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宁夏清水河盆地晚更新世中晚期孢粉记录及古气候意义
1
作者 韦利杰 李振宏 +3 位作者 李明涛 董晓朋 崔加伟 寇琳琳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62-673,共12页
亚洲内陆荒漠化和干旱化与中国西部人类生存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中国西部地区的气候自晚更新世以来经历了多次冷暖、干湿变化,研究其晚更新世古气候变化,有助于预测未来气候的变化趋势。文章分析了宁夏南部清水河盆地晚更新... 亚洲内陆荒漠化和干旱化与中国西部人类生存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中国西部地区的气候自晚更新世以来经历了多次冷暖、干湿变化,研究其晚更新世古气候变化,有助于预测未来气候的变化趋势。文章分析了宁夏南部清水河盆地晚更新世中晚期的孢粉记录,结果显示孢粉序列可从下至上划分为4个组合带,反映了该地区晚更新世中晚期植被和气候变化规律。研究表明研究区晚更新世中期(75~50 ka B.P.)是植被以蒿属为主的干草原,气候温凉偏干;晚更新世晚期(25~15 ka B.P.)由荒漠草原-干草原和疏林草原交替出现逐渐过渡到荒漠草原,该时期冬季风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致使气候逐渐变冷变干,气候类型由温凉偏湿过渡到冷干。宁夏南部清水河盆地晚更新世中晚期孢粉记录的深入研究对于正确认识黄土高原自然环境历史演变和黄土高原治理决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 清水河盆地 晚更新世中晚期 孢粉记录 古植被 古气候
下载PDF
运城盆地栲栳塬晚更新世地层序列及地质意义
2
作者 南德斌 李振宏 +2 位作者 董晓朋 寇琳琳 韦利杰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97-511,共15页
古汾河改道是运城盆地新生代时期一次重要的地表巨变过程,对于古汾河改道时限目前仍存在着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2种观点,尚未有统一的定论。研究以运城盆地栲栳塬晚更新世沉积序列为调查对象,在光释光测年的基础上,厘定了沉积序列转换的... 古汾河改道是运城盆地新生代时期一次重要的地表巨变过程,对于古汾河改道时限目前仍存在着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2种观点,尚未有统一的定论。研究以运城盆地栲栳塬晚更新世沉积序列为调查对象,在光释光测年的基础上,厘定了沉积序列转换的关键时限;结合碎屑锆石U-Pb同位素测年,分析了栲栳塬晚更新世沉积序列的成因及地质主控因素。研究认为:运城盆地栲栳塬晚更新世沉积序列具有双层结构的特点,下部为一套河流相砂体,上部为一套风成相黄土,二者之间的界限大约在7.6~6.3万年;碎屑锆石年龄序列对比分析认为,栲栳塬晚更新世早期的河流相沉积与运城盆地汾河古河道的沉积特征基本一致,晚更新世中期,由于峨眉台地的区域性抬升,古汾河发生改道进而退出运城盆地,栲栳塬早期的河流相沉积之上开始接受持续的风成相沉积;运城盆地晚更新世中期的构造抬升事件在鄂尔多斯盆地周缘均有响应,预示着青藏高原在该时期存在一期明显的构造隆升,其远程效应是造成汾河改道退出运城盆地的主要动力。该研究成果从沉积角度为运城盆地古汾河的改道时限提供了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相 风成黄土 古汾河 晚更新世 运城盆地 锆石U-PB年龄
下载PDF
云南腾冲上新统植物油丹Alseodaphne hainanensis Merr.表皮微细构造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韦利杰 孙柏年 +2 位作者 解三平 闫德飞 肖良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92-399,共8页
研究的樟科植物化石油丹(Alseodaphne hainanensis Merr.)采于云南腾冲上新统芒棒组,它在滇西地区为首次发现。对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分析,揭示了其表皮微细构造特征。通过与现生油丹表皮构造和叶结构特征的对比分析,在宏观和微观两方面... 研究的樟科植物化石油丹(Alseodaphne hainanensis Merr.)采于云南腾冲上新统芒棒组,它在滇西地区为首次发现。对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分析,揭示了其表皮微细构造特征。通过与现生油丹表皮构造和叶结构特征的对比分析,在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证实了该化石归属的正确性。现生Alseodaphne hainanensis Merr.分布范围的缩小显示滇西从上新世—现代气候逐渐变冷,上新世的气候比现在温暖。化石Alseodaphne hainanensis Merr.地理分布区的扩大和地质时代的延伸,为植物的发展演化和推论古气候提供了宝贵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石油丹 表皮构造 上新世 云南
