大治疗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结果手术后患者膀胱容积扩大,肾积水和肾功能获得了改善,未出现并发症。结论输尿管膀胱扩大对于选择性的神... 目的探讨输尿管膀胱扩大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适应症、手术技术和疗效。方法报道1例采用输尿管膀胱扩大治疗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结果手术后患者膀胱容积扩大,肾积水和肾功能获得了改善,未出现并发症。结论输尿管膀胱扩大对于选择性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是一种理想的膀胱扩大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尿管膀胱扩大 神经源性膀胱 治疗
下载PDF
膀胱传入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鞠彦合 廖利民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5年第11期885-887,共3页
关键词 膀胱 传入神经 综述 控尿机制
下载PDF
雌性大鼠尿道横纹括约肌的显微解剖研究
15
作者 鞠彦合 廖利民 +1 位作者 邱志勇 叶云龙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7年第12期928-931,共4页
目的:研究雌性大鼠尿道横纹括约肌的显微解剖,以深入了解控尿机制的主要部位。方法:取3月龄雌性Wistar大鼠4只,用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后,解剖膀胱和尿道全长标本,在福尔马林中固定,石蜡包埋,2只做平行尿道长轴的纵行切片,2只... 目的:研究雌性大鼠尿道横纹括约肌的显微解剖,以深入了解控尿机制的主要部位。方法:取3月龄雌性Wistar大鼠4只,用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后,解剖膀胱和尿道全长标本,在福尔马林中固定,石蜡包埋,2只做平行尿道长轴的纵行切片,2只做垂直尿道的横行切片,组织切片做常规HE染色、Masson三色染色、Mal—lory磷钨酸苏木精染色,以观察尿道的显微解剖,重点了解尿道横纹括约肌。结果:雌性Wistar大鼠的尿道为一长1.5~2.0cm的管状结构。其典型的组织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环形横纹肌纤维层、环形平滑肌纤维层、纵行平滑肌纤维层、致密结缔组织层和上皮层。全尿道标本纵切面显示尿道壁内横纹括约肌并不分布于尿道全长,而是仅环绕尿道的中下段。横切面显示尿道壁内横纹括约肌呈封闭环形,约5~10层不等,但并不是均匀分布,后壁横纹肌层较前壁为厚,层数稍多。结论:尿道横纹括约肌呈封闭环形分布于雌性大鼠尿道的中外段,提示此处为控尿机制的主要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道横纹括约肌 解剖学 大鼠
下载PDF
脊髓损伤患者泌尿系管理与临床康复指南 被引量:203
16
作者 廖利民 吴娟 +13 位作者 鞠彦合 李建军 付光 谢克基 徐智慧 许光旭 黄孝庭 刘铁军 丛惠玲 高丽娟 瞿创予 宋波 沈宏 王建业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01-317,共17页
1概述1.1指南制定的意义与方法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是世界各国的高发病患之一,外伤性、医源性或血管源性等原因皆可导致脊髓损伤,呈现出高发生率、高致残率、高耗费、青壮年患者居多的特点。据美国脊髓损伤学会统计,2... 1概述1.1指南制定的意义与方法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是世界各国的高发病患之一,外伤性、医源性或血管源性等原因皆可导致脊髓损伤,呈现出高发生率、高致残率、高耗费、青壮年患者居多的特点。据美国脊髓损伤学会统计,2000年美国脊髓损伤发病率为30-35/100万,四肢全瘫占67%,其中60%患者小于30岁,70%患者小于40岁,脊髓损伤后人均医疗费用为每年40341美元。2002年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和北京卫生信息中心公布的北京市脊髓损伤发病率调查报告显示:北京市脊髓损伤发病率20世纪80年代末为6.8/100万,而2002年达60/100万,同80年代末相比上升了近10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患者 泌尿系管理 临床康复 指南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 人均医疗费用 青壮年患者 发病率
下载PDF
脊髓损伤患者上尿路功能损害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17
作者 靖华芳 廖利民 +3 位作者 付光 吴娟 鞠彦合 陈国庆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44-547,共4页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患者上尿路功能损害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于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住院的脊髓损伤患者病历记录,根据诊断标准分为上尿路功能损害组和无上尿路功能损害组,比较两组之间人口学资料(性别、年...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患者上尿路功能损害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于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住院的脊髓损伤患者病历记录,根据诊断标准分为上尿路功能损害组和无上尿路功能损害组,比较两组之间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脊髓损伤资料(损伤原因、损伤节段、损伤程度)、一般泌尿系统情况(膀胱管理方式、尿常规、尿培养、症状性泌尿系感染、B超、血肌酐)、影像尿动力学资料(膀胱顺应性、膀胱稳定性、膀胱感觉、逼尿肌括约肌协同性、逼尿肌漏尿点压力、最大膀胱测压容积、相对安全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最大尿道闭合压)等指标之间的差异,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筛选出脊髓损伤患者上尿路损害的危险因素。结果:上尿路功能损害组与无上尿路功能损害组比较,两组患者在脊髓损伤节段(χ2=8.840,P=0.031)、膀胱管理方式(χ2=11.362,P=0.045)、尿常规(χ2=17.983,P=0.000)、症状性泌尿系感染(χ2=64.472,P=0.000)、膀胱顺应性(χ2=6.531,P=0.011)、膀胱感觉(χ2=11.505,P=0.009)、最大膀胱测压容积(t=2.209,P=0.043)、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χ2=4.247,P=0.039)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膀胱管理方式(OR=1.114,P=0.006)、症状性泌尿系感染(OR=1.018,P=0.000)、膀胱顺应性(OR=1.588,P=0.040)、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OR=1.023,P=0.034)等指标是影响脊髓损伤患者上尿路功能的关键因素。结论:症状性泌尿系感染、膀胱低顺应性、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及不合理的膀胱管理方式等是脊髓损伤患者上尿路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泌尿道 排尿障碍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尿道括约肌内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脊髓损伤患者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5