下载PDF
藏南古近系柳区砾岩孢粉化石的发现及初步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韦利杰 刘小汉 +4 位作者 严富华 麦学舜 周学君 李广伟 刘小兵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49-260,共12页
作者首次对柳区砾岩夹层中的泥岩和泥质粉砂岩进行了孢粉学研究,共鉴定出52个形态属。其孢粉组合特征是:以被子植物花粉占优势(62.77%—83.19%),其次是裸子植物花粉(11.95%—32.31%),蕨类植物孢子最少(4.80%—10.38%)。被子植物花粉以... 作者首次对柳区砾岩夹层中的泥岩和泥质粉砂岩进行了孢粉学研究,共鉴定出52个形态属。其孢粉组合特征是:以被子植物花粉占优势(62.77%—83.19%),其次是裸子植物花粉(11.95%—32.31%),蕨类植物孢子最少(4.80%—10.38%)。被子植物花粉以具孔类为主,三孔沟或三沟类花粉在组合中有一定含量。裸子植物花粉以具双气囊类居多。孢粉植物群的总体特征表明其时代可能为古近纪晚期。当时的古植被为落叶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气候较温暖湿润,主要为暖温带的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组合 柳区砾岩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 藏南
下载PDF
西南极乔治王岛新生代古生物特征及古环境探讨 被引量:2
5
作者 韦利杰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55-866,共12页
西南极乔治王岛发育有一套高钾低铝的拉斑玄武岩,夹火山碎屑岩,属于岛弧火山岩系列。该岛还保存了南极最长的冰川沉积记录,是研究南极冰盖演化历史的重要证据。乔治王岛出露的新生代陆相地层中含有丰富的植物叶、孢粉、茎干、无脊椎动... 西南极乔治王岛发育有一套高钾低铝的拉斑玄武岩,夹火山碎屑岩,属于岛弧火山岩系列。该岛还保存了南极最长的冰川沉积记录,是研究南极冰盖演化历史的重要证据。乔治王岛出露的新生代陆相地层中含有丰富的植物叶、孢粉、茎干、无脊椎动物化石及鸟类足印的痕迹化石等,从始新世到早中新世,化石逐渐减少,表明植物多样性呈明显下降趋势,幸存的稀疏植被被严格限制在冰川周缘的苔原物种上。冰海相地层与古生物研究表明,晚渐新世海相地层主要对应高能环境,早中新世海相地层对应低能环境。对乔治王岛新生代古生物特征及古环境的探讨,不仅理解了古生物及多样性的变化趋势,也为重建南极古环境提供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极 新生代 乔治王岛 古生物 古环境
下载PDF
西南极南设得兰群岛1:250 000数字地质图数据库
6
作者 韦利杰 陈虹 +3 位作者 朱桂繁 赵越 刘晓春 胡健民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2期78-89,共12页
西南极南设得兰群岛1∶250 000地质图数据库是在充分利用近年来西南极南设得兰群岛地区的地质调查和其他综合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制而成,同时对地层格架、年代学和古地磁极等关键地质问题进行了综合研究。编图过程中以板块构造及地球... 西南极南设得兰群岛1∶250 000地质图数据库是在充分利用近年来西南极南设得兰群岛地区的地质调查和其他综合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制而成,同时对地层格架、年代学和古地磁极等关键地质问题进行了综合研究。编图过程中以板块构造及地球动力学理论为指导,用ArcGIS 10.4平台计算机辅助成图,成图精度高、质量好,数据量约为4.7 GB。综合编图和研究过程中,根据最新获取的锆石U–Pb和其他矿物Ar–Ar年龄、电子探针和岩石地球化学数据、古地磁数据和古生物化石样品,重新建立了中-新生代火山-沉积岩的年代学格架以及古生代地层的变质过程,划分了24个地层单元,恢复出该群岛的地层格架与沉积演化过程,并重建了南设得兰群岛的古位置,为南极大陆演化研究提供了详实的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库 地质图 中新生代火山岩 南设得兰群岛 西南极 特殊地区地质填图
下载PDF
西南极南设得兰群岛地层对比与划分
7
作者 韦利杰 陈虹 +2 位作者 赵越 刘晓春 胡健民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47-360,共14页
对南设得兰群岛基岩区进行地质调查和研究,恢复其地层层序与演化过程。通过野外考察和资料收集,对比分析了前人年代学、地球化学、古地磁学、古生物学、地层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将南设得兰群岛地层划分为24个岩石地层单元,建立了南设得... 对南设得兰群岛基岩区进行地质调查和研究,恢复其地层层序与演化过程。通过野外考察和资料收集,对比分析了前人年代学、地球化学、古地磁学、古生物学、地层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将南设得兰群岛地层划分为24个岩石地层单元,建立了南设得兰群岛中—新生代火山-沉积地层层序和年代学格架。研究表明;南设得兰群岛火山活动早白垩世—早中新世总体呈现从西南向东北迁移的趋势,可能是被断裂分割的洋底从西南向西北先后发生俯冲的结果;第四纪以来,伴随布兰斯菲尔德海峡的打开,在裂谷环境中,形成了以幔源碱玄武岩浆喷发的迪塞普申岛、企鹅岛等。研究结果为深化研究南设得兰群岛的构造演化和古环境重建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极 南设得兰群岛 中—新生代 火山-沉积地层 地质调查工程
下载PDF
精确重建古大气CO_2浓度的气孔方法 被引量:11
8
作者 解三平 阎德飞 +2 位作者 韦利杰 丛培允 孙柏年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64-471,共8页
为了更好地理解大气CO2浓度与气候之间的耦合关系,维护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精确重建古大气CO2浓度的变化尤为重要。在众多研究古大气CO2浓度的方法中,化石植物叶片气孔方法已被证明是一种比较精确和理想的方法。文章介绍了气孔... 为了更好地理解大气CO2浓度与气候之间的耦合关系,维护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精确重建古大气CO2浓度的变化尤为重要。在众多研究古大气CO2浓度的方法中,化石植物叶片气孔方法已被证明是一种比较精确和理想的方法。文章介绍了气孔方法恢复古大气CO2浓度的概念、方法以及最新应用,用气孔比率法恢复了中国西北地区早、中侏罗世的大气CO2浓度变化。其趋势为:从早侏罗世普林斯巴赫期—中侏罗世阿林期—巴柔期,大气CO2浓度先是下降,而后持续上升,整个时期的大气CO2浓度在1000—1500ppmv之间,这种趋势与Berner的碳平衡模型基本一致,并指出恢复的古大气CO2浓度低于碳平衡模型值可能是由于海拔引起的。最后提出了几个方面的研究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CO2浓度 精确重建 中国西北地区 中侏罗世 可持续发展 耦合关系 人类社会 叶片气孔 化石植物 浓度变化 早侏罗世 平衡模型 研究前景 比率法 模型基 碳平衡 恢复 趋势
下载PDF
云南保山上新统黄背栎Quercus pannosa Hand.Mazz.角质层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18
9
作者 肖良 孙柏年 +2 位作者 阎德飞 解三平 韦利杰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3-30,共8页
在滇西保山上新统首次发现了黄背栎(Quercuspannosa)压型化石,并分析了角质层构造。其特征主要为:上表皮无气孔器,表皮细胞为不规则形五边形,垂周壁微弯曲,脉络为网格状,无毛基;下表皮具环列型气孔器,表皮细胞为不规则形五边形,垂周壁... 在滇西保山上新统首次发现了黄背栎(Quercuspannosa)压型化石,并分析了角质层构造。其特征主要为:上表皮无气孔器,表皮细胞为不规则形五边形,垂周壁微弯曲,脉络为网格状,无毛基;下表皮具环列型气孔器,表皮细胞为不规则形五边形,垂周壁微弯曲,脉络为五边形的网格状,具毛基,毛的根部由多细胞组成,毛基部的细胞特化成辐射状。利用现存最近亲缘种(NLRspecies)原理,并比较化石和现生Q.pannosa角质层特征,推断上新世Q.pannosa在羊邑生长的古环境比现生Q.pannosa生存的冷湿气候相对干旱,且化石Q.pannosa为近原地埋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背栎 化石角质层 上新世 古环境 滇西
下载PDF
甘肃窑街中侏罗世孢粉组合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22
10
作者 辛存林 孙柏年 +1 位作者 韦利杰 肖良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8-13,共6页
分析了窑街盆地中侏罗世孢粉化石,建立了窑街盆地中侏罗世的孢粉组合.其基本特征为: 绀合中以裸子植物花粉占优势,约占64.3%-72.1%;蕨类植物孢子次之,占27.9%-35.7%,蕨类孢子以Cyathidites,Deltoidospora等为主;裸子植物花粉... 分析了窑街盆地中侏罗世孢粉化石,建立了窑街盆地中侏罗世的孢粉组合.其基本特征为: 绀合中以裸子植物花粉占优势,约占64.3%-72.1%;蕨类植物孢子次之,占27.9%-35.7%,蕨类孢子以Cyathidites,Deltoidospora等为主;裸子植物花粉中双气囊的松柏类花粉最丰富.进一步明确了窑街组的地层时代,探讨了窑街盆地的古植被、占气候及古地理演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组合 古环境 甘肃窑街 中侏罗世
下载PDF
滇西新近纪植物气孔、碳同位素组成与古环境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解三平 孙柏年 +3 位作者 阎德飞 丛培允 肖良 韦利杰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83-888,共6页