18
作者 廖利民 付光 +6 位作者 史文博 熊宗胜 鞠彦合 吴娟 李东 韩春生 梁文利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6期409-412,共4页
目的:观察尿道括约肌内注射A型肉毒毒素(BTX-A)治疗脊髓损伤(SCI)患者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DSD)的临床效果。方法:19例合并肾积水男性SCI患者,年龄26 ̄45岁,治疗前1个月用B超及影像尿动力学检查测量患者肾盂分离宽度、残余尿量(PRV)... 目的:观察尿道括约肌内注射A型肉毒毒素(BTX-A)治疗脊髓损伤(SCI)患者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DSD)的临床效果。方法:19例合并肾积水男性SCI患者,年龄26 ̄45岁,治疗前1个月用B超及影像尿动力学检查测量患者肾盂分离宽度、残余尿量(PRV)、输尿管返流压(Pdet.reflux)、逼尿肌漏尿点压(DLPP)、最大尿道压力(Pura.max)等指标。对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DESD)的13例患者,将200IUBTX-A溶解于8ml生理盐水,在膀胱尿道镜下分点注射于外括约肌内;对DESD合并逼尿肌-膀胱颈协同失调的6例患者,将200IUBTX-A溶解于12ml生理盐水,分点注射于膀胱颈及外括约肌内。1个月后复查上述检查指标。结果:1例治疗无效,其余患者治疗起效的平均时间为9.5d,治疗1个月后,患者的双肾最大肾盂分离宽度由3.9±1.2cm降至1.1±0.8cm,PRV由187±58ml降至54±18ml,DLPP由77.6±7.2cmH2O降至21.6±4.1cmH2O,Puram.ax由88.3±10.5cmH2O降至57.4±3.6cmH2O(P<0.01)。疗效持续时间平均3.8个月,治疗后1、3个月时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4.7%和68.7%。3例患者接受第2次注射。随访期间未观察到任何毒副作用。结论:尿道括约肌内注射BTX-A可有效减少SCI后DSD患者残余尿量、降低DLPP及尿道压力,是治疗DSD有效、微创、安全、可逆、可重复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肉毒毒素 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 上尿路功能 脊髓损伤
下载PDF
应用α受体阻断剂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排空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被引量:9
19
作者 李东 廖利民 +4 位作者 胡洋 鞠彦合 付光 吴娟 梁文立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9期1839-1842,共4页
目的在神经源性膀胱排空障碍患者中应用α-1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阿夫唑嗪,观察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109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口服阿夫唑嗪药物治疗进行临床观察。服药方法是口服阿夫唑嗪每日1次,每次10mg,睡前服用,共治疗12周。其中同... 目的在神经源性膀胱排空障碍患者中应用α-1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阿夫唑嗪,观察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109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口服阿夫唑嗪药物治疗进行临床观察。服药方法是口服阿夫唑嗪每日1次,每次10mg,睡前服用,共治疗12周。其中同时服用肌松药如巴氯芬和/或地西泮有44例。通过对治疗前后进行影像尿动力学检查获得的平均最大尿道压力(MUP),平均残余尿量(MRUV),平均膀胱颈开放程度(MBNO)—后尿道直径等数据进行分析,评价阿夫唑嗪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排空障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服药12周后,109例患者有8例(7%)因头晕、体位性低血压不能耐受退出观察;其余101例患者最大尿道压力从(69.20±22.97)cmH2O下降到(57.18±19.41)cmH2O,膀胱颈开放程度从(6±5)mm增加到(7.67±4.89)mm、残余尿量从(120±30)ml降低到(96.0±25.5)ml,治疗前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单独服药与联合用药2组间数据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口服α-1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阿夫唑嗪可以降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尿道压力,减少残余尿量,改善排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1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 阿夫唑嗪 神经源性膀胱 影像尿动力学检查
下载PDF
膀胱壁内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原性膀胱的初步临床观察 被引量:9
20
作者 廖利民 李东 +6 位作者 韩春生 熊宗胜 史文博 黄悦 付光 鞠彦合 吴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2期719-721,共3页
目的:观察膀胱壁内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原性膀胱的临床效果。方法:78例脊髓损伤后神经原性膀胱患者,男59例,女19例,平均年龄38.9岁。将300单位A型肉毒毒素溶解于15ml生理盐水,使用膀胱镜注射针分30个点注射于膀... 目的:观察膀胱壁内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原性膀胱的临床效果。方法:78例脊髓损伤后神经原性膀胱患者,男59例,女19例,平均年龄38.9岁。将300单位A型肉毒毒素溶解于15ml生理盐水,使用膀胱镜注射针分30个点注射于膀胱壁,0.5ml/点。治疗前后均记录患者排尿日记,并观察药物毒副作用。结果:78例患者经第1次治疗后平均尿失禁次数由13.5次/d降至2.7次/d、平均导尿量由131ml/次增至389ml/次,平均尿失禁量由1690ml/d降至281ml/d,起效的平均时间为7.6d。10例患者在第1次注射8.9个月后接受第2次注射,平均尿失禁次数由9.7次/d降至3.7次/d,平均导尿量由108ml/次增至387ml/次。6例患者在第2次注射后5.8个月接受第3次注射,平均尿失禁次数由9.2次/d降至3.9次/d,平均导尿量由116ml/次增至364ml/次。随访期间未观察到任何毒副作用。结论:经尿道膀胱壁内A型肉毒毒素注射是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原性膀胱的有效、安全、可多次重复应用的微创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肉毒毒素 膀胱壁 神经原性膀胱 脊髓损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