对滇西腾冲新近纪两种被子植物叶片及其现存对应种的气孔参数和碳同位素组成的综合分析表明:当时的大气CO2浓度略高于现在水平;化石种的碳同位素分馏值高于现存对应种,但水分利用效率低于现存对应种;这证明当时的气候条件比当前更为温... 对滇西腾冲新近纪两种被子植物叶片及其现存对应种的气孔参数和碳同位素组成的综合分析表明:当时的大气CO2浓度略高于现在水平;化石种的碳同位素分馏值高于现存对应种,但水分利用效率低于现存对应种;这证明当时的气候条件比当前更为温暖湿润。受新生代全球气候变冷和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该盆地一方面受印度洋季风的影响增强,干湿季节交替明显;另一方面受地形地貌影响,沿袭了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新世 气孔 碳同位素组成 古大气CO2 古环境
下载PDF
东南极格罗夫山萨哈罗夫岭漂砾暴露年龄初探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广伟 刘小汉 +4 位作者 黄费新 孔屏 David Fink 韦利杰 方爱民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65-271,共7页
首次对格罗夫山地区漂砾的暴露年龄进行的研究表明,萨哈罗夫岭冰原岛峰的两块漂砾样品的^(10)Be最小暴露年龄分别为1.24±0.11Ma和1.37±0.12Ma,^(26)Al最小暴露年龄分别为0.90±0.12Ma和0.44±0.04Ma。萨哈罗夫岭附近... 首次对格罗夫山地区漂砾的暴露年龄进行的研究表明,萨哈罗夫岭冰原岛峰的两块漂砾样品的^(10)Be最小暴露年龄分别为1.24±0.11Ma和1.37±0.12Ma,^(26)Al最小暴露年龄分别为0.90±0.12Ma和0.44±0.04Ma。萨哈罗夫岭附近冰面上的漂砾样品的^(10)Be和^(26)Al最小暴露年龄分别是0.47±0.3Ma和0.44±0.04Ma。考虑到误差,萨哈罗夫岭三块漂砾的最小暴露年龄与相近高程的基岩样品的最小暴露年龄基本一致。因此,在利用原地生成宇宙成因核素测年技术对东南极内陆格罗夫山地区的冰川消涨历史进行研究时,基岩和漂砾暴露年龄所反映出的冰川演化历史是明显吻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极 格罗夫山 萨哈罗夫岭 ~10Be和~26Al暴露年龄 漂砾
下载PDF
冰上丝绸之路与北极油气资源 被引量:6
13
作者 赵越 刘建民 +1 位作者 韩淑琴 韦利杰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80-889,共10页
油气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其中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它曾经是,现在是,在可预期的未来———全球碳减排、中国碳达峰情景下,仍然是最重要的能源资源。能源进口渠道的多元化一直是中国缓解能源紧张的有效措施之一。北极地区油气资源丰富且以... 油气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其中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它曾经是,现在是,在可预期的未来———全球碳减排、中国碳达峰情景下,仍然是最重要的能源资源。能源进口渠道的多元化一直是中国缓解能源紧张的有效措施之一。北极地区油气资源丰富且以天然气为主,已发现的油气资源中绝大多数在俄罗斯,尤其是天然气。但是俄罗斯天然气生产的油气田80%以上已经进入北极圈。2012年,中俄合作开发北极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正式启动,标志着中国参与北极油气资源开发利用取得重要进展,也事实上开启了中国主导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进程。北极地区已发现的油气资源共计3289.4亿桶油当量,其中石油605.4亿桶(84.1亿吨)油当量,仅为全球已发现石油资源的2.5%;天然气41.4万亿立方米(约合2683亿桶,372.6亿吨油当量),占全球已发现天然气资源的15.5%。北极地区已发现的油气总资源中绝大多数在俄罗斯,俄罗斯已发现的北极油气资源合计2905亿桶油当量(403.5亿吨),占88.3%;其中天然气约39.47万亿立方米,约合2557.9亿桶(355.3亿吨)油当量,占北极地区已发现天然气总资源的95%以上。北极待发现的油气资源量也非常可观,约占世界待发现常规石油资源的15%;天然气占世界待发现常规天然气资源的30%,其分布也主要在俄罗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战略博弈,俄罗斯为确保其天然气出口及财政来源,必然要加大北极油气、特别是天然气的开采和开发,并通过北极航道运到中国和其他消费国。本文在概括分析北极油气资源分布特点、俄罗斯油气资源与北极战略及北方海航道通行能力的基础上,回顾了北极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诞生、发展演变及其国际博弈的背景;概括介绍了中国成功介入北极油气资源项目这一标志性事件过程,并进一步提出了中国对北极油气资源利用战略举措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常规天然气 石油 东北航道 俄罗斯 亚马尔半岛
下载PDF
云南腾冲上新统芒棒组植物分散角质层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闫德飞 孙柏年 +2 位作者 解三平 肖良 韦利杰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3-121,共9页
在云南腾冲上新统芒棒组中发现保存较好的植物分散角质层,共识别出7种:Reticutissolida,Reticutis tylotis,Fundicutis verriculis,Lusaticutis arizelis,Piliparicutis anfracta,Discrepoparicutis elongata,Enormicutis torquata,可归... 在云南腾冲上新统芒棒组中发现保存较好的植物分散角质层,共识别出7种:Reticutissolida,Reticutis tylotis,Fundicutis verriculis,Lusaticutis arizelis,Piliparicutis anfracta,Discrepoparicutis elongata,Enormicutis torquata,可归于6属,4亚类,4类,1个大类,表现出上叶角质层类型和下叶角质层类型的组合特征及上叶角质层类型的优先保存情况。从表皮细胞形态及气孔器等微观特征上看,具气孔的4种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别,表明它们可能分别来自不同的母体植物;其中3种角质层的母体植物极有可能为被子植物,并处于优势地位。滇西当时温暖湿润的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气候,为分散角质层的母体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而该区植物分散角质层的发现为分析其母体植物和重建古环境提供微体植物化石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散角质层 表皮构造 芒棒组 上新统 滇西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区域性构造—沉积特征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小汉 李广伟 +3 位作者 刘小兵 琚宜太 韦利杰 周学君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312-1326,共15页
沿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蛇绿岩套出露状态可分为3种类型,如在岗仁波齐和白朗地区完整出露大套基性-超基性岩体,层状堆晶岩,辉绿岩质岩席、岩墙,以及层状深海沉积建造。而在仁布地区的蛇绿岩露头规模迅速收敛,仅剩少量地幔岩体表现为串珠... 沿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蛇绿岩套出露状态可分为3种类型,如在岗仁波齐和白朗地区完整出露大套基性-超基性岩体,层状堆晶岩,辉绿岩质岩席、岩墙,以及层状深海沉积建造。而在仁布地区的蛇绿岩露头规模迅速收敛,仅剩少量地幔岩体表现为串珠状排列的小岩株向东延伸并逐渐尖灭。在拉萨地区蛇绿岩套则完全缺失,相应位置出露一套同时代中-酸性火山岩建造。为探讨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的大地构造性质,笔者选择蛇绿岩套出露巨厚、迅速收敛和完全缺失3种不同的构造位置开展构造—沉积剖面研究。初步结果显示:白朗大规模蛇绿岩套核心区保留基底构造窗,且局部可直接观察到深海沉积建造与上下围岩复理石的沉积整合接触关系。仁布地区的镁铁-超镁铁岩体具有保留完好的原生侵位构造形迹,岩体与围岩常呈侵位时的牵引平行或者低角度斜交接触关系,地幔岩与围岩接触带保留典型烘烤边等热接触变质带(晕)等。两剖面的岩石均处于区域性脆性-韧脆性变形和低绿片岩相变质作用,缺乏统一的区域性构造极性,因而整体属于原地系统,并非经历板块俯冲—碰撞—反逆冲的外来残余洋壳岩片。拉萨地区在蛇绿岩带向东延线位置出露侏罗—白垩系中-酸性火山建造,大剖面南北两侧的中-新生代沉积建造的岩性组合,构造样式和沉积环境演变过程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和时间上的宏观对应性,应当记录了同一个盆地的完整演化旋回。上述构造—沉积地质特征说明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套并不代表中生代近万公里宽阔洋壳的残余构造岩片,新特提斯洋实际上属于一条中生代不均一洋壳化的弧后裂陷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鲁藏布蛇绿岩带 构造-沉积剖面 侵位原生构造 完整盆地演化 弧后裂陷盆地
下载PDF
藏南仁布混杂带中晚白垩世碎屑锆石的发现及其启示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广伟 刘小汉 +1 位作者 韦利杰 刘小兵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3328-3334,共7页
仁布构造混杂带位于雅鲁藏布缝合带以南的三叠纪沉积碎屑岩层之中,本次研究首次在该混杂带内似整合覆盖于超基性岩体之上的沉积岩块中发现9个年龄为83±2~121±3Ma和3个年龄为197±3Ma,203±5Ma和208±5Ma的碎屑锆... 仁布构造混杂带位于雅鲁藏布缝合带以南的三叠纪沉积碎屑岩层之中,本次研究首次在该混杂带内似整合覆盖于超基性岩体之上的沉积岩块中发现9个年龄为83±2~121±3Ma和3个年龄为197±3Ma,203±5Ma和208±5Ma的碎屑锆石,明确指示在白朗大规模蛇绿岩带南侧存在上白垩统沉积地层,沉积时代至少晚于~83Ma。并且上述多数碎屑锆石的Lu-Hf同位素具有较高的176Hf/177Hf比值(0.28300~0.28310),计算其εHf值为+10.1±0.9至+16.3±0.6,分别与同时代冈底斯岩浆弧的锆石特征一致,说明该沉积岩至少部分物源来自北部的冈底斯弧;该沉积残块很可能是雅鲁藏布江前陆盆地系统的一部分,这将对限定印度-欧亚板块的初始碰撞时间具有十分重要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仁布混杂带 前陆盆地 碎屑锆石 U-PB年龄 HF同位素
下载PDF
东南极冰盖上新世大规模退缩事件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小汉 韦利杰 +4 位作者 黄费新 方爱民 琚宜太 李潇丽 周学君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19-434,共16页
笔者近年对东南极内陆格罗夫山(Grove Mountains)开展了上新世以来冰盖表面波动的综合研究,运用冰川地质、地貌、土壤、沉积岩、孢粉组合及宇宙核素等各种方法手段,提出东南极大冰盖形成以后并非稳定演化至今,而在上新世早期时发生过大... 笔者近年对东南极内陆格罗夫山(Grove Mountains)开展了上新世以来冰盖表面波动的综合研究,运用冰川地质、地貌、土壤、沉积岩、孢粉组合及宇宙核素等各种方法手段,提出东南极大冰盖形成以后并非稳定演化至今,而在上新世早期时发生过大规模退缩,其前缘至少曾经退缩到格罗夫山地区,距现今冰盖边缘约400 km。之后,冰盖又迅速膨胀,到距今2.3 Ma时,冰面至少超过现今高度约400 m。以后冰面缓慢平稳下降,至1.6 Ma时,东南极冰盖进入第四纪振荡期,但重新上升的冰面再也没有超过现今高度的100 m以上。东南极冰盖大规模消融事件在全球尺度上也有所响应,例如北半球大冰盖形成,青藏高原整体剧烈隆升,塔里木盆地黄土出现等。这类行星尺度的气候变化可能与直布罗陀海峡关闭与地中海盐化事件,巴拿马地峡关闭等大地构造事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极冰盖 格罗夫山 上新世 宇宙成因核素 暴露年龄 动态演化构造事件
下载PDF
数字政府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18
作者 韦利杰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 2023年第10期19-23,共5页
《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把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推动政府数字化、智能化运行,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法治政府、廉洁政府、服务型政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政府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再造... 《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把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推动政府数字化、智能化运行,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法治政府、廉洁政府、服务型政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政府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再造业务流程,重构行政体系,形成以“业务数据化,数据业务化”为特征的创新型行政管理体系,从而提升政府服务水平、优化政府职能体系、加强政府制度建设、保障政府运行安全。基于此,文章从相关理论基础和数字政府建设可持续性的内涵出发,围绕影响数字政府建设可持续性的种种因素,从促进数字政府发展、践行“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全面提升政府履职能力三个方面,提出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政府 可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
下载PDF
持续缓慢低效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高脂血症性胰腺炎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9
19
作者 覃冬林 欧琴 +2 位作者 韦爱芳 韦利杰 谢明辉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0年第7期917-919,共3页
目的探讨持续缓慢低效血液透析(SLED)联合血液灌流(HP)治疗高脂血症性胰腺炎(HLP)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广西河池市人民医院收治的HLP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 目的探讨持续缓慢低效血液透析(SLED)联合血液灌流(HP)治疗高脂血症性胰腺炎(HLP)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广西河池市人民医院收治的HLP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HP模式;观察组患者给予SLED+HP模式。比较两组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C)、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评分、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评分、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及死亡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TG、TC、TNF-α、CRP及IL-6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APACHEⅡ、MODS及SI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及死亡率为3.3%,低于对照组的23.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CRRT+HP模式,SLED+HP模式治疗HLP更有利于有效降低血脂,清除炎症因子,并改善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脂血症性胰腺炎 持续缓慢低效血液透析 血液灌流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炎症因子
下载PDF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erratic exposure ages of Grove Mountains,East Antarctica
20
作者 李广伟 刘小汉 +4 位作者 黄费新 孔屏 Fink David 韦利杰 方爱民 《Chinese Journal of Polar Science》 2009年第1期15-21,共7页
The first study of erratic boulder exposure ages in the Grove Mountains, interior Antarctica, indicates the two erratic boulders (060131-1 and 060131-2, collected from a typical nunataks, Zakharoff Ridge in the Grove... The first study of erratic boulder exposure ages in the Grove Mountains, interior Antarctica, indicates the two erratic boulders (060131-1 and 060131-2, collected from a typical nunataks, Zakharoff Ridge in the Grove Mountains) have 10 Be minimum exposure ages of 1.24 ±0. 11 Ma, 1.37 ±0. 12 Ma, and ^26Al ages of 0.90 ±0.12 Ma,0.44 ±0.04 Ma, respectively. Meanwhile, another erratic boulder sample 060131-4, coming from vicinal ice surface, has ^10Be and ^26Al minimum exposure ages of 0.47 ±0.3 Ma and 0. 44 ±0.04 Ma, respectively. The exposure ages of the three erratic boulders are nearly similar to the bedrocks with the similar elevation. Thus, using the technique of in situ produced terrestrial cosmogenic nuclides, the ice sheet evolution histories in the Grove Mountains reflected by erratic boulder and bedrock exposure ages are basically consist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 Antarctica Grove Mountains Zakharoff Ridge ^10 Be and ^26 AI exposure age erratic boulder